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陈家兄弟跟着"蒋三叔"打天下 晚年却卖皮蛋

2015-03-11 作者:宫岩

陈果夫

陈立夫

跟宋子文的精明、孔祥熙的敛财相比,陈果夫、陈立夫对蒋介石是最忠心的。他们从年轻时就跟着这位“蒋三叔”打天下,为达到他独裁专制的目的创立了一个特务组织,简称中统。之后跻身四大家族之列,被称为“蒋家天下陈家党”,但CC派(二陈派系简称)的过于强大威胁到了蒋介石的权威,于是蒋介石将他们手中的权力夺回,甚至把国民党失败的根源归结到中统身上。陈立夫被迫去美国靠卖皮蛋为生,陈果夫则留在台湾,晚年凄凉无比,甚至连病都看不起。

本期《发现青岛》一起关注民国四大家族陈家。他们为什么称蒋介石为“蒋三叔”?蒋介石又因什么事对他们“痛下杀手”?我们慢慢来说。

陈果夫小时候喜欢绣女红

还是将镜头先拉回到121年前,浙江省吴兴县,一个小却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有一个“以孝义受钦于乡里”的大家族——陈家。1892年10月5日,陈家迎来了第一个小少爷,父亲陈其业给他取名祖焘,字果夫。1900年,又一名男婴降生,取名祖燕,字立夫。这就是本文的两位主人公,陈氏兄弟。还是先从他们的小时候说起吧,有些事情颇有意思。

陈果夫比陈立夫大八岁,两人在性格上悬殊很大,哥哥看上去忠厚老实,喜静,而弟弟则生得机智灵敏,喜欢到处跑着玩。他们的母亲何夫人虽是封建家庭女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却懂得因材施教。比如她可以放任小儿子出去玩,却教大儿子绣女红。这事听起来让人很吃惊,堂堂国民党将领,有勇有谋的铁血男儿怎么还做女红呢?这事还真有,作家范小芳在《国民党兄弟教父:陈果夫与陈立夫》书中说了:“陈果夫生性好静,在他长到六七岁时,母亲便常常教他做手工,以此来发展他的智力,竟学会了绣一手好花。有一次,他将自己绣的花给外公看,外公不相信自己七岁的孙子竟能绣女红,便要当面考他一下。陈果夫飞针走线,顷刻之间便绣出了一朵花。”

当然,这只是陈果夫性格的一方面,一旦跟小伙伴在一起,男孩子的顽皮就出来了,满山抓蟋蟀弄得全身泥土、跟小朋友斗车前草摔破鼻梁。而面对这个比自己小八岁的弟弟,哥哥的责任感就表现出来了,就如范小芳在书中所说:“兄弟俩小时就相处很好,从不争嘴吵闹,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其中有件事让人印象深刻,小时候的陈立夫喜欢听故事,何夫人肚子里的那点墨水早就被榨干了,陈果夫接过重任,开始编起故事来:

从前有个人叫天,天生了一只大石榴。一天,石榴成熟裂开了,里面住着500粒籽,每粒籽生出1个小孩,每个小孩有半寸长……每个孩子讲一个故事,陈果夫竟然一直讲到了第59个孩子。二陈的童年生活确实丰富多彩,转眼间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上学在当地有个俗称叫“开荒”,兄弟俩“开荒”都比较晚,都是八岁才进入学堂。陈果夫在学堂呆了五年后,1905年,便跟随二叔陈其美去了上海求学。

他们叫蒋介石“蒋三叔”

对陈果夫、陈立夫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的二叔陈其美,孙中山眼中的“革命首功之臣”,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蒋介石的“结拜大哥”。陈其美带蒋介石加入同盟会,之后他们又和黄郛三人拜把子,陈其美是老大、黄郛老二,蒋介石老三,所以私下陈果夫、陈立夫都叫他“蒋三叔”。在李西岳、苏学文所写的《陈氏家族全传》中说:“蒋介石听到陈其美被刺杀后,痛哭失声,冒险将陈其美的尸体载回自己在上海的秘密寓所入殓,他以极悲伤的语调说:‘自今以往,世将无知我之深,爱我之笃,如公者乎。’”足见蒋介石对他的深厚感情,这份感情也就转移到陈果夫和陈立夫身上。

