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孙玄清得张三丰点拨双目复明 创立崂山派

2015-03-22 作者:黄默

 

王重阳画像

明霞洞前"天半朱霞"石刻

孙玄清石像

明霞洞位于崂山上清宫北玄武峰下,沿上清宫门前的崎岖小路走到尽头,便是崂山十二景之一“明霞散绮”。明霞洞背倚耸立的石峰,山高林密,峭壑深邃,500多年前有位道教真人曾在这里修炼,他就是全真龙门派第4代弟子、崂山派的创始人孙玄清(因孙玄清号金山子,故崂山派又名金山派)。

得张三丰点拨双目复明

孙玄清,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寿光化龙镇埠西一村人,俗名超然。他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明代崂山著名道士,世宗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令他“掌管真人府事”。。

据族谱记载,孙玄清是埠西孙氏始祖讳祥的五世孙,父讳钧,行四。他虽天性孤傲,却天资聪敏。孙玄清9岁那年父母早丧,因悲痛过度双目失明,他不愿寄养在伯父家,而是选择了出家为僧。后来,他听说盲道徐复阳在崂山修行复明的故事后,于嘉靖初年,辗转来到崂山明霞洞,弃道从释,拜李显陀为师。据清人梁教无《玄门必读》记载,孙玄清后来还曾在铁查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内丹法)。19岁那年,即墨县太和真人携住黄石宫,修炼20多年,颇有成就。

民间有种说法,道教宗师张三丰出家入道也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后来他的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而孙玄清则有幸成为其中一个。据史料记载,孙玄清曾在崂山偶遇四处云游的张三丰,进行传授与点拨,于是豁然贯通,历经艰苦修炼,“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20年后孙玄清终于双目复明,从此名声大噪。

青岛市道教协会的刘清章在《崂山明霞洞和它的传说》中描述孙玄清重见光明时的情景:相传金山派祖师孙玄清在紫洞炼丹打坐,他先天双目失明,自来崂山出家后,每日修炼功法,矻矻孜孜,勤炼不辍,虚心静气,长期深入,外加师傅真传其中,炼就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功。忽一日见洞内一线霞光射入,视洞内石壁突兀,他喜而惊诧,起身高呼,一脚跺地,洞内石地下坠,洞上石硼振陷,四周紫气萦绕不散,他又一脚踹于洞后,击出一孔,自出。其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云开霞卷,神思飞爽,忽得东海全胜,自此悟道。本来洞前两株银杏树为雄树,自从洞门塌陷,洞内真气泄漏,内相外出,外相渗入,阴气厚重,须臾便见两棵大树叶落枝败,元气大伤,孙真人摘得一枚银杏丢于墙下,瞬间合抱之木立于崖畔,枝繁叶茂,根连洞内,阻住洞内真气,虽保住两棵古树,却由阳变阴,由青变老。

崂山道士中明代出了两位失明后经过修道重见光明的人物,在普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崂山与名人》一书却认为道家的修炼方法与中医理论不无关系。根据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所讲的“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的原理,治疗眼病,根在治肝,“肝志为怒”,所以克制“怒”是治疗眼疾的根本。全真道教主张性命双修,就是通过修性避免“七情伤六,六欲伤身”的危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张三丰教孙玄清静心养性,以不怒养肝,肝强则眼明,所以恢复视力是符合中医理论的。当然,崂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调节人的心态和生命节律,再以道家养生理论进行修炼,长寿和健康是必然的。

求雨有功被敕封

作为孙玄清当年打坐修炼的地方,明霞洞已成为游客们来到崂山必去的景点之一。明霞洞原由一天然巨石而成,洞内高约2米,积约10平方米,洞额为丘处机镌“大安辛未”(1211年)。据说原洞高大宽敞,但清康熙年间发生了一次特大山洪,引起滑坡,洞顶坍塌,大半陷入地下,于是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前高后低的山洞。明霞洞左侧镌刻有《孙真人紫阳疏》成篇石刻,又称《海岳修真记》,该刻石占明霞洞巨石的大半,疏中对孙玄清的生平介绍十分详细,可惜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字迹多半已经模糊不清。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崂山道士王生本在白云洞立有白云洞历代碑,内述其金山派祖师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巨石左侧有一洞门,需弯腰躬身入内,据说如果是有缘之人,能看见有一道人闭目养神于洞内,紫气绕身;无缘之人进入洞内,只是觉得洞内漆黑一片,深不可测。听说有目疾之患者,于洞内稍憩片刻,即有减轻疾患之灵验。

