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王吉--青岛姓王第一人 后代有90多人当过宰相

2015-03-17 作者:宫岩

王导画像

王骏画像

古人说“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影响巨大的王氏家族也没有摆脱这种命运。在儿子王骏 、孙子王崇后,王氏家族暂时沉寂下来,王吉的一支后裔迁到琅琊郡驻地(今山东临沂)成为琅琊王氏。等到两百年之后 ,东晋时期,这支后裔将王氏家族发展到顶峰。

王吉后代人才辈出,“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 、被东晋皇帝封为仲父的宰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还有我们前期报道过的青岛最早的音乐家王邦直……

王吉之子王骏,妻子去世不续娶

王吉崇信儒学,是位真正的儒士,儿子王骏从小耳濡目染,继承了父亲的所有优点,通过举孝廉进入官场。因父亲响亮的名声,王骏得到了朝廷很多大臣的推荐,比如当时的左曹陈咸说:“王骏同他的父亲一样有德才,经学精通,德行好,应当使其显贵来激励一般的人。”还有西汉经学家匡衡也是其中一位举荐者,称赞他有独立谈判应酬的才能。

有了这些朝廷重臣的举荐,王骏一进入朝廷就坐上了谏大夫的宝座,达到他父亲当年的官位。但他并没有因此对这些举荐者格外包庇,一旦发现对方有什么过错,还是会义无反顾进言。比如匡衡后来成为丞相后,王骏就敢反过来奏免他,这种不畏权势的性格和他父亲如出一辙。

王骏在朝廷的表现可圈可点,很快得到汉成帝赏识,要调任他当赵王内史,王骏答应了,但走到半路上却又回来了。根据《王吉传》中的介绍,王吉因昌邑王的事情受牵连,幸亏自己没有与那些讨好昌邑王的人同流合污,屡次上疏才躲过一劫。这件事之后,他便告诫子孙,以后绝对不能当王国的官吏。王骏谨记父亲叮嘱但又不能抗旨不尊,于是才想出了这么一招,走到半路上称病回了家。

又过了几年,汉成帝想重点提拔他,让他去做京兆尹,先考验考验他的能力。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当时京城有这么一句话:“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说的是,这几位京兆尹都非常有才能,他们分别是: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和王骏。如果说京兆尹只是王骏被提拔的一个跳板的话,计划却在这里出现了意外。当时一位叫薛宣的人代替他当了少府,刚干了一个月,恰好御史大夫空缺,有人便给汉成帝上书推荐他干得很好,功绩卓著,被提升为御史大夫,后来又成为丞相。而王骏这时才坐上御史大夫宝座,位列三公。没几年,王骏就去世了,人们替他觉得惋惜,明明一身本领,最终却不能封侯。

关于王骏,还有件事不得不说。他的妻子很早就因病去世了,别人都劝他再娶一个,在当时的年代,别说续娶,寻常官员有三妻四妾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王骏却带着儿子过了单亲生活。

王吉之孙王崇,刚正不阿被毒死

在王家严厉的家风下,缺少母爱的王崇并没有变成“问题孩子”。当初依靠王吉的名声,王骏举孝廉进入官场,这次王崇也因爷爷和父亲的关系,顺利当上郎官,在治理政事方面颇有才能。《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一书中说:“王崇从小潜心研习经学,后出任州刺史、郡守等要职,‘治有能名’。”

只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王崇的仕途受了点影响。大臣刘放得罪汉哀帝入狱,刘放的姥姥家与王崇是亲家,王崇便替他说了几句话,没想到惹怒了皇上,下诏责备王崇说:“朕原本以为你出生名家,你的祖父、父亲和你都有一定的好名声。可是,朕在位以来,没有听到你认真讨论国事,反而欺骗朕,想以此来救你的亲家,真是大逆不道。你这种目无法纪的行为,让百官同僚看了都羞愧。”一顿批评后,直接将王崇降为大司农,后来又调任卫尉左将军。