1918年,陈果夫接到蒋介石邀请,在上海筹设证券物品交易所,这是他与蒋介石的第一次亲密合作。他学习证劵知识、请教上海的金融界巨头,并将一些知名人士也拉了进来,交易所生意进展顺利,陈果夫转身成了个有钱人。在商界,他还有个人人皆知的外号“古板先生”,因为他做生意不玩心眼、不喝酒、不嫖娼,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即便日后发达了也还是勤俭节约。当初有人向他传授打入金融界秘诀“必须会嫖、会赌、会吃、会穿”时,甚至得到了他的不齿。他吃喝嫖赌均不沾,也做成了大事业,这点确实让人佩服。在回应这个问题时,陈果夫后来说过一句话:“我自信如不与他人同流,我的工作未必就不能胜人。”

之后,由于内部意见不同,交易所发展几经起伏,最终关门大吉。但这件事却让陈果夫与蒋介石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蒋介石甚至把儿子蒋经国交给他照看,俨然是一家人。等孙中山先生逝世,蒋介石走上政治前台后,陈果夫就变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陈立夫跟随蒋介石要晚一些。他喜欢采矿专业,还在美国考取了硕士,想从事采矿工程师工作。蒋介石接连两封电报让他前去协助,他虽不情愿,却也碍于哥哥和“蒋三叔”的面子,还是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踏入政坛。去之前陈立夫就给蒋介石提了个条件:“绝对不能骂我,不然我第二天就辞职。”蒋介石爱骂人是出了名的,陈立夫先给自己请了道护身符。

此后,二陈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发挥着重要作用。那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有“改组派”、“西山派”,还有陈果夫、陈立夫的“CC派”。“CC派”是除了黄埔系之外,蒋介石的第二大嫡系。1928年,国民党设立中央组织部调查科,负责国民党内组织、整理党务及进行清党。这个组织在1938年时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就是常说的“中统”,他们不仅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同时对付国民党内反蒋派系的抗争。二陈竭尽全力发展这个特务组织,将其打造成蒋介石独裁专制的有力工具,成了名副其实的“蒋家天下陈家党”。

二陈都是痴情男,对妻子从一而终

当陈果夫、陈立夫整日忙着革命事业时,家里人坐不住了,到年纪该找对象结婚了。前面说过,陈家是个封建传统家族,他们的婚姻也都是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的。

先是陈果夫,小时候长得虎头虎脑,上门来说娃娃亲的人不计其数,但不知是家人眼界太高还是另有想法,一家家好姑娘都被拒之门外了,此后再也没人敢来说媒。这下一直拖到了陈果夫18岁,按照当地的说法,男子18岁还不结婚就要被乡里人议论,陈家人这才托亲戚找朋友,终于找到个全家人都满意的。姑娘叫朱明,父亲在上海开钱庄,受家族影响,只在小时候认过几个字,后来便每天做女红。那时陈果夫还在杭州忙活自己的革命,接到父亲书信后只跟对方提了两个条件:一要入校读书,二得放足。这条件反而说出了朱明小姐的心里话,此后她进入学校苦读了5年。1914年两人正式结婚。出身富商家的朱明小姐就这样死心塌地跟着陈果夫走南闯北,毫无怨言。

相比较而言,陈立夫的感情则多少有了些年轻人的浪漫色彩。他也是听从父亲的安排,娶的是当地望族孙家的女儿孙禄卿。孙禄卿从小就在父亲的溺爱下成长,不爱女红,偏偏喜欢画画,父亲便提供一切机会让她学习。有了大儿子陈果夫的教训,在陈立夫13岁那年,两家就定下了亲,陈立夫知书达理,孙禄卿大家闺秀,也是一段美满的结合。1923年陈立夫去美国留学前,孙禄卿前来送行,那是两人第一次见面,虽然没说几句话,但彼此情意心照不宣,两年后等陈立夫从美国回来,孙禄卿也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女画家。第二年,两人终于喜结连理,婚后二人相敬如宾,甜蜜到老。关于婚姻问题,范小芳给予二陈高度评价,说他们:“在私生活方面都十分严谨,既不寻花问柳,也不移情他恋,这在国民党高层官僚中是不多见的。”

