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 率弟子建起太清宫
2015-03-22 作者:黄默

崂山太清宫

张廉夫画像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弃官修道的张廉夫来到崂山,在这里用三年的时间率众弟子建起了三官庵和三清殿,这些建筑就是太清宫(又名下清宫)的雏形,也是崂山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庙宇,因此,崂山道士尊称他为“开山始祖”。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开创庙宇,而在于他来往于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有资料记载他88岁高龄时仍云游四海。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开山始祖”传奇的一生。
隐世高人给起名字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西汉豫章郡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人。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他当属西汉时栖居崂山方士,生于汉文帝九年(公元前171年)。张廉夫是一位才子,曾入仕途,官至上大夫,后弃职入道,在终南山修行数年,并云游名山大川,终成一代名道。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张廉夫的出生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充满了神秘色彩。原崂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守信曾追随张廉夫当年的足迹,耗时数年对张廉夫的生平进行研究,他在《崂山名道传奇》一书就记述了张廉夫不平凡的诞生。
西汉初年,江西瑞州有一户姓张的人家,虽算不上富贵之家,但一家四口男耕女织、父慈子孝,日子过得倒也殷实。但美中不足的是张家数代单传,细算下来儿媳田氏过门已有八年,却没能为张家生出个一男半女,愁得张老汉夫妇到处求医拜佛,希望能早点抱上孙子,延续张家的血脉。为此,田氏也总觉得愧对公婆,私下里也曾劝过丈夫再寻门亲事,别因为自己断了张家的香火。可这张小哥也是个重情义的人,说什么也不肯再娶,于是田氏就越发尽心尽力地操持家务,并常常周济穷苦邻里、积德行善。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讨饭的老汉,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张老汉把他带回家,交谈中得知老人无依无靠,只能沿街乞讨,十分可怜。张老汉有意留下老人,但又怕让儿媳受累,没想到田氏毫无怨言,像伺候公婆一样服侍老人。老人虽是个讨饭的,但见多识广,经常给一家人讲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养生之道。一晃一年过去了,有一天一家人从田里回来发现老人不见了,只留下了两片竹简,上面写着:“善恶有报,祸福有主,谢赠膏丹,必做孕妇。来年生子,当令攻书,不求厚官,须称廉夫。”田氏仔细一看,竹简旁有个小布包,里面有一粒药丸。张老汉这才知道老人其实是位隐世高人,想到他一走,凡人必定追赶不上,全家人只有向空中行礼以表感谢了。
第二年,田氏果然生下一个儿子,依照高人的指点,张老汉给孙子取名廉夫,此后一家人更是节衣缩食供这个孩子读书。而张廉夫也不负众望,自小就天资不凡。
他曾当过上大夫
据孙守信介绍,西汉时期的教育,没有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只是将汉代以前中国历史名人的事迹及著作作为研究学习的课程,其中最广泛的就是诸子百家及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来的不同学术流派著作或理论。到张廉夫上学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教材大都是黄(帝)老(子)学说,因此,把黄老的哲学理论推演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的各个领域,就成了当时的风气。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22岁的张廉夫因为在哲学理论上成绩卓越,被汉景帝刘启重用,成为上大夫(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官员)。汉景帝看中张廉夫在学术方面的才能,于是将他安排在专门负责研究教育的部门,职责就是对黄老学说进行挖掘和推广。张廉夫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六年,对于此类学说也研究了六年,将国家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看了个遍,所以在理论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当时对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的研究相当普遍,宫廷中从皇帝到官员都以精于玄学为荣,而玄学中养生、修身的部分更是皇帝十分热衷的话题,于是官员们聚在一起也多是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以迎合皇帝的喜好。张廉夫作为一名才子,又专门负责此类工作,于是就成了皇帝经常提问的对象。虽说已经掌握了玄学的精义,但张廉夫对这些未经实践检验的理论的正确性仍有质疑,他又是个谨慎的人,表面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内心却难免心虚。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旦哪天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上出现了问题,犯下欺君之罪,后果可是不堪设想,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亲身去实践这些理论。
