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江南进士蒋清山重建百福庵崇 与胡峄阳下棋

2015-03-11 作者:黄默

位于城阳区惜福镇的百福庵

百福庵如今不对外开放

百福庵,坐落于城阳区惜福镇铁骑山之南,曾是一处依山面涧,松竹环绕的山间古刹,从宋宣和年间建立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雨,几经修葺,如今的百福庵更像一位安详的老人,静静地依山而坐,时光在他的身边缓缓流淌,只是周围已不再是竹林清溪,而是一栋栋花园洋房,住在这些西式别墅里的人们,或许从未关注过自己这位老邻居身后的故事。一位明末江南进士蒋清山,两位明朝的末代皇妃养艳姬、蔺婉玉,在大明灭亡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居深山。在远离家乡、远离京城的道教名山,他们相遇,并用亡国的恨与悲,谱写出一曲曲千古绝唱,无意间却也成就了崂山道教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留在百福庵里的故事。

蒋清山将“百佛庵”改为“百福庵”

据《崂山志》记载,百福庵创于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是由两位尼姑所建。据传,这两位尼姑最初是在萃元洞中修行,后来慢慢在洞旁建起了简陋的房屋,在庵内祀菩萨,奉佛教,于是取名“百佛庵”。清代初年,道士蒋清山由即墨马山平安殿迁来,将荒颓的百佛庵扩建后,改奉道教,以祈迎百福而易名为百福庵,属马山龙门派,在崂山当地属外山派道观。

此时的百福庵已初具规模,“山门东向,前后二院,前院建倒座殿,祀菩萨,中殿穿堂,祀三官,后院玉皇殿。二院各建两厢。殿堂、道舍皆木砖结构,殿堂均为硬山式建筑。玉皇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四棱石柱挺立,朱漆雀替。灰砖雕甍,高50厘米,镂空云龙戏珠,两端饰‘螭吻’,檐角装饰‘嘲风’,顶披小瓦,殿内梁架朱漆,颇为古雅。”1933年百福庵曾重修,1942年侵华日军轰炸该庙,炸毁房舍9间,后修复,共有房屋48间,占地面积3390平方米,建筑面积593平方米。1949年前有道士6人,土地300多亩。“文化大革命”中,庵内神像、供器、殿堂装饰被砸坏,门窗拆除,现仅剩断墙残垣。庵内有“萃元”、“娘娘”两洞,萃元洞顶筑小石塔一座,洞旁石罅中长有松树1株,虬枝四出,粗逾合抱,为数百年之物。可惜目前百福庵已不向游人开放,我们也只能从史料中了解庵内的构造。

明亡后崇祯皇帝的两个妃子逃到崂山

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而崂山道乐又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因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所以许多曲目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离恨天》和《六问青天》就是崂山外山派道士“应风音乐”的主要曲牌,从清初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直是百福庵等崂山外山庙观的主要道乐曲目,常用于“祭祀”与“度亡灵”等仪式中,旋律曲折复杂、感人肺腑。据《崂山餐霞录》记载,民国年间百福庵的道长唐志同曾介绍,这两首曲子正是出自明崇祯帝两个妃子养艳姬和蔺婉玉之手。

这两位妃子是怎么来到了崂山,还要从明末的那场农民起义说起。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明都北京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破,崇祯自缢。他的两个妃子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太监蔺卿的保护下,化装成乞丐,带着金银珠宝,趁乱逃出了北京城。一行人跋山涉水最终来到了崂山,在修真庵出了家,自此两位深宫中养尊处优的娘娘成了隐居山林的道姑。

养艳姬是山西宁武关人,相传她是春秋时楚国大夫养由基的后裔。她自幼擅长吟诗、抚琴,不仅通晓秦晋地方乐曲,还读过兵书,善于舞剑,是明末晋北有名的才女。崇祯帝即位后,将其选入宫中为妃。蔺婉玉则是崇祯帝内侍太监蔺卿的侄女,同样是歌舞笙箫样样精通,起初在宫中任乐女,后因才貌出众,成为妃子。这样两位能歌善舞的妃子即使来到了道观,也是闲不住的。民间有传说,这二位妃子初到修真庵时,捐出重金,不光重修了修真庵的庙宇和神像,还置办了大量的乐器,在庵中教道姑们吹、拉、弹、唱,如《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名曲,在很短的时间内,道姑们便能熟练地演奏了。一时间,宁静的修真庵便热闹起来。

