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黄嘉善哭声吓跑野狼 一顿酒肉退鞑靼骑兵

2015-03-17 作者:黄默

黄嘉善画像

位于即墨城里的"四世一品"坊

黄家是即墨五大家族之一,在这个人才辈出的家族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 黄嘉善。他生而聪敏,又深得伯父黄作孚教导,明万历五年中进士,历任叶县知县、大同知府、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等职,后累升至兵部尚书。官运亨通之时,他也不忘家乡、家族的发展,他曾受即墨县令许铤之邀为明万历版《即墨志》作序,他也是即墨黄氏第一个修家谱的人。虽然他一生战功累累,政绩耀眼,却因一场家族灾难的牵连被排挤在《明史》之外,但即墨县城内“四世一品”的牌坊却树立了几百年,仿佛在提醒人们记住这位明朝兵部尚书传奇的一生。

出生不久哭声吓跑野狼

据《黄氏家乘》记载,即墨黄氏城里族一世祖黄景升,于明代初期由青州迁至即墨,家族一至四世的先祖们潜心务农,家业由微而著。传至五世黄正,他生了三个子,长子黄作孚嘉靖年间中了进士,成为黄家第一个登上仕途的人。自此开始黄家前后共出了8名进士,28名举人,秀才、贡生、监生更是不计其数,而其中为家族带来荣耀最大的要数官至兵部尚书的黄嘉善。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黄正三儿子黄作圣的长子呱呱坠地。古时候通常有贵人降生都会天生异象,黄嘉善出生时天空虽然没有突现霞光,也没有仙人刚好路过门口,但他出生不久后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即墨黄氏十八世后人黄象铁先生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黄嘉善出生不久的一个夜晚,黄家来了位不速之客。只见门外闪过两道绿光,一只饥饿的狼正悄无声息地靠近,它以极轻快的脚步窜入院中,纵身将前爪搭于窗台之上。正在此时床上的孩子破涕为哭,而当狼听到黄嘉善的哭声之后,竟然如临大敌般狂奔而去。这孩子哭声连狼都害怕,从此以后,乡亲们都断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大有作为。而黄嘉善也没有让人们失望,六十年后,他因在“三边大捷”中全胜而归被万历皇帝赐予“四世一品”的荣耀,不仅祖孙四代加官进爵,还在即墨城内立下了“四世一品”的牌坊。据了解,过去城里单为黄嘉善立的牌坊就有7座之多,其声名就可想而知了。

自幼受黄作孚教导

说起黄嘉善的成长,就不得不先说说他最爱的伯父黄作孚。黄作孚是黄家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虽然官只做到高平知县,但在即墨人人知道他的才学出众、品德高尚,之所以早早辞官回家,皆因不愿与当朝大奸臣严嵩同流合污,到高平上任不过两年就被严嵩的党羽诬告被朝廷罢了官。黄作孚回到家中后,也有不少达官贵人闻名而来,出重金请他去当家庭教师,但都被他回绝了。黄作孚要留在即墨城教更多的孩子,不仅教授《四书》《五经》,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当然,对于自己这个天资聪颖的侄子,黄作孚更是格外上心。

“在黄作孚的循循善诱和严格监督之下,黄嘉善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黄象铁表示除了题海战术,黄作孚还不忘对侄子进行素质教育,常带他去有学识的朋友家做客。有一天,黄作孚领着年幼的黄嘉善逛即墨城,爷俩来到一个巨大的门楼前。这门里住的,就是即墨知名乡贤蓝田。因为都是饱读诗书的学者,所以黄作孚和蓝田很有共同语言,于是两人渐渐成了忘年交。黄作孚虽是蓝家的常客,但领黄嘉善来还是第一次。此时,年逾古稀的蓝田正躺在家门前的竹藤椅上乘凉,看到黄嘉善正骑在黄作孚的脖子上,笑着出了上联:“骑父作马。”没想到,年幼的黄嘉善竟不假思索地马上回答:“望子成龙。”蓝田的眼睛顿时睁开了,看着眼前这个六七岁的小童欣慰地笑了,不禁赞叹道:“孺子可教,墨邑即墨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十年啊!”

