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全国最大火柴厂厂长丛良弼 拒绝当伪青岛市长

2015-03-11 作者:黄默

丛良弼

齐东路2号丛良弼故居

作为十大鲁商之一,他创办了振业火柴公司,与日商抗衡,让青岛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生产基地 ;作为青岛红卍字会的创始人,他曾以身家性命担保,救出了被日军关押在第一体育场内的两千多无辜民众,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作为一位以民族气节为重的义商,面对日军威逼利诱,他义正辞严地拒绝成为伪青岛市长。他,就是丛良弼,一位白手起家的民族资本家,一生节俭,却将终身财富用于救助百姓。

四岁半去私塾偷学《百家姓》

1868年农历正月初一,一个男婴在蓬莱县安香丛家村一户普通农户家里诞生了,一家之主丛殿赏给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取名丛廷梦。这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夫,竟能给儿子取出这么一个有意境的名字让人有些意外,其实这都源于一个梦。

儿子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丛殿赏的妻子董氏梦见蓬莱阁上的铁拐李仙人自海上飘然而至,把怀抱的婴儿放在丛家门口翩然而去。董氏忙上前抱起婴儿,随即就被男婴有力的哭声从梦中惊醒。醒来后她把这个梦告诉了丈夫,仙人送子,这可是吉兆,丛殿赏喜出望外。但董氏心中却充满疑惑:“为什么来送孩子的不是送子观音而是铁拐李?”为夫的却不多虑这些,安抚妻子说:“那是梦啊!”果然,大年初一戌时,董氏顺利产下一个男婴,丛殿赏就更确认了仙人托梦的想法。按照辈分,这孩子应为“廷”字辈,所以就干脆给孩子起名叫“廷梦”,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也就由这个传奇的名字开始了。

四岁半之前的丛良弼一直被家人唤作“廷梦”,而“良弼”则是他的表字,这两个字从何而来?这就得从丛良弼的童年生活说起了。

丛良弼幼时家境贫寒,只靠父亲种地养活一家六口,却偏偏在光绪初年遇到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养家糊口,父亲丛殿赏只好带着自己已经成人的大儿子廷苑一起闯关东。没过多久,排行老二的廷华也只身离开了家,跟着商旅跑码头去了。于是老家就只剩下董氏带着两个年幼的小儿子。一个女人拉扯两个孩子不容易,幸亏两个孩子都很懂事,经常帮忙一起上山砍柴、挖野菜,下海捉虾蟹、摸蛤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丛家是拿不出钱送儿子去念书的,但丛廷梦自小却聪颖好学,四岁半时他就跑到邻村的私塾窗外听师爷讲《三字经》、《百家姓》,小小年纪的他下课后居然还找到先生提问:“为什么我家的丛姓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师爷被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娃给逗乐了,见他如此好学,索性免费收他为旁听生,还给他取字为“良弼”。所谓“亮辅良弼”,即是希望他日后成为诸葛亮 、张良一样的贤臣。

幼年时先生的教诲,丛良弼一直到年过古稀还记得清晰。据丛良弼的嫡孙、中国昆曲界泰斗丛兆桓先生回忆,自己小时候还听爷爷讲过关于自家姓氏源于匈奴的传说。

水性好带他走上从商路

不知是不是因为曾随铁拐李漂洋过海来到丛家,丛良弼自小就水性很好。“小时候听爷爷说过,老家的岩岸峭壁上有一石洞,落潮时洞口露出,涨潮时洞在水里,谁也不知道里面有多深,被当地人称为‘龙洞’。他十几岁的时候就敢潜进去一探究竟。”丛兆桓说正是爷爷的好水性,日后成为他踏上商路的一个契机。

待到丛良弼成年,他也准备像哥哥们一样离家闯荡一番。那时候烟台有家知名的商号名为“东顺泰”,为扩大海上贸易,东顺泰的金老板要招募一批水性好的年轻船员,而想要获得这个高薪的职位则需要潜入万鸟岛附近的海底古沉船下采回三只鲍鱼。这道考题难倒了不少资深水手,却难不倒十七岁的丛良弼,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超群的潜泳技术,一举在考试中拔得头筹。金老板一眼就相中了这个有胆识的小伙子,当即决定录用他,并亲自赶到丛家村与其家人商谈。此时丛殿赏已经带着大儿子从东北回到家乡,一听金老板要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出海,他却拒绝了,理由是儿子尚未成亲,还不能走。金老板是铁了心要收这个伙计,于是出重金迅速给丛良弼和木基迟家的长女办完了婚事。

