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菜来源于福山菜 明朝皇妃过生日进入宫廷

2015-03-17 作者:宫岩

易牙

九转大肠、葱烧海参、锅烧肘子……光听名字是不是已经让你垂涎欲滴了,这些都是鲁菜的招牌菜。鲁菜,中国八大菜系之首,味鲜咸脆嫩,保持“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风骨。可生长在齐鲁大地,吃在齐鲁大地的我们是否知道,鲁菜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又是如何成功打败其他菜系,进入宫廷?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鲁菜。

发源于齐国,易牙是师祖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黄帝内经》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一个依山傍海、物产丰富的齐鲁大地,而鲁菜的起源得从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说起——易牙。

易牙,好烹饪,因“善调五味”成为齐桓公的御用厨师。据说,他的烹饪水平很高,任何饭菜在他手里都能变得香甜可口,这极大满足了好美食的齐桓公。尽管尝尽了天下美食,但齐桓公心里还有件遗憾事,有一天饭后,他忽然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或许齐桓公说者无心,易牙却把这事记在心上了,苦思冥想去哪找这人肉?齐桓公是何等人物,普通人的肉肯定不行,这时正巧看到他四岁的儿子,一个残忍的想法出来了……又是次普通的午膳,当齐桓公将那一小金鼎肉汤喝完后,询问这是什么肉,易牙哭着说出实情:“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这就是烹子献糜,齐桓公感动于易牙的忠心,从此对他更加宠信。

但易牙的心思不仅仅于此,齐桓公没看出来,大臣管仲很明白,所以在临死之前,他特意嘱咐齐桓公:“易牙不宜为相。”管仲的忠告没能让齐桓公抵抗住美食诱惑,在他死后三年,易牙入朝,发动政变,齐桓公被软禁,饿得四处找吃的……

这里暂且不论易牙如何参与政变被人唾弃,他为了讨好齐桓公创造出各种菜品,在美食上的造诣确实是无人能比的。如果说身在齐国的易牙奠定了鲁菜的技术基础的话,那在鲁国的孔子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不仅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烹饪也颇有研究,而且是个比较难伺候的美食专家。在《论语·乡党》中记载,他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有13种不食,“食饐而餲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催生出了鲁菜。由此可见,鲁菜发端于春秋时的齐国和鲁国。之后又经过秦汉、唐宋,逐渐形成了以鲁菜为代表的北方菜。

孔府菜最奢侈

随着鲁菜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地域环境不同,之后又分成了两大派。中国烹饪大师、鲁菜特级烹饪大师、国家级烹饪评委董书山介绍:“一派是鲁西南帮,包括济南、德州、曲阜等地,另一派是胶东帮,包括烟台、青岛等地。”当然,也有人按照菜系类别不同分成三类,济南菜、孔府菜和胶东菜。

济南菜主要以济南为中心,注重用汤,口味偏清香和鲜嫩。曾经青岛也有过一家经营济南菜的饭店叫元惠堂,主厨叫鲁宝善,凤尾虾、豆腐盒子、糖醋鲤鱼都是当时的特色菜,其中一道海参肘子做得红润油亮、香而不腻,成为当时顾客点得最多的菜品之一。

济南菜中不得不提九转大肠,如今仍是很多鲁菜饭店不可缺少的菜品,这道菜的创始人叫杜九龄,他一生信佛,在济南开了个饭庄取名九华楼。有一次朋友送给他一挂猪下水,他让厨师做个肥肠尝尝,可厨师做了好几遍味道都不好,又去商铺买了些大肠回来继续做,连续多次后终于做出一道油亮金灿的猪大肠。杜九龄马上请朋友前来品尝,也都竖起大拇指,饭后大家给这道菜起了个名字九转大肠,从此成为一道名菜。

与济南菜相比,曲阜的孔府菜可以说“极尽奢华”。因为出了个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孔家成为历代封建君王尊崇的家族,不断封爵加官,逐渐成了豪门显贵。前文说到,孔子在饮食上非常讲究,孔家后人自然也马虎不得,再加上他们要随时接待帝王官吏来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属于自己风格的官府菜。尤其是当乾隆皇帝八次驾临孔府,并将女儿下嫁给孔子第72代孙孔宪培,同时赏赐一套“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时,孔府菜达到声名顶峰。

不论什么菜品,孔府菜的宗旨只有一个:精细和高档。比如曾经乾隆皇帝来曲阜祭拜孔子,满满一桌子山珍海味,却就是提不起食欲。随行的公公着急,孔家人也急得要命,不断催厨师想办法。能上的孔家菜都上了,厨房里已经没什么原材料可以用,恰好这时有人送过来一筐鲜豆芽,厨师一看,不行就试试这个吧。只是一个简单的炒豆芽,却成了乾隆眼中的稀罕物,连声称赞,从此炒豆芽也登上了孔府菜榜单。只是这道菜实在太简单、太平常,不符合孔府菜的规格,于是厨师又进行了改良,将豆芽两端去掉,留下中间粗胖的部分,用竹签将其穿空后,塞入火腿肉丝等,再进行烹调。如此精细让人叹为观止,瞬间,炒豆芽的档次就提上来了。不仅如此,孔府的点心都是现吃现做,而且做工精细,就连点心的大小也必须得一样才行。