陈立夫晚年卖皮蛋,陈果夫看不起病

“如今,一个腐败的政治派别控制着国民党。它既有坦慕尼大厅(纽约民主党总部所在地)的一些最恶劣的特点,又有西班牙宗教法庭的一些最恶劣的特点。沉默寡言,神秘莫测的兄弟俩陈立夫和陈果夫……实际上通过恩赐,秘密警察,间谍活动和行政权力控制着全国的思想。”这是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对二陈势力的描述。这样的影响自然也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尤其是有一次国民政府内部举行投票,陈立夫的票数竟然比蒋介石的还多4票,陈立夫见状慌忙擦掉了一个“正”字,但这事还是被蒋介石知道,是时候对这对兄弟下手了!

蒋介石先是把国民党的失败归咎于CC派,而后借机拿他们开刀,先是免去了陈果夫中央财务委员会主任职务,又取消了“中央合作金库”和“中国农民银行”办事机构,一举削去CC派的三大经济支柱,陈果夫变成无权无势的光杆司令。至此,蒋陈关系彻底破裂。

50岁的陈立夫被迫去了美国,为了维持生计,他与人合作办起了养鸡场,自己研究出做皮蛋的秘方,在当地有“陈立夫皮蛋”美誉。后来鸡场着火,损失严重,据说蒋介石还秘密派人给他送了笔钱。直到1969年,他才回到中国台湾定居,2001年,陈立夫病逝,享年102岁。如果说陈立夫在美国的日子不好过,那陈果夫在中国台湾的日子就更加凄惨了。他从小就有肺结核,被蒋介石打入冷宫后,甚至连治病的钱都拿不出来。有一次他不得已给当时的“交通银行”行长赵棣华写信,索取车马费,蒋介石得知后,给他批了一笔费用,这才摆脱了经济危机。1951年,年仅60岁的陈果夫去世,直到最后一刻他仍然期盼蒋介石能回头,让他重新回到国民政府。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他留下一首《哑巴歌》永远离开了人世:

听得人家好说话,肚里更加不开心;

若闻笑骂声,面孔涨得红又青;

摩拳擦掌,胆小不敢争。

有时候像煞吃过黄莲嘴里苦,

有时候依煞受了冤屈没处申。

哑巴哥,不能说话苦得很。

莱阳路3号的鸳鸯楼,葛覃曾在此居住

1947年,陈果夫(右一)到青岛啤酒厂

莱阳路3号有栋鸳鸯楼,那是民国时期青岛市市长葛覃住的地方,要不是陈立夫鼎力相助,他可坐不到这个高位上来。陈家兄弟与青岛之间的故事还不仅仅于此,最精彩的莫过于1945年“接收”青岛啤酒厂、橡胶厂和玻璃厂,二人没花一分钱,不仅得到了三个大厂还白赚了160亿元。至今,青岛啤酒博物馆内还保留着陈果夫前来视察时的照片,照片上的他满脸笑容、春风得意。

陈立夫支持葛覃争青岛市长

青岛历史上有次著名的“市长之争”,这次事件的幕后主使便是陈立夫。抗战胜利后,面对大片沦陷区,国民政府急需大批官员领导重建工作,而青岛作为直辖市,青岛市长的位置举足轻重,竞争最为激烈。当时有两个热门人选,一位是李先良,一位是葛覃。李先良是前任市长沈鸿烈的旧部,青岛代理市长,他的名字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葛覃,莱西人,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战地服务站长,他的妻子刘巨全是全国妇女运动负责人,也是党务工作者,最关键的是,葛覃还是陈立夫的属下。两股势力互不谦让,争到了蒋介石那里,“老爷子”也犹豫不决了。