丛良弼跟随东顺泰的商船往返于中国和日本的各大口岸,一边跟船学着如何做生意,一边自学珠算和日语,因为他勤奋、好学,很受老板重用,二十岁时已经成为商号在烟台的驻店经理,后来又成了天津驻店代表。1895年,27岁的丛良弼被派往日本大阪,成为东顺泰的驻日总代表。据丛良弼的曾孙女丛莉介绍,丛良弼这一去,就在日本呆了近二十年,刚开始他负责为商号收购火柴,运往天津、烟台等地,后来金老板的买卖不干了,因看中丛良弼有本事,于是给他介绍一些股东,并将东顺泰商号转让给丛良弼。

丛良弼的火柴厂不允许外国人入股

在日本经商期间,丛良弼深感中国工业落后,在采购日货销往国内的同时,也十分留心学习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考察日本的实业状况,希望有朝一日改变中国资本大量外流的现状。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同在日本的丛良弼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三民主义”的力量,在孙中山思想的感召下,他深感唯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那时候在日本的华商分为‘北邦公所’和江 、浙、闽 、粤等南邦公所,但是这些华人商会组织名称前必然要有‘大清帝国’的字样。但在爷爷的努力下,这些原本各自为政的华商组织却联合了起来,成为以‘中华’二字开头的驻日总商会。”据丛兆桓介绍大阪“中华总商会”成立后,丛良弼被推选为会长。

1912年,民国初建,北京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名,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发展国家实业。丛良弼以大阪“中华总商会”会长的身份参加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定创办火柴工业。丛良弼带着一腔强国的热血和近二十年来在日本积攒下的资金、技术和经验,回到家乡山东。他选择了与国民生计息息相关的火柴业,立志要让国人用上“国火”。丛良弼的火柴厂选择了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制,但在企业章程里的第一条就是当时其他公司所没有的:“为我民族企业,任何外国人或其资本代理人均不得入股!”由此可见,丛良弼振兴国货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不允许有丝毫国外资本染指自己的生意,他的这一举动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产品还未上市,就获得了在胶济、津浦铁路沿线三百公里内的独家经营权。

1913年5月,丛良弼在日本大阪中华总商会接待了孙中山一行同盟会骨干,商定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宗旨,定名丛氏火柴公司为“振业”。正准备回国与日商大干一场的丛良弼,一回到国内,竟被复辟的反动势力以“同盟会同党”的罪名抓进了监狱,一关就是五个月。那个年代山东的火柴都来自日本和瑞典,或是日商在中国设厂生产,起初丛良弼要建火柴厂的消息传出 ,使日商们十分警觉。“曾有研究丛良弼的专家,在日本的档案馆看到一份资料,日本商业情报人员向日外务省报告喜讯,说因丛良弼被捕入狱,振业火柴公司已经不是日本企业的威胁了。”丛兆桓说,日本人并没能高兴太久,因为在1913年10月,投资20万元建成的济南振业火柴公司突然投产,并以质优价廉的品质迅速占领了山东市场。此后,随着一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 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是将民众抵制日货的情绪推向了高峰,而丛良弼的“国火”也就此强大了起来。

他曾派技工去日本火柴厂“卧底”

1922年,中国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岛,因生产火柴的大量木材、设备和化学原料都要从东北和东洋、西洋水路进口,1924年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丛良弼决定在交通便利的青岛直接设厂,随后把家也迁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1928年初,位于曹县路的青岛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投产。厂内不仅生产设备齐全,还为工人们修建了图书馆、医务室、运动场、澡堂等,人性化的管理吸引了大批工人 ,即使工资比日商的企业低一些,工人们也更愿意来振业工作。

