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馆陶路曾是青岛“华尔街” 取引所在此成立

2015-12-01 作者:宫岩

馆陶路曾经是青岛的“华尔街”千米老街有8国60多家企业

商战传奇大剧《青岛往事》正在央视八套热播,跟随着黄渤饰演的“笨小孩”王满仓的传奇之旅,很多青岛元素被大家认识。比如剧中讲述的黄渤利用商战击败日本人就发生在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也就是青岛最初的证券交易所。除了这里,曾经的馆陶路可是青岛的“华尔街”,8个国家的60多家企业聚集。你知道这条路才多长吗?1000多米。为什么短短千米的街道会吸引这么多企业?还得从德占时期说起。

为多收关税建成了馆陶路

馆陶路很短,只有1000多米,从南头走到北头用不了十分钟;馆陶路又很长,从1899年到现在,历经116年的风雨 ;馆陶路还相当丰富,欧式建筑、日本建筑、中国建筑,各种建筑外形让人连连称赞。

馆陶路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名字:“青岛的华尔街”、“青岛的外滩”、“金融贸易中心”、“洋行区”、“凯撒街”、“叶樱町”……可不管你怎么看这里,心中都会产生同一个疑问,为什么偏偏是这里?青岛著名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一语点明:“20世纪初,德国侵略者为了在青岛更多地收取关税,更多地吸引外资、融资,即在中山路的北段的延伸部分,建成了‘洋行一条街’,这就是在当时华北地区闻名遐迩的馆陶路。”

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收取关税。为了关税,他们必须选择一个非常便利的地方,馆陶路独特的地理位置绝无仅有:南边是堂邑路、市场一路、市场二路、市场三路,北边是陵县路、恩县路,中间又有上海路、广东路交错相通;旁边有胶济铁路穿过,离青岛火车站和大港站非常近;青岛港近在咫尺,距海关也非常近。这样的位置,让德国人一眼看中,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将这里规划成了“洋行区”。之后,外国的驻青机构在这里驻足,各种企业也来凑热闹。以至于迅速将馆陶路挤满,之后大部分银行不得不转到了中山路南部。

当时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中山路可以买到欧洲最流行的时装和美国最新品牌的化妆品,这些都与馆陶路不无关系。”为什么要这么说呢?王铎解释:“没有馆陶路红红火火的进出口贸易,中山路商业区的繁荣就是一句空话。”

8国60多家企业造就“华尔街”传奇

曾经馆陶路上有多少家企业?市北区情网上,葛燕娣在一篇题为《馆陶路》的文章中有个数字:8个国家的60多家企业。光银行就有:日本的正金银行、朝鲜银行、正隆银行,英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渣打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法国的万国储蓄会。其中正金、朝鲜、汇丰、麦加利4座银行大厦,至今仍可看到当年的风采。

此外,还有些公司企业也都在这扎堆:英商怡和洋行是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和记洋行、太古洋行也是大型企业,还有颐中烟草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等也在馆陶路上设办事机构。美商美孚石油公司,青岛的分公司及加油站设在馆陶路上。鲁克洋行、美隆洋行、美丰洋行等美商企业也都在馆陶路上。丹麦宝隆洋行是丹麦的跨国公司,青岛分公司在馆陶路28号,丹麦驻青领事馆也在这里,驻青领事同时兼任洋行的经理。有4家日本轮船公司设在馆陶路上,规模最大的是大连轮船株式会社。

馆陶路实在太短,想进来的企业又太多,有些公司只能挤在一起办公,如馆陶路18号院内,就聚集了怡和、和记、茂记、仁德等洋行。而在汇丰银行办公楼内,也有德华银行、美孚火油公司、万国储蓄会、卜内门洋碱公司和绍和洋行等。

看着这些陌生的、有些绕口的公司名称,脑海中马上会出现一幅馆陶路繁华热闹的画面。而王铎对几个人物形象的经典描述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西洋的蓝眼睛高鼻子大班,会叼着雪茄烟,趾高气扬地乘着像甲壳虫一样的小卧车,匆匆穿行于这条路上。不定是哪座花岗石廊柱间,会走出几个西服革履、留着小平头的日本洋行经理,他们相互不停地点头哈腰,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瓦达西瓦’(“我是……”的意思)。听老人们说,许多中国买办 、帮办也是这里的一景。他们梳着大油头,身着大褂儿,雪白的袖口还要宽宽地挽起来,脚蹬阔口黑布鞋,腰间往往要露出半截白丝帕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派头儿是‘挣大钱’、‘办洋务’的。这些人在馆陶路上进进出出,都有专门的黄包车,如果是大洋行的买办,胸前就一定晃动着金闪闪的怀表链子,手里会不停地转动着鼻烟壶,脖子后面一准还斜插着一把折扇。”这样的场面、这样的盛况,难怪会成为“华尔街”呢。