为求真理弃职入道
对于张廉夫弃职,一种常见的说法是说他得罪了权臣,为官不顺,所以才离开朝堂,入道修行;但也有人认为,一旦掌握了玄学的精义,自然对官场产生厌倦情绪,弃职入道是顺理成章的事。“张廉夫是为了验证所学的理论,才辞官进山修行的。”孙守信说。
于是,张廉夫向皇帝呈上奏章,表明了自己想要通过实践去验证玄学理论的正确性,汉景帝深表嘉许,于是恩准并说了些鼓励的话。就这样卸下上大夫官职的张廉夫,独自来到了离长安最近的终南山修道。终南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许多名人都曾在此修行,纵横家、教育家鬼谷子曾在这里讲学,教出了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四个弟子,最让张廉夫心动的是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也曾在终南山楼观台著书讲经。
张廉夫上山后,一路询问牧童、樵翁,了解山中修行人的情况,根据他们的指引,直向伏虎观寻去。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眼前出现一片茂密的古树丛,只见一位童颜鹤发、慈眉善目的老者端坐树下,正对弟子们讲道。张廉夫不敢打扰,驻足树后聆听老者对于生死与修行的看法,只觉茅塞顿开。后来讲完,老者转身请出了藏在树后的张廉夫,他连忙上前行礼:“晚辈此来是求师学道的,方才聆听仙音一段,已解多年盲学,足见道长乃真道人,还望仙师收留。”老者捋捋胡须笑道:“荣华富贵,客自俱有,少年捷足,已令世人羡慕,何必再入深山,受世人厌恶之苦?”原来老者早从张廉夫的语言穿着上将他的身份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张廉夫钦佩之余将自己的经历如实道来,并说:“轻易可得的,必不可贵。倘若能够学得真道,再多艰难困苦也是值得的。”老者见他志向坚定,于是同意收他为徒。
就这样,张廉夫开始了在终南山的修炼,由于有先前多年的理论基础,在学道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比众师兄进步得都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吐故纳新”的功课。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张廉夫又先后在终南山上的降龙观和缚雀堂潜心修炼,完成了别人需要30年才能完成的学业。此时,张廉夫的内外修为已经达到上乘,于是结束深山修行。
崂山道教的“开山始祖”
张廉夫下山后,开始云游各地名山大川,以增长阅历见闻。一路上,他还利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治病救人,惩恶劝善,所到之处都留下美名。许多人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更有一些受过救助的人自愿追随他。张廉夫将那些有家眷的人一一劝回,挑选了几个单身汉为弟子,并带着他们一路向东,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来到崂山(现太清宫风景区)。
师徒一行站在山脚下,背山面海,被眼前美丽的自然景观所折服,张廉夫认为此地乃修行的绝佳胜地,于是决定在这里盖一座庙宇,留在这里修行。于是,师徒一行开始清理杂草、开荒种地、挖凿石块,建起了崂山最早的一处人工道教修行场所。张廉夫将最初建成的建筑定名为三官庵(三官殿),供奉尧、舜、禹,即天官、地官、水官。他们还移来树苗、花草种植在三官庵周围,让这座海边道场颇具生气。师徒们在山中修行的同时,也为周围居民治病,没过多久,这座道场便声名远播,引来不少修道者。渐渐的,初建的房舍已经不够住了,于是在张廉夫的带领下,大家又在三官庵的右侧新建了一组房舍,起名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三官庵和三清殿,两殿合名为太清宫。两殿比汉武帝来不其建明堂早了45年,是崂山道教的最早庙宇,因此,崂山道士尊称张廉夫为“开山始祖”。
年过八十仍云游四方
有人说张廉夫在崂山道教的功绩不仅仅是开创庙宇,而在于他屡次南下北上,来往于中华大地的各处道教庙宇之间,推进了各地道教经书典籍、经韵曲牌的交流,充实了崂山的道教典籍,使崂山道教成为中国历史较早、内容丰富的道场。据记载,当时太清宫的道士已多达90余名,规模相当可观。张廉夫85岁时,把庙事交给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三位徒弟主持,自己则潜心修道、云游四方。这之后他多次来崂山,以近百岁高龄往返大江南北,这在交通相当便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的,何况在2000多年前,没有极高的修为,没有健壮的体魄根本做不到。
据资料记载,张廉夫云游河间、太行、豫西等地时,带回了一些树木、药材的种子,播撒在崂山道场周围。公元前82年,88岁高龄的张廉夫召集弟子们,告诉他们这一次要出发去闽、黔、滇等地,如果能回来就不再云游,如果回不来也不必挂念。而这位崂山“开山始祖”再也没有回来,有人说他在云贵高原仙逝,也有人说他逝于江西鬼谷山三元宫。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太清宫内的三官殿