因为在日本接触火柴制造业多年,丛良弼十分注重技术的革新,当时在中国的几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均采用冷胶药头,只有“振业”采用热胶,虽然成本高出许多,但这种热胶药头火柴表面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而价格却并不高于其他品牌,因此“三光”、“三狮”、“蜜蜂”等品质优于洋火的“国火”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爷爷还曾派技术人员到日本的火柴厂去工作,了解对方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丛兆桓说,火柴生产的配方在业内是严格保密的,过去振业每个分厂都设有“前厂”和“后厂”,前厂是普通工人工作的地方,但如果想进后厂干技术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位曾去日本火柴厂工作过的技师,就是专门帮各分厂组建后厂的,哪个工人想要进入后厂、接触到火柴制造的核心技术都得他点头。”或许就是这种“师夷”、“胜夷”的劲头才让振业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翘楚,并联手“丹华”、“华北”等国内火柴厂,结束了日本、瑞典等火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过去厂里用的原料、设备,能自产的绝不用进口的。济南振业火柴厂最后一任厂长蔡吉廷曾对我说过,就在爷爷年过七旬,已经不再管理家族产业后,有一天他却接到这位老东家的一道‘密令’:派他去甘肃寻找一种速成杨,用来替代芬兰进口的木材。”丛兆桓说,最后这位跟了爷爷一辈子的老厂长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眼中的丛良弼:“他这一辈子啊,满脑子都是火柴!”

著名演员丛珊是丛良弼的曾孙女

济阳路17号丛家别墅旧址

2010年2月7日清晨,一位城管队员在龙山路巡逻时发现了一块残缺的石碑,依稀可见“弼道号良悟之墓”字样。经文史专家鉴定,这正是爱国商人丛良弼的墓碑。这块墓碑本安放于万国公墓内 ,文革期间墓园遭到破坏,墓碑不知所踪,时过境迁,居然突然出现在距离丛良弼故居齐东路2号不足千米的地方。这几百斤重的墓碑究竟是谁放在此处?这些年这块消失的石碑究竟去了哪里?人们本已对此充满疑惑,但更离奇的事情又紧接着发生了,当傍晚丛氏后人得到消息赶到现场时,石碑却不翼而飞了……

丛良弼有仨老婆,他最怕大老婆

画面切换到八十五年前,1928年青岛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投产,此时已经六十岁的丛良弼也决定定居在这个海滨城市。他买下了济阳路17号的“石头楼”,随后张罗着请风水先生选地建造新宅院,随后他买下了齐东路、龙山路口的四亩地,盘算着把远在蓬莱老家的亲眷们也都一同接来。

丛良弼一生有三个女人,头一位就是当年金老板帮忙娶回的迟氏,这位夫人虽为原配,多年来却与丛良弼聚少离多,无论他在日本闯荡,还是在济南创业,她都一直默默守在蓬莱老家为他看管家业,养育子女。迟氏虽一字不识,却做得一手漂亮的针线活儿,是标准的中国传统女性,因此她的持家之道十分节俭,节俭到什么程度呢?她的儿媳妇曾抱怨她一条短裤穿了几十年,遍布破洞都不舍得扔,要帮她扔掉,她却拿起短裤看了看说:“这裤腰看着还结实,把这块儿撕下来留着吧。”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小脚女人,有着说一不二的性格,乃至丛良弼后娶的两房妾室,都躲得远远的。

丛良弼的第二位妻子,是个日本女大学生,名叫高桥幸子。幸子的哥哥是神户一家火柴公司的负责人,二人因此结缘。结婚一年,幸子就给他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政门(字超杰),丛良弼回家报喜,却被迟氏埋怨:“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这位原配夫人憋着一口气,隔年也生了个儿子,取名通门(字贯一),有了这个儿子,迟氏便有了充分的理由不接受别人生的儿子进门。1906年,幸子又给丛家添了一个儿子柳门(字树五)。虽然给丛良弼生下这两个儿子,但这位日本太太最终却没跟随丛良弼回到中国。有种说法是,当年她与丛良弼是合约婚姻,两人的婚姻只维持十年,在此期间生了男孩归男方,生了女孩归女方,十年后幸子小姐可以得到一大笔钱。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何丛良弼回国后,她只带着一个女儿在日本生活。丛政门的儿媳妇杨永先女士,曾看过这位日本婆婆的照片,“非常漂亮,有气质,一看就是很知性的女人。”至于她为何会选择这种形式的婚姻,如今仍然是个解不开的谜。

