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云台二十八将贾复被封胶东候 都城就在即墨城

2016-01-05 作者:田野

贾复是刘秀手下第一猛将为了表彰他,刘秀“指腹为婚”

在中国历史上,一朝开国,大都要表彰名将功勋。真要推敲起这个规矩来,大概始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完成了汉室中兴大业后 ,其子汉明帝刘庄曾在南宫云台阁命人画了28位将军的像,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28个人,是刘秀的开国功臣。

读者或许不解,今天的《发现青岛》怎么又扯起来“云台二十八将”了?别着急,待笔者慢慢道来。“云台二十八将”之中,排名第三的猛将,名叫贾复。功成之后 ,被封为胶东侯,管辖现在的平度、即墨等六个县,都城就在即墨城。算上贾复,贾家出了六个胶东侯,你说他跟青岛的关系大不大?

当然,作为开国名将,贾复本身的经历就很传奇,读来令人血脉偾张。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一起来见证贾复的名将之路。

贾复“拖肠大战”巨无霸?

说起来名将,不得不先说说小说。其实老百姓很少去翻看艰涩难懂的历史著作,平时能拿来茶余饭后当谈资的,大都是从小说、电视剧里挖来的桥段。

经过历代的艺术夸张,被小说反复书写,被电视剧屡次翻拍的一些朝代人物就显得格外显眼。什么三国、初唐,寥寥几个名将被大众追捧,倒是东汉、两宋的不少名将不为众人所知。真要喜欢历史,你就会知道,东汉的开国名将,其威猛程度丝毫不亚于后来这些朝代。

说贾复吧,其实贾复也可以算作小说里的“明星猛将”。明代的小说家谢诏曾写了本《东汉演义传》,这书没《三国演义》普及度高,估计看的人不多。在这本小说里,贾复首次亮相就很有名将气度。在昆阳(今河南省叶县)之战中两番杀进杀出,杀得肠子都露出来了。

发生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一方是新朝王莽的42万政府军,一方是刘秀主导的1万多农民军。刘秀愣是靠着1万多人把这42万人打败了,从此名满天下,为后来打江山奠定了声望和资本。

说起来容易,可真要打起来那可是玩命的事儿。王莽的政府军不光人多,而且凭借正统地位招揽了不少奇人异士。《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时有长人巨无霸(《汉书·王莽传》称之为“巨毋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这位巨人终于被王莽派上了用场,而且巨无霸不仅身躯巨大,竟然还有一项驱赶猛兽作战的本领!这样的人在军队里,看见都害怕,打起来岂能有胜算?

当时王莽的军队把昆阳城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东汉演义传》中提到刘秀要派人到城内送信给邓禹,问谁人能去?贾复就登场了。贾复身跨战马,腰悬书信,冲入重围,结果第一次杀到城下居然把信掉了,只得再杀出来。第二次又杀到城下,左腰中了一枪,进入城中后,大将邓禹“见复被伤而言曰:‘公露肠矣 !’复垂头视之,果出。颜色不异”。——肠子都露出来了,结果神色不改,小说里真把贾复写活了。

还有更离奇的,评书《刘秀传》里把贾复写得更生猛。直接安排了一个他大战巨无霸的戏份,结果交战只一个回合,贾复的肠子就被巨无霸挑出来了。这一回就叫做“贾君文(贾复)拖肠大战”。

读到这,相信读者已经对贾复的勇猛深感敬佩了。不过遗憾的是,历史上贾复并没有参与昆阳大战,更没有跟巨无霸单挑过。上面这些事迹,都只是小说家的艺术夸张。不过,贾复确实是一名勇冠三军的猛将,他跟刘秀相识,真正成名,还要在昆阳大战的数年之后。

他原来是个书生

说起来您可能不信,那个“拖肠大战”的贾复 ,原本是个白面书生。而且属于学霸级的人物,特别爱学习,从小没什么打架的前科。

翻开范晔的《后汉书》,我们就能看到早年不一样的贾复。贾复,字君文,南阳郡冠军县(今河南邓县西北)人。贾复年轻时很好学,尤其擅长《尚书》,见解很独特。他的老师姓李,李老师很看重这个好学生,私下里对其他学生说:“贾君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于学,将相之器也。”李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贾复这个人容貌不凡,志气又远,并且勤奋好学,将来必是国家的栋梁。

贾复估计太爱学习了,小时候没闯什么祸,史书上也没记载他有什么奇闻异事。成年之后,四平八稳地当了县吏。不过在他当县吏的时候,却办了一件不一般的事儿。有一次,他奉命与同僚十余人到河东地区(今山西西南部运城一带)运盐,因为是乱世,正好碰上一伙强盗。结果同僚保命要紧,一溜烟全跑了,官家的盐也扔了,只有贾复运盐而归,受到人们称赞。其实从这件事上,我们不光能看出贾复守信,还能看出另外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有胆量。面对强盗明晃晃的大刀,这个书生并不害怕,而且沉着冷静地完成任务。他以后敢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就是这份胆气所致。