“居家与乡人讲求古礼,墨邑文物与有振起之力。”是《即墨县志》中对黄作孚的评价,黄嘉善就是在伯父努力为他营造的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着、学习着,黄作孚的正直感染着黄嘉善,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说千年狐仙曾给他算过命

十六岁之后黄嘉善去了即墨县学读书,全即墨的青年才俊全都聚集在这里,但黄嘉善依然是这其中的佼佼者,在学堂之上唯有一人可与他比肩,那就是即墨周氏家族的周如砥。两人家境相似,才学相当,十分投缘,大家都觉得这两个孩子日后一定会有出息,不仅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还因为狐仙的一个预言。即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有狐仙曾给黄嘉善和周如砥算过前程,后来这个故事还被贾云峰收录在《你不得不去即墨的50个理由》一书中。

传说有一天下午,黄周二人正在读书,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阴成了锅底,一个闪电从天上滚到书房里来,骨碌碌直响。突然,不知从哪里钻出一个身高一尺多的花白须发小老头,从地下噌地一声跳到桌上来。那老头左手抓住周如砥的手,右手抓住黄嘉善的手,说:“两位小兄弟快救救我!快救救我!”“老先生,俺俩手无寸铁,怎么救你?”周、黄两人忙问。“拔下笔上的铜笔帽,就在这桌子上,你滚给我,我滚给你就行了。”老人说。

两人虽然不知是什么意思,但救人如救火,赶紧滚起笔帽来了。再看那老人笑了笑,“唰”的一声没有了。屋里的闪电像发疯似的,围着桌子直打转,就是炸不开。可这二人似乎天生勇敢,不似文弱书生,一点儿也不害怕,非常投入地滚着笔帽,就当没看见那闪电。一个时辰的工夫,闪电威风使完了,飘到了门外炸了个响雷,不见了,慢慢地天也就晴了。

“两位小兄弟救我一命,叫我怎么报答呀?”两人再抬头看时,那老头已经变得和常人一般高了。前边这些事儿,私塾先生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他走过来向老头作了一揖,说:“老先生,刚才是怎么回事啊?”老头叹了口气说:“我本是千年狐精,今日在玉帝面前说了狂话,得罪了他,霹雳将军拿起他的家伙朝着我来了……我抱头猛跑,就跑到你书房来了。幸亏两位高徒相救,刚才我躲在笔帽中才躲过一劫。大恩无以为报,这样吧,我为你两个学生算算前程吧。”

老人说着,便铺开纸拿起笔,在黄嘉善面前点了四个点,又在周如砥面前画了个酒盅,便嗖地一下窜出门外,消失无踪了。这千年狐仙画的图虽然当时谁都没看懂,但后来却应验了。黄、周二人学成之后进京赶考,双双金榜题名。黄嘉善官至一品,后来还被赐封了“四世一品”的荣耀;周如砥妙笔文章闻名天下,去了国子监任职,他的职位正是“祭酒”(主管教育部门的官员)。

叶县百姓为他立生祠

万历五年(1577年),黄嘉善考中进士,分配到河南叶县做知县。

据黄象铁在《吾祖黄嘉善传奇》一文中描述,黄嘉善上任前先是向河南的进士询问当地情况,来到叶县后也没有直接去县衙,而是走进闹市,了解民情。通过与酒馆伙计的攀谈,黄嘉善了解到,前任知县是个“河里的鳖吃尽,酒肆中的好酒喝尽,青楼的美女被嫖尽”的贪官,衙门风气被搞得乌烟瘴气,衙役们也净跟着做些强抢土地、霸占钱财的勾当,民间怨气很大。做完此番调查,黄嘉善就去县衙上任了,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点那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而是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地过起了逍遥日子,让衙役们摸不清这位官老爷的脾气秉性。

