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徐世光曾来青岛隐居 宁阳路因他又名赃官巷

2016-01-21 作者:田野

徐世光曾管辖山东三成地面当时人们都称他“二帅”

说起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有着“活曹操”的称号 ,跟袁世凯拜过把子,被慈禧认为是李鸿章的接班人。但说起他的弟弟,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他的弟弟名叫徐世光 ,正是我们本篇的主人公。

活在哥哥徐世昌的光环之下,徐世光似乎很少为今人所注意。其实他也一样不简单,没有哥哥的狡诈权谋,也没有哥哥在官场上的人际关系网,徐世光的官一样做得风生水起。他在山东历任多职,只不过他官德差,为世人所诟病。

辛亥革命后,徐世光隐居青岛,后来徐世昌也来了,兄弟俩一起住在曲阜路8号,也就跟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世光是徐世昌的弟弟

徐世光(1857年—1929年),字友梅,号少卿,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人。说起家世,有些书上写徐世昌 、徐世光兄弟是“高干子弟”,这多少有夸张成分。其实从徐世光的祖上算起,做过官的也就两位。他的高祖徐诚曾任河南南阳知县;祖父徐思穆,任河南中河通判,在卫辉府安家,都是一些地方上的小官。徐世光的父亲徐嘉贤倒是年少有为,17岁时就敢于和太平军搏杀,勇冠三军,战斗中身负重伤,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25岁那年就死去了。这一年徐世昌六岁,徐世光不过四岁而已。真正让徐氏兄弟一生受益的其实不是他们的家世,而是他们的母亲。可以说,没有母亲刘氏的认真教育,就不会有两兄弟的显赫前程。徐世光的母亲刘氏乃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刘大櫆之女,刘氏自小耳濡目染,温柔贤淑,深明大义,在丈夫去世之后,肩负起整个家庭的重担。据温菲菲《民国课堂:军阀总统》一书记载,为了支撑家庭的吃穿用度,刘氏先是做针线活,补贴家用;后来实在支撑不住,就变卖自己的珠宝首饰,直到家中已再无可变卖的器物。这些钱都用在哪里了呢?全都用在徐氏兄弟的教育上。原来刘氏虽然是个女人,可是气度非凡,一心要光耀徐家的门楣,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两个孩子的身上。为了让两个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宁可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请最德高望重的先生。每当两个孩子要去上学的时候,刘氏总要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认真学习。两个孩子放学回到家,她也要屡次叮嘱他们温习史书。有时候,为了陪他们读书,刘氏也常熬到半夜,实在熬不住了,竟手托额头睡在桌旁。可以说,刘氏在两个孩子学业上所下的苦功,一点不比两兄弟少。

其实,徐家不是没有改善家庭条件的机会。当时,鄢陵县的知县、徐世光的叔曾祖徐士醇多次派人找到刘氏,提出要把他们母子三人接到鄢陵。可每次都被刘氏拒绝了,她推辞说:“万万不可,我们家经历了极盛而衰,如果现在接受别人的接济,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艰苦的日子,将会碌碌无为,那我们徐家就再也没有复兴的一天了。”听了这话,徐士醇再也不多说,只是感叹“汝苦心持家教子 ,异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1868年,河南卫辉府下了一场大雨,这场雨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徐家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房顶不断漏雨,书房的墙壁坍塌,无奈之下,徐世昌只好停止读书,开馆授业,赚钱养家。徐世光也跟着哥哥到处游学,广交朋友。

至此,徐氏兄弟开始踏入社会。可以说,童年的这段苦难经历是徐氏兄弟一生的宝贵财富,他们后来一个做了民国总统,一个做了山东大员,这些都跟母亲刘氏早年的悉心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徐氏兄弟双双中举

在游学的过程中,一个在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富家子进入徐世昌 、徐世光兄弟的视线,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时为1879年,袁世凯还没有到天津小站练兵,后来的北洋系也无从谈起。袁在河南陈州闲居,办了两个文社,每天召集一帮文人雅士吟诗作对。偏巧当时徐世昌在淮宁县(今河南淮阳,属陈州管辖)担任文职,两人偶尔谋面,谈了几句时局,结果越谈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后来竟然成了八拜之交。

三年之后,袁世凯帮了徐氏兄弟大忙。原来这年正是顺天府乡试,徐氏兄弟却因囊中羞涩,无法参加。在古代,科举是贫寒士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这可愁坏了徐氏兄弟。危难关头,袁世凯挺身而出,大手一挥,奉上白银100两,解了两兄弟的燃眉之急。徐氏兄弟凭借袁世凯的资助,得以顺利到顺天府应试,也是天公作美,徐世昌 、徐世光双双中举,徐家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在这次乡试过程中,还有一件奇事被很多文献记载,那就是徐氏兄弟求签算前程的故事,读来颇为有趣。原来徐氏兄弟试毕后,功名心热,得失这念梗在胸中 ,有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有个好友就给两人出谋划策,据中国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书记载,此人还是胶州人,叫柯绍半。柯绍半说,琉璃厂吕祖祠的签最为灵验,建议两人去求一签。这样徐世昌到了吕祖祠,抽得一签,曰“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他还不解何意。直到榜发,徐世昌中试一百四十五位举人,徐世光中了第九十五名举人,名次靠前,他才顿悟,这不正是“光前裕后”的意思吗?

