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为避名讳昌阳改名莱阳 莱西本来也叫"莱阳"

2015-03-13 作者:田野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在编纂《春秋》时,基本明确了避讳的三个原则: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因此后世在说话或者书写时,凡是涉及尊、贤、亲三者都避免涉及具体名字。《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名贾敏,故她跟贾雨村学习时,凡是遇到“敏”字,不是读作“密”,就是少写一两笔,这是为亲者讳的例子。

可是避讳发展到最后有变形的趋势,孔夫子初定的避讳原则本是为了表现对他人的尊敬,但后来发展出了很多奇怪的避讳,地名的避讳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和青岛有关的例子是,莱阳本来不叫莱阳,而叫“昌阳”,因为犯了后唐庄宗李存勖(xu)爷爷的避讳,才有了今天的名字。李存勖本人的经历颇为坎坷,有警示意义;莱西地名的由来又十分有趣。因此,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李存勖和莱西。

李存勖爷爷原姓朱邪

既然“昌阳”犯了李存勖祖上的名讳,那么他的爷爷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其实李氏祖先本不姓李,李存勖的爷爷本叫朱邪赤心,跟昌阳二字也没有丝毫的关系。

按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记载,李存勖的祖先本是突厥族,属于西突厥的一支,以“朱邪”为姓,另外自称“沙陀”。这支部族起先居住在唐时北庭一代 ,跟中原也少有往来。可是弱小就意味着被征服,朱邪一族后来就饱受吐蕃奴役。直到若干年后,趁着吐蕃战败,朱邪一族才得以东逃,进入中原,归顺大唐。

据说朱邪一族当时军容甚盛,史载“其部落万骑,皆骁勇善骑射,号‘沙陀军’。”在古代,少数民族因为善于马术备受青睐,朱邪一族的军队因此也受到了唐朝的特别重视,中原本来就少骑兵,沙陀军简直成了无往而不胜的利器,当时统帅这支军队的就是李存勖的爷爷朱邪赤心。

据《新五代史》记载,唐懿宗咸通十年,有人在徐州反叛,朱邪赤心带兵出征,表现相当出色。“赤心”二字本来就跟赤胆忠心挨边儿,加上作战有功,皇帝看着高兴,因此干脆给朱邪一族赐了“李”姓。唐朝本是李姓天下,能跟皇族同姓那可是不世的殊荣,唐懿宗不光如此,而且连名字也给朱邪赤心改了,图吉利,赐名“国昌”,因此,朱邪赤心就变成了李国昌,子孙也都成了李氏后代。

叫国昌者未必国家就昌盛,名字越“高大上”办事越低劣,这在唐朝似乎是个铁律。杨贵妃的哥哥叫“杨国忠”,也是玄宗御赐的名字,未见忠于国家反而祸国殃民;彻底摧毁唐朝的朱温赐名“朱全忠”,对唐朝没有一点忠义可言。李国昌也不例外,他的儿子李克用绰号“独眼龙”(出生时就有一只眼睛失明),两人恃功而骄,压根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朝廷调他们去外地,他们动都不动,反而私自扩大地盘,充实武装,成为一股割据势力。

到了第三代李存勖的时候,唐朝早已灭亡,天下群雄纷争,朱邪一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遂冒用李姓,也建立了一个唐朝,后人为了区别之前的唐,称之为“后唐”,这是五代中的第二个朝代 。

“三矢训”的故事流传甚广

在后唐国家大业构建的过程中,李存勖无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活捉燕国君王,消灭后梁,打退契丹强敌,在38岁之前完成上述事业,实在是不世出的英才。

李存勖上述功业的简历,伴随着“三矢训”的故事,在历史上流传很广。“三矢训”本是日本战国时期的著名典故,讲的是大名(封建领主)毛利元就为了让三个儿子齐心协力,因此拿来三支箭,告诉他们一支箭容易被折断,三支箭抱团很难被折断的故事。李存勖之父“独眼龙”李克用在临死前,也有一番“三矢训”。

据说李克用临死前特意把李存勖叫到床头,赐给他三支箭,并且告诉他:“梁是我的世仇,燕国是我扶持下建立的,契丹本来与我约为兄弟之国,可这三者全都背信弃义,威胁我们。这三件事是我遗恨终生的事,现在给你三支箭,你要时时记住我的愿望。”说完就断了气。从此之后,李存勖就将这三支箭收藏在太庙之中。每次用兵之前,他必定会派遣人专门祭祀,郑重地取出三支箭,装在锦囊之中,带着它前去作战,等到凯旋之后还回太庙,表示没有忘记先父的遗愿。