漫步在馆陶路

现在的馆陶路经过修葺有了时代和现代的结合感,不管你站在哪望去,眼前造型各异的欧式建筑,拜占庭式、三角形山花,立柱和贴壁立柱,有科林斯、多立安和罗马等式样,让人忍不住细细端详。不管多少年过去,重温馆陶路,依然被当时的建筑技巧折服,被这条路上的历史痕迹震撼。

馆陶路1号:横滨正金银行青岛分行旧址,建于1919年,占地面积47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现在是青岛银行营业厅。据说,北洋政府统治时青岛的金融势力操纵在这家银行手中。

馆陶路3号:三菱洋行青岛支社旧址,建筑正面为欧洲古典样式,上下两段,下段八根爱奥尼克柱优雅有力,匀称和谐,整个建筑有很好的韵律感。建于1918年,初为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青岛支社营业大楼,占地面积约482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35平方米,经营进出口、保险、油坊等。馆陶路12号:典型的日本建筑,简单 ,干净。建于1930年,日本人三井幸次郎设计,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曾为朝鲜银行青岛支行。朝鲜银行获准发行货币,钞票主图案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像,俗称“老头票”,曾是青岛市场的主要货币。据说,“老头票”曾让无数的人们顷刻间倾家荡产。还有馆陶路37号,建于1927年,大连轮船株式会社青岛分社旧址,是馆陶路上规模最大的日本轮船公司。建筑面积4123平方米,整个建筑刻意建造成船型。1937年拥有56只船,总吨位达190000吨,经营着几十条国际航线。80多年前,萧军和萧红从大连来青岛,乘坐的就是这家公司的“大连丸”。

馆陶路上还有这些故事

馆陶路上的故事太多了,每一栋建筑背后都有我们不为世人所知的历史,除了上面这些有明显标识的历史建筑,还有三个地方不得不提。

励志社:供军官吃喝玩乐的军事组织,就在馆陶路24号。励志社的前身是黄埔同学会励志社,1929年1月1日创立于南京,它是蒋介石模仿日本军队中的“偕行社”组织亲手创办的,社长由蒋介石兼任。该社是以黄埔军人为对象,以振奋“革命精神”,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最忠实之党员,勇敢之信徒”“模范军人”为目的的军事组织。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青岛励志社的作用很明确:供军官游乐,有餐厅,还组织妇女陪军官跳舞。除了馆陶路,励志社在青岛还拥有几处别墅,分别位于太平角二路5号、韶关路54号、栖霞路22号。主要安排本市及外地中高级军官来这里休假,供高档餐饮,组织舞会,组织游览,以拉拢军官,加强军事“凝聚力”。

齐燕会馆:馆陶路上唯一的中国建筑。1902年,由山东黄县人、泰祥号经理傅炳昭和河北天津人、成通号经理朱杰联合,成立了同乡会齐燕会馆。德国战败后,齐燕会馆于馆陶路13号建立了新的会馆。1925年4月10日,青岛市各界代表在齐燕会馆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出席会议的多达万人,反映了青岛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1931年8月,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在此设立临时市场。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齐燕会馆被日军强占,改名“兴亚俱乐部”。

馆陶路长途汽车站:中国首个汽车站。青岛文史专家刘增平在《馆陶路上的马车记忆》一文中介绍:馆陶路北头,有一个交运集团所属的汽车站,如今这个并不起眼的汽车站,在年龄上是中国所有汽车站的“带头大哥”,而它最初是个马车店。

那时候靠近大小港码头的馆陶路、大窑沟、云南路一带市内马车较多,外来马车集中停在馆陶路马车店大院里。在这个大院里,外来的马车将货物卸下,同时带来外来的人员,当外来马车返回时也捎脚带客,大院中间停着马车,而靠墙的周围就是马棚,卸车的马在那里喂养。周围遍布着大小旅店,来自招远、海阳、莱阳等方向的商贾会在这里安顿歇息或小憩,馆陶路马车店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发挥着很大的交通集散作用。随着德国人将汽车引入这座城市,汽车悄然替代了马车的运输地位,而马车店的转型升级也在不约而同之间发生着变化,形成了汽车站。起初的汽车站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只是竖了一个牌子,用来候车。后来随着乘车人数和线路的增加,来此乘车的人需要购买物品、用餐,慢慢地便建造起简易的候车亭。清末民初,馆陶路汽车站作为我国首个汽车站便这样诞生了。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馆陶路22号曾是青岛取引所青岛最早的股票风潮发生在这里

