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黑龙江因秃尾巴老李而得名 慈禧赐"泽周壮武"

2015-03-11 作者:黄默

即墨龙山龙王庙内的黑龙王神像

传说秃尾巴老李抓出的天井

位于即墨城东的龙山是崂山的余脉,又名小龙山、天井山,海拔虽只有81米,却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山。它的出名要归功于一条名为秃尾巴老李的黑龙,几百年来关于这条神龙降雨救灾、为百姓铲除奸恶的传说在即墨地区流传着。2006年12月,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即墨、文登、莒县及诸城所共有,2008年6月又被选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学者周如锦就曾感叹过:“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计,不及于天井,天井者山巅有井,以栖小龙。”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这条小龙说起。

秃尾巴老李的降生

龙山位于即墨市龙山街道办大留村辖区内,山势舒缓,树木葱茏。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龙山却恰好将这两样全占了,山上的龙王庙“住”着“九江王”,庙前深不见底的天井,传说就是黑龙的水下殿府,可直通东海龙宫。不知是不是与这位行云布雨的龙王有缘,城市信报记者出发赶往大留村时还是一片晴空,进入即墨境内竟突降暴雨,当赶到村委大院,雨水竟已没过了脚背。就在这样一个暴雨倾盆的午后,81岁的周遵希老人和74岁的周学究老人向城市信报记者道出了这些伴随他们一生的传说故事。

关于秃尾巴老李的诞生,民间有着多种说法,其中有两种流传最为广泛,一是李氏夫妇捡回龙蛋,孵出了小龙;再一个就是龙山脚下大村(今属龙山街道办,多数村民为李姓)李太的媳妇去河边洗衣服,一时感觉异常,回到家就怀孕了。

话说南宋年间,大村村民李太娶了邻村王氏为妻,婚后十年未育,夫妇俩终日烧香拜佛,求子心切。一个夏天的傍晚,王氏到村前的小河洗衣服。溪水清澈见底,就在最后一件衣服快要洗完的时候,突然水波晃动,水藻向王氏聚拢来,一时间王氏感觉异常,特别惬意。

过了一个多月,王氏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有孕在身。第二年的六月十三晚上,突然大雨倾盆,雷电交加,半夜时分,王氏产下了一个男婴,李太大喜,连忙掌灯上前。可这一看,当爹的却高兴不起来了,只见这孩子皮肤黝黑,头上长角,身后还拖着条长长的尾巴,浑身布满闪闪发光的鳞片。李氏夫妇既惊惧又懊恼,有心遗弃,但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于心不忍,便耐心抚养这个孩子。这孩子生得也确实奇怪,不仅长相奇特,连生长速度也异于常人,短短几天,就长了一大截,而且越发不似人形 ,倒是越长越像条小龙。

孩子出生的第六天傍晚,李太下田回家,此时小黑龙正在王氏的怀里吃奶,长长的尾巴就搭在了房梁上。李太进门见一条龙尾从房梁上垂下,下意识地就用镰刀搔了一下,这小黑龙猛然一惊,尾巴一甩,正巧甩在镰刀刃上,瞬间尾巴被削去了一截。这一下可把小黑龙疼坏了,它一下子就冲破窗棂飞了出去,顿时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离开李家的小黑龙,飞到了崂山的深潭中,用深山里的灵芝水治愈了伤口,因心有余悸,他也没有返回李家,而是只身去了东北。

为救旱情抓出天井

来到东北的小黑龙在一条大江旁化身成一个黑小孩,寄居在一位姓王的老妈妈家中,白天帮她捕鱼种田,晚上习武,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再也没有现出原形 。几年之后,小黑龙逐渐长大,思念父母心切,于是决定回家看望。

