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3

矮小板垣是战争狂 曾在青岛召开“汉奸会议”

2015-12-15 作者:宫岩
“九·一八”事变主谋板垣征四郎曾因个子矮差点被学校“拒收”

上世纪日本陆军出现了三个“中国通”,他们长期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对所属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一切事务都了如指掌。其中一个叫板垣征四郎,日本昭和时代重要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之一。

板垣是出了名的胆大,1931年与石原莞尔共同策划“九·一八”事变,以1万关东军挑战20万东北军。1937年,又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30多个师 ,攻占山西。但你绝对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嗜血好战的狂人,因为长得太矮,上中学时差点儿被“拒收”。

个子太矮差点被学校“拒收”

“他身材矮小,头剃得精光,脸刮成青白色,黑色的眉毛和小胡子特别显眼;总是服装整洁,袖口露出雪白的衬衫,加上有个轻轻搓手的习惯动作,颇给人一个温文尔雅的印象。”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这是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笔下,板垣征四郎的形象。

身材矮小,几乎在所有对板垣的描述中,都会提到这一点。估计对他自己而言,这也是个“痛”,因为曾经差点因为身高错过学校。

板垣出生在一个日本士族家庭。祖父是神道教徒,明治维新时隐居乡野,潜心研究汉学。父亲也是个神道教徒,曾长期担任地方长官,同时兼任一家女子学校的校长。板垣自幼随祖父母生活,被视为“掌上明珠”,4岁起便跟着祖父学习汉学。他之所以日后成为日本陆军中的三大“中国通”之一 ,与祖父对他幼年的汉学教育不无关系。

但小时候的板垣并不出众,他不爱学习成绩一般,身材矮小头又太大,形象也一般。后来大家发现,他不爱学习是因为心里早就有了想法——从军,而且一定要考入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但当时学校录取对身高有一定要求,这对板垣来说是个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对着军医坚定地宣誓“效忠天皇陛下”,为“大日本帝国献身”!军医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最终破例关照他,才使他获得了进入陆幼的机会。

进入学校,板垣又遇到了当时有日本陆军“军神”之称的学监大越谦吉,在他的思想熏陶下,板垣逐渐成为一名狂热尚武、嗜血好战的青年军官。

板垣征四郎的发迹地:中国

1903年12月,板垣征四郎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成为该校第16期的学员。这一期学生中,出过许多侵华的“高手”和“有名”人物,像土肥原贤二、冈村宁次等。

在所有同学中,板垣进入战场算是比较早的,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同年12月,19岁的板垣随部队开赴中国东北前线,出发之前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粉身碎骨为天皇“尽忠”。

很快,他就因作战勇猛而闻名军中。朱晓艳、班惠英在《炮制傀儡政权的板垣征四郎》一文中说,在一次大会战中,板垣的左胫部被子弹打穿,伤势非常严重,但他仍坚持战斗。后来部下硬把他抬下火线,送到随军医院。待伤愈合,会战已经结束了,这次“打仗立功”的目标因而没有实现。

虽然没有立功,但板垣在军中已经有了一点名气。而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他主要跟随部队在中国东北的旅顺(今大连旅顺口区)、奉天(今沈阳)等地与沙俄军队作战。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面对广大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他脑子里想的是:“如果日本帝国拥有这些,将会更加强大。”正是这个想法,影响了他此后一生的命运。

因为在这之后他几乎所有的职务都与中国有关:1916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晋升步兵大尉。1917年至1919年,任参谋本部部员,被遣往中国从事特务活动。1922年起任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课员,从此更加频繁出入中国,从事侵华阴谋活动,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1926年起任参谋本部兵要地志班长。因板垣长期出入中国从事间谋活动,当时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一起,号称日本陆军中的三大“中国通”。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可以说,板垣征四郎发迹于侵略中国的阴谋特务活动。”

他为什么敢以1万对20万?

除了是个“中国通”,板垣征四郎还有个特点,胆子大。他是一夕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的军人秘密团体)的重要成员,政治上胆大妄为,一意孤行,具有少壮派军阀的一切特点。虽然身份不过是关东军的高级参谋,但连内阁首相他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当时日本陆军大将中有两个人物:板垣之胆和石原(石原莞尔)之智。

正是这个大胆,让他竟然用1万关东军对抗20万东北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卞修跃在《“九·一八”事变主谋:板垣征四郎》一文中介绍:“板垣征四郎一直认为,日本关东军与东三省中国军队之间必有一战,力主关东军‘未雨绸缪’,预为部置。为此,从1930年6月起,板垣开始进行其所谓的‘参谋旅行’,对哈尔滨、锦州、旅顺等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1931年3月,板垣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发表题为《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的演讲,宣称中国东北地区为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大肆鼓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5月29日,在部队长会议上他再次发表题为《关于满蒙问题》的演讲,进一步鼓吹出兵侵略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是日本‘当前的急务’。”

但当时的日本天皇也注意到了一个明显的数字比:1万关东军对抗20万东北军,能行吗?