孙玄清受到张三丰点拨双目自愈的奇事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样引起了朝廷的关注,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孙玄清便应召入京。走到景州(今景县)娘娘庙遇到大雪,一直下了七天七夜天才放晴。在停留期间,当地的刘知县拜见了孙玄清,并邀请他在此地停留数月,好指点当地人在千佛顶龚头村,修盖丛林道观一处。孙玄清就留了下来,一直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道观修建完毕,才启程前往京城。在京城白云观坐钵堂一年,他注《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太上清净经》、《皇经始末元奥》等,又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期间,京城遭遇大旱,他祈雨十分灵验,于是明世宗敕封他为“护国天师府左赞”,令他“掌管真人府事”。还有一种说法是,孙玄清受封是因为阁老翟公銮、少卿龚公中见他修书不辞辛苦,二人十分钦佩,于是将详情写奏章呈给了皇帝,孙玄清才得了“海岳真人”的头衔。

他是崂山派创始人

毫无疑问,孙玄清是明嘉靖年间全真道士中最显贵的,他得到了皇帝的敕封,由此开创了全真道教龙门派下的一个支派—— 金山派,又因孙玄清在崂山修行50多年被称为崂山派,明霞洞也因此成为金山派的祖庭。

孙玄清是全真龙门派第四代弟子,所以他开创的金山派自然成为龙门派下的一个支派,因孙玄清字金山子,故名金山派。该派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之一,目前崂山、泰山和辽宁千山等风景区的道教庙宇都属于金山派。崂山派的道士擅长于驱鬼捉妖,镇压僵尸,诅咒解咒,传统中医,地脉风水,内家功夫等,其中地脉风水与传统功夫两法分流到山贼组织,形成了卸岭力士一派。曾经辉煌一时的绿林军中多有崂山门下。传说唐末义军领袖黄巢就学过崂山之术,并曾经在陕西挖过多处唐墓以充军饷。而崂山派内部这些本领却逐渐失去传承。在抗日战争时期,很多崂山道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力退外敌之后,崂山道士又回到道观,穿上道衣,为天下生民祈福。

据《崂山志》记载,明隆庆年间,孙玄清主持对洞右全真道金山派道院进行扩建,占地2000多平方米,房屋32间,建三清殿一座,为砖木结构。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孙玄清逝于崂山上清宫,他著有《皇经始末玄奥》、《注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上清净经》、《释门卷宗》等。文渊阁大学士、太傅翟銮曾为之题诗吊唁,诗刻于明霞洞处。

崂山十二景之“明霞散绮”

明霞洞在崂山诸多道观中并不是规模大的,而且部分建筑还曾毁于自然灾害,但这里地势高峻,竹林繁茂,环境清幽。所以,古人曾以“万里风涛临大海,千林霜叶响空山”来赞美它的自然风光。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幻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称“明霞散绮”。清代高密文人孙风云有诗赞曰:“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涛。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而在进入明霞洞庙宇入口处的一块巨石上,有国民党元老邵元冲题写的四个大字,自左向右读作“霞朱半天”,意思是站在这里看朝霞,大半个天空都是红色的霞光;而从右到左“天半朱霞”依然说得通,意思为彩霞染红了半边天,因为在群山环绕、竹林掩映之中,这里看天也只能看到一半。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

◎链接:全真龙门派

全真龙门派是王重阳开创的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大定六年(1166年),时年19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仑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蟠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贞佑二年(1214年),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因他修行明道,说服力强,所以招安获得成功,同时,也显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众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引起当时金、南宋、蒙古三方统治者的注意,竟相派谴使臣前往诏请,各自欲为其所用。

明霞洞

龙王殿前的玉液泉

明霞洞斗姆殿

明霞洞现存主要建筑斗姆宫(明霞洞又名斗姆宫),建于元代,位于洞口右侧。因周围景色清幽,又少外来人干扰,是修行的好地方,丘处机、郝太古(郝大通)、孙不二、张三丰、孙玄清都在这里修炼过,其中以张三丰时间最长,孙玄清次之。