可当他回到了家中,只见奄奄一息的母亲躺在炕上呻吟,却不见了父亲。小黑龙哭着扑到母亲面前一问,才知道当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父亲已经饿死,母亲也几天没吃东西了。小黑龙连忙走出家门,变成龙形,腾云驾雾飞到千里之外带回了山泉水和食物,母亲吃下后精神好多了。小黑龙心想,这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这么多乡亲都在受灾,何不干脆挖口井出来,也好让大家吃水方便。于是他变成龙,先是来到村南的一个小山坡,用力一抓,山顶就出现了一个大深坑,可是没有半滴水渗出来;又飞到了村西的小山上,再次用力一抓,这一次抓出了一个很深的石井,水从井中汩汩涌出,这下子周边的村民全都有救了。此井常年贮水,清澈甘润,当地的老百姓从此井中取水饮用身体强健,连用这水浇灌出的庄稼都长得格外密实。受益的百姓都感念着小黑龙的好,十分尊崇他,所以将这口井叫做天井 ,又叫龙池,龙山也就有了个新名字——天井山。而小黑龙抓的第一个坑,因为有池无水,所以大家管那儿叫“干池”,那座小山也从此被叫做“干池山”。因为小黑龙出生在李家,又没了尾巴,所以老百姓就都叫他“秃尾巴老李”。

据周遵希老人介绍,天井南北长8米,东西宽6米,井深14米有余,水深3米3,如今依然保留在龙王庙内,早已不做饮水之用。据《大留村志》记载,实际上这口井非人工凿成,而是远古时期火山爆发导致地壳变动而形成的自然景观。

战胜白龙智取黑龙江

待到母亲因病去世后,小黑龙又回到了东北。那时候东北有条大江叫“白龙江”,江里住着一条白龙,终日兴风作浪,作恶多端,每年都要周边百姓选美女,用轿子送到江边,供它玩乐和食用,否则就要派小妖上岸作乱。小黑龙生在山东,耿直的山东大汉脾气哪里容得下这种妖孽祸害众生,便决定前去与这白龙会上一会。

小黑龙来到白龙江畔,沿途倾听着老百姓对白龙罪孽的哭诉,并亲眼看到了白龙的手下趁夜到村里打砸抢烧,于是其现出原形,将一群小妖打得头破血流,大败而归。虽然打了胜仗,但小黑龙清楚不能掉以轻心,毕竟真正要对付的是白龙,而自己修行尚浅,唯恐不是它的对手,所以只能智取,不能硬闯。

此时正值初秋时节,为白龙选美的日子又到了,百姓们十分愁苦。小黑龙却灵机一动,劝大伙儿不用发愁,只管准备好花轿、衣物,到时候他自有办法。第二天,花轿抬到江边,小黑龙变成一少女坐在轿内,百姓见状纷纷落泪,泣不成声,只得在远处为其烧香祈祷。不一会儿,江中白浪翻滚,一个浪头把花轿卷入江中。此时,小黑龙遇水现出原形 ,白龙见妙龄少女变成黑龙,大为惊恐 ,忙召唤手下小妖前来抵挡。可它们哪里是小黑龙的对手,转眼间小妖的鲜血就把江水染成了红色。白龙见状大怒,扑上去就与小黑龙厮打了起来。只见江面雾气冲天,江水翻腾数丈,两条龙拧在一起不知道大战了多少回合。

就在小黑龙马上就要体力不支败下阵来时,周边村子的老百姓们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来到江边,这小车上一半放着的是石灰块和石头,另一半放着的是白面的大馒头。原来这是村民们与小黑龙一起商讨出的妙计,当白龙浮出水面时,老百姓就往白龙张着的大嘴里扔石灰块和石头,当小黑龙翻出水面时,大伙儿就往小黑龙嘴里扔馒头。几个回合下来,白龙被肚子里的石灰块儿烧得疼痛难忍,而吃下的石头也让它的身子越来越沉;反过来再看吃饱了馒头的小黑龙却是越战越勇,在江边老百姓的击鼓呐喊声中乘胜追击,只听“喀嚓”一声,白龙被劈成两半。

随后,小黑龙又喷出神火将白龙的尸体烧成黑灰。从此,江水变黑了,就连江边的土地也变成了黑黝黝的沃野。没有了恶龙的侵扰,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从此白龙江也改名为黑龙江,由秃尾巴老李护佑着。

过黑龙江,没山东人不开船

“秃尾巴老李是条好龙,有他保佑着的船只肯定不会翻船。”周学究告诉城市信报记者,早些年但凡有船要过黑龙江,船上如果没有山东人绝不开船,“因为老李会对咱山东老乡格外关照,只要有山东人在船上,保准会平安靠岸!”