贾复的胆气还表现在后面的举动上,他造反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搞新政,越搞越糟,闹得民变四起。贾复这个书生,居然也扯起了反旗,聚众数百人占山为王,自称将军。都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可贾复搞得很成功,后来加入了更始帝刘玄的造反大军之中,当上了汉中王刘嘉的校尉。当看到刘玄的新政权不具备发展前景的时候,他居然劝说刘嘉脱离刘玄,另树一帜。贾复对刘嘉说:“想做尧舜之事而未能达到的,是商汤和周武王;想做商汤、周武王的事而未能达到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想做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而未能达到的,是六国诸侯;而想像六国诸侯一样偏安一隅而不能得,就只剩下国破身死了。”意思是告诉刘嘉,志向要高,再不济也能成次一级的事,志向太低,如果不济在乱世就完蛋了。接下来他警告刘嘉,“现在天下大乱,您却想要偏安一隅,您这个目标能实现吗?”可刘嘉毕竟不是胸怀大志之人,他委婉地谢绝了贾复的建议,但给贾复指出了一条路,“大司马刘秀现在河北,是能干大事的人,你拿我的书信去投奔他吧。”

中国古书上有句话,叫“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乱世,跟对了人就是去开创大事业,跟错了人那就把自己毁了。不知贾复是真的听过刘秀的传闻,还是为了碰碰运气,听了刘嘉的建议后,他不远万里从汉中来到了河北。可以说,贾复迈出了明智的一步。贾复和刘秀刚一见面,就英雄相惜。《后汉书·贾复列传》记载,刘秀见贾复举止谈吐与众不同,颇以为奇,大将邓禹也说他有将帅之才,于是便任命他为破虏将军,督盗贼军。见贾复的马瘦弱,刘秀还把自己的座骑赏赐给他。刘秀的下属认为贾复一个新来的,怎么还能受此优待?就排挤他,要求刘秀将他调为地方官员。刘秀不同意,说:“贾督军有击退敌军于千里之外的威风,现在才任职不久,不得擅除其职位!”

因为刘秀的识才之举,贾复的本领开始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打仗不要命,刘秀指腹为婚

刘秀对贾复很赏识,贾复也感念刘秀的知遇之恩。这个半路出家的大将一改书生脾性,作战异常勇猛,可以说是刘秀手下最不要命的武将,为刘秀打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

当时王莽政权已经被推翻,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各自称王,形成群雄割据的态势。河北有王郎、中原有更始帝、西南有公孙述、西北有隗嚣,还有大股的赤眉军在河北一带流窜。刘秀在河北起家,先扫除这里的割据势力,自北向南推进。那么,贾复表现如何呢?清风慕竹在《东汉开国功臣贾复》一文中,这样写道:有一次,贾复跟随刘秀到河内郡射犬(今河南武陟县西北)攻打青犊起义军,仗打得非常辛苦,从早上打到日中,敌人的阵型丝毫没乱,阵地依然坚如磐石。刘秀忍不住了,命人去叫贾复 ,跟他商量说:“现在我们打了一个上午,将士们必定又饥又累,不如我们暂停攻击,先吃饭吧。”贾复眉毛一竖,说道:“不把他们打败,我们不吃饭!”说完,回到军中,立刻披上铠甲,一马当先冲向敌阵,所到之处,锐不可当,敌人阵型大乱,刘秀挥军而上,敌人如潮水般败退。这一仗,让所有的将军都见识了贾复的厉害,无人不佩服他的勇敢。

刘秀知道了贾复作战不要命,就让他跟在身边,可每有急难险重的任务,还不得不让他出马。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贾复在真定(今河北石家市东北)大战五校农民起义军,也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以致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这可吓坏了刘秀,他悲痛万分,说:“我之所以不叫贾复去别的地方打仗,就是因为他经常不怕死而赤膊上阵啊,现在果然是这样。唉!难道上天要我失去一位名将吗?我听说他的妻子已经有身孕了,如果生的是女孩,我儿子娶他为妻,如果生的是男孩,我女儿嫁给他儿子为妇。一定不让他担心家里的妻子。”据说,刘秀的这番话是关于指腹为婚的最早记载。能让一国之君如此厚待,贾复的能耐之大可想而知了。