李存勖是有战略头脑的。面对着南(后梁)、北(契丹、燕国)双方的威胁,他巧妙应对。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后梁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公元923年,李存勖更是果断用兵,长途奇袭梁都,攻灭后梁,统一了北方。当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事实上,单就地盘而言,后梁、燕国加上契丹要比晋国(李克用被封为晋王,故初称晋国)大得多,但李克用愣是以小敌大,吞下黄河以北。据《五代史补》记载,李存勖之所以能以一抵三,在于其带军才能。晋国位于河东,地狭兵少,渡过黄河击败死对头后梁是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因此李存勖将练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的军队有三条军规:阵型上,骑兵在没有交战之前不许骑马,交战时,步骑前后已定,不得避险恶;会战时,分路并进,约定会合地点,不得迟到;军纪上,在路敢言病者,皆斩之。因此,李氏“三军惧法而戮力”,以一当百,就算后梁联合燕国、契丹结成包围网,也无法逃脱被灭的命运。

迷恋戏剧被伶人所害

如果李存勖能够继续励精图治,统一中国也不是什么难事,可历史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有各种的可能性。灭亡后梁之后不过三年,李存勖就身首异处,身死国灭了。后世史家分析,他的失败源于他的独特爱好——好俳优。

在中国古代,历代皇帝有爱好的不在少数,南唐后主李煜善作词,《浪淘沙》流传至今;宋徽宗善书画,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明熹宗善做木匠活,成品十分精密。可问题在于,这些皇帝都没有把个人爱好摆在合理的位置,耽误了治国,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是一样。

《新五代史》记载:“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大意是,李存勖喜爱戏剧表演,能够谱曲填词,而且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从他当晋王开始,直到做天子,身边围绕着一批俳优,以至于艺人干扰国家朝政,担当军政大员,参与重大决策,最终招致灭亡。

胡柳一战,李存勖最喜欢的艺人周匝被梁人所得。后来李存勖灭梁,周匝谒于马前,他见了喜不自胜,嘘寒问暖,赐给金帛。周匝趁机说:“身陷仇人,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全靠教坊使(掌管杂技音乐)陈俊、内园栽接使(掌管园区管理)储德源之力。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一听,二话没说,直接答应这两人当刺史。得力干将郭崇韬谏言:“哪能让这两个不三不四的人当刺史啊?不可!”此事暂时被搁置。可一年之后,庄宗禁不住那些艺人的软磨硬泡,又对郭崇韬说:“我都答应周匝了,说了不算,我都没脸见他们三个。你说的话固然在理 ,但是这次权且通融一下吧。”还是让陈俊做景州刺史 、储德源做宪州刺史。

庄宗李存勖既然对伶人有求必应,伶人也就在他面前无所顾忌。有一次上台演戏,庄宗连喊两声:“李天下,李天下!”他最喜欢的艺人敬新磨直接上前,对着他的脸就是一巴掌。庄宗失色,左右皆恐,这批艺人也吓得不轻,大家围着敬新磨责问:“你怎么敢扇皇上耳刮子?”敬新磨回答说:“天下只属于李天下一人,再喊一个李天下是喊谁呢?”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非但没有责骂,还重重地给予了赏赐。

李存勖喜爱表演,宠信艺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权旁落,朝政混乱。史载:“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货赂交行。”当然,他本人自栽苦果自己品尝,最终死于伶人之手,此人就是郭从谦。郭从谦拜郭崇韬为叔父,拜睦王李存乂做干爹,庄宗因为听信伶人谗言诛杀了此二人,因此惹来郭从谦不满。称帝后第三年的一天,李存勖带兵外出平叛,被提升为从马直(李存勖亲军)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当时李存勖正在吃早饭,知道兵变后率兵抵抗,混乱中被乱军射倒,最终丧命。他死后,一位伶人“聚乐器而焚之”。

莱西本来叫“莱阳”并不是从莱阳分出来的

旌旗山,古名莱山

说完了李存勖,我们再来说说莱西。李存勖虽然只做了三年皇帝,但在这三年里却给青岛留下了一个印记,那就是把“昌阳”改作“莱阳”,从而引出莱西。其实,为了避讳而改地名的事儿在古代不少见 ,如晋愍帝叫司马邺,那么“邺”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邺”(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话说回来,李存勖是怎么发现昌阳这个地名的 ,昌阳又为何偏要改作莱阳?本篇我们就结合古代的避讳来讲讲这件事。

避爷爷名讳,改昌阳为莱阳

关于李存勖改昌阳地名这件事,最有发言权的是青岛北方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的理事长宫泉激先生,他曾著有《后唐庄宗不知道有莱西》一文,对此事进行解读。