在商战传奇大剧《青岛往事》中,黄渤饰演的王满仓最终成了商界精英,他与日本人进行的那场著名的商战发生在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即证券交易所。这是当时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电视剧中王满仓通过股票市场上的商战,利用心理战打败了日本人,攻克了日本人掠夺、侵财、霸占的企图,粉碎了他们的阴谋。而现实中,1921年那次日本人操纵的股票风潮,不知让多少青岛人倾家荡产。

青岛取引所的成立

图片中正在装修的这个地方就是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这栋老建筑建于1920年,是馆陶路上最大一栋单体建筑,建筑面积为1.8万平方米,是当时全国建筑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取引所是什么意思?它其实是个日本名称,意思是“买进卖出的交易场所”,翻译成汉语就是“交易所”。

据鲁海老先生的《老楼故事》描述,青岛取引所尘封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其实,取引所是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官办性质的,最初的地点在德县路。1920年成立中日合资的商办青岛取引所株式会社,即证券交易股份有限公司后,便在馆陶路上建了这座建筑。青岛取引所由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日本人建造,因为建造过程中出现问题,还请了德国建筑家帮忙。这是继德国总督府后青岛最大的公用建筑,正面采用双塔楼式对称造型,内部设东南、北两个大型交易厅,东侧是证券经纪人及金融企业写字楼。

青岛取引所的理事长是日本人峰村正三,副理事长是中国人徐青甫,名为中日合资,实由日本人操纵。开始创办的额定资金为800万日元,由于资金不能一次性到位,所以先缴付了1/4,也就是200万日元,中日双方各一半。当年9月份营业后,主要有四项业务证券、钱钞、纱布和土产。

不过,据说取引所在创办之初遭到了以青岛总商会为代表的大小商号老板的强烈反对,纷纷向日本驻青的市政当局民政署写报告,认为它危害商民的利益,有投机倒把之嫌。有的还在信中苦苦哀求道:“断不能实行于今日之青岛也!”尽管如此,也没能挡住取引所落地青岛的步伐,而且随着日本人的各种伎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带着血汗钱走进这里。

股票风潮让很多人倾家荡产

1921年的那场股票风潮,在青岛的股票交易历史中是一段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那是一场日本人精心设计的骗局,而这场骗局的幕后设计者就是日本大阪的大财阀松井伊助。青岛取引所刚经营不久,他就看上了这个市场,来到青岛后,很快取代了原理事长峰村正三。他是如何一步步“激活”了青岛的证券市场的?王铎在《青岛掌故》一书中有详细介绍:

第一步,松井伊助到处放风说,日本国内的各大企业,正准备抢滩青岛股票市场。于是,这种利好消息给初期原本平淡的取引所带来红火的场面。第二步,松井伊助通过青岛各大媒体报道说,日本的许多商人已经携巨款登船,不日即可抵达青岛,打算将青岛取引所的所有股票全部买断。这个消息又让取引所火了起来,许多市民都用手中仅有的余钱购买股票。第三步,股票被爆炒起来后,松井伊助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会社股”,以作为股票领涨的领头羊。一下子,“会社股”从上市的每股12.5元,没有几个月就变成了四五十元。

这种不寻常的股市,让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中国人争相加大投入,加大赌注,而了解真相的日本人却在崩盘之前赶紧将股票抛出。青岛投资网有一篇题为《青岛取引所始末》的文章,也提到了这次股票风潮:“此时作为监督机构的官办取引所当局,认为时机已成熟,突然揭开了黑幕,宣布:‘证券买卖是相对的买卖,会社不能担保,宣布无效。’意思是说,会社只承认股票的票面价值,不能负责涨价的部分。消息传出,犹如晴天霹雳,群众大哗,证券市场一片混乱。”

没有多久,“会社股”就急急跳水,从原先的12元5角,一下跌进了只有几元钱的低谷。就连青岛取引所也成了松井伊助的替罪羊。这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咨政部只得感叹:“自日本设立取引所以来,市面纠纷不绝,华商亏累已过350余万之巨,应请迅谋救济办法,徐图整理。”许多股民声称要找松井伊助算账,而松井一伙早已逃之夭夭,取引所也因此关闭了证券交易市场。

1921年11月,青岛守备军下令其削减资本额200万元,并因其系中日合办企业之故,发给救济金50万元。但是,经济界持续不景气及交易所内讧,不仅经济全付诸东流,经营也陷入绝境。