半个月过去了,一日黄嘉善升堂叫齐三班衙役和师爷。先是找了一个捕头到了后厅单独问话,但这捕头狡猾得很,对于抢占百姓土地、官商勾结欺压百姓的事,一问三不知。然后黄嘉善又叫来了师爷,非但没有质问他,反倒和他天南海北闲聊起来,说了很久但就是只字不提叶县的事,搞得师爷也很纳闷。从后厅一出来,众衙役就把师爷团团围住,问他这么长时间到底说了啥,师爷如实相告,衙役们反倒都不相信了。原来先前进去的捕头早把对话与众衙役讲了,大家正在商议对策呢,可是师爷却说是跟知县大人闲聊,衙役们怒了,怀疑师爷在说谎。

外面争论得热闹,后厅里的黄知县却在暗自偷笑,他这一计正是要让这帮人先起内讧。黄嘉善又叫来了一个年轻衙役,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师爷将你们都供出来了。你把你知道的说出来,我就免你的罪。”想起外堂的情景,小衙役心说怪不得师爷不说呢,原来把我们卖了。你不仁,休怪我不义。于是就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一口气都说了。黄嘉善这次没让他出去,紧接着又叫进来一个衙役,还是那句话,不过又指了指年轻的衙役,加了一句:“他已经说了,你看着办吧。”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衙役们全都招了供。

黄嘉善认为叶县民生凋敝之根在于衙役横行,于是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他先是教衙役们读《论语》感化其心志,此后又配合上严格的惩戒制度,经过几次“杖责”之后,衙役们的行为也大有收敛。虽然严格,黄嘉善却也不是一点不讲人情。一次一个衙役又犯了毛病,应依法严惩,但就在板子举起的一瞬间,黄嘉善叫了暂停,这一停就是整整一年。众人不解,他解释道:“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责,其父母必以为是此媳带来诸不利,故厌恶之,朝夕笞骂。”在黄嘉善仁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下,很快就将叶县治理一新。据《叶县志》记载,当三年后黄嘉善调离此地时,百姓和衙役们遮道泣留,还为他立了生祠。

黄嘉善在叶县当好官的同时,即墨也迎来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县令—— 许铤。他为即墨人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发展即墨农业经济,一是编县志。也许是因为惺惺相惜,1580年,许铤特别邀请时任叶县知县的黄嘉善为万历版《即墨县志》作序,文中对于当时即墨贫而顽的问题上,两人的答案惊人一致。

明代绢本《黄嘉善行乐图》

即墨黄家胡同曾住过很多黄氏后人

虽然是科举出身,但在治军作战方面黄嘉善却显示出极大的天赋。他曾只身闯入叛军兵营劝其归降,也曾布下迷阵逼退鞑靼(明代指东蒙古人,住在今内蒙古和蒙古国的东部)万骑,“三边大捷”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萨尔浒大战时,黄嘉善虽然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当他接到朝廷急召,还是火速进京,担当起保卫大明江山的职责。

回乡守制编修家谱

万历十二年(1584年)黄嘉善的父亲去世,按祖制他需要回乡守制二十七个月。回到即墨后,黄嘉善见到了年老的伯父黄作孚,在阔别多年后二人终于有机会再次谈古论今,也让他有机会陪伴伯父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两年。或许正是因为想记录下伯父的生平,以激励后人,黄嘉善开始有了修家谱的念头。在他的主持下,即墨黄氏的首部家谱《黄氏宗派图》诞生了。万历十五年(1587年)母亲的去世,延长了黄嘉善守制的时间,让他有足够的时间理清这个大家族的来龙去脉。

据黄象铁介绍,黄嘉善在编写族谱时想得很周全,他有个英年早逝的弟弟,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孤儿,他便在修谱接近尾声时为后人定了几条规矩,其中之一就是家族中如果有孤儿,应该由其长兄来抚养,如果没有长兄或是长兄没有抚养能力的话,应该由伯叔或堂兄来抚养,他们也没有的全族来养。这种抚养可不是光管个饭,而是要像养自己的儿子一样供其念书,育其成才。为此,黄嘉善特意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家族“希望工程”的教育专项投资。黄家的后人不敢忘记这条族规,如有孤儿一直由叔伯兄长来养,所以到后来出现过这种现象:大哥把小弟养育成人后死了,小弟又养育着大哥的儿子,却对大哥的儿子比自己的儿子还好,如此往复,亲情永驻。