受蒋清山之邀二妃来到百福庵

修真庵是内山派庙宇,不准吹奏乐器。道姑们在这里吹、拉、弹、唱自然违反了规矩。此事传遍了崂山周围大大小小的宫庵,遭到了许多道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修真庵的道姑们目无道规,丢了道德,更是坏了道家的名声,应该受到处罚。而作为此事的发起者,养艳姬和蔺婉玉更是被视为害群之马,甚至有人提议将她俩轰出庙门,赶出崂山。

就在这风口浪尖之时,二人的知音出现了,他就是百福庵的道人蒋清山。蒋清山,又名迪南,字运石,号烟霞散人。他是明末江南的进士,曾任河南祥符县知县,明亡后不愿继续为官,于顺治二年(1645年)至百福庵隐居。蒋清山本就是个风雅之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特别喜欢音律。听说修真庵来了两位才女赶忙前往拜访,一边是效忠前朝的官员,一边是末代皇帝的皇妃,对故国同样的思念让三人一见如故。在听说了二妃的遭遇后,蒋清山马上向两人提出邀请,入住自己的百福庵。百福庵是外山派,与修真庵相比少了许多禁忌,因距惜福镇和城阳、即墨较近,交通方便,香火甚盛,既是外山派道家音乐胜地,又是当时著名的藏书院之一。养艳姬和蔺婉玉听闻在百福庵可以专心研究音乐而不被打扰,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于当年秋天就迁居至百福庵内的“萃元洞”,并出资扩修石洞,一洞为居室,一洞供神像。蔺卿也以保护人身份同时来到百福庵。不久后,蒋清山就迁到通真宫(童公祠)主持庙事,此三人则一直住在百福庵。

为悼念崇祯创作《离恨天》

养、蔺二人在百福庵隐居一段时间后,闻知清廷国事大定,对明朝官宦并不追究,于是于翌年春季携蔺卿回到北京祭奠明皇先灵。当得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死之详情后,两人感念昔日与君王的恩情,感慨万千,痛不欲生。此时,清政权已日益巩固,她们感到恢复明廷已经无望,在北京逗留几日后,便重返百福庵。回来后,养艳姬把对崇祯的悼念之情写成了一首短歌题名《离恨天》,蔺婉玉又为这首歌词谱了曲:

面前一丘土,遥望天边万重山,

山隔万重容易见,土隔一寸不团圆。

摆设诸供品,仰望离恨天,

香烟结云转,纸灰飞满天,

沉痛哀悼肝肠断,血泪染红素罗衫,

共登离恨天。

非是哀妃贪偷生,愿等汉土复中原。

王师北定中原日,殉国觅帝共君欢。

伴君共登离恨天。

“离恨天”是道教的宗教术语,即九重天之上,或三十三重天之上。道家传说“元始天尊”即住在离恨天上。作者取为曲牌名,语意双关,藉以寄托家国之恨。歌词字字令人动容,曲调哀婉让人落泪,两个亡国的女子唯有用自己的血泪谱写出一曲悲歌。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三月十九日是崇祯遇难三周年大祭,养、蔺二人通过蒋清山等人,组织百福庵、童真宫、天后宫以及马山、灵山等外山派道士乐队,演奏了这支大悲曲。从此,《离恨天》便成为崂山外山派道士应风乐的重要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当时内山派虽不把这支曲子列为应风道场音乐,却都采用其部分曲调作为弹奏古琴的主要曲调。

从此以后,养艳姬和蔺婉玉开始钻研琴法,改编民歌,充实道乐曲牌,训练道士乐队,并辅导附近一些村镇的民间乐队。她们还把在宫中演奏过的一些古典乐曲,传授给崂山道教乐手及民间艺人。由于二人常年忧郁不乐,所以在平日演奏和传授时,也多以《离恨天》、《赏春》、《山丹花》三支大悲曲为主。可以说清初崂山周围民间器乐能蓬勃发展,少不了养、蔺二人的传授、宣传的功劳。