成立青岛交易所,和日本人对着干

这场股票风潮给青岛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取引所仍然在日本人手中。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民族工商业者为维护商权,群起抵制日商的盘剥。在青岛总商会的领导下,他们不仅不再到青岛取引所进行交易,还另辟了个地方跟取引所竞争,这就是青岛交易所。

很多报道中都提到了青岛交易所的出现过程:在市政当局的支持下,怡和洋行买办宋雨亭和广东商人黄汉樨、陈朋初等21家工商业大户发起成立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委员会,呈奉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批准,在馆陶路13号齐燕会馆设临时市场。

据说,沈鸿烈怕引起外交纠纷,踌躇不决。英国驻青岛领事两次到市政府,给沈鸿烈打气壮胆,宋雨亭等又组织几百名工人到市政府请愿,并递交了请求书。沈鸿烈这才批准筹备,并转报南京国民政府备案。交易所筹备处设在市商会内,随即开始营业。

原在青岛取引所的工商业者,约定每天在馆陶路齐燕会馆进行土产现货、上海汇兑等交易。1935年11月新交易大楼(大沽路21号)竣工后,青岛交易所正式迁入营业。从此,青岛交易所的营业蒸蒸日上,日本人把持的青岛取引所的营业则急剧下降。但这也激怒了取引所的日本人。青岛取引所理事长安藤荣次郎通过日本驻青总领事向青岛市政府交涉,同时雇佣了大批日本浪人寻衅闹事,冲击青岛交易所,并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青岛市政府只得同意把青岛交易所的部分权益让给青岛取引所,以求相安无事。

他是退出取引所的第一位商人

青岛交易所成立,许多爱国的工商业者纷纷退出取引所,率先退股的是叶春墀。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岛城十大藏书家王桂云在《叶春墀率先从青岛取引所退股》一文中有具体介绍:

叶春墀,日照人,清末日本留学生,曾任山东省商业专业学校校长十二年之久,所教过的学生五六千人,遍于山东全省。后来创办了裕泰公司(前身是裕泰轮船行,创业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叶春墀自任经理。叶春墀谨小慎微,以儒家孔孟之道持家经营。他干了二十多年航运经营,把小轮船扩充到七条之多(裕盛、泰升、益华、同兴、裕昌一号、裕昌二号、裕昌三号),但总吨位只有一千多吨,在小港航运同业中名列第二。叶家在青岛约有200人,每年春节都会在台西三路聚会一次,其职业多是船员、汽车司机、铁路、民航、公交等部门的职工。

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后,调来了“海州丸”、“胶海丸”等几艘小轮船经营青岛至海州之间的航线,使中国民营航运受到排挤。青岛回归后,叶春墀创办的裕泰船行与贺仁庵的长记船行、刘梅村的公祥船行相继成立,打破了日本人在海上的一统天下。

1920年,青岛取引所成立,叶春墀任常务理事。青岛交易所成立后,叶春墀率先从青岛取引所退股,支持由中国人办的交易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青岛交易所停止营业。1938年1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重新占领青岛,日本商人紧随其后返回青岛。青岛取引所当即恢复营业,并召集留在青岛的交易所的理事,开了一个两所理事联席会议,日方代表迫令他们同意交易所与取引所合并。自此青岛交易所被以安藤荣次郎为首的青岛取引所无理兼并。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青岛取引所因物资缺乏而歇业。1944年6月,取引所议决解散。1945年5月,正式停业。

取引所又一次大变脸

之后,青岛取引所又经历了多重身份。据鲁海老先生介绍:“抗战胜利后,这座大楼先是作为青岛警备司令部,司令是丁治磐。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青岛警备区1948年扩编为第十一绥靖区,辖32钧、50军、204师等6万军队,绥靖区司令部暨行政长官公署设在这座大楼,刘安祺任司令兼行政长官。”昔日算盘声声、为利忙碌的交易所又成了进出戎装、杀气腾腾的敌军司令部。地下党打入敌军内部的工作人员,曾从这里弄到军事情报。青岛解放后,这里成为解放军海军军人俱乐部,昔日的三个交易大厅,一个改作带有两层观众席的剧场,一个改作市内体育馆,中间一个作为两者的观众休息厅。昔日的经纪人办公室改为图书馆、阅览室、兵乓球室等。”

因为建筑风格独特,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取引所成为影视取景地,早期的电影《海魂》,近期的电影《美人依旧》,以及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浴女》、《父母爱情》都在这里拍摄过。

现在,取引所正在进行又一次变脸,这次的身份是:一个以影视、历史为特色的大型酒店。根据改造规划,一楼将改造成宴会厅,二、三楼基本维持原样,作为套房和单间。届时,市民就可以在这栋充满欧式风格的老建筑里举办婚宴了。

文/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