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憨山大师 在崂山修建海印寺

2015-03-13 作者:王学义

憨山大师画像 那罗延窟

在崂山太清宫三清殿前山门外,竖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海印寺遗址”。碑文写道:“海印寺 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 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短短数十字 ,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故事。

而这里所说的“憨山”,则是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他在崂山的一番作为,给这座名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把崂山引入了明朝后期一出现实版的宫斗剧中,其复杂伦理与权势的纠葛缠斗令人为之心惊肉跳。

自幼像木桩,乳名叫和尚

据《憨山大师自叙年谱》记载,憨山,俗姓蔡,名德清,全椒古蔡浅(今安徽和县绰庙)人。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即公元1546年。像很多著名僧人一样,他也有着诸多奇异通神的传说故事。

据说,德清的母亲平时信奉观音菩萨。有一天,她梦到菩萨领着一个小孩进自家门来,她把孩子抱了起来,于是就有了身孕。小德清出生后,一脸佛像,洗浴之水异香扑鼻,父母心中欢喜,给他起乳名为“大美”。

然而,这位起了好名字的婴儿成长并不顺利,周岁之时就得了一场大病,差点夭折。给孩子求医问药的同时,母亲也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祷告,称“愿舍儿出家”。说也凑巧,小德清的病渐渐好了。母亲便将他寄名于本地的长寿寺,将乳名改为“和尚”。

小德清从小沉默寡言,三岁的时候常常独自静坐,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他的爷爷经常说:“我这孙儿就像木桩一样。”

小德清的叔叔非常疼爱他。七岁那年,小德清放学回家,发现叔父已经死了,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他心中疑惑,便问:“死,是到什么地方去了?”过了不久,二婶生了一个孩子,小德清又问:“这孩子是怎么钻进婶婶的肚子里去的?”母亲当即给了他一巴掌,骂道:“傻孩子,你是怎么跑到你娘肚子里来的?”挨了打的小德清不敢再言语,但心中依旧疑惑。关于生死二事,在他心中已然结下了疙瘩。

宋智明先生所著《憨山大师的一生》一书中,还记载了两个关于德清母亲的故事:

八岁时,小德清被送往河对面的学校读书。因来回不便,母亲只允许他每月回家一次,其余时间只能住在亲戚家。一天他回家探望,因为舍不得母亲而不肯去上学。母亲一怒把他赶到河边,他依旧不肯登船。母亲一怒提起他的发髻,将他抛到河中央,转身走了。危急时刻,祖母恰巧路过,连忙叫人将小德清救起,送回家中。可是,母亲还是把他打出门来。祖母怪她无情,她却说:“必须断了他的爱恋之情,他才能认真读书啊。”

十岁时,小德清又对读书产生了厌倦情绪。他问母亲:“为什么要读书?”母亲说:“做官。”“做多大的官呢?”“宰相。”“做了宰相又如何呢?”

小德清的这一发问让母亲难以回答。最后,他叹息道:“可惜一生辛苦,到头来也只能罢了,我只想做个不罢的。”母亲斥道:“你这个不成器的孩子,只能当个挂搭僧!”

所谓“挂搭僧”,即游方僧人,行走天下。母亲当时不会想到,儿子后来真的成为一个僧人,而且是天下闻名的高僧。

刺血写经,受到太后青睐

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赵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在德清十二岁时,父亲要为他订婚,德清不肯,执意要出家,于是到南京报恩寺去投奔西林大和尚。十九岁时,最终由栖霞寺云谷法师剃度出家。就在这一年,德清听到一位法师讲《华严经》,感觉受益匪浅,“自此之后,他一生与《华严经》伴随始终”。

和当时的很多僧人不同,德清除了研习佛经之外,也读了很多儒家的书,比如四书五经、《史记》、《汉书》以及诸子百家文辞诗赋等。他可以宣讲四书,赋诗成文。

在《憨山大师的一生》一书中,德清二十一岁时,报恩寺遭遇雷火,归于瓦砾。德清立志以后一定要“复兴祖庭”,这应该也为他日后建寺埋下了伏笔。他和另一位名叫妙峰的禅师结伴远游。中途,妙峰禅师独自修行去了。德清只好孤身远行,路过山西忻州北台的憨山时,他非常喜欢那里秀丽的风景,于是默默给自己取了这个法号。

这里顺便说一句,关于这座憨山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当年魏文帝在这一带出巡,半路看到一个从西域骑马而来的和尚,样子很是憨厚。他下马向魏文帝请求道:“老僧长途跋涉,累得实在走不动了,陛下能否赐我一块地方,让我躺下休息一下呢?”魏文帝当即恩准。老和尚从马上取下行李,就地铺开。谁知,那铺盖竟然一铺就覆盖了周围五百里的地面。魏文帝这才明白,原来眼前是个神仙。此刻,老僧重又上马飞驰,身后则有一座大山紧紧跟着他飞跑。魏文帝惊道:“你怎么这么憨啊,还不赶紧停下来!”经这一喊,那飞跑的大山立刻停落下来,老和尚也消失不见,那山便成了憨山。