徐世昌还由此得出结论,虽然徐世光这次名次靠前,但真正能光耀徐家门楣的还是他徐世昌。后来果不其然,这次乡试之后,两兄弟又参加了两次科考。徐世昌第一次未中,第二次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而弟弟徐世光均未中,还真应了“昌大其门庭”。

从此之后,这兄弟俩算是跟占卜、求签、扶乩等迷信活动结了缘。徐世昌一生信奉吕祖,在私宅中塑有吕祖神像,每天都亲自烧香、叩头,顶礼膜拜,到晚年越发执著。徐世光呢,晚年尤其热衷于道教活动,是很多道会的领导,大力推广扶乩等活动。

袁世凯杨士骧提拔徐世光

两次科举考试皆不中,徐世光和哥哥徐世昌在仕途上走到了岔路口。徐世昌于丙戌(1886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徐世光呢,也在同一年通过另一途径当上了官,那就是捐纳,又称捐官。

有史料说徐世光是“贿买”的官位,这话有待商榷。实际上,捐纳和贿买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简而言之,捐纳是政府允许的合法行为,贿买则是私人卖官鬻爵,是不合法的。捐纳,就是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在清代,这是和科举相互补充的一个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统一管理,明码标价。捐纳的钱物统一收归国库,捐纳的人则有机会获得官职。

照理来说,捐来的官并非科举正途 ,很容易受到同僚的奚落。但到了清朝末期,捐官已经很正常了,不少官吏都是通过这一途径上位的,也就没了什么不好意思之说。徐世光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捐官,分发山东,授知府衔,坐了几年冷板凳。谁想后来却顺风顺水,遍历山东各要害部门,成了当地的大红人。原来这里面还是离不开人情世故,据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桂云介绍,提拔徐世光的正是他的老朋友袁世凯。

1900年3月,袁世凯任山东巡抚,由于同徐世昌关系密切,将徐世光补为青州知府,接着调任济南知府。1902年底,周馥当了山东巡抚,他没买徐世光的账,因为徐世光有名士习气,并且多病,谓“道府为全省官场枢纽,非可卧病者能治理”,故勒令开缺。1905年1月,杨士骧为山东巡抚,他与徐世昌同亲袁世凯,且是同年翰林,便对徐世光极为优待,让他代理济东泰武临道及粮道,任河防局、营务局等要差。这个“济东泰武临道道台”,管辖济南、东昌 、泰安、武定四府及临清直隶州,乃管辖山东省约三成地面的一把手。据说,当时徐世光有“二帅”之称。所谓“二帅”,就是说山东巡抚称大帅,徐世光仅次于巡抚。后徐世光又于宣统元年(1909年)简授登莱青道道台,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还兼东海关监督,为山东各道中第一优缺。

他“识破”德国人阴谋

值得一提的是,徐世光在登莱青道台任上还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破坏了德国人干涉中国路权的图谋。据刘愉《清代末年,烟潍铁路动议修建》一文披露,胶济铁路建成之后,德国殖民者的贪欲并没有满足,企图借《胶澳租借条约》牢牢掌控山东的路权。中国人商办修筑烟潍铁路的方案一提出,他们就百般阻挠。个别见利忘义的官员,竟然瞒天过海,暗中与德人勾结。1909年春,烟台人赵德涵呈送报告,称已有股金400万元,呈请清政府邮传部立案审批。邮传部随即批转登莱青胶道道台兼东海关监督徐世光,详加核查。徐世光派人调查,发现赵德涵并非殷实之家,且行踪不定,疑点重重。再细追究,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原来,400万元股金为赵德涵的亲戚李德顺掌握。李德顺系津浦铁路北段总办,这些股份是他暗地里从德国人手里“募集”的。

不久,李德顺营私舞弊、糜费巨款之案又发,被革职交刑部严办。之前,李德顺夫妻已经加入了德国籍,其妻慌忙找到德国驻华公使,与清廷交涉。交涉结果,李德顺得以轻判,只是撤职查办。他随即携带大批赃款,与妻子逃往德国,最终逍遥法外 。德国人想借此暗中操控修筑烟潍铁路的图谋,也随之破产。