秃尾巴老李不光在黑龙江护着咱山东人的平安,山东半岛周边的海域也都得其庇佑。相传,每年六月十三他生日这天,老李都会回到家乡祭奠母亲。或许是因为心急,每次回来的时候都会夹带着雷雨,当地老百姓一掐算日子,便知道又是老李回来了。话说,有一年老李回乡,发现龙山被几条孽龙霸占了。太岁头上哪容得它们动土,于是,秃尾巴老李三下两下就把几条孽龙收拾了,因恶行还不算深,于是给了它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到东北来往于山东的大海航道中镇守。并吩咐船中有山东人时,要保证顺利通航;若是有倭寇的船只,就要逼迫其返航,否则让它船翻人亡。从此,来往于山东、东北的船只在启航前一定先问船上是否有山东人,有才能通航,否则就不敢开船。时间长了,东北人与山东人的关系日渐融洽。

据说,宋代时,日本有一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日本有几十条船来我国购粮,经东海时,船只无论如何也不能前进,就在船上焚香祷告:“中国、日本原是一家,现在日本大旱缺粮,祈请海神保佑顺利通过。”在航道上的孽龙报请老李批准后,船才顺利通过,到岸后购得各种粮食,满载而归。而据《大留村志》记载,确有史料显示,宋朝曾有日本民船载七十余人,为籴粮(买粮)而来,于即墨着陆,官府准予购粮后安全返航。

传说向秃尾巴老李求雨很灵验慈禧太后还亲书“泽周壮武”

重修后的即墨龙山龙王庙

慈禧太后赐字"泽周壮武"

龙山上的龙王庙,又名龙神祠,相传始建于南宋初期,明嘉靖六年重修。大殿之上供奉的黑龙王神像正是秃尾巴老李的化身。一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老庙被毁之前,龙山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庙会,名目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六月十三秃尾巴老李的生辰,再有就是不定时的“取龙牌祷雨”。清朝山东省境内被誉为求雨灵验的庙坛有七处,其中以即墨龙山龙王神行雨最灵。从明朝至民国,每逢天旱各地前来取龙牌求雨者络绎不绝,因为效果灵验慈禧太后曾亲笔题写匾额“泽周壮武”悬挂于龙王庙内,大军阀张宗昌还曾铸造铜质镀金龙牌送往龙山还愿。

老李托梦云游道人铸造铜牌

前文提到,秃尾巴老李制伏了几条盘踞在龙山的孽龙,并命他们镇守山东周边航道。但毕竟老李还要回黑龙江,不能终日盯着他们,为防止几条孽龙再次作乱,他便托梦给昆仑山云游道人张道士。张道士在一条黄绸上写了一道咒语,沉到龙山天井底,以此镇压孽龙。而当天旱时,只要把黄绸取出,老李便知道家乡天旱,会及时回来行雨。可十几年后,黄绸在池底腐烂,已经失去了功效,当张道人再次云游至龙山时,便集资铸造了两面铜牌放到了井中,一来可以镇孽龙,二来用以求雨。这两块铜牌被人们称为“龙牌”,天旱时去龙山取龙牌祈雨的风俗延续了几百年,秃尾巴老李也成为人们敬奉的行雨灵应的龙王神。

以上是民间传说的“龙牌”来由,云游四海的张道士是否真实存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龙王庙的天井里却真真实实的留下了63块龙牌。周遵希老人就曾于1992年参与指挥过这些龙牌的挖掘工作,其中有43面铜牌、两面银牌,出土时全部字迹清晰,而另有18面铁牌,除光绪三十二年和民国九年造的两块字迹清楚外,其余的都锈蚀成了光板。据介绍,这些龙牌年代最为久远的两面为明朝嘉靖二十四年铸造并投入天井井底,距今已经有450多年的历史。两面龙牌,一为正牌(16×22平方厘米),一为副牌(15.5×22平方厘米),材质均为黄铜。正牌上书:“杀人偷盗脑开血,贪人诳语厌尘埃。吃酒吃肉一时死,手接铜钱天降灾。”落款为“嘉靖二十四年正月十五日领头僧人大乘”。后人猜测,当年这位法号大乘的高僧,是看到当地贪官污吏狼狈为奸鱼肉百姓,甚为气愤,于是就制作了这两块刻有偈语的龙牌投放于天井之中,以警告他人弃恶从善。其实单从文意来看,与求神降雨毫不相干,纯系佛门中的警示之语。