此外,丛良弼在济南建厂创业时,还曾结识了一位当红青年女艺人,名叫刘婉英。刘婉英是天津人,擅长说书唱戏,生得小巧玲珑,很讨人喜欢 。因为了解迟氏对于自己娶妾的态度,丛良弼想出了一套说辞:从日本带回来的两个儿子,大的过继给了大哥丛廷苑,小的也需要有个人照顾,把刘氏娶回来,是为了让他照顾三儿子柳门的。即使这样,迟氏还是气出了心痛病,誓不相见,所以后来丛良弼不得不找人在旅顺口照着齐东路2号的图纸修了座一模一样的“丛家宅院”,给迟氏和她的几个孩子住。一直到1935年,迟氏一支才在丛良弼的坚持下搬来青岛。在嫡孙丛兆桓的记忆中,这位能说书能唱戏的姨奶奶,虽不受奶奶待见,却极受小孩子们喜欢 ,自己就经常跑去姨奶奶屋里听她讲故事。但丛良弼去世后,刘氏的日子就变得不太好过,特别是解放后 ,妾室的身份让她吃尽苦头 ,最后孤苦一人,郁郁而终。

“爷爷这一辈子虽然读的书不多,却十分懂得规划,不管是从商还是教育子女都是如此。”丛兆桓说,自己父辈的名字和他们的命运出奇得切合,而这些似乎都是祖父早都安排好的。在那个教为政之辅的年代,丛良弼的长子政门从事教育事业,是良弼小学的校长;次子丛通门继承父业从商,而他的名字恰巧取了四海通达的寓意;三子丛柳门,留洋法国攻读园艺专业,而他的名字也刚好于此相关。而作为丛良弼第三代的丛兆桓因爱好文艺,十七岁那年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北上学习曲艺,最终成为昆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他的女儿也就是丛良弼的曾孙女,正是为人熟知的中国著名电影演员丛珊。

日军三次请他当市长,都拒绝了

1935年,从旅顺搬到青岛,直到1945年丛良弼去世,丛兆桓和爷爷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如今回想起来,他说爷爷身上最让人敬佩的有两点,一是艰苦奋斗,一是民族气节。

早在七·七事变之前,丛良弼就接到日本朋友的消息,他知道以自己的经历和声望,日军侵华后一定会找他麻烦。于是他选择在此之前就把丛家的产业交给儿子丛通门,自己则蓄起长须,隐匿商界。

果然,1938年,日军占领青岛不久,麻烦就找上门来。这天,日军大佐一行八人来到了丛氏公馆,大佐十分客气地用日语说明来意,邀请丛良弼出任青岛商会会长或者市长之职,他摆摆手示意无需翻译:“我听得懂。”然后捋捋胡须告诉大佐:“我老了,什么也做不了啦。本来我就只会做生意,政治一点都不懂,怎么能做市长呢?现在连自家的工厂都交给儿孙去管理了,何况是管理一座城市这么大的事我根本不会做。请回去告诉你们长官,良弼谢谢他们的美意,但任职一事,老朽实难从命。”第一次登门失败,日军并未就此罢休,没过几日,又换了一位大佐上门,身后还跟着全副武装的宪兵。这一次丛良弼干脆半卧在床,称病不起。当时丛良弼的孙子丛肇栋躲在屋外偷听,“他没有听清爷爷说了什么,只是看到日本军官一开始低声下气,后来却暴跳如雷,战刀戳得地板咚咚响,最后生气地走了。”第三次,日军带着无线电台来到丛家,将话筒伸到丛良弼面前,他只是对着话筒反复说几句话:“大东亚共存共荣,我赞成;两国做生意,我赞成;不要打仗杀人,我赞成。我已入道修行,要多做善事,多行善举!”