或许是刘秀的真诚感动了上苍,不久贾复的伤竟然神奇地痊愈了,他立刻动身追赶刘秀,终于在蓟州(今北京西南)追上了。刘秀看见贾复平安归来,高兴异常,下令举行盛大的宴会,为贾复接风,犒赏三军。可军队出发的时候,贾复又跑在了前面,当起了开路先锋,率军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带)。特约撰稿 田野

贾复被封为胶东侯他的儿子贾宗为即墨侯

通过上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贾复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是胆子大,作战不要命,有张飞、常遇春的风格。

我们之前说过,贾复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三,是极高的。后来贾复又受封胶东,食邑六县,是最多的。但是按功劳来说 ,贾复完全不够享受这些待遇 。因为后期刘秀统一全国的战斗中,贾复很少被委以方面之任,不大上战场了。既然功劳不是最大,为何待遇最优呢?我们在这一篇中为您解读贾复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他不光有胆,而且有识。

东汉版“将相和”

凡是作战勇猛的武将,脾气一般会比较暴躁。本来嘛,天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再加上文化程度不高,遇事就容易发脾气,动不动就爱动刀动枪。贾复也是如此,但他脾气发得有节制 ,这是他跟其他武将的不同之处。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平定河北后登基称帝,开始着手建立规矩。后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寇恂被任命为颍川(今河南许昌一带)太守,负责整顿地方秩序。寇恂这个人是名将之后,颇有领导才能,善于治理政务,很受刘秀的器重。他当太守不久就抓了个典型——贾复手下的一员部将。原来这个部将竟然杀人,寇恂审理之后立马把他投入监狱,没多久就在集市当众斩首了。

这事儿放在后来看没什么错,但当时乱世还没结束,政权还处于草创的阶段,军营中的人犯法,一般都宽容。现在自己的武将竟然就这么成了反面教材,被人杀了,贾复大为震怒。赶巧他要率军经过颍川,于是对手下人说:“我和寇恂同为将领,现在却被他欺负,大丈夫岂能如此?今天见到寇恂,我一定亲手杀了他!”

这话传到寇恂那里,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谁不知道贾复是个不要命的,招惹他还有好下场?不少部下给寇恂出主意,说等贾复到颍川,咱们干脆躲着不见他了。谁知寇恂却说:“下级迎接上级,是国家的礼仪,我若不去迎接,是失礼。你们不必担心,我自有办法。”

清风慕竹在《弯曲的弓更有力》一文中称,第二天,贾复的部队一进颍川城,便受到了隆重的款待,菜肴丰盛,美酒飘香 ,特别是寇恂找来的劝酒者,更是特别卖力,把将士们照顾得十分周到。这时,寇恂才出来迎接贾复一行,客套几句,但推说身体不适,请他们吃好喝好,便匆匆离去。贾复想集合军队去追,但他的部下都已烂醉如泥,哪里还走得动。贾复无奈,只得在将士们酒醒之后,离开颍川而去。有个叫谷崇的部下对寇恂的做法十分不解,义愤填膺地说:“您这样做未免太胆小了吧,我谷崇也是一员战将,大不了拔剑相拼!”寇恂回答:“我不是怕他,从前蔺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从于廉颇,是为了国家大计考虑。区区一个赵国,尚且有如此明大义之人,我怎敢把国家大局置于脑后呢?”随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人当强则强,当柔则柔。柔不是软弱、怯懦,而是蓄势待发,就如同弓箭,懂得弯曲,才能更有力。”

哄走了贾复,寇恂还将事情经过写了一封奏折交给光武帝刘秀 。刘秀确实有领导艺术,立马就让寇恂回朝。其实这是刘秀安排的一场和好会,寇恂被接见时,贾复已经在座。贾复也不知道寇恂要来,想站起来回避。刘秀连忙拉住二人说:“天下还未平定,两虎岂能私下争斗?今天我替你们调解。”于是,让他们并排坐着,尽情笑乐,接着还让两人同坐一辆车出宫,结为至交好友。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尽管贾复办事有些冲动,但他懂得控制情绪,是识大体的。试想,虽然当日部下喝醉 ,但他如果偏要杀了寇恂,自己玩命去砍也不是没可能。但他能在对方谦让的情况下,主动退一步,这其实是很难得的。事实也是如此,贾复后来交了很多的朋友,不少都是当初排挤他的人,一员武将能有如此的人格魅力,不简单!