祷雨龙牌曾传遍全国

虽说最初的两块龙牌跟祷雨没多大关系,但龙山秃尾巴老李行雨灵验的说法却在即墨境内人尽皆知,多次的有求必应很快让老李的名声传出了山东,走向了全国。陕西、北京、东北等地如遇旱灾,也开始派人前往即墨龙山取龙牌祷雨。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了龙牌严重供应不足的局面,即墨知县和当地豪绅又增铸了十面龙牌沉于池底,这十面铜牌的正中都刻有“即墨县天井山行雨灵应龙牌”的字样。凡是来借取龙牌的地方官员,在祷雨成功后,都要回龙王庙还愿,或唱戏志庆,或赠帐赠匾,或增修庙内某一工程以表谢意,当然也有人铸造一面新的龙牌一起送回,所以沉在井底的龙牌越来越多。

“其实龙王庙的龙牌总共有73面,因为有些龙牌借出去后没有被送回来,所以最后就只剩下了这63面。”周遵希告诉城市信报记者,从落款来看这些龙牌来自胶州、平度、潍县、高密、滨州、邹平等数十个地区,可见龙牌当年惠泽地域之广泛。据《大留村志》记载,光绪二年更是有陕西地方官来请龙牌,可当求雨成功后,地方官员却并不急于将龙牌归还,时任陕西汉阴通判、祖籍即墨大留村人周铭旗得知此次降雨是龙山龙牌的功劳后,唯恐故乡的龙牌失传,故责令地方官员迅速将龙牌送还龙王庙,这块明朝嘉靖年间的龙牌才失而复得。

慈禧太后钦赐御笔

在龙山龙王庙大殿门前,至今悬挂着一块“泽周壮武”的牌匾,相传是慈禧太后亲笔所书,但记者反反复复仔细查看,也没找到太后的落款,周遵希老人笑着说:“别找了,真迹早在解放前就毁了,这一块是后来仿制的,不过这四个字确实是慈禧钦赐的。”

相传,光绪十年,北京地区大旱,永定河断流,北海湖干枯,草木花卉更是枯死了一地,连紫禁城里的供水都困难。这大旱属于天灾,任凭满朝文武想破脑袋,也没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措施。此时,有工部大臣禀告慈禧:“山东即墨县龙山龙池内有龙牌,求雨最灵,陕西曾到龙山取过龙牌,结果路经之处连降大雨,五谷丰登。”慈禧本来就信神敬佛,立即召来吏部尚书,命其前往即墨龙山取龙牌祷雨。

这龙牌也实在灵验,取回龙牌的官员刚刚走到京郊,天上就开始乌云密布,正在部署设坛迎接龙牌的慈禧闻报,高兴得乘轿迎出十里。果然不一会儿就风雷大作,大雨下个不停。次日河满沟平,大地生辉,朝廷上下皆大欢喜,纷纷赞扬龙山龙牌的灵验,光绪帝为秃尾巴老李行雨有功,封其为“九江王”。慈禧太后则赐花皮灯笼一对,并亲书“泽周壮武”金字匾额,派钦差大臣送至龙山,一路敲锣打鼓,好一番壮观热闹景象。

“汉高祖刘邦曾将追随其多年的都尉宋昌封为壮武侯,封邑就是即墨地区,所以即墨又被叫做壮武县,而慈禧太后这四个字的含义则是秃尾巴老李把即墨照顾得非常周全啊!”周遵希说。

张宗昌曾铸造龙牌还愿

“铸造龙牌的除了古时候的道人、僧侣,就是各地官员,这些官员多是知州、知县一类的地方官,而在所有铸造龙牌的人里面,官职最大的莫过于张宗昌了。”周遵希表示,除了清朝的皇帝、太后信奉龙牌,连民国时期的军阀老爷们也不例外。