表演完《六问青天》二妃自缢

人死不能生,镜破不能圆。

都说天地无私,人生悲欢各有别,

稽首问青天。

偷生在人间,别驾十七年。

梦魂一次未团圆,幻想是渺然,

稽首问青天……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是崇祯帝去世的第十七个年头,这一年的二月,养艳姬又写了另一首缅怀他的歌词,名叫《六问青天》,蔺婉玉再次为之谱曲。多年过去,人们依然能感受到词曲之间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而这首悲哀凄凉的歌曲似乎也预示着养、蔺二人的结局。

同年三月十九日,在二妃与蒋清山的主持下,崂山各庙道士在百福庵举行了一次大型祭悼演奏会,悼念崇祯死难十七周年。道士乐队演奏了《六问青天》,领唱者是养艳姬,领奏者是蔺婉玉,蒋清山则亲自跪拜击短钟。乐曲悲壮感人,与会者无不潸然泪下,这也是崂山道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演奏活动。

演奏会结束的当晚,养艳姬和蔺婉玉就在百福庵对面山凹中一株古松上同时自缢而死,应验了要与崇祯帝“共登离恨天”的誓言。次日晨,蔺卿见状痛哭欲绝,亦拔剑自刎。百福庵众道人将二妃遗体安葬在这棵松树之下,又把蔺卿安葬在另一个小山岗上。

不久后,蒋清山回到百福庵主持庙事,由于他的继承和倡导,百福庵每代道士都很珍惜养艳姬与蔺婉玉留下的各种道乐曲牌,特别是《离恨天》与《六问青天》两首。养、蔺二人虽已离开人间,但百福庵仍一直成为崂山外山派道乐活动中心。养艳姬和蔺婉玉在崂山居住了十六年,除了给道家留下了珍贵的乐曲,对崂山民间音乐的发展也影响至深。直至今日,彭台村民间乐队仍能演奏养、蔺二人传下来的《青杨》、《游湖》、《泰山景》等曲,1984年现任庵道长李道明还曾为东陈村、鸿园村村民演奏过《离恨天》、《赏春》等乐曲。

胡峄阳铜像

慧炬院内现存的龟趺

蒋清山是个有才学的人,他酷爱读书,收藏大量经典书籍,所以百福庵曾被世人称为“蒋迪南书院”。他不仅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且行谊高洁,就连素来淡薄人情世故的胡峄阳也被其德行折服,“惟与崂山百福庵蒋清山道长相交甚密”。其实蒋清山还有一大爱好,那就是下棋,他常与胡峄阳说道对弈忘却了时间,而地点就在胡峄阳读书的慧炬院。虽然如今慧炬院早已不在,史料记载也十分简短,但这座始建于隋朝的书院却留下了不少名人逸士的足迹。

慧炬院的前世今生

据史志记载:慧炬院,又名石竹庵。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崂山水库北岸。创建年代无考。隋代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重修,元代大德年间复又重修。该院为崂山古老寺院之一,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慧炬院在县南四十里凤凰山下。”明代万历二十八年海印寺被拆毁后,其经卷、供器、文物等移存此处。清同治年间,又将倒塌的庙堂改建为三间佛爷庙。1939年尚完好,住持为道士韩信奎,有僧2人。1966年被拆除,现只剩庙址1个、碑座1个。

慧炬者,智慧之光也。而院以慧炬为名,是隋开皇年间佛教南派祖师慧光的弟子道凭为纪念其师而更易的。如今提起慧炬院人们总会联想到城阳当地的大儒胡峄阳,其实在胡峄阳来此读书之前慧炬院就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自响石渡溪而北,萦纡石田间,至麓下马步进,涧水从乱石下出,曲折百状,潺湲可听。入门竹树幽茂,薜荔满墙,茅屋在石岩下益奇,遂留宿焉。”明朝南京刑部侍郎蓝章曾在《慧炬院重修佛殿记》中这样描述当年的慧炬院,虽然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字中看到当时慧炬院的风景秀丽。丰富的藏书,幽雅的环境自然要引来许多名士学子聚集在此读书修行,胡峄阳是其中之一,莱阳名士孙笃先也在其列。作为胡峄阳的挚友,百福庵的蒋清山也是这里的常客,因为志趣相投、德行相契,胡、孙、蒋三人常在此处诗词唱和、讲经说法。