汉柏凌霄
在崂山众多的道教庙宇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观,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对太清宫进行过修葺,至今还一直保留着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这在国内的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
全真道教第二丛林
崂山当地有一句古语:“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素有“神窟仙宅”之说,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处机(又称邱处机)、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道。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八篇是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劳山道士》、《香玉》等,这些给崂山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太清宫位于崂山老君峰下、崂山海湾之畔,是原有道观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至今香火颇盛,名胜繁多。
前文我们已经讲述了张廉夫创建太清宫的经过,在他之后也先后有多位名道为太清宫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扩建庙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时期,道士刘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丘处机、张三丰等人在太清宫传道后,这里成为全真道教第二丛林。
几经修葺,如今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共有殿宇房屋155间。主体建筑由三座大殿、四座陪殿、长老院及客房组成。太清宫东有八仙墩、晒钱石、钓鱼台等礁矾奇观。三大殿为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皇殿(供奉神农大帝、伏義 大帝、轩轅大帝)、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四陪殿为东华殿(供奉东华帝君)、西王母殿(供奉西王母)、救苦殿(供奉孚佑帝君,即吕洞宾)及关岳祠(供奉关羽、岳飞)。
三官殿紫气东来
太清宫内的三官殿是崂山最早的道教庙殿,为布局工整的三进殿院,大门朝东。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庙堂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的,因为坐北朝南象征着权威。但三官殿则不同,这里面自然有道家独有的道理。据孙守信介绍,《道藏》中记载,道家的始祖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远远看到一团紫气从东方滚滚而来,他就在路边迎候,果然迎到老子,于是留请而拜之。老子与他交谈,感觉很有缘,于是就送给尹喜两卷经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从此,“紫气东来”就成为了民间迎神求吉的专用词汇。崂山是道家仙境,不必讲究权势,在这里把门向东开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即来到这里的都是神仙高人,而且会带来吉祥的意思。
据《太清宫志》记载:“劳山太清宫,系于西汉建元元年辛丑,张公讳廉夫所创始也。……来劳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名为三官庙(又名三官庵、三官殿)。”这就是三官殿最初的模样。三官殿内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首领尧、舜、禹。相传尧时敬天爱民,上应天象,以风调雨顺而被后人尊为天官;舜时民风高尚,地不生灾,故被尊为地官;大禹继承父志,因势利导,治理了空前的水灾,所以被尊为水官。
在三官殿的正殿两侧,分别供有“雷神”和“真武”二神。道教中的雷神和雷公不同,雷神的职责是惩罚恶人,是正义之神。真武就是玄武,是四方神之一。传说天尊出巡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天尊被簇拥其中,以壮天威。而选择单独在这里供奉玄武,则是因为在四方神中玄武管辖的是北方,而这里地处北方。从宋代开始,皇帝在尊神的同时,又避讳先君或自身的名字,就把玄武的“玄”字改为“真”,也就是现在的真武大帝。有人误把真武神当成了主管兵事之神,其实真武属水,水德柔顺,滋润万物,与雷神相对,一位象征着至刚,一位象征着至柔,正应了道家哲学中“阴阳相生,刚柔并济”的辩证思想。
太清宫的古树传说
与太清宫同样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不仅仅是古代的殿宇,还有大量的古树名木。2100多年前张廉夫亲手所植的圆柏、蒲松龄笔下的“绛雪”,以及逢仙桥旁的“龙头榆”,如今都已成为人们来到太清宫必看的景观。