张三丰亲笔题刻

明霞洞的北方有两个天然洞穴,较大的称为玄真洞,小的是三丰洞。

玄真洞位于明霞洞后玄武峰近巅处的峭壁上,洞口向南,洞呈椭圆形,高约2米,洞壁光洁,传说是孙玄清修真的地方。洞旁刻有“重建玄妙真吸将乌兔口中吞”12个字,第四、五两字,因山石脱落,已不可认,据《胶澳志》记载,为“妙真”两字,另有一说为“真洞”二字。这一行字笔力遒劲、古拙,传说是张三丰亲手所书。“乌、兔”即指日、月,“口中吞”是道家吐纳导引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即“采日(金乌)、月(玉兔)之精华,散而为风,聚而为形”。清末翰林庄陔兰诗曰:“陡绝玄真窟,盘崖一径行。下云鸡抱卵,出海蚌还珠。中有光明镜,常悬日月符。三丰留口诀,玉兔养金乌。”

玄真洞左侧有一西向小洞,叫三丰洞,就是张三丰修行的地方。洞旁镌有明代登州武举周鲁题诗:“白云留住须忘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万山环翠雾中围。”洞内面积很小,只能容下一个人,里面还摆放着一个圆形的石墩,据说张三丰在这里修炼了10多年。也有一种说法称,当年张三丰参透世事,在玄武峰的北面和东面峭壁上均凿有一洞,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选择洞穴,以掌握内炼之事。

明霞洞曾经僧道合住

据《崂山与名人》一书介绍,斗姆宫始建于元初,初为砖木黑布瓦结构,占地仅数百平方米,拥有大殿两座。孙玄清受敕封之后主持扩建,改为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并建成三清殿、观音殿及房舍共计30余间。清代末期,崂山下了一次大暴雨,山洪爆发,西侧的观音殿被塌下来的巨石砸毁,再未修复,但院内的黄杨、玉兰、木绣球等百年以上的古木均生机盎然。此后曾多次修葺,均沿袭原黑布瓦硬山式建筑风格。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修建时改“三清殿”为“玉皇殿”,屋顶及檐头部分使用黄琉璃瓦面,从规格上讲为崂山各道教庙宇之最。

重修后的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分别为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东西两边为四大天王,十分神气,甚是威武。自玉皇殿顺窄廊东去,有一袖珍殿堂,内奉东海龙王,龙王座下有一仙泉—— 玉液泉,此泉常年水流不涸,清甜可口,夏凉爽宜人,冬温热十分。

虽然元代初建时,斗姆宫即为道家庙观,但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曾一度为僧人所居,后一度为僧道合住,僧道交替住持。据张起岩《聚仙宫碑》记载,元代道士李志明始居于此。明、清两代,明霞洞为僧、道交替住持,明嘉靖十二年陈沂《鳌山记》中有“僧垂木阶下”和“左有佛宇僧庐”之句,可见此时为和尚住持庙宇。明代永乐年间,道士张三丰又居此,明霞洞后其修真处名玄真洞。明庆隆年间,道士孙紫阳重修庙宇,并在洞外石壁上刻有孙紫阳道士修真记,始为道士住持。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明霞洞之殿堂、房舍逐渐败落。1956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曾拨款进行过维修。“文化大革命”中,神像被砸,道士被遣送农村,宗教活动被迫停止,房屋由青岛药材公司使用。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明霞洞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青岛市道教协会筹集资金对该庙进行修缮,历时9个月竣工,现有殿宇、房舍共30间,建筑面积344平方米。

荷花池的传说

自蒲松龄写了《香玉》和《劳山道士》两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崂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而崂山道士的传奇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曾有这么多道家真人修炼过的明霞洞,自然也少不了神奇的故事,青岛市道教协会的刘清章就曾在《崂山明霞洞和它的传说》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荷花池的故事:

自玉皇殿背后顺曲屈蜿蜒的羊肠小径东行约120步,路穷处,看一山峰耸立直插天表,下视便见一潭,潭内荷叶片片,花儿朵朵。潭深半米,长有四米,宽约米余,潭畔有一石碑,上书“荷花池”。据传,道教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久闻崂山鸟鸣花丽,万谷皆春,便云游至此,她手捧泉水入口一尝,只觉泉水甘甜清冽,饮后神清气爽。走时,何仙姑从花篮里取出一朵荷花放于此处,以便纪念。谁知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此荷花自此活了下来,并一直繁衍至今,此潭更是年久不涸,且冬无冰结,热气升空,就是冬寒霜之日,仍有寒荷开放,堪称一绝。