1931年8月,板垣在一次关东军的动员会上是这样说的:“不要看中国是个现代的国家,好像有现代国家的一切特征,实际上中国是分散的部落。对一般的民众来说,顶多就是给谁交税的问题,并没有紧密的国家联系,可以给北洋军阀交税,可以给蒋介石交税,给张作霖交税,给张学良交税,或者给日本人交税,都是一样的。”

著名军事专家金一南在《浴血荣光》一书中解释:“板垣这个话的意思是:中国社会可以分而制之,中国从政治力量到军事力量都可以分而制之,不要看总体上人口多,总体上兵力很强,但却是分散的,各怀鬼胎的,各有各的利益的,互相争斗的。我们能够把他们各个击破。”

后来发生的一切证实了板垣的想法。板垣和石原莞尔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为了表彰他在“九·一八”事变中做出的“功绩”,日本天皇将他从关东军高级参谋升为参谋长。

平型关大捷打破“板垣神话”

1931年,策划“九·一八”事变,1937年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军30多个师 ,攻占山西……板垣征四郎在日本国内的呼声越来越高,难道这个战争狂人就真的“战无不胜”了吗?

当然不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役,消灭日军1000多人。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说:“历史对这场战役的评价是:平型关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高涨了中华人民的反侵略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被打败的那一方就是板垣的“神话部队”。

舒云在《平型关战役中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文中介绍,1937年8月22日起,八路军第115师等部陆续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开赴抗日前线。9月20日,林彪、聂荣臻率领115师抵达平型关一带。同日,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率21旅团一部占领灵丘县城,逼近平型关。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是阎锡山,他和板垣曾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利用这层关系,1936夏天,板垣作为日本关东军代表特意到太原拜访阎锡山,看望老同学。可他很“鬼”,他先乘汽车从察哈尔省绕蔚县、代县进入山西,还不时徒步,借机侦察地形。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和河北交界,地势险要,自古就是长城南端的重要隘口。为什么这位“中国通”偏偏选择对进攻不利的平型关呢?答案是因为这是进攻雁门关的必经之路,穿过平型关可以尽快实现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此时的阎锡山雄心勃勃,制定将日军放进平型关内加以围歼的决战计划。他任命傅作义为总指挥,以一个师加两个旅作为总预备队,以8个团的兵力从内长城外侧公路向东、西跑池、小寨间迂回,侧击日军右侧背。八路军115师的任务是从平型关东边的山地夹击日军,断敌后路。

平型关东侧的乔沟是通向灵丘、涞源的公路,仅能通过一辆汽车。沟深数丈,只有老爷庙前有一个缺口。南北沟岸也比较平坦,便于隐蔽和发挥火力优势,是设伏的好地方。林彪决定埋伏在乔沟至东河南镇两侧,来个瓮中捉鳖。1937年9月24日拂晓,115师进入阵地。9月25日早晨7点多,日军出现了。这是板垣师团21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由于日军在中国还没打过败仗,他们进入乔沟后,仍然大摇大摆,不可一世。随着师长林彪一声令下,两颗红色信号弹升空而起。顿时,炒豆般的枪声响成一片,机关枪、迫击炮、手榴弹砸下去,好几辆汽车中弹起火。八路军打完子弹后,就冲下去和日本鬼子展开白刃战。战果是:115师毙伤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我方伤亡500余人。

平型关大捷前,不要说国民党军,连山西老乡也看不起“土八路”。日军在中国如入无人之境,突然被狠狠地“当头一棒”,日本国内也晕了头。平型关击毙的日军军官最高是个营级,可第二天的日本报纸竟登出板垣征四郎的“死讯”。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

1938年板垣第一次来青岛他住在办公室,每天到海边骑马

有人说,板垣征四郎把一生全部赌在中国 。的确这样,策划完了“九·一八”事变 ,他又赶紧炮制伪“满洲国”,接着在天津制造混乱、在上海制造混乱,哪儿都有他的身影。而板垣跟青岛又有什么渊源呢?