曾任青岛市政府人事处处长的芮麟写道:蒋介石左右为难时,沈鸿烈到了陈立夫家,做起了说客,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先良是中央党务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您的入室弟子,而且一直在敌后进行抗日战争,对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如果不选择他,恐怕会凉了很多人的心。更何况,抗战期间李先良就已经是青岛代理市长,现在再让他下去也不合适啊。”这番话确实摆出了不少事实。1942年10月,沈鸿烈就委任李先良以青岛市政府秘书长身份代行市长职权,兼任青岛保安总队总队长,不管敌人威逼利诱、封官许愿,还是疯狂扫荡,他都不屈不挠,坚持抗战。而相比较一直在重庆的葛覃,就好像有点养尊处优的感觉了。陈立夫听完有点犹豫,李先良之前的“市长”之职有名无实,不用顾忌,他一直不认可李先良最关键的一点是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但听沈鸿烈这么一说,陈立夫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让李先良当上了青岛市长,葛覃则成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主任委员兼青岛市副市长,这样抗战胜利后青岛便掌控在了二陈手中。

任命下来后,1945年9月,李先良住进了江苏路27号原日军驻青岛领事住宅,而葛覃则住到了莱阳路3号的别墅鸳鸯楼里(这套别墅曾经是一位汉奸的财产,后被政府没收,今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青岛分中心)。这两个地方都很好,唯一的差别是,李先良的别墅还带着个漂亮的花园,这样的分配足以看出当时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据说,陈果夫和陈立夫后来还专门来过青岛,安抚葛覃。

这次市长之争让李先良和葛覃结下了梁子,日后少不了明争暗斗,在任命各局局长时更是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达成共识,把全市局机关平分,一半是李先良的人,一半则是葛覃的人。两人闹了三年,最终李先良被迫离开。

接收青岛三大厂净赚160亿

参与市长之争,掌控青岛是陈氏兄弟做的一件大事,还有一件事说起来恐怕会让很多人眼红。登州路上的青岛啤酒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照片,上面写着:1947年国民政府要员陈果夫来厂。照片上的每个人都是一脸笑容,尤其是陈果夫更是笑容灿烂。对青岛啤酒厂来说,1947年是个转折性时刻。

1903年,青岛被德国占领后,英德商人在这里开办了啤酒厂,起名“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占领青岛,以50万银元买下啤酒厂,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很多老青岛人还记得那个年代的太阳牌啤酒,便是出自这个厂。对于这段历史,青岛文史爱好者吴绍桂补充:“当时啤酒商标是个‘太阳’图案,老百姓都叫它太阳牌啤酒,但真正的名字是‘朝日啤酒’。陈果夫接收啤酒厂后对这里进行了重新规划,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建立青岛啤酒公司,用崂山矿泉水制作青岛啤酒,将标识改成了青岛的标志性建筑栈桥。”当年,跟青岛啤酒厂同样“幸运”的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青岛橡胶厂、玻璃厂,它们三个同属于“齐鲁企业公司”,陈果夫的“党营企业”。

说起这三个厂,还有段“二陈空手套白狼”的故事呢。据了解,抗战胜利后,日本留下大批敌伪资产,国民党内部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由陈果夫、陈立夫主持经营“党营生产事业”,蒋介石还特批了5000亿元作为“党营事业基金”,用来接收敌伪资产、开办公司、银行等。

李西岳、苏学文在《陈氏家族全传》中说:“可接收的财富实在太多了,陈果夫不失时机,瞒住了那些大有发展前途的日伪大中型企业。以他的派头,一哄二诈三压,一个个的日伪企业就变成了陈果夫的党营企业。”青岛啤酒厂、橡胶厂和玻璃厂,就是这时被陈果夫盯上的。他派人向敌伪产业管理局询问,对方一听是国民政府接收马上点头答应,想都没想就随便报了个价格200亿元。这个价格便宜得让在场的人颇为吃惊,陈果夫总共从外面借了360亿元,交完200亿元后还剩余160亿元。

等几个工厂到手后发现,这里面还堆积着一些没有销售完的商品,光这些商品就一把还清了之前的全部借款。二陈“空手套白狼”,一分钱没出,不仅得到了三个大工厂,还赚了160亿元,怎能不让人眼红呢。除了这些工厂,他们还顺便抢占了位于函谷关路5、6、7、8号的四栋别墅作为青岛啤酒厂的招待所,这些别墅可都是数一数二的好地方。

