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最老的老字号:春和楼 曾改名人民饭店

2015-03-17 作者:宫岩

20世纪初春和楼外景

百余年前市民在春和楼就餐

说到青岛的鲁菜,不得不提到中山路的春和楼。作为青岛最老的老字号,春和楼已经走过100多年的历程。上世纪30年代,它推出订餐服务的时尚概念,上世纪80年代,率先在岛城设立迎宾小姐,又将青岛风景与鲁菜相结合,创出“青岛十大风景菜”。老青岛人常说,“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能进春和楼吃顿饭是件体现身份和品位的事情。而现在,春和楼已经成为青岛的一个标志,人们来这里透过鲁菜的味道,感悟青岛的变迁。

从小饭馆到春和楼

古色古香的装饰、典雅别致的房间,进入春和楼一股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而在百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只有在青岛口(今大学路一带)处有一个小小的饭馆,供来往渔民歇脚,饭馆的主人姓胡,所以取名胡家馆子。

据说,胡家馆子有个有名的厨师姓王,一手绝活,将远近很多食客都吸引了过来,但这位王师傅从不收徒弟,什么活都自己干。有一天,从天津来了个学徒叫朱子兴,他勤快又会说话,有时王师傅在做菜他就躲在一边偷偷看,王师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想能这样学会也是这小伙子的本事。一年后,王师傅年事已高辞职,默默无闻的朱子兴毛遂自荐,亮出了他偷学一年的手艺,一个油爆海螺让他名声大噪。

此后胡家馆子生意越来越好,1892年,小夫妻在北京路开了一个经营快餐的锅贴铺,1897年,又在现在的天津路3号开设了春和饭庄。

春和楼是从一个小饭馆发展而来?是的。春和楼饭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健基告诉记者:“胡家馆子就是春和楼的前身,最早的起源店。朱子兴是这里的一个厨师,李鸿章当时吃的油爆海螺就是他做的。胡家看他能干,等1897年春和饭庄开业,就派他过去当了经理。”

当然,关于这一点,还有个与之完全相反的说法。朱子兴是位天津商人,来青岛做生意,成为富商,在《青岛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东商人祥泰号经理傅炳昭、天津人成通商号经理朱子兴成立齐燕会馆(青岛早期三大会馆之一)。在1922年《青岛概要》记载的青岛华商商务总会会董一览表中记者也查询到了朱子兴的信息,作为青岛商会第一董事,他的名字在隋石卿之后,丁敬臣、刘子山之前,上面写着:“陕西町,成通木厂”。专家说,朱子兴不仅是成通木厂经理,还建了当时最大的旅馆东华旅社,后又经营春和楼。

越是久远有意义的东西,人们越想赋予它不同的说法,或许正是这些不同版本的存在,才让春和楼的历史显得更有神秘感。但不管怎样,春和楼已经有百年历史是真、是青岛最老的老字号更是毋庸置疑。在青岛市档案馆保留着一份1901年春和楼所在地块被购买的德文地契和蓝图,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年能在这办婚宴那叫派头

上世纪20年代的春和楼已经是青岛最大的饭店,沈健基说:“当时面积800多平方米,共有员工27人,还建有专门的员工宿舍楼,这些在其他饭店都是没有的。”而在春和楼的发展初期,田文魁是个重要角色,1933年,新任经理田文魁与其他几个人出资一起合伙经营,相当于现在的股份制形式。为扩展业务,还推出了订送餐电话,业务经营越来越好。1939年2月,他们重新在青岛市人民政府办理了工商登记,店名为‘春和楼利记’。

春和楼成了老街里的招牌,如果能在这里请客吃饭,那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如果订婚、结婚庆典也能在这里举行,就更有派头了,在这之前得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鞠兴华、贾淑芳在青岛春和楼酒家举行订婚庆典。”这是一则刊登在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十日《民言报》上的启事,像这样的内容在当天的版面上还有五六个之多,不少都提到了春和楼的名字。

即便已经有了这么大的影响力,春和楼的广告在当时还是经常可见,有则题为《你要请客吗最好上春和楼》的广告是这么说的:“青岛天津路,有个春和楼,地点既适中,厨师艺又好,价廉物美菜不错,青岛就是他的牌子老。”

位置好是一方面,关键是春和楼的菜品在当时也数一数二。油爆海螺、清汤燕窝、香酥鸡等,都是响当当的特色菜,其中香酥鸡是天津一位厨师带过来的,之后经过岛城第一名厨刘景伦的改良,变得鲁味十足,成了春和楼的特色招牌菜。这道外酥里嫩的香酥鸡不知吸引了多少名人前来尝鲜,其中一位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

徐特立光临春和楼的事,我们先来听听市北区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周泽顺是怎么说的。他曾是春和楼的一位老厨师,师父就是上文提到的岛城第一名厨刘景伦。