徐世光来青岛住在宁阳路这条街因此叫“赃官巷”

在登莱青道台任上,徐世光干了能有两年多,就摊上事儿了——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南方各省已经纷纷宣布独立 ,北方的局面也变得动荡起来。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忠于清政府,不想反水。革命党人只得武力逼迫清吏就范,烟台成了山东第一个发动武装起义的城市。

徐世光就这样被起义军打得灰溜溜地躲到了青岛。在青岛,他跟哥哥徐世昌一样,一度摆出拒绝出仕的姿态,可最后也没能抵御住官位的诱惑。

英国人护送徐世光来青岛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中国南北方的反应不大一致。南方数省几天之内就纷纷倒戈,宣布归附革命。北方诸省则按兵不动,对清政府表示死忠。这里面,山东的态度尤为坚决。

时任山东巡抚孙宝琦,长着一双圆眼,留着长须,从外型上来看,不像政客,倒像一位学究。可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路上马车陷在泥里,孙宝琦第一个脱掉官服,光着膀子给老佛爷推车。1911年11月13日,山东独立大会举行,面对各界代表近万人,孙宝琦强硬表示:“吾为朝廷守土,土不能守,惟有死耳。即不死,亦不能率领诸君独立。”当时革命党人决定武力逼迫孙宝琦就范,孙勉强宣布山东独立,可独立了12天就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取消了。不过,山东也有个别城市例外,比如烟台。

就在山东召开独立大会的前一天,烟台却爆发了武装起义,这也使得烟台成为辛亥革命后山东首个发动武装起义的城市。据说当时有18个革命党人聚集烟台,号称“十八豪杰”,正是这18个人打跑了徐世光。据陈潇在《烟台打响辛亥革命“山东第一枪”》中说,11月12日晚,李凤梧等“十八豪杰”聚集在《渤海日报》社,商讨起义大计。最后决定兵分三路:一路驰往东山海防营,劫持海军管带董保泰,夺其军权;一路由孙嘏臣、王耀东带人攻占登莱青道台衙门,捉拿道台徐世光;一路去大清银行,放火助威。部署既定,大家歃血盟誓,决心夺取胜利。

问题在于当时起义军的军备条件有限,枪支并不多。根据《中共烟台地方史》的记载,起义者分别携带十三太保枪一支、手枪五六支。没有枪的怎么办呢?就用了很多土办法,用手帕包着苹果装作炸弹,包着小笤帚当做手枪。还别说,这一招还真唬住了徐世光。当晚,第一路军直扑海防营,队伍行进途中,挥旗大呼:“革命党大军来了!”守岗警兵纷纷逃遁 。遥见海防营内火起,起义军即在大油桶内点燃爆竹,鸣枪奋臂疾呼,声如巨雷,气势浩大。起义军闯进董保泰室内,胁迫他交出兵权。董保泰只好将部队点齐,随义军袭攻道台衙门和其他官署。第三路军前往大清银行放火助威,并用电话召集东、西炮台警卫队整队进街,城内清军纷纷弃枪躲藏。徐世光听闻哗变,且声势浩大,潜逃至海关税务司英国人梅尔公馆里,后由英国人护送到青岛。

这样,革命党人未经战斗,便取得起义胜利。13日,烟台革命党人以“十八豪杰”的名义,致电上海都督陈其英,报告烟台独立经过,宣布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称山东烟台军政分府。

宁阳路曾经叫“赃官巷”

1911年11月,徐世光在英国人护送下来到青岛。

当时的青岛是德国租界,在徐世光之前,早有不少满清大臣来此避难。因为初来乍到,还没有求田问舍,他们大都住在铁路旁的泰安路与巡捕房的泗水路之间的一条小巷里。这里旅馆众多,条件也不错,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逊清遗老。这条小巷,就是现在的宁阳路。可在当时 ,它的名字颇为奇特,叫赃官巷。

赃官巷的名字几经沉浮,德占时期叫西普林茨叶街,日占时期改为椎南町,后来才叫宁阳路。可在数十年里,老百姓都叫它赃官巷,而不知其本名。究竟为什么叫赃官巷呢?清末法部侍郎、书法家王垿的女儿王世棽曾说,当年这里近火车站,有些旅馆,那些落魄的巡抚、总督、军机大臣们来青岛之初,许多人暂住于这里的旅馆,因为是清朝的官,被称为“清官巷”,但清朝的“清”,与历代人们称廉洁的官为“清官”的“清”两者是一个字。有的百姓说:“什么清官巷,是赃官巷。”从此,赃官巷的名字就不胫而走了。

赃官巷里住的都是赃官吗?肯定不全是,据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分析,赃官巷的得名,主要拜两个人所赐,一个是杨士骧,一个就是徐世光。