汉平帝即位后,王崇成为大司空,封为扶平侯。之后王莽篡位,王崇不想与他同流合污,便以身体为由,辞职回家。一年后,他被身边的侍女毒害身亡。

从王吉到王崇,祖孙三代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说:“他们祖孙三代都祀于即墨乡贤祠,王吉和王骏还进了即墨九贤祠。”《汉书》中也记载,王吉祖孙三代在朝为官都极为清廉,辞职回到故乡也是粗茶淡饭,让人们叹服。但他们也有奢侈的一面,民间有一句俗话“王阳能作黄金”,意思是,他们都很喜欢车马衣服,用自己的俸禄打扮得很漂亮,当搬家时,也只带走一些衣物,没有金银之物。 王吉三代被葬在早就选好的墓地中,王氏的辉煌也随着他们的去世暂时沉寂下来。后来,王吉后裔转迁至琅琊郡驻地(今山东临沂),发展成中国第一望族——琅琊王氏,这一支后裔将在两百年之后,再创家族辉煌。

王导辅佐成立东晋达到家族顶峰

公元276年,历史的年轮走在西晋时期。这一年,王氏家族添了位成员,名叫王导,少年时代的他就很有胆识,人们称赞他“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西晋末,他任东海王司马越参军、琅琊王司马睿司马。

这是个天下大乱的年代,西晋濒临灭亡,司马睿身在洛阳却无权无势,王导做出了个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扶持琅琊王司马睿。对于这个选择,王导只看到一点:琅琊王是英明之王。于是,他步步为营,为琅琊王争取军政大权,又拥戴他到江东,将那里列为建立新政权的根据地。当时王导的兄弟王敦的影响力比琅琊王更大,为了能让更多人知道琅琊王,争取当地人的支持,他借用兄弟威名,在一些重要节日,拥琅琊王出游,琅琊王乘轿子在前面走,他和兄弟几人则骑马在后面跟随,人们一看,原来琅琊王才是王氏兄弟拥戴的新领袖,纷纷前来拜见。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的消息传来,琅琊王立刻在江东宣布建立新政权,史称东晋,琅琊王成为晋王。为了感谢王导,封他为宰相,甚至在登基之日提出“命导升御床共坐”。琅琊王对王导的感谢还不止于此,他经常说“卿,整形之萧何也”、“幸丞相王导府,拜导妻曹氏”或“号为仲父”等等。想必历朝历代的所有宰相都没有享受过这么多至高无上的荣耀。

对于这些,王导当之无愧。历史对他也给与了充分肯定,说他在两晋之际多事之秋,拥立东晋依抵抗外辱,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延续。此后,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王与马,共天下”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王导将王氏家族的辉煌发展到巅峰。这个人、这件事、这个朝代,让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也成为天下王姓的千古佳话。

汉唐时期,琅琊王氏中究竟有多少人担任宰相?山东省情网将他们的名字全部整理出来后发现,共有92人,以东晋南朝最为集中。“公侯世及,宰辅相因”是这个家族的最大特色。难怪南朝人沈约评价琅琊王氏时说:“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如王氏之盛者也。”

孝子、书法家王氏家族人才辈出

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著功绩,琅琊王氏的子孙们在其他方面也都各领风骚,比如“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书圣王羲之……数不胜数。孙鹏说:“城阳的小庄社区有王吉的后人,青岛最早的音乐家王邦直就在那里。”王邦直的事情我们前期已经报道,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王祥、王羲之这爷孙俩的事吧。

王祥是东汉的一名官员,只做到太尉、太保,但他的影响力绝不亚于王导。他以孝著称,是二十四孝之一,他“卧冰求鲤”的经典故事被人久久相传。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世说新语》一书中说得最详细:

王祥自小生母早逝,父亲又找了个姓朱的后母,不仅让他白天黑夜地干活,还在他父亲面前挑拨离间,让父亲渐渐远离他。扫牛粪、遭辱骂,比起这些,更让王祥无助的是后母一次次的刁难。寒冷刺骨的冬天,后母却嚷着要吃鱼,让他去河里抓鱼,河水被冻得严严实实,王祥义无反顾地脱下衣服,凿开冰刚要下去抓鱼,没想到两条鲤鱼竟然从冰冷的河水中跳了出来。后母又提出要吃烤黄雀,王祥刚出门就看见数十只黄雀飞了进来,一次次化险为夷。

看着哥哥从小受尽母亲虐待,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几次求情,实在拦不下来就跟着哥哥一起受罚,即便王祥的妻子受到虐待,王览的妻子也甘愿一起,这份兄弟情成为王祥内心最温暖的地方。即使如此,在父母生病时,王祥仍然会守护在床前,当后母去世,王祥为其守丧痛苦不已,面容憔悴只能靠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被他的这份孝心所感动。在这种教导下,王氏家族的后代才能个个才能兼备,王览的曾孙王羲之便是其中一位。王羲之从小喜欢书法,每当别人说他的字写得不好时,他不但不会怪罪,还会虚心请教,这一点是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16岁那年,他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从此步入政坛。当过秘书郎,做过宁远将军,之后又成为右军将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隐居。在政界上的这些经历并不辉煌,但他写的一手好字却在那个朝代口口相传。最经典的莫过于公元353年,与朋友饮酒赋诗时 ,即兴写的那首《兰亭集序》,28行,324字,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厉害,世人合称为“二王”。

王氏家族的名人太多,想一一介绍完是完全不可能的。作家贾云峰在《雨中寻访中国第一望族祖墓》一文中做了总结:家族中担任宰相以及同级别的高官有186人;位高权重、睡在皇帝枕边的家族皇后有36人;成为怀拥金枝玉叶的皇室驸马有35人。这些数字让人惊叹。

这个家族以儒学起家,以孝悌播远,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发展动脉,只要稍加用力就会成为坐拥天下的王者,但他们一次都没有。即使王氏家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通人,人们也不会忘却它曾经的辉煌,这是任何家族、任何姓氏都无法超越的高度。

王吉画像

王吉墓群

最新版“百家姓”,王姓以9500多万的数字,成为百姓之首。同样,在青岛第一大姓也是王姓。但903378名王姓市民是否知道,青岛最早姓王的人是谁?他为何来到这里?

在即墨西皋虞村北,有一片墓群,人们称这里为王吉墓群,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博士谏大夫王吉就是青岛第一个姓王的人。他不仅开创了王姓时代,还让王氏家族成为中国第一望族:后代中,在朝担任宰相及同级别的高官有186人、母仪天下的皇后有36人、怀拥金枝玉叶成为驸马的有35人……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从这个墓群开始,说说王吉和他的王氏家族。

这里是王氏家族的根

这里是即墨市西皋虞村,我们要找的墓群就在村北的一片庄稼地里。1米多高的玉米遮挡住视线,放眼望去 ,只有绿油油一片,60岁的村民吕思连指着远处说:“从这里什么都看不到,走过去你就明白了。”吕思连说得颇有玄机,带着心中的疑惑 ,记者跟着他穿梭在狭窄的田间阡陌间。

大概十几分钟后,在一片花生地面前,吕思连停下脚步:“到了!”边说边拨开遮挡在眼前的几株玉米,平坦的花生地仿佛瞬间变成最高点,眼前豁然开朗,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坟冢散落在田间,安静祥和。

记者终于明白了此前吕思连所谓的玄机,背山面水,绝对的风水宝地。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支部书记张启阳说:“之前墓群前面还有一条河,大船可以直接开进来,南边就是浩瀚的大海。”据记载,王吉墓群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500余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墓群中央曾建有一座王公庙,里面祭祀着王吉祖孙三代的牌位。如今,庙早已不在,墓穴也成了一座座荒冢。