丛良弼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早在1935年,他就与好友贺俊生、邹道臣共同筹办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先是在新泰路买房建会,后又四处募捐筹得资金80多万元,在鱼山路、大学路口买下土地,请来三位建筑设计师按照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三进大殿,供信徒们前来参拜,并在院内设立慈济医院,免费为穷人治病。红卍字会旧址即为如今的青岛市美术馆。

“夏天舍粥,冬天发棉衣,慈济小学教穷人的孩子不收费,穷人去慈济医院看病不要钱。”在丛兆桓的印象中,每到冬季家里的女眷就开始赶制棉衣,好发放给穷人。甘肃闹灾荒,丛良弼个人捐出三千大洋;南京大屠杀后 ,丛良弼和贺俊生派人往南京红卍字会送去一麻袋银元……上小学时,丛兆桓还曾自己偷偷跑去慈济医院看病,那一次他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爷爷所做的事,竟然这么无私、这么伟大。如今回想起这些善举,丛兆桓已经十分清楚爷爷的用意:“与其把钱留着等着日本人来抢,倒不如都捐出去,花在自己人身上。”

丛良弼去世,乞丐列队送殡

有人称丛良弼是中国的火柴大王,也有人叫他中国的辛德勒,1943年冬天他用身家性命作担保,从日军枪下救出两千余名中国民众,成为继其为“国火”正名后另一件让历史记住他的义举。

1943年冬天,日军将从胶东解放区掳来的两千多名民众,集中关押在第一体育场,动用酷刑,要从中找出抗日游击队员。时值寒冬 ,体育场内没吃没喝,再加上日军的折磨,每天都有数十人死去。得知这一消息后 ,丛良弼、贺俊生等青岛红卍字会的骨干,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营救这些无辜百姓。当时日军提出只要丛良弼肯以个人性命担保,两千多中国人就可以全部放掉。丛良弼一口答应:“这算什么,如果日本人说话算数,岂止用我一个人的性命担保,我丛良弼可以用全家人的性命担保!”此后红卍字会筹集资金数万元,先后分三批将这两千多人解救出来,并把他们接到红卍字会道院中,治病、吃饭,最后还发路费供他们各自回家。

年过古稀的丛良弼在国难的硝烟中日渐衰弱,其实他并不像对外人表现得那般洒脱,作为一个商人,他放不下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1944年冬,七十六岁的丛良弼坚持带病回到济南,最后看了一眼他曾经创立的振业火柴公司,还提出了与济宁厂合办蚌埠第四分厂的建议。回青后不久丛良弼就卧病不起,此时他的儿子丛通门正在北京参加“中日华北火柴联营社”的生产会议,力争保留住丛家的命脉产业不被日本企业吞噬。病榻上的丛良弼几度昏迷又一再苏醒,一遍又一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他在等待着北京传来的消息。

1945年1月8日,丛良弼与世长辞。丛兆桓回忆,爷爷出殡当天,送葬的队伍多达千人:“队伍从齐东路2号出发,途经大学路的红卍字会,但当队首到达道院门口时,爷爷的灵柩却还没出家门。”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亲友、丛氏企业的职工、义学的学生、慈济医院的医护病员……让送殡的队伍不断加长,当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多名乞丐也自发组成队伍,一路说着吉祥话,为丛良弼送行。

人们一路将丛良弼的灵柩送入万国公墓。话题再次回到那块残断的石碑。“文革时我曾在万国公墓见过这块碑,那时候所有的墓碑都已经被推倒,明知道是爷爷的墓也不敢认,我悄悄用撬棍把墓碑有字的一面翻了过去,上面再盖上泥土,希望这碑别被损坏。”丛良弼的孙子丛兆棠一直在青岛生活,他是丛家最后一个见过那块石碑的人,后来万国公墓改建,墓碑也都迁往别处。四十多年后,当得知此碑出现在龙山路时,七十多岁的老人放下手中的碗筷急忙赶往现场,却发现石碑已经消失了。随后 ,丛家人向派出所报了案,民警们调查多日也毫无头绪,谁也说不清这块石碑是从哪儿来,在远远地看了一眼齐东路故居后,又去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