传说金山派祖师孙玄清真人看荷花艳丽,心想冬天气温下降,花儿却如此娇艳,此地必是风水宝地,定有灵气,于是每日皆至荷花池畔,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如醉如痴,不思茶炊。一日,小徒见师傅修行艰苦,便下山买来水饺,五体投地跪于师傅面前祈请恩师进食。孙真人忽一念顿生,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他想与己朝夕相伴的荷花也会品尝人间烟火,尤其观百丛之中一株别有其异,与众不同,只见玉霜冰雪之中,花色不减,傲视严冬。

孙真人便把水饺放于花上,孰知须臾花儿更嫣,且热气腾腾,顷刻间水饺被荷花裹住而吞食。此后孙真人必命小徒端斋饭献于花前。此花在孙真人之培育下修成正果变成仙子,她为感激仙人而想以身相许。孙真人看花虽修成人形,色心不减,便找人替代自己而成全其思欲之事。

后来孙真人得道仙去,明霞洞曾一度兴旺,山下人谋事无不去明霞洞求神护佑,以得前程坦荡事业锦绣。某年山下有一书生进京赶考,进入京城,在一店内刚要安歇,忽然身边立有一位长髯飘飘的老者。老者对书生说:“我知道你是前来赶考的,我与你同乡,来京数载不曾回家,想劳你捎一封书信,不知是否能如愿?”书生说:你我同乡,又同在乡外,这举手之劳何足挂齿,拿来便是。”书生说着,只见老者从袖中拿出书信一封递给自己,书生看信封上没落任何字迹,刚要问稍往何处。老者说:“你知道崂山明霞洞有一处荷花池吧?”书生点点头。老者又说:“到荷花池就说石门开石门开,京城稍的书信来就可,且记且记。”说完,老者就不见了踪影。”书生感觉此事蹊跷,如在梦中。

没多久,书生考试毕起程返乡,没进家门,便直奔明霞洞荷花池而去。书生在荷花池畔按老者所授秘语刚在口中念过,突然眼前豁然开朗,霞光万道,紫气腾腾,院内金玉铺地,一片豪华,书生看得目瞪口呆。没过多久,自门里蹒跚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妈妈,在她身后紧随一位漂亮少女。她们把书生引进舍内,舍内如桂花飘香,四周珠光宝器映目。书生递上书信后起身告辞,老妈妈从兜里掏出一块手帕,转身从盆里抓出一把豆芽包裹于内给了书生,要书生回家与家人同享。书生半推半就塞与衣袋。

转眼间,亭台楼阁如梦幻泡景迅速不见,唯荷花池依然如故。书生甚感诧异,他觉得拿几个豆芽回家太过寒酸,便拿出手帕向荷花池里一抖,把豆芽尽抛于内,看那手帕洁净,书生不忍丢弃便带在身边。回家把此蹊跷事同老母细说一番,母亲让他拿出手帕细细端祥,只见上面有一粒金豆芽。书生反悔自己不该一时莽撞把金豆芽丢掉,母亲说:“金银财宝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何必贪恋财色。”后来,书生考中状元并封有官职,但他却辞去官职,携母亲隐遁山林。

书生虽归隐山林,他所经历之事一传十,十传百,被一个南方人知道了,他精通风水,深知荷花池内藏有宝物,要想掘得此宝,需在冬日练就赤臂卧雪和赤脚穿冰之功法,在夏日练就头顶暴日坐怀不乱之心法,有此方能思谋成真。一日南方人选择良辰吉日到山上,每每沉静,脑中思想得宝之后富甲一方之荣耀,更想美女缠身之快事。如此一来,六欲难舍七情牵缠而不能得法。

冬去春来,眨眼机遇将要错过,他想不如早一天得到早一天享受,免得夜长梦多被他人掘走。想到此,他用巨斧凿开山石,放走池内水源。当池水流尽,深露一洞,他顺洞入内,只见里面光芒四射,美女云集。他如醉如痴,忍不住近前一步,刚要靠近女子,只听一声巨雷,便人事不知。待恍惚醒来,珠光宝气尽皆不见,自己身失水中,有一道长将他捞起,把池边损坏之处堵住说:“贪恋女色功不深,欲多常伤精炁神;自己勤劳多行善,他人之物手莫伸。”南方人听后深感惭愧。自此,荷花池水浊而不清,冬日也少有寒荷开放。

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感谢崂山风管局对本文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