荒冢看上去一片散沙,其实也是有讲究的。张启阳说:“以王吉墓为中心,墓群前七后八、左五右六,据说这是按照古代‘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设立的。”这些年,谁也不知道究竟哪座才是王吉墓,却引得盗墓者翻遍了每一处墓穴。光看这墓群就可以想象王氏家族在当时的地位,但仅有风水宝地还不行,还得有一位能干的祖先,他便是周太子晋——第一个能预测自己终年的神仙人物。

他是东周第11代国王周灵王的大儿子,名晋,字子乔。年纪轻轻便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国王赏识他,大臣也尊敬他。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去拜访太子晋时,问他,何为君子之德?太子晋从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阐述了“仁义为本”的观点,让师旷心悦诚服。这次交谈时,太子晋还预言,自己将在三年之后到玉帝之所,师旷当时很疑惑。之后的一件事,印证了太子晋对自己的预测。公元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水问题上发生分歧,也许言语有些极端,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其废为庶人,不到三年太子晋抑郁而终,年仅17岁。正因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为一位能预测自己生死的神仙。

之后,东周多变故,太子晋的儿子也隐居乡野。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们为王家,后代也以王为姓,太子晋被封为王氏始祖。

因几颗枣王吉休妻

有这么优秀的基因,王氏后代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尤其是王吉的出生,让王氏出现了第一次辉煌。王吉,字子阳,西汉琅琊郡皋虞侯国(今属即墨)人。《汉书·王吉传》记载:“王吉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郞 ,补若卢右丞(主管库兵的属官),迁云阳令。”

青年时期的王吉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那年他去长安求学,带着老婆孩子租了一套院子,这院子与邻居只有一墙之隔,邻居家有棵大枣树,长得非常旺盛,枝条蔓延到了王吉家。看着满树硕果累累,王吉的妻子便摘了几颗,拿给王吉尝尝,枣又大又甜,味道确实不错。后来王吉得知,原来这枣是妻子从邻居的树上私自摘的,便以她手脚不干净为由,当即写了休书。这事让邻居心里很内疚,枣树长到别人家,只不过吃了几颗枣而已,没想到会闹这么大。邻居一边劝说王吉,一边赶紧找人把枣树给砍掉。幸亏最后王吉听了众人劝,又把妻子接了回来。这件事情让人们对这位年纪轻轻的学者刮目相看 ,坊间也有了句民谣“ 东家有树,王吉妇去 ;东家枣完,去妇复还。”这种境界,与王吉崇信儒学有很大关系。

《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一书中记载:“王吉是今文《尚书》和《易经》《诗经》《齐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著名传授人。据《尚书综述·两汉尚书传授表》考证,王吉是今文《尚书》第六代传授人,其老师是鲁地大儒孔霸。孔霸先将今文《尚书》传授给王吉,后又传授给汉成帝。汉元帝时名儒丞相张禹,青年时曾随王吉学《齐论语》,是王吉的嫡传弟子。”有如此深厚的文化造诣,之后王吉平步青云,汉昭帝朝,王吉以名儒出任昌邑国(今山东巨野)中尉。

劝说昌邑王被赏赐酒肉

刘贺,汉武帝的孙子。此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极差,是个不学无术、不理朝政的纨绔子弟,整日就知道骑马狩猎,作为他的中尉,可苦了王吉。搬出各种经典故事给他讲道理,屡次上疏,希望他能勤于政事。刚开始,昌邑王虽然听不进去 ,但也会表扬王吉忠于职守是个好官,甚至赏给他酒肉,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他不改,王吉就继续劝,弄得刘贺看见他就躲。

这下,王吉郁闷了,想来辅佐昌邑王有所贡献,没想到遇到这么个难缠的主子。想着想着,一个人来到昌邑城一家酒楼喝起了闷酒。连续几杯下肚 ,王吉看到对面桌上有一位老者正向他微笑着举杯示意,虽不认识对方是谁,但他这会急需一个发泄对象,便将所有遭遇讲给那位老者听,还没等说完,老者捋着胡须说:“我都明白了,我送你三个字,保证你以后顺顺畅畅。”

王吉一听:“哪三个字?”