因他们之前就有些做生意的经验,齐鲁企业公司经营还算顺利。尤其是青岛啤酒厂改头换面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迅速占领市场,为此,1947年,陈果夫亲自到青岛啤酒厂安排生产和出口事宜,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陈氏家族全传》中说:“当时青岛烤烟厂刚由农民银行购得,陈果夫在视察了这些企业后,又对经营人员进行仔细询问,了解各企业内部现状及经营情况,并指示他们,要站稳脚跟,大力发展。”

除了接收敌伪资产,1946年和1947年,陈果夫又陆续在河北路23号建了中国农民银行青岛分行,在馆陶路成立了中央金库青岛分库。这样算下来,此前接收的日伪企业加上后期新开办的公司、银行等,二陈在全国经营的党营企业一下增加了80多家。陈氏兄弟权倾一时,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并列为中国四大家族。

德县路小学曾是“中统”地下据点

前文我们提到了二陈的“中统”,在当时背景复杂的青岛自然少不了他们的身影。1938年1月,青岛再次被日本占领,中统局便在青岛建立了地下组织—— 中统青岛室,明德小学(今德县路小学)成为“中统”中心地下据点,这里面有几个重要人物:“中统”在青岛的头目谈明华、特务分子王文坦、齐胜生以及交通员韩亚夫。

这里面有个人物至关重要。青岛作家魏世仪说:“韩亚夫是学校传达室的门卫,实际上担任着重要任务,每天分发信件和报纸。有些信件上面有中统的特殊标志,看到后他便马上交给谈明华。”但这位韩亚夫有逛窑子的喜好,没事就往妓院跑,还在那找了个相好的,就是这条线索让日本特务盯上了。对外都知道他只是个学校看门的,怎么会有那么多钱逛窑子包小姐呢。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等他刚从妓院出来,就被几个人抓到了满是血腥味的审讯室,他太熟悉这里面的味道了,还没怎么着这伙计就吓破胆,全招了!

“我是中统的,上头正在谋划一次大行动,趁汪精卫、王克敏等人在青岛开会的机会,刺杀汪精卫!”这些信息马上传到汪伪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耳朵里,他当即有了个一箭双雕的计划。一方面收买韩亚夫送假信,另一方面召集手下要将中统一网打尽。

1940年1月份,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早上刚起床,韩亚夫就把信件交给了谈明华,看完信件后他马上将在青岛的中统全都集中起来,告诉大家高峰会议将于齐燕会馆召开,给每个人分配了具体任务。当大家还处在高度紧张时,外面忽然响起了刺耳的警笛声,破门而入的宪兵队已经把枪指到了他们头上……

魏世仪说:“谈明华等人被抓。此时峰会也正式开幕了,只是不在齐燕会馆,而是在迎宾馆举行的。”这是中统在青岛进行的一次大行动,但因内部人韩亚夫的出卖几乎全军覆没。王文坦成为那次刺杀行动的幸存者,他逃到崂山,并在那里开办了流亡青岛市立中学,自任校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文坦带着自己的学校进入市区,与青岛市立第一中学合并,成为新的市立中学,学生多达2100余人,解放后市立中学改称青岛第一中学。

除了校长的身份,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中统”分子。有件事,相信曾经在青岛市立中学上学的人都听说过,原市文联副主席吕寰曾说:“王文坦在自己学校里还发展了个小中统,因是高中生还有些任性,有一次老师批评他时,他不服,忽然从身上掏出把手枪放在桌子上,冲着老师大喊‘我是中统的,你能把我怎么着?’这件事让他得到个留校察看的重大处分。可就在处分下达之前,有件怪事发生了。每天学校都要升降国旗,有一天在降旗时,不知滑轮被什么东西卡住拉不动了,全校师生都抬头看着干着急,这位小中统自报奋勇爬上去,把滑轮修好,旗帜顺利降了下来。第二天,学校又下达了新通知,说他将功折罪,就取消之前的处分了。”

这便是陈果夫、陈立夫与青岛之间的故事,虽然他们不像蒋介石、孔祥熙和宋氏家族那样,在青岛建造自己的别墅,但从市长之争到接收三厂再到建立银行,每件事都渗透着对青岛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至此,民国四大家族的事情也全部说完了,希望下次再经过这些别墅、工厂时,您也可以告诉身边人,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