宫泉激先生认为 ,“昌阳”改为“莱阳”,历史记得非常清楚是出于“为尊者讳”。923年,李存勖灭了后梁,当了皇帝,成就了“李氏天下”,风风光光,踌躇满志,不禁想起了他的祖上。他们为唐朝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赢得了家族的辉煌。如今,祖上的光耀荫及他当了皇帝,他自然要敬重先人。

“有一次,李存勖翻阅图籍,指点疆域,当看到莱州府的辖地昌阳县名时,勃然大怒,大吼一声:‘大胆,这什么什么阳啊!’伶人们一怔,急忙围上来,看到地图的标注,马上意识到是因为那‘昌’字犯了李存勖爷爷的名讳而使其动怒。”

本文之前交代过,李存勖爷爷本名朱邪赤心 ,因为带兵打仗,表现出色才被赐名李国昌。现在昌阳县明显犯了忌讳。于是后唐的官员们手忙脚乱聚在一处给昌阳改名。“大臣们面面相觑,大动脑筋,总得有个妥当的名字改啊!他们思来想去,见昌阳城北有一莱山(后称旌旗山),便异口同声道:‘那就改叫莱阳吧。’于是报请李存勖同意,‘昌阳’便改成‘莱阳’了。”

此后,莱阳的行政级别虽然不断改易,但始终没有回到原来昌阳的名号上去,莱西的名字也就基本定型。

莱阳地名由来还有两种说法

其实,关于莱阳地名的说法还有很多。除了后唐庄宗为了避讳而改名之外,还有另外两个说法。

一说是:莱阳城北有莱山(即今旌旗山),莱阳地处莱山之阳,因以得名。即是莱阳本就因山而定名,不是后唐庄宗要求改名才定的。

一说是:汉置挺城于今市区南十里东西古城处。但这里屡遭水灾。有人看到从地里钻出五只羊朝现在县城方向跑,跑到城南关温泉,钻进泉去,遂定城址于此,名之曰:“来羊”,“莱阳”乃其谐音。

不过据考证,最后一种说法乃为好事者所造。有意思的是,这说法曾提到城南关有温泉。据说,莱阳河洛镇过去有一座“倒座观音庙”,那里地温比较高,有人考证,古时那里可能有温泉。

古书上交代莱阳地名变更的有《太平寰宇记》,内中采纳了后唐庄宗改名一说,本汉昌阳县,属东莱郡,置在昌水(即今天的五龙河)之阳,故名昌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国昌”讳,将昌阳更名为莱阳。

莱西本来叫“莱阳”

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现在莱西和莱阳的关系,很多人以为莱西因在莱阳西面故而叫莱西,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其实现在的莱西就是古代的莱阳,也就是后唐庄宗改的那个昌阳。

莱西市史志办公室宋武先生对这段历史有研究,他认为莱西本来叫“莱阳”。“自唐代起,莱西和莱阳在历史上曾长期为同一建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方党组织为了便于领导,根据各时期革命斗争形势需要,曾对莱阳县行政区划进行过多次调整。据《莱西市志》记载,1941年2月莱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析出莱东行署。此时,莱阳县即今之莱西市,析出之莱东行署即今之莱阳市。”也就是说莱西本来就是莱阳县,而现在的莱阳乃是当初的莱东行署。

此后,莱阳县与莱东行署有过多次合并、分离,莱阳县因在区划调整中居原莱阳版图的西半部,反被莱东境内人习称为“莱西”,从而导致1950年3月莱阳县与莱西南县合并时,莱阳县沿用习称被定名为莱西县,而莱东县则定名为莱阳县。宋武先生认为 ,这种历史上的离合经历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使人认为莱西系由莱阳析出,起步较晚,而莱阳则历史较长,以至于现在谈历史言必称莱阳,其实不然。莱西自新石器时代至今,一直是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古有西贤都遗址和长广古城遗址可以佐证,近代有长期存在的姜山二衙可以佐证,现代有胶东第一大集水沟头集可以佐证。”

◎链接 旌旗山

旌旗山,古名莱山,位于今莱阳城北10公里处,海拔315米,有群山绵亘,列阵如营,最高峰耸立脚点山峰,状如旌旗,得名旌旗山。

旌旗山为莱阳境内的名山,以苍松翠柏,紫烟瑞云而取胜,为避暑胜地。

旌旗山两峰并峙。传说两峰本是个头矮小的兄弟两个,但都争着比试高低,结果双双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旌旗山也由此被俗称为“争气山”。明朝年间,旌旗山就被列入莱阳八景之一,名曰“旌旗晓霁”。清代大诗人宋琬曾于此结庐攻读,他在《旌旗别业》一诗中写道:“白日无旷照,细泉多奔流,时闻骤雨过,出门听已收。坐卧荒草间,飒然疑凛秋。皋陆乱云气,松脂何油油。”这是“旌旗晓霁”美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