“言宜慢!”

还没反应过来,老者已经飘然而去,王吉好好琢磨这三个字的意思。自此之后,虽然继续上疏,但他也留了个心眼,三思而后言。这三个字,确实帮他躲过一劫。

昏庸的昌邑王刘贺已经无药可救,偏偏得到命运的垂青。公元前74年,年轻的汉昭帝驾崩,由于他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便与群臣商量,只能让昌邑王刘贺来当这个皇帝了。自己的亲人刚去世,刘贺应该非常难过才是,可让他当皇帝的消息传来,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关键时刻,王吉再次上疏。孙鹏介绍:“他规劝刘贺要力戒旧习,敬重大臣,勤于国事,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轻率从事。”但此时的刘贺,哪还能顾得上看这些奏疏啊,马不停蹄地往长安赶,一路上累死了数匹马。刘贺成为汉废帝,他的到来让霍光和大臣们后悔莫及。

刘贺带了200多人来京即位,这些人都被封官进爵,虽然还在居丧期间,但他整日饮酒作乐、荒淫无度……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刘贺即位27天,就向全国发出诏令,干了1127件荒唐事。在此期间,当很多人都唯刘贺命是从,对他百般讨好时,王吉却三番两次上疏,屡次被拒之门外也继续坚持。

终于有一天,霍光和大臣们废除了刘贺的皇帝位,很多旧臣不是被处死就是被关进大狱,“唯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曾屡次进谏,幸得免死,罚为城旦(服兵役)。”孙鹏说,刘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

王吉去世在上任的路上

汉废帝走了,又来了个汉宣帝,王吉被重新起用,先任益州刺史,后来又升为博士谏大夫。还是先通过《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汉宣帝即位之初,曾发动过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结果南匈奴归降汉朝,北匈奴西逃,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完全纳入汉朝统治之下。”从这一点看,汉宣帝确实做了些功绩,但自满的臣子们陷入一种极端奢侈的生活状态。王侯妻妾成群,少则数十人,多者数百人,高官富户都有自己的“三宫六院”,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做买卖,却都不缴纳赋税。这种状态长此以往,将威胁到汉朝的统治。王吉又站出来了,他劝汉宣帝要洁身自爱,更要及时遏制这种风气。此时的汉宣帝好像变了个人,对王吉的谏言不仅反应冷淡,还认为他“其言迂阔”。

在此期间,民间还有个传说,前面我们提到王吉在昌邑时遇到位老者赠他三个字“言宜慢”,十年后他以高官身份回老家省亲时,路上又遇到这位老者赠与他三个字“心宜善”。为何会是这三个字呢?民间是这样说的:当大官后虽然王吉也能勤政为民,但偶尔也会动点私心,比如说长史赵珞,就因为与王吉政见不合,被王吉弹劾,最后被罢官归乡。此后,王吉严格按照“言宜慢,心宜善”要求自己,成为西汉一代名臣。

好了,民间传说姑且说到这里,接着说王吉。他几次上疏力谏,都没有改变汉宣帝的想法,怀才不遇的他无法在帝王家施展抱负,只能告老还乡。此后的十余年间,在家乡传授儒学,求学者络绎不绝。王吉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他似乎还在等待着什么。

公元前49年,汉元帝即位,这位推崇儒学的统治者刚即位就派人到皋虞请王吉回朝。接到朝廷的任命时,另一个地方有位叫贡禹的人也拿出官帽,掸掉上面的灰尘,家人问他要干什么,贡禹回答:“王阳(王吉)要去做官了,我也准备准备同去。”这就是“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的来历,说明好朋友要进退相随。可惜的是,王吉因病死在了上任的路上,贡禹赶到朝廷做了大官,也算是帮他圆了梦吧。

这便是王吉的故事。他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他的儿子、孙子还有王氏家族的后代们,指引他们做出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