当然,当时的德清并未正式以“憨山”为法号,他使用的法号是另一个,叫做“澄印”。

根据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记载,明万历初年,德清来到明代的都城北京城。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已经名扬四海的高僧云栖袾宏。他比德清大11岁,也是后人所称的明代四大名僧之一。二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万历五年,也就是1577年,德清已经31岁,仍在北京城修行和交游。也就是在这一年,笃信佛教的慈圣皇太后选僧诵经,这时的德清已在北京城颇有名气,因此也在入选之列。而且,皇太后也听说过他。在诵经的同时,德清还写了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

为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德清其实下了很大的决心。赵伟教授称,当时德清“因思父母罔极之恩”,于是决心“刺血泥金”书写经书。德清刺血写经之事,当时也得到了十五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支持,慈圣皇太后也特赐金纸让他写经,使德清大为感激。书成之后,德清便离开北京到五台山去了。

离开五台山,来崂山寻梦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德清就与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挂钩在了一起。此后,慈圣皇太后在诸多佛事中,多次倚仗德清。

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中称,万历八年时,官府给五台山定的岁贡皇粮是500石。德清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岁贡果然获得免除。由此可见他当时的名望之高。

在《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中记载,他晚年回想自己在五台山所做的佛事中有两次影响最大,乃至天下闻名。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做于万历九年,也就是1581年。当时,为求皇储,万历皇帝传旨,派人去武当山祷告求子,而慈圣皇太后则派人前去五台山,为皇帝求子。德清在此事上全力支持皇太后,而且,恰巧在法会过后的十个月,皇子降生。这一下,德清蜚声内外,“集徒讲学,每日万人,指挥若定”。

然而,五台山终究是一座太过著名的山,德清自己也意识到“大名之下,必难久居“,就开始在心中暗做打算,希望能另辟修持之路。

据说,当德清在五台山时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走进一处金刚窟,里面有两扇大门,旁边有一座大般若寺,跨进寺门,就看到无穷无尽的虚空。德清知道,《华严疏》有句话说:“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而年谱中还提到,唐代的一位清凉国师对此句曾有解释:“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即崂山)也。”于是,对崂山的向往之苗开始在德清的心中成长起来。

赵伟教授称,其实德清之所以能来崂山,有一个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胡顺庵,老家在东莱,大体相当于如今山东烟台龙口一带。当时崂山一带也属于莱州府管辖。早在万历三年,时任平阳太守的胡顺庵就想结识德清,但德清已经离开,未能谋面。没想到,胡顺庵一路狂追,终于追上德清。他们一见如故,一聊就是几天。后来,胡顺庵还派差役把德清送上五台山。此后,胡顺庵和德清做了很长久的好朋友。

“胡顺庵对德清讲起崂山之历史、景色等状况的可能性很大,德清从他口中对崂山有了更具象的认知,知道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赵伟教授说。

无论如何 ,德清决然离开五台山,来到了千里之外、大海之滨的崂山。至此,他的法号正式改为“憨山”,一代名僧与海上名山的结缘也正式开始。

可以说,憨山正是为躲避功名而来。而当时崂山的与世隔绝也确实让他达到了目的,通过和自然的亲近,让他一时忘却了烦恼。另外,他也翻山越岭,从崂山东麓沿大海而上,在山崖上找到一处石窟。这处石窟四面石壁滑如刀削,地面平整如同刮过一样,石壁上方还凸出一方薄石,形状颇似佛龛。而且,在此窟顶部还有一个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阳光由孔射入窟内,很是光明。

憨山认定这里就是佛经中所称的那罗延窟,虽然四壁空空,一时无法居住,但他并不着急。登山临水之时,建寺的打算仍在他心中茁壮成长着。风餐露宿,广结善缘,数年苦心经营后,憨山终于建成海印寺,并使之成为又一处佛教名刹。

慈圣皇太后画像海印寺遗址

憨山远来崂山,寻找自己梦中的那罗延窟。数年苦心经营,憨山终于建成海印寺,然而,憨山没有想到,自己接下来会卷入一场“佛道之争”的风波中。他更加没有想到,在这场风波的背后,还夹杂着万历皇帝和慈圣皇太后之间,以及皇宫掌权太监之间的权力斗争。憨山所建成的海印寺因此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遭遇充军发配。人世间的大起大落,给这一个高僧平添了一重又一重的磨砺。