1924年,张宗昌在军阀混战中得胜,次年初段祺瑞政府任命他为山东督办兼省长。1925年四月初八,张宗昌在徐州为母亲侯氏祝寿,却赶上山东闹春旱,张督办正烦心此事,手下一名谋士就来献计献策了。此人向张宗昌讲述了龙山祷雨龙牌的故事,建议督办派人去即墨求雨,张宗昌马上同意了,并许愿如果求得普降甘霖,必定敬献龙牌还愿。

这年四月底,张宗昌由徐州赶赴济南,一到山东地界就听说山东境内近日来甘霖迭沛,丰收在望。张宗昌听了心中大喜,认为这一定是“取龙牌祷雨”的功劳,于是决定东巡,至青岛、经烟台,再回原籍掖县祭祖,路经即墨时,特向龙山黑龙王敬献龙牌一面。

虽说张宗昌还了愿,可却不似其他官员般虔诚,既没有斋戒沐浴,也没有设坛诵经。虽是一路旗锣伞扇相送,鼓乐喇叭齐鸣,而张宗昌本人却并没到现场,只是派他的谋士做代表将龙牌送进了龙山。这块刻有“甘霖迭沛”的铜质镀金龙牌,长21.6厘米,宽16厘米,重1000克,无论是材质还是体积在众多龙牌之中也并不出众,与其身份似乎不太对等。

四十六年后龙牌重见天日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求神祷雨的习俗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中,但在大留村老人们的记忆里,那场面却历历在目。“这龙池深十四五米,两侧又都是陡峭的岩石,可不是谁想下都能下的,每次有人来求雨取龙牌,必定要派这一片水性最好的人下去。”周遵希老人小时候就曾亲眼看过几次求雨,每到这个时候,龙山上总是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别看都是春天、夏天天旱,但那池里的水却凉得很,水手下去之前必须先喝上一碗白酒暖身。然后就见天井的西北角四五个人开始往下送绳子,那人顺着绳子慢慢滑下去,那时池边的石缝里还长着一棵歪脖子杏树,水手下水前脱下衣服往那树枝上一挂,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开始摸,先摸着哪面就算哪面,然后再用口衔着游出水面。”此时再看岸上,道士早已在一旁手持托盘候着,等到龙牌一上岸就端着龙牌进了大殿,放在殿中的架子上,众道士就开始念经,而前来求雨的人也必须同跪于殿前,待到经念完,就用轿子将龙牌迎走,一路必是吹着喇叭,打着旗锣热闹非凡。

“龙牌送回来的时候,仪式就简单多了,老道士用纸捻成线,绑在龙牌上,吊着一点点往井里送,纸线一接触到水就化掉了,而此时龙牌会在水面扑腾几下,然后就沉到水底了。”周遵希介绍,1946年,龙王庙在战火中被毁,庙宇被拆、黑龙王神像也被推倒,大块的碎砖瓦砾全部被扔进天井,而井底的龙牌也随着龙王庙的荒颓沉寂多年。

1992年,留村镇政府有意重修龙王庙,找来十三个精壮的小伙子,前后用了十五天的时间将尘封多年的天井清理干净,而池底的63面祷雨龙牌也终于在46年后重见天日。1993年4月,留村镇政府重修龙王庙,总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并于1994年2月竣工。据《龙王庙碑文》记载:“龙王庙仍建于原址,光绪十七年建于山下之观音殿移建为西配殿,增建财神殿为东配殿,祀比干、赵公明、范蠡。改原走马式山门为三进并联山门,增建影壁一座,扩建两厢和山门前台阶。重修之殿宇,仍保持原道俗近似之风貌,而规模有所扩大。”如今63面龙牌中,有61面保存在即墨市博物馆,新的龙王庙建成后,为纪念秃尾巴老李,就将其余两块重新沉于天井。

随着秃尾巴老李传说先后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龙山庙会也于近年重新举办了起来。据龙山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如今龙山每年会举行两次盛大的文化节会,一是二月二龙抬头的庆祝活动,二就是秃尾巴老李生日这天的龙山庙会。本周六(7月20日)就是今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了,若有读者想亲身感受一下数百年前流传至今的龙文化,不妨前往龙山一探究竟。如果那天刚好下起了雨,那一定是秃尾巴老李回来拜祭母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