胡峄阳的儿子帮蒋清山的孙子驱狐妖

仙风道骨的高人儒士们聚在一起会探讨些什么话题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但老百姓自有方法来解释他们的交情有多深厚,比如下面这个民间传说,蒋清山就把自己的族孙托付给了胡峄阳。

据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徐伦成介绍,胡峄阳不仅精通《易经》,而且对法术也十分有研究。他和百福庵的蒋清山十分要好,彼此来往频繁,也经常在一起谈论妖魔鬼怪之迹。一次,蒋清山谈起他本族有个孙子颇具仙骨,并说要带给胡先生看一看。

这一天,蒋清山把他的孙子带来。小孩五岁,名叫蒋广先,天真活泼。胡峄阳盯着这孩子看了一会儿,说:“这个孩子是有仙骨,但没有仙风,不成大器,将来必定被狐狸所害,我是看不到了,叫我的儿子救他吧!”于是便把此事交代给了自己的儿子,并嘱咐他千万不要忘了此事。

胡峄阳的儿子叫胡映藜,大号胡光乙,从父亲身上也得到不少真传。等到蒋广先十七岁那年,一日老师组织春游,忽然有位年轻漂亮的女子来到广先的面前,嬉笑亲昵,但别的同学却都看不见。晚间,这女子跟着广先回到家中,与他同住,时间一长,广先逐渐消瘦,眼看性命危在旦夕。蒋清山见状便去找胡光乙:“老先生说广先会被狐狸所害,是真的,快去救救他吧!”胡光乙按照先父的嘱咐,画了两道符,戴上七星桃木剑,和蒋清山一块来到广先家,将剑插在屋门檐前,一道伏贴在室内,一道符放在水中,用水喷广先的面部,这才使他逐渐恢复元气,此后也再无狐妖侵扰。

仙人拐的传说

如今在城阳一带还流传着“仙人拐”的传说,而这拐杖正是蒋清山送给胡峄阳的。

胡峄阳上了岁数,腿脚不太灵便,他的好友、崂山百福庵道长蒋清山便送给他一根仙人拐,这根拐杖,是用老榆树树根做成的,据说取自崂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胡峄阳十分喜欢这根拐杖。

村上有个小地痞,外号“二赖子”,他琢磨着胡峄阳白天黑夜为人消灾避祸,家里肯定进了不少钱财,于是打起了坏主意。一个冬夜,二赖子翻墙进了胡峄阳家的院子想寻摸点值钱的东西,可转了一圈全都是破砖破瓦。于是他溜到窗下,在窗户纸上捅开一个小窟窿,往里一瞅,见胡峄阳正在油灯下趴着写字。思来想去,他决定蹲在窗下等胡峄阳睡了再说。

寒冬腊月,西北风卷着雪花打着旋儿直往二赖子脖子里灌,不大工夫儿,他的手脚就冻木了,可这胡峄阳屋里的灯就是不灭。他忍不住又透过小窟窿朝屋里看,越看心里越纳闷:“这天寒地冻的,胡峄阳屋里既没生炉子也没有火盆,头上没戴毡帽,身上没穿皮袄,可他好象一点不觉得冷,照旧在那里埋头写着,难道他这身子不是肉长的?”看着看着,二赖子看出了门道:胡峄阳的桌子旁有一根仙人拐,他写一会儿,就把拐杖拿过来,用腿夹着,竖在胸前,两手攥着使劲搓几下,然后再放回去。过个半袋烟的工夫,他冷了,就再拿过来搓几下,每当他搓仙人拐的时候,好象头顶还会冒出几缕热气。

这可真把二赖子看傻了,他觉得胡峄阳的仙人拐真是个宝贝,打定主意要把它偷到手。终于熬到了下半夜胡峄阳睡下了,二赖子悄悄溜进屋里,偷走了仙人拐,这下他心里比偷到金银还高兴,赶紧回到家照着胡峄阳的样子使劲搓了起来。可折腾了半天,身上该冷还是冷,被窝该凉还是凉,头顶不但没冒出热气来,倒把头发气得全都给竖了起来。不仅如此,天亮以后,二赖子居然下不了炕了。他的腿脚像灌了铅,挪不动,抬不起,更不用说下地走路了。请来郎中问诊把脉后,郎中直摇头,也说不出个道道来。一连两天,二赖子都是趴在炕上不能动弹。