进驻青岛,警戒胶济沿线

板垣征四郎跟青岛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提供的《板垣征四郎》一书中,有一篇陆军中将国分新七郎的证词,里面介绍:“板垣征四郎为师长的广岛第五师,在济南及保定迎来了昭和13年元旦(1938年)。新春时刻先派第十一团为先遣部队,担任警戒胶济沿线的安全任务。”

原来,最初大本营下达命令,要求日本海陆同时进攻青岛。没想到,日本海军先行一步,当1月11日上午,板垣带着他的第五师到达青岛时,青岛的高楼上已经飘起了日本海军的军舰旗。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海军先将漂亮的建筑物全部占领了,从前由德国人建筑的,林立于海边的豪华别墅,全部落入他们手中,舰队的各个干部都迁入居住。”

那板垣住在哪呢?国分新七郎在证词中说:“板垣师长以下,师司令部住进海岸的胶济铁路管理局的楼房,开始了狭窄生活。师长只住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但从未表示不满。每天很早便乘马驰骋于海岸的英姿,如今仍留在我的脑海里……”

张成先生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胶济铁路管理局的楼房就是现在朝城路2号的青岛铁路分局。好地方都被日本海军占领了 ,板垣挤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每天骑着马在海边遛达,他心里怎么可能满意呢?”

证词中还说,板垣是日本岩手县人,有两个哥哥,其中一个哥哥是九州帝大医学系的教授,常常用飞机给他送荞面条和饭卷。同时,从日本派来慰问的著名人士和艺人也日益增多,当接待这些艺人时,板垣一直强调:“付出很大牺牲表示歉意。”

1940年“汉奸会议”,他也来了

板垣来青岛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谋划召开了1940年的“汉奸会议”。

建立各种伪政权,用“以华制华”的方针逐渐将整个中国据为己有,这是当时日本侵华的重要战略。而板垣征四郎特别擅长使用“傀儡”“伪”这样的招数 ,他先是想尽办法逼着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自己担当伪“满洲国”执政顾问。之后又在1938年6月,两次和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密谈,策划扶植成立汪伪汉奸傀儡政权。

为了这个目标,1940年1月下旬,在日本一手操控下,汪精卫 、王克敏、梁鸿志三个汉奸头目群聚青岛,谈判确定成立伪中央政权,史称“青岛会谈”。1940年1月26日下午,汪精卫接见中外记者,通报会谈结果,他大言不惭地说:“此次青岛会谈,实可称为和平运动之一大进步与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次会议,板垣也来了,他当时的职位是日本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正是因为他的到来很多棘手问题才得到解决。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汉奸会议”结束后,板垣还特意在提督楼(今迎宾馆)大客厅设宴招待汉奸三巨头。板垣致辞,对汪精卫等表示慰勉,汪精卫致答辞,感谢日本政府的支持。

难道板垣这次来青岛就是为了恭喜汪精卫吗?当然不是。关于他这次到青岛的原因和目的,日本陆军少将今井武夫的证词中是这样说的:“由于板垣亲自赴青岛,作为汪精卫等人主张的支持者,为解决难题作了重大贡献。在此期间,中国方面的高崇武和陶希圣从伙伴中脱离,逃亡香港,暴露了密约试行方案,把汪精卫一派的和平运动说成是卖国行为的中伤事件突然发生了。汪对此发表声明,说他们两个在报纸上发表的东西只不过是谈判过程中的一个方案而已。板垣从1月22日到27日在青岛的东洋旅馆逗留,强有力地推进了汪精卫的运动。由于板垣意识到这次会议的重要性,所以,从当时正在汉口出差的旅行途中,于21日冒着降雪的恶劣天气,在大约200~300公尺的低空凭借着扬子江飞行,返回南京,翌日又马上前往青岛。”

题写“东亚建设之础”石碑

在板垣征四郎的操纵下,这次“青岛会谈”圆满结束了。当时,板垣还“欣然命笔”,在一块巨大的青石上镌刻了“东亚建设之础”六个楷体大字,以为纪念。这成为日本侵华、操纵“青岛会谈”的又一罪行见证。