受檄击郾,从不争功

贾复能作战,能容人,但在后期基本上就不大上战场了。

贾复打的最后一场大战是郾城(现河南省漯河市)争夺战。此时,刘秀已经越过黄河,占领洛阳,基本控制了北方地区。但是在南方,还有许多更始帝刘玄的大将没有投降,其中包括郾王尹尊。刘秀召集众将商议,在座的将帅没有一个愿意发言。刘秀恼了,用檄(即檄文 ,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敲着地说:“郾王最强大,其次是宛(今河南省南阳市),谁敢去攻打他们?”贾复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臣请求攻打郾王。”刘秀非常高兴说:“执金吾(贾复官职,率禁兵保卫京城的官员,相当于京城卫戍区司令)攻打郾王,我还担心什么?大司马吴汉就去打宛。”于是,贾复和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率军出发,面对强敌,连战连捷。不到一个月,郾王尹尊就投降了。清末民初著名画家马骀先生所绘的《中国古代百将图说》中,贾复“受檄击郾”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建武三年(公元27年),贾复晋升为左将军,率军驻扎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狙击赤眉军。后南下与刘秀会师宜阳(今河南宜阳西),迫使赤眉军投降。自此之后,贾复再没有立大的战功。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刘秀不让。《后汉书·贾复传》中说,“帝以复敢深入,希令远征,而壮其勇节,常自从之 ,故复少方面之勋 。”意思是说刘秀知道贾复作战勇敢,经常深入敌阵,因此很少再让他带兵远征,只让贾复跟着自己。

尽管如此,在“云台二十八将”之中,贾复的负伤还是最多的。史书上说贾复身上光重伤就有十二处,可他从不自夸。《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很有深意地把贾复和东汉名将冯异并列一传。冯异人称“大树将军”,每当诸将争功的时候,他常常双手叉腰立在大树下不参与,被大家所尊敬。贾复也是一样,“诸将每论功自伐,复未尝有言”。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当各路大军的将军们为功劳大小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贾复总是平静地坐在一边,从不肯开口说话。贾复的谦虚得到了刘秀的肯定,刘秀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贾君之功,我自知之。”刘秀这句话的意思是:“贾复的功劳,他不说我也会记得。”这种与贾复惺惺相惜的感觉,是其他武将难以得到的。

难怪范晔这样评价贾复:“中兴将帅立功名者众矣,……若冯、贾之不伐,……乃足以感三军而怀敌人,故能克成远业,终全其庆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中兴将帅立功名的很多啊,像冯异、贾复这样不自夸的人,真足以激励将士,感怀敌人,也正因为这种谦虚品质,才使得他们能够成就大业,一生平安荣耀。

贾家出了六个胶东侯

贾复英勇善战,谦虚谨慎,但这都不是他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前三甲最主要的原因。因为同为武将,大家作战都很出色,贾复只不过稍微突出一些。真正让贾复在开国将领中独受赏识的是他的识大体,顾大局。

大凡新的王朝建立后,都免不了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开国大将功高盖主,总会让皇帝手足无措,要么杀掉,要么闲置。东汉一朝的开国功臣中,只有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和公卿一起参议国家大事,受到很高的恩遇。三人之中,邓禹、李通只食四邑,唯独独贾复食六邑。贾复何以能在东汉开国后依然发挥重要作用呢?

据记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光武帝刘秀统一全国。朝廷评定功劳,贾复被封为胶东侯,食邑郁秩(今平度)、壮武(县城在今即墨蓝村)、下密(今昌邑)、即墨、挺(县城在今莱阳)、观阳(县城在今海阳),共六个县(即原胶东国领地)。贾复食邑六县,这在封侯诸将中为最多。

天下已经安定,贾复感到刘秀将要把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罢兵归田剥夺过去功臣们的军权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历史每到这个时刻,都充满了杀戮的血腥。贾复率先解散部队,和高密侯邓禹一起耐心做好将士的复员工作,刘秀体会到贾复的深意,非常赞赏,随即罢免了他左将军的职务,只剩下侯爵的名分 。没有了实际的权力,贾复回到自己的府邸,大门一关,闭门读书,既不出去交际应酬,也不接待宾客来访,安然宁静,悠然自得。

从始至终,贾复一直受到刘秀的特别礼遇,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在作战时勇猛向前不容易 ,而在功成名就后勇于放弃更难。人生就是这样,得之易,失之难,而这恰恰是检验一个人勇气的真正试金石。

贾复的识大体让他子孙受益无穷。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贾复病逝,谥号刚侯。贾复死后,他的儿子贾忠继任胶东侯,贾忠死后,其子贾敏又任胶东候。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贾敏因诬告母亲杀人而致使胶东侯国被废除。但不久,朝廷就封贾复的儿子贾邯为胶东侯,封贾邯之弟贾宗为即墨侯,各食邑一县。从那时起,郁秩县(今平度)改称胶东侯国,今平度城始称胶东城,胶东和即墨均成为北海国所属18城中的两个县级政权。终东汉一朝,共有六位胶东侯,分别是:贾复、贾忠、贾敏、贾邯、贾育、贾长。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