憨山苦心经营,建海印寺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说,找到那罗延窟之后,憨山也意识到那里无法住人,而且因为地方狭窄,过于偏僻,就当时的开凿和运输等条件来说,根本无法修建寺院。所以,他仍旧在附近寻找适合修建寺院的地址。

据《崂山志》记载,憨山刚开始只是在太清宫附近的树下半掩着草席入睡,后来一个叫张大心的本地人,给他修建了一个茅庐,供他居住。这时,皇太后赐金三千,让他建一座庵堂。这“三千金”是怎么来的呢?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赵伟说,按照憨山自己的说法,这是万历皇帝赏赐的。在万历十二年秋,太后追溯五台山求皇子的功劳,发现赏赐时独独不见了憨山,于是下旨寻他。还在京城西山上修建一座寺庙,派太监来接憨山去做住持,却被憨山拒绝。太监回去禀告太后,太后听说憨山在崂山竟然连像样的住处都没有,于是赐了这“三千金”。

然而,憨山并未把这三千金用于修建庵堂,而是和太监商量之后,把这笔钱都发放给了饥民。当时,崂山附近正在闹灾荒,憨山所发放的这笔钱可谓雪中送炭,周遭百姓都对憨山的慈悲心很是感激。太监回京复命,皇太后自然也赞不绝口。

关于憨山自己不留这三千金,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中也有其他解释,一是当时崂山附近居民对佛教还了解不多,在灾年大兴土木,容易招致民怨;二是憨山也不想只是在太清宫旁边建一处小庙安身,而是看中了太清宫的地方,想建一座“大法幢”。

当时的太清宫是什么情况呢?按照憨山自己的说法是“屋庐虽毁,基址存焉”。胶州进士赵任在《明万历重建太清宫碑》中写道:“岁久丘墟,草烟花露矣,而三官庙仅存其半。”距离当时时间不远的即墨黄氏的《崂山志》中称,“羽流窜亡,一二香火守废基,苦无籍。”可见,当时的太清宫非常不景气。

万历十四年,即1586年,万历皇帝下旨颁藏经十五部,散施于天下名山,其中就有崂山。慈圣太后专门派心腹太监张本来给憨山送经。但因为憨山依旧住在茅庐当中,藏经无处安放,只好暂由地方官吏供奉起来。憨山也由此觐见慈圣皇太后,奏明此事。

这一次,憨山开始提出修建寺院之事,但此时二十四岁万历皇帝早已亲政,对于耗损国库兴建寺院颇为厌倦。无奈之下,慈圣皇太后只好下旨,让后宫各自拿出钱来,修建寺庙供奉经书,并且赐给匾额,名为“海印寺”。万历十八年,海印寺建成。建成之后,香火旺盛,一时甚至能跟五台山、普陀山相媲美。

可以说,在此前一段时间内,憨山和崂山周围的人相处得还不错。这里需要提一下他在五台山时相交的那位好朋友胡顺庵,也在万历十五年告老归田,来到崂山。而且,他还让亲生儿子剃度出家,给憨山当侍者。同时,憨山也凭他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文笔,与周围的官员和书生相往来,写过不少应酬唱和文章。

一纸诉状卷入“帝后之争”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福兮祸之所伏”,一场古来少有的“佛道之争”正在悄然酝酿。

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中记载,万历十七年,即1589年,道士耿义兰到山东巡抚衙门状告憨山,此案交由莱州府审理,莱州府对耿义兰之状非但不准,反而将其治罪并施以笞刑。次年,道人贾性全等对憨山也数次上告,都被视为诬告。耿义兰等更为愤怒,决心一定要把官司打到底。此案很重要一点就是海印寺和太清宫的地皮之争。一直以来,关于此事众说纷纭,这里不做判断。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耿义兰这一纸诉状,最终落到了万历皇帝手中。状子是怎么递上去的呢?青岛市史志办资料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万历二十三年,耿义兰进北京城,住进京西的白云观。据说白云观是当时的北方道教中心,住持名叫王常月,恰好与万历帝宠妃郑贵妃交往甚密。于是,这一纸诉状就引向了当时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与他的生母慈圣太后之间的矛盾。

对此,需要从头说起。万历帝之前的隆庆帝,不喜欢道教,虽然他只做了六年皇帝,但给道教造成了极大打击。也正是因此,崂山太清宫才呈现倾颓之色。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十岁,大权落在以慈圣太后为核心、包括权臣张居正和宦官冯宝等人的手中。太后本是宫女出身,在张居正和冯宝帮助下,才得以加上“慈圣”的尊号,迁入乾清宫和皇帝朝夕住在一起。而张居正也因此获益总揽朝政大权,冯宝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理东厂事务”。