三官殿前有一棵名为“汉柏凌霄”的奇树,树高22米,胸围3.84米,树冠东西向13米、南北向14.5米,圆柏、凌霄和刺楸一株三树,并非嫁接,完全是自然生成。传说这棵圆柏是张廉夫建三官庵时亲手所植,历经2100多年的风霜,现在是青岛最老的古树。据《青岛古树名木志》记载,最初的“一株三树”是圆柏上攀附着一株凌霄和一株盐肤木,后盐肤木死亡,树丫间又生一刺楸,于是将“三树一体”的自然奇观一直维持了下来。“汉柏凌霄”也不是一直平平安安,柏树的树干之间至今还能清晰看到被火烧过的痕迹。据一位导游介绍说,此树经过两次劫难,第一次是天灾,曾遭雷劈,年代久远;而第二次则是出于人为,树上有了马蜂窝,有人要点火烧蜂窝所以点着了树干。最终大树遭遇劫难后都于三年后发出新芽,大难不死,对于第二次着火的讲解,导游们却各有说法—— 有人说是古代当地的父母官发现树上的马蜂蜇人,所以派人烧掉,也有的说是文革期间红卫兵烧的马蜂窝。记者求证青岛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那次火烧是在1973年秋天,好事者用火点燃树上的马蜂窝,引燃古柏。后经抢救,1976年重生新叶。三年后邓小平游览崂山时,仰观汉柏树冠遮天蔽日,拍拍树干说:“这个地方很好,单凭这么几棵大的古树,就可招引很多人,有条件安排开放,发展旅游业,崂山要把牌子打出去,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1982年,崂山风景区成为国家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距离“汉柏凌霄”不远处的耐冬“绛雪”虽然只有600多年历史,却比2100多年的汉柏更有名气,这要归功于蒲松龄的那篇《香玉》。传说,这棵耐冬是明朝崂山道士张三丰从长门岩岛上移植过来的。国内植物学家对这棵耐冬评价极高,认为它是国内山茶树中最大的之一,属于国家级的古树名木,作为青岛的骄傲当之无愧。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走到太清宫的“逢仙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棵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称为“龙头榆”。此树高18.8米,树围4.1米,据记载是五代时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
两个“万岁”救了两道圣旨
2000多年的历史,数位道教高人的修葺,太清宫内的名石碑刻自然不在少数,而现今保存完好的刻石中最有来头的要数嵌在三皇殿两侧墙上的石碑。碑上刻着元太祖成吉思汗敕封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令他掌管天下道教教事的圣旨全文。据悉,此碑刻于元代,是随山派创始人刘处玄受到元世祖召见回崂山后传抄,刘处玄飞升后徒弟们抄刻成碑。此碑在崂山许多碑刻中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能够完整保存至今,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原青岛博物馆研究员王集钦在《崂山刻石纪实》一文中介绍说,20世纪30年代,青岛市长沈鸿烈修《胶澳志》时,托曾任山东省政府教育厅长的袁荣叟和赵先生进山普查了一年,记载太清宫共有碑碣19通,1979年只剩两通(即元太祖敕谕护教文碣、元太祖赐邱长春金虎符文碣,是成吉思汗给丘处机和地方官员的圣旨。这两块碑刻的文字大意是,让丘处机总领天下道教,皇帝所有的城池,丘处机都可以居住,官府都要给他以保护和方便,他所主持的道观都不派差、不纳税,其中很重要的一句话是金虎符文中的“真人到处如朕亲临”。由此可见,当时丘处机极受成吉思汗的尊敬。)镶嵌在三皇殿门外两侧,都是用凿刀刻在60厘米扁方的黑色大理石板上,天乐道人李道谦书,刻工精细。癸未年为公元1223年,距今近800年。这两通碑刻是研究元代宗教政策的珍贵史料。文革中“破四旧”,山中所有庙宇的碑均被砸,只有这两通碑记保存下来,有心人在上边用红油漆写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两条口号,无人敢砸,幸免于难。
崂山十二景之“太清水月”
太清宫前面的海湾,称为太清湾。每当夜色降临,海上碧波荡漾,宫中传来悦耳的钟磬之声,引人无限神思。如正好赶上月圆,见那一轮玉盘从海上慢慢升起,在明月离开海面的一刹那,眼前美景会让人如临梦境,这就是被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的“太清水月”。翻阅史籍,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少见关于“太清水月”的描述,民间传说也是凤毛麟角,远没有太清宫受先人青睐。“太清水月”首次在古籍和传说中亮相,却是和清朝宰相刘墉有关。
因耿直无私,刘墉遭到奸臣排挤,被乾隆削职为民。相传刘墉丢官后,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并与青山村的道长结为挚友。在被道长留宿太清宫饮酒赏月时,刘墉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从此,赏月胜景以“太清水月”为名,逐渐为世人熟知。
如今,在太清湾入口的悬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字,字高70多厘米,为书家所推崇。凡到太清宫游览,导游均会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但记者详查相关资料发现,“太清水月”四个字,实为青岛著名书法家杜颂琴于1982年所写。2004年,央视《国家地理》栏目推荐全国十大赏月胜地,“太清水月”排名第四,声名从此远播海内外。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孙守信先生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