在家守制的几年中,除了修家谱,黄嘉善还在崂山修了一座书院,供黄氏子弟读书求学。据说这一时期明代著名的高僧憨山大师就在崂山修行,黄嘉善时常前去拜访,两人一同出游,吟诗作对。传说,一日黄嘉善与憨山一同岀游,二人漫步在河旁,河边有一条狗,正在啃水中漂着的一块骨头,黄嘉善一脸诡秘地对憨山说:“我给大师出个对联。”憨山应允,黄嘉善顺手一指说:“请看。”便不再说话,憨山一愣,马上就明白了。他轻轻地夺过黄嘉善手中写着诗文的折扇抛入水中,道:“这就是下联。”黄嘉善也是一愣,马上也明白了,两个人互相指点着对方,仰天大笑。原来黄嘉善出的上联是哑谜:狗啃河上(和尚)骨。而憨山大师也不示弱,对的下联是:水漂嘉善诗(尸)。

只身平定大同兵变

接近六年的守制期满后,黄嘉善告别家乡闲云野鹤的生活,再次奔赴仕途,调任山西平阳府丞。此后,又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升任大同知府。

大同是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之一,常受鞑靼侵扰,黄嘉善到大同上任时,正赶上朝廷下令淘汰老弱病残的士兵,再加上地方尚有拖欠的粮饷没有发放,于是引起了众多官兵的不满,导致兵变。一时之间满城陷入恐慌,都不敢出门,商户不敢经商,黄嘉善在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当即决定只身前往兵营,跟士兵谈判。

即墨市博物馆原馆长江志礼在《明代兵部尚书黄嘉善》一文中提到:“黄嘉善只身单骑直奔营中,喻以利害,以大义说散噪兵,第二天,斩其首恶,迅速果断地平息了这一事件,从此全郡帖然。”这种只身前往的举动看似冒险,其实是黄嘉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士兵们兵变无非是想要得到满意的补偿,拿到拖欠的粮饷,又不是为了杀人,只要处理得当自然会平息。再说如果带上百十号人一同前往,更容易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于是他一人一马进入兵营,怒目圆睁扫视四周,向一个首领发问:“尔等为何喧哗?”“喧哗”二字给这次事件定了性,让很多士兵心头悬着的大石落了地。面对士兵们的哭穷,黄嘉善以朝廷因多年征战财政匮乏为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承诺先把拖欠的粮饷补上一半,士兵们一听也只能先这样了,于是各自归营了。

从兵营回来后,黄嘉善又忙着安排大小官员四处筹钱,隔日便给士兵们兑现了承诺。最后,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又抓出了几个最先出来领兵闹事的,杀鸡儆猴。至此,这场兵变就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被黄嘉善摆平了。

一顿饭赶走鞑靼骑兵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黄嘉善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兵备,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戍边生涯。据《即墨史乘》记载,黄嘉善升职后,开始整顿军纪,严加训练,大大提高了边防军的战斗力。

有一次,鞑靼首领著力兔率领万名骑兵,潜伏在黄嘉善的兵营不远处,准备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偷袭。此事被手下士兵侦察出来后,黄嘉善却采取了一个普通武将想不到的办法。他一面命令将士们全力备战,一面又派人准备了酒肉让副将给鞑靼骑兵送去。正当著力兔苦心思索着偷袭路线时,却见黄嘉善的副将大摇大摆地送上门来。“黄将军知道你们要来抢粮,已经派重兵等待多时了,但是想想你们还没有吃饭,就要做刀下之鬼,确实可怜。所以,派我来送些酒菜,也好让你们吃饱了安心上路。”副将的这一番话说得著力兔着实摸不着头脑,认定黄嘉善一定是做好了万全准备,才会做出如此自信的举动,况且自己的行踪已经暴露了,于是吃饱喝足后就带着大军撤退了,从此再也不敢进犯。