刘宗伟在《一座纪念碑的命运》一文中称,“东亚建设之础”石碑背部,是“板垣兵团入城纪念碑”,该碑所立时间为昭和十六年二月(1941年2月),立碑人为“青岛广岛县人会”,上面是这么写的:“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起矣,匪徒猖獗,侵略青岛邦人,寄住此地者终舍其所营事业及第馆,遽避难于故国,先是板垣兵团扫荡山东之劲敌,十三年一月十一日进入青岛,威严四疆,敌军遁鼠敛迹,治安顿复旧,于是曩避难越海者欣欣然而归,皆得安堵乐业夫。青岛北支重镇,大陆要卫,而邦人兴业尤利于此地,然则我军一胜所击重且大矣,是虽至尊积威所使然,未曾不赖皇军将士之忠勇也。板垣兵团出于我乡广岛县,则本会荣誉隆可胜感激哉,会员兹相谋树碑纪事,以传其功于不朽云尔。”

碑文中标榜所谓战功,将日本强行侵占青岛说成是为了保护日侨,严重歪曲了历史。那么,青岛广岛县人会又是啥呢?他们都是板垣兵团在青岛的老乡,板垣兵团来自日本广岛县。起初借着“德县路事件”想直接登陆青岛,遭到青岛当局强烈反抗,在青的日本侨民纷纷回国,等着板垣兵团进了青岛后,这些侨民就又陆续回来了。为“传板垣兵团战功于不朽”,1941年2月,颇感荣耀的青岛广岛县人会会员聚会商量后决定树碑立传。

青岛市档案馆资料载,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于1939年12月11日拆毁胶澳接收纪念碑,在原址举行改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奠基仪式,1940年1月10日落成。“东亚建设之础”石碑最初被摆放在该塔内。1983年,这块石碑在贮水山公园附近地下被发掘,随后移交至青岛市博物馆。

2015年9月,板垣题写的“东亚建设之础”石碑,被国家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板垣去过“夜宴”第一楼

板垣征四郎在青岛时,还去过一个地方,胶州路与聊城路拐角的日本酒馆“第一楼”。

据青岛著名文史专家王铎先生介绍,在抗战以前,如果哪个政府要员、商号老板要举行“夜宴”,首选的就是这里。这家“第一楼”虽说店面不算太大,但光一等日本歌舞伎就是十几人,再加上四五十个能歌善舞的妙龄妓女跑里跑外,门口的黄包车分列两排,可以说是“风光占尽”。

“第一楼”的营业时间是24小时连轴转。每天入夜时分,不管是深夜两三点,还是凌晨,这里总是灯火通明,歌声琴声不绝于耳。只要是“第一楼”出来的妓女,不管是深夜出来买“夜宵”,还是出来拉客,连地痞流氓都不敢靠前。原因是她们有日本总领事馆、宪兵队和“黑龙会”撑腰。所以,许多洋车夫都不得不让她们“抽份子”,大声小声不敢吱,生怕掉了饭碗。

据说,日本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山东大军阀张宗昌和青岛市汉奸市长赵琪都曾光顾过“第一楼”。每当“第一楼”店庆的时候,赵琪还亲自书写“贺幛”以示庆贺。然而在青岛市民的眼里,“第一楼”根本就不是吃饭的地方,因为当时的许多政治新闻和小道消息,大都是从“第一楼”里传入社会的。

最后的挣扎:行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把一生全部赌在中国,嗜血好战、手上沾满鲜血的板垣征四郎,也在新加坡率第7方面军向英军投降。历史要向他讨回公道了。

回忆自己这一生:日军几乎全部侵华活动都有他的份、侵略朝鲜及东南亚他也参与了,历任关东军参谋长、陆军大臣、中国派遣军参谋长、驻朝日军总司令等要职,精明的板垣知道自己会是怎样一种结局。

鲁青抗战史研究专家张成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板垣一生惯使阴谋伎俩,他还在做最后的努力,向英军驻新加坡司令官史密斯亮出大手笔:价值30万美元的白金、黄金和天然钻石,他把最后的希望压在了这个人身上。但史密斯显然看透了板垣的心思,先假意收下这份礼物,再命令加紧对他的监控。

板垣的阴谋伎俩失败了,驻日盟军总部下令将他逮捕,并用专机从新加坡押解至东京,关押在巢鸭监狱。审讯期间,板垣对自己的罪责百般狡辩,但在大量事实面前,他最终不得不低头认罪。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板垣为甲级战犯,处以绞首刑。12月23日,板垣被送上绞刑架,他最后的忏悔是:“双膝跪拜神灵前,一心乞恕罪不浅。朝夕待死,片刻亦是,人生之途,全力以赴。”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