葱烧海参让胶东菜进入宫廷

比起济南菜的咸淡适中和孔府菜的奢侈,鲁菜中的胶东菜,因濒临海滨,更有着天独厚的优势。胶东菜因发源于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所以又叫“福山菜”或“烟台菜”。过去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东洋的女人,西洋的楼,福山的厨师压全球”,足以看出,福山厨师在全国中的分量。也是因为他们,胶东菜才可以打败其他菜系,代表鲁菜进入宫廷。还是看看这个动人的传说吧:

那是明朝嘉靖年间,福山县出了个名人叫郭宗皋,因戍边战斗中屡次获胜,成为兵部尚书,掌握军机大权。郭宗皋在南京定居,可他越来越想念老家福山的饭菜,回家探亲时带回了两位做福山菜的厨师。到了隆庆年间,皇帝为给心爱的妃子过生日,特下诏书,聘请全国有名的厨师办寿宴。这可是件大事,京城里大大小小的厨子都去了,可他们做出来的菜品都毫无新意。眼看爱妃的寿辰将至,这怎么办?郭宗皋是个心细之人,他忽然想到家里的两个福山厨子,不妨让他们来试试,这一试让皇帝颇为满意。那天,文武百官齐来贺寿,到了用膳时间,见宫女们端上一道道从来没吃过的饭菜,很是新奇,再一吃,怎一个鲜字了得!据说,当天有两道菜品让皇帝最为满意,葱烧海参和糟熘鱼片。

辛苦忙活半天终于引得妃子笑,事后,皇帝对郭宗皋进行了重赏,并且提出要让这两位厨师进入宫廷。从此,鲁菜进入了宫廷,山东厨师也成为宫廷御厨。

福山确实是有个名人郭宗皋,他却没有这些传奇经历,而是位不畏权势的“铁头御史”。他劝世宗皇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引起世宗皇帝不满,被廷杖四十。他检举保定巡抚刘夔得罪地位显赫的李时,被罚两月俸禄。后来因得罪严嵩被革职,戍守边疆20年,直到穆宗皇帝即位,郭宗皋才被赦回京城,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不久以“年迈衰弱不能复任”为由辞官还乡。

一道葱烧海参是如何打败全国其他菜系,成为宫廷一枝独秀的?“乌黑的刺参配着白中透黄的葱段,色泽红褐光亮,芡汁浓郁醇厚。闻之葱香四溢,经久不散,食之海参滑润,质地柔软。”这段话便是最好的解释。此后,葱烧海参闻名遐迩,京城的很多鲁菜馆都将其作为头牌菜品。在香港十周年回归庆典宴会上,它再次作为鲁菜的代表,与全国八大菜系共同登上宴会。

独具特色的青岛菜

胶东菜盛行,各种关于胶东菜的传说故事也在民间盛行开来。比如现在人们常吃的汆鱼丸子,传说是秦始皇的最爱。他喜欢吃鱼却往往被刺卡到,为此杀了不少厨师,后来经过福山,一位福山厨师接到任务后郁闷至极,伺候不好要被杀头的。他越想越生气,便把气撒到鱼身上,拿刀使劲拍打,没想到反而把鱼肉和鱼刺彻底分离开来。他将鱼肉做成丸子形状献给秦始皇,不仅保住了命还受到了奖赏。再如这道“锅塌黄鱼”,据说是一位女厨师所做,她本要煎黄花鱼,主人催得紧,才不得不把鱼放锅里塌熟,没想到成就了一道名菜。

有了这些有趣的民间故事,再加上宫廷菜品的身份,胶东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达到鼎盛,北京的很多饭馆都打着他的旗号。近代著名学者张友鸾在1996年出版的《中国烹饪》上撰文写到:“上世纪五六十年前,在北京,有名的大饭庄,什么堂、楼、居、春之类,从掌柜到伙计,十之七八都是山东人,厨房里的大师傅,更是一片胶东口音。”

后来胶东菜传入青岛,青岛菜承袭发展,自成一派。优越的环境让青岛拥有丰富的新鲜海产品,比如蛤蜊、带鱼、海蛎子、鲍鱼、鲅鱼等,使青岛菜很快成为鲁菜的佼佼者。但也有人说,青岛菜的特色并不是很明显,全国有很多地方都是以海鲜为主,还都有主打菜品,但提起青岛菜好像只有“海鲜”,没有“菜名”。

对这个说法,董书山不认同,他说:“首先,青岛是北方海鲜,跟南方海鲜不一样,有自己的特色。其次,青岛菜是在鲁菜的基础上改良而生的,它的身上既有千年的齐鲁烹饪文化,又有最新的烹饪技巧,二者结合使青岛菜更有韵味。第三,青岛菜讲究咸鲜味浓,一菜一味,比如油爆海螺有海螺的味道,清蒸加吉鱼有加吉鱼的味道,这些是南方海鲜菜系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些,青岛菜才可以在琳琅满目的鲁菜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