一天,一位顾客点了个香酥鸡,那时的香酥鸡都是整只上,这人一看,整只怎么吃啊,把服务员叫过来说:“服务员同志,你拿下去把这鸡剁剁吧,这样不方便。”碰巧这服务员是个新来的,不了解情况,拿着香酥鸡刚要到厨房,碰见厨师刘景伦,刘景伦说:“这鸡不用切,想吃哪就用筷子夹哪,里面骨肉已经分离了。”顾客一试,还真是,外酥里嫩。饱餐一顿后,他便离开了。奇怪的是,在他走后旁边几桌的人也都跟着走了出去,有人临走前问了句:“你们还不知道他是谁吧?”大家摇摇头,“他就是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

这是大家私下聊天时听说的版本,真实情况还得听沈健基说说:“那是1957年,徐特立带着家人来青岛,他在北京时就听说青岛有个鲁菜菜馆做的香酥鸡好吃,这次专门来尝尝。当天的香酥鸡是厨师任铨做的,他先用纱布把鸡包裹起来蒸熟,纱布慢慢揭下来,再把鸡放到香油里炸。徐特立吃完后非常满意,还特意照相留念。过了几年,他又专门坐飞机来品尝葱烧海参,也很满意。”

康有为的一顿家宴

在春和楼,像这样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墙上悬挂着多幅珍贵的书法题词和老照片,一张张看过去,就好像在看一部部电影。1911年,逊清遗老刘廷琛、王垿在春和楼宴请恭亲王溥伟,溥伟大赞“可以跟御厨相媲美了”。1924年,革命者王尽美来青岛,他在春和楼喝了杯即墨老酒,点了道春和一品鲜;著名作家王统照、老舍在定居青岛时也都来春和楼吃过饭……为了纪念这么多名人来访,春和楼的二楼专门设立了名人雅座餐厅,比如徐特立就餐过的餐厅辟为恩师厅,康有为就餐过的餐厅辟为维新厅,萧军就餐过的餐厅辟为耕耘厅,莱昂斯上将就餐过的餐厅辟为将军厅。在众多名人中,春和楼的“忠实粉丝”非康有为莫属,他不仅隔三差五就来,还将厨师请回家里做饭。

康有为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位专业的美食家,朋友聚会、聊天都来春和楼,春和楼俨然成了他的私人厨房。如果要在家里聚会,他也要把春和楼的师傅请过去,俗称出堂子。

有一次,康有为又在家里办聚会,厨师刘景伦过去了,跟往常一样,他做好香酥鸡、葱烧海参等菜品后,康有为拿出一条上好的加吉鱼说,这鱼新鲜味道好,让大家一块尝尝,可不能蒸、不能炸、不能烧、不能熘、不能煮,总之鲁菜的几种做法都不能用,这可给刘景伦出了道难题,怎么做呢?他想了想:烫!

先用开水往鱼身上烫,连烫四遍后鱼就熟了,而后再把葱姜等配料切成丝状,倒入锅里面翻炒,做成汤汁状,直接浇到鱼身上。只听“刺啦”一声,一股香味扑面而来,康有为在旁边看着满意地笑了。

它是第一家有迎宾小姐的饭店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春和楼发展达到鼎盛,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在岛城老字号鲁菜餐馆三大楼(春和楼、顺兴楼、聚福楼)中处于首位。1966年6月23日,春和楼一度改名为人民饭店。1978年又恢复字号春和楼。

周泽顺就是这个时候过来的,1968年,他18岁。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春和楼,从学徒做起,每天洗碗、洗菜、做豆浆油条,一早起来给师父生炉子,准备好一天要用的调味品等。

周泽顺在春和楼工作了27年,在这期间他经历过两件大事:一件是1981年,春和楼再次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充了雅间的数量,装修仍然保持古香古色的特点,最为轰动的是,推出迎宾小姐,成为青岛首家有迎宾小姐的饭店。据说当时从服务员中选出了6位迎宾小姐,身穿旗袍的姑娘站在门口,甜美地说着“欢迎光临”,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周泽顺说:“当时的饭店数量不多,基本上都是国营的,私营饭店更少,所以春和楼改造后,很多人都想进来看看,每天在外面排长队。后来没办法,就变成买票进了,花5毛钱进来看看,花1块钱可以在这坐着喝杯茶,感受感受环境。”

此后不久,春和楼又有了个新想法,将青岛的风景与菜品相结合。作为班组长(厨师长)的周泽顺也参与其中,每天除了正常工作外,想的就是每个菜品应该用什么原料,做成什么口感最好。“当时只有一个要求,要用海鲜来做。”经过大家一次次磨合,“青岛十大风景菜”陆续推出:飞阁回澜、琴屿飘灯、蓬壶揽胜、鱼山拥翠、东园花海、汇滨垂钓、湛山清梵、穹台观象、会崎松月、燕岛秋潮。造型逼真,既是美味佳肴,又是精巧工艺品。

在青岛,没有一家饭店能像春和楼这样,一百多年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始终保持原本的古香古色、坚持鲁菜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