第三天,二赖子的爹从外地做买卖回来了,见此情景,赶紧拿起仙人拐,背着二赖子去给胡峄阳赔礼认错。胡峄阳见父子二人这个架势登门,心里有了数,一边收下仙人拐,一边和颜悦色地教导二赖子戒赌罢偷,好好做人,并嘱咐二赖子的爹,回家后多给二赖子上上热敷,在被窝里暖几天,他的病就会好了。果然,日子不长,二赖子的腿就和从前一个样了。从此,二赖子不赌不偷,安分守己发奋耕读,勤俭持家,成了一个好小伙儿。

二赖子为什么偷了仙人拐后浑身不能动弹,还拐后又行走自如了?其实也没什么神仙道道,是因为他那晚上在风雪中站的工夫长了,身子遭了风寒。而胡峄阳搓拐,只是为了热热手,舒筋活血,免得手指冻麻木捏不住笔,至于头顶冒热气,那是二赖子在风雪里站久了看花眼罢了。

传说慧炬院是隋朝大将军所建

慧炬院是城阳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只是寺庙在1966年被毁,今人已经无缘再见其尊容。虽然古刹不再,但崂山月子口水库北岸,距离慧炬院遗址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山洞,名叫“支贡洞”。传说正是这洞的主人建立了慧炬院。

据崂山华阴社区王省诚说,相传隋朝年间,有一位大将军,为隋朝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天下太平后,他不愿继续做官,主动向皇上提出要到崂山出家当和尚。皇上见他主意已定,便给了他十万两银子,准他出家为僧。大将军在离夏庄不远东侧的一个山坡下,盖了一座庙,起名叫“慧炬院”。他自己起了个法名叫“支贡”,并招收了一百单八个徒弟,在庙里修炼起来。

自从支贡和尚在崂山出家后,皇上常进山看望他,他也时常进京城看望皇上。君臣一来一往,相处得十分融洽。但皇上有一个妃子,见支贡和尚每次来都是两手空空,从来不带礼物孝敬她,心里十分生气,于是一直想设计陷害支贡。这年春天,皇上又要去崂山,皇妃便缠着皇上非要同去,皇上没法子只好依了她,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进了崂山。

傍晚时分,皇上和皇妃要回即墨城安歇。当他们出了庙门,刚走不远,皇妃叫人清点一下人数。一清点,少了四个宫女,她便赶紧打发人到慧炬院寻找。不一会儿,那四个宫女就被御林军从庙里找了出来。只见她们一个个披头散发,衣衫破碎,来到皇妃面前,跪倒在地上,哭着对皇妃说:“庙里的和尚不守佛规,强行把我们留下,想霸占我们。我们不从,和尚们便要强行非礼……”

其实,这都是皇妃一早安排好的,想害支贡和尚,但皇上不知内情,信以为真,一怒之下便下旨放火烧了慧炬院。御林军接旨后,抱柴的抱柴,点火的点火,不一会儿,慧炬院就变成了一片火海。这时,人们看见支贡和尚从燃烧的大火里走出来,一下子扎进庙前的山里。不一会儿,山上冒出了阵阵浓烟,支贡和尚坐着蒲团,顺着烟,飘飘摇摇地走了。

大火一气烧了三天三宿,慧炬院被烧了个片瓦不剩。大火熄灭后,人们到慧炬院前的山上一看:只见山上新出现了一个大山洞。因为支贡和尚就是从这个洞里顺着烟走的,人们便把这个山洞起名叫“支贡洞”。

曾与多位名人结缘

经过千百年的磨砺,慧炬院的庙宇虽然未能保存下来,但翻阅历史,不难发现此地留下了众多名僧、名士的足迹。除了胡峄阳在此读书多年,蓝章也曾多次游历此院,并为慧炬院重修撰写过碑文;明朝万历年间海印寺被毁,高僧憨山被官府逐放雷州,其弟子洞闻与汉月携藏经、佛像、法器等迁入慧炬院,使这些珍贵的佛教经典文物得以保存。

此外,慧炬院周边优美的景色也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前来,明朝即墨名士蓝田就留下诗句“东海青山今始归,回头四十九年非。山中老衲频招我,月下残棋未解围。”清朝文人宗维翰以《慧炬院》为名的诗歌被收入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而在张允抡、曹臣、纪润、张鸿猷等明清文人的游记、诗词中也多次提到慧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