黄嘉善的这场烟雾弹放得着实漂亮,战场经验不足全靠心理战术来弥补。黄嘉善心里清楚鞑靼骑兵能征善战是出了名的,就算自己的部队做好了准备,硬碰硬的结果也是未知数,所以才做了这第二手准备。没想到著力兔果真中招了,不仅免去了一场恶战,还让敌方对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军事首领产生敬畏之感,黄嘉善在任期间,再也没敢侵扰过。据史料记载,后来黄嘉善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山西巡抚怕他离去鞑靼再犯,上疏请求保留他的职位,因此黄嘉善仍任大同云中兵备。

“三边大捷”获封“四世一品”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黄嘉善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兼宁夏巡抚。此前,宁夏长期欠发粮饷,引发部队叛乱,叛军不仅杀死了前宁夏巡抚,还抢走了印信,勾结鞑靼,大肆抢掠。叛乱平息后,巡抚一职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此时朝中有人向万历皇帝推荐了两个人,黄嘉善本是第二候选人,但考虑到他此前的战绩,万历皇帝马上做出了决定,任命黄嘉善为宁夏巡抚。黄嘉善没有让皇上失望,他赴任之后,先是向朝廷申请减免了宁夏的田赋,使百姓安居乐业,后又整顿军纪,多次击退了鞑靼的侵扰,并修建宁夏的前沿阵地临河堡。秦中都督税太监梁永想依仗权力搅乱军务,还要让皇上封他为镇守,黄嘉善得知后拍案而起,写了一本措辞严厉的奏章,历数梁永的罪行,这才使皇上收回成命,保住了宁夏一方水土的安宁。

从万历三十二年至四十二年(1604年至1614年),这十年间黄嘉善战功不断一路加官进爵,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到兵部右侍郎,后又任三边总督,辖陕西、延绥、宁夏、甘肃四巡抚及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镇。黄嘉善离任宁夏时,民众掩泪相送,他任职宁夏的十年,功著边陲,宁夏的百姓立祠纪念他,并悬挂匾额上书“十年遗爱”。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鞑靼军队潜入城下,黄嘉善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战斗,一番厮杀之后,斩敌数千,黄嘉善大胜而归,史称“三边大捷”。此战之后,黄嘉善升兵部尚书、太子少保,黄氏一族也获得了“四世一品”的封号。

万历四十二年,黄嘉善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协理京营戍政,但此时已经65岁的黄嘉善因多年边陲征战,早已病痛缠身,隔年便请辞回乡。回到即墨后,他整修了族墓,并定下八字家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被《明史》排除在外的名臣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陷抚顺,国难当头,已近七十的黄嘉善被急召进京赴任兵部尚书,与众臣共议兵事。以多年在边疆对抗游牧民族的经验,黄嘉善提出努尔哈赤的6万兵马不容小觑,与其劳民伤财全国抽调兵力围击他们,倒不如“厚集兵力,令诸将项臂联络,依次进逼虐敌,蹙而困之。”但满朝急于求胜的官员群起而攻之,认为他“椎钝避事”。没有一个合理的克敌策略,明军果然在萨尔浒大战中大败而归。

据史料记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神宗和光宗相继殡天,黄嘉善两受顾命于枢府,成为朝廷重臣。九月熹宗即位,主少国疑,内忧外患,危机交加,黄嘉善兵权一身,积日劳累,终不能支,再三乞归,乃始赐归。回到即墨后的黄嘉善,便在家卧床伏枕不出。后朝廷加封他为太子太傅,后又加太子太师。天启四年(1624年),黄嘉善病逝,熹宗皇帝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特进其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

黄嘉善的一生可谓战功赫赫,政绩卓越,但如今我们翻阅《明史》却找不到他的生平记录,不是黄嘉善做得不够好,而是与康熙年间发生的“黄培文字狱案”有关。黄培是黄嘉善的嫡孙,康熙年间编写《明史》时,即墨黄家刚从满门抄斩的文字狱中挣脱出来,当朝的统治者怎能容得下一个“悖逆者”的祖父载入史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