鲁海先生说,清朝末年,从光绪十七年到宣统二年,这18年中山东竟然换了13位巡抚 。在山东任职期间,张曜被认为是清官(青岛建制也与他有关),为治黄河他吃住在堤上,并死在堤上,百姓称为“张青天”。毓贤被称为“酷吏”,《老残游记》中有描写。而杨士骧被称为“贪官”、“赃官”。他自己喜欢挥霍无度,一味铺张。中枢各官推荐的人都应允升官,送钱照收,送礼笑纳,任意封官,使山东多了许多官员。因而全省吏治腐败,民不聊生。青岛虽被德国人占领,仍多是山东人,对他多有怨恨。另一个徐世光,是徐世昌的弟弟,曾在山东当官,民愤很大。

赃官巷叫出来后,对于像王垿这样洁身自好的文人来说,住在这里是一种耻辱。他不愿和遗老们为伍,赶忙从这里搬走。这个路名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越传越广,连一些官方材料都管这条街叫赃官巷。在1928年编纂的《胶澳志》中,我们还能找到“赃官巷”的名称。赃官巷的名称普及到什么程度呢?《大中日报》社上世纪30年代在这里办公,当然报纸上印的地址是官方名称宁阳路,这在当时反而使有些市民不知道这家报社在什么地方。直到近几十年,大家才渐渐忘却这条街的本名,而称其为宁阳路。

徐世光后来搬到曲阜路8号

住在赃官巷被人戳脊梁骨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不多久,徐世光就搬到了曲阜路8号。这是一幢典型的西式洋房,离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砖瓦商卡普勒的安娜别墅和一家知名旅社很近,并且和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是对面邻居。后来,徐世昌也来青岛隐居,就和弟弟住在了一起。

徐世光到青岛的时间比徐世昌长些。徐氏兄弟命运不一,此时的心境也大不相同。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智囊,一手把袁世凯推上了大总统的宝座,他之后来青岛隐居,后人认为不过是做一种不忘前朝的姿态而已,并非真打算长期住下来。徐世光没有哥哥的眼光,初来乍到,整日和一群逊清遗老混在一起,倒很有一份愚忠。两兄弟初见面时,徐世昌已经剃掉了辫子,这让徐世光老大不高兴,不顾情面地数落徐世昌说:“弟官不过监司,犹感激大清恩遇,守首阳之节,兄宰辅三公,何以遽忘先朝,而作出山之计吗?”徐世昌不加可否,一笑了之。

在青岛的两年里,徐世昌和徐世光倒也怡然自得。两人都有些文人雅兴,登山作诗,自然不在话下。可时间长了,徐世昌终究按捺不住。要知道,一直处于高位的人,是闲不住的,一闲下来太难受。这段时间里,“宋教仁被刺案”发生了,国民党失势了,袁世凯的位子坐稳了。这时候请徐世昌出山了。面对袁大总统的邀请,徐世昌仅仅扭捏了一小下,就欣然同意了。那么,徐世光是怎么做的呢?这在张鸣《共和中的帝制》一书中有所记载:徐世昌的弟弟徐世光是个真遗老,觉得哥哥受清朝这么大的恩,位极人臣,居然要出来做民国的官,实在不成话。徐世光出来苦劝,一边说,一边抱住徐世昌的腿痛哭:“大哥啊,难道你忘了清室对你的皇恩浩荡吗?你前年还亲口说过‘不忘清室’,言犹在耳,怎能当成耳边风?当年议和之时,你曲从袁谋,已为人所议;如今再为袁世凯效力,将来有何面目见先帝于九泉之下?”徐世昌一句话也不说,也陪着哭,哥儿俩哭了一夜。第二天,哥哥还是跟着前来劝驾的人,上火车走了。 徐世光就真的对前清死忠吗?也不尽然。后来徐世昌做了国务卿,明白弟弟静极思动的心意,便向袁世凯提出令徐世光督办濮阳河工,隆其体制,优其经费。命令一下达,徐世光就剃掉了辫子,接受了官职。

据王桂云先生介绍,徐世光担任督河,仍盛设前清时的威仪,如同河道总督一样。据说,徐世光在濮阳之役,所获尤丰,家成巨富。竣工后,徐世光定居天津,致力慈善事业,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可是,当徐世光在天津病危时,徐世昌去探望时,徐世光泪流满面地说:“自知旦夕永诀,惟清风两袖,将以举家累大哥矣。”徐世昌安慰说:“有老兄在,毋以身后为忧。”徐世光就说:“如是弟先行一步了。”

1929年,徐世光病逝于天津。徐世昌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按规矩过继了弟弟徐世光长子徐绪直为继子。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