赵伟教授说:“小皇帝从小就对这个权力核心有些害怕。比如,张居正还是他的老师,他可以让慈圣太后打小皇帝的屁股。”万历帝成天在阴影中长大。当然,现代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慈圣太后、张居正和冯宝这三人,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了明朝政治和经济稳定,若非如此也没有“一条鞭法”。但是,随着万历帝的慢慢长大,抗拒之心也自然生发出来。

皇帝十六岁结婚之后,按照祖制慈圣太后开始归政,矛盾逐渐显山露水。和慈圣太后一直笃信佛教不同,万历帝渐渐对道教倾心。在万历九年求皇储时,太后派人去五台山做法事,而万历帝则派人去武当山,当时已现端倪。

就在万历十年,皇帝私下宠幸一名王姓宫女,致使宫女怀孕。此事被慈圣太后发现,皇帝矢口否认。直到太后命人拿出记录皇帝言行的“内起居注”来,皇帝才无言以对,只好将此宫女立为恭妃。恭妃生下的皇子就是朱常洛,本属长子。但此刻万历帝宠幸的已经是一位郑贵妃。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了皇子朱常洵。该立谁为太子呢?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皇长子,但万历帝大怒,给上书的大臣降罪,还把王恭妃打入冷宫。后来,慈圣太后责问为什么不立皇长子为太子,万历帝说:“宫女之子,不便立。”这句话等于揭了太后的短,慈圣太后大怒:“你不是宫女之子吗?”虽然最后,万历还是立了朱常洛为太子,但那已经是万历二十九年的事。这也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如今,在《崂山志》中仍然保留着道士耿义兰的那一篇《控憨山疏》,其中列举了交通内侍、私冒皇亲、诈称敕旨等诸多罪状。万历帝很清楚,自己不能拿太后怎么样,但严办此案正是他向太后示威的机会。

憨山遭发配,海印寺被毁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诈称敕旨”这一罪状。据说这指的是万历十九年,太监张本奉旨到各地分发藏经时,擅自把当时没有入名籍的海印寺填写入册。

总算找到机会的万历帝,下旨命刑部将《控憨山疏》中所涉官员和一干人犯提审。万历二十三年,即1595年,憨山被捉拿进京问罪。这也是憨山离开崂山的时刻,当他离开即墨城的时候,城中不少百姓含泪前来送别。在北京城,经三推六问,严刑审问,憨山最终以“私建寺院”罪,被充军发配往广东雷州。慈圣太后的心腹太监张本,也被以假冒圣旨罪论斩。

赵伟教授认为,在这一案件背后除去帝后之争外,还很可能存在后宫太监之间的权势之争。“且看张本私自将海印寺加入圣旨这一点,能够发现的人应该不会太多,很可能是有其他太监看到之后,借机想除掉张本,于是进行告密,以便从中渔利。”

有人说,为什么慈圣太后这时不出来保护憨山呢?事实上,此前万历帝已将大权揽了回去。万历十年张居正病卒,两年后皇帝就下旨抄了他的家。张居正也遭鞭尸。张居正死后,冯保也被逐出北京,死后同样被抄家。左膀右臂早已被皇帝削去,慈圣太后又有何能力来维护憨山?

在憨山遭问罪的同时,万历皇帝同时御批“毁寺复宫”。鲁海先生对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称。“经过了这场长达数年的官司之后,崂山太清宫获得了巨资重修,因祸得福,名声远播。”而一度香火兴旺的海印寺,只剩下了一处遗址而已。

这一场“佛道之争”也让人们看到,其实真正激烈的矛盾是皇宫中权力斗争。权势人物的翻云覆雨手,笼罩着每一个人,陷身于其中的都是弱者,也都容易成为受害者。

被发配的憨山,在雷州又过了接近二十年的悲惨生活。万历二十四年,皇长孙朱由校出生,天下大赦。然而,万历帝唯独不赦憨山,可见他是一个多么记仇的人。一直到万历四十二年,即1614年,慈圣太后驾鹤西游,憨山才获赦免。这时他已六十八岁。在中国历史上,万历帝被称为明神宗,大明王朝的江山也是在他手上全面衰落。金庸对万历皇帝本人的评价是:“神宗,神宗,真是‘神’得很,神经得很!”

获得赦免的憨山重新穿起僧袍,在广东曹溪的宝林寺讲经说法。这座宝林寺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堪称禅宗门庭,唐朝时六祖慧能曾在此说法三十多年,被后人称为“曹溪六祖”。一直到天启三年,也就是1623年,憨山大师圆寂,终年77岁。在鲁海先生看来,憨山晚年在曹溪宝林寺时达到他修行的最高成就,因为经过了连番磨难之后,他真的“四大皆空”了。

赵伟教授说:“如果让憨山在崂山善终,崂山很可能会成为中国佛教的重镇之一。”只可惜,如今后人只能在看到那罗延窟和海印寺遗址时,徒然感慨:憨山安在哉?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王学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