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温树德19岁当上海军舰长 一手制造"青岛惨案"

2015-03-11 作者:田野

温树德(图片来自海镜清博客)莫荣新

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它的军事地位有着重要的关系。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它被历任政府所看重,也被帝国主义垂涎,1923年12月,就有一支特殊的舰队驶进青岛港,它的到来让吴佩孚大喜过望,也让革命先驱孙中山失望至极。这只舰队中有当时中国海军的主力舰“海圻舰”,还包括其他五艘舰船,率领这支舰队的是温树德。

温树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凭他的一己之力,怎么能调动这样一支舰队,又为何能让这么多民国风云人物为之动容?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温树德。

年仅19岁就当上舰长

和不少民国风云人物一样,温树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家庭背景。如果是在和平年代,他可能只不过是海军中的一员小将,但清末民初的战乱纷争,把他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温树德(1890年~1959年),字子培,祖籍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黄城集村。其父辈为生活困难所迫,背井离乡,在山东省益都县凤凰店子村(今属青州市黄楼乡)落户,他于1890年生于该村 。一年之后,青岛建置。

温树德家境一般,算不上富裕,但一家人能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父亲温桂香常年为火车做包饭,母亲在益都城马姓人家当帮佣。温家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大。伯父温桂芳以行医为业,膝下无子,过继他为养子。在伯父资助下,他童年在本村读私塾,因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成绩名列前茅。

温树德早年运气一直不错。1903年冬,清政府北洋海军帮统萨镇冰在烟台创办海军学堂,专设航海科(驾驶专业),招收13至16岁男童,学制3年。13岁的温树德因母亲的基督徒身份,加上本人成绩优秀,获得基督教会推荐,考入第一期学习。温树德埋头苦读,成绩优秀,为后来专营海军打下基础。1905年10月,15岁的温树德在烟台海军学堂毕业。次年,清政府练兵处令各海军学堂选派学生36名赴日本学习驾驶,他再次收获这份幸运被选送。后来,清政府练兵处考虑到烟台海军学堂所选学生,只有英文基础而不懂日文,又悉数调回,改派到欧美。这样,温树德等就被派到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学习。1909年,温树德归国,被任命为长江舰队甘泉号炮舰管带(舰长),当时他才19岁。

正是在担任甘泉号炮舰管带期间,温树德结识了第一个对他人生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毛仲芳,二人结成了莫逆之交。海镜清在《渤海双雄之枭雄》中说,毛仲芳和哥哥毛钟才(毛钟才曾任东北江防舰队司令)都是黄埔水师学堂高材生,毛仲芳本人是同盟会员,在这位富有革命思想的同僚好友的耳濡目染之下,温树德也逐渐开始倾向革命。1911年11月,北洋军阀和南方革命军激战,清朝海军的吴淞 、武汉、镇江三支分舰队陆续宣布起义,并在上海成立了统一领导机关——海军总司令部,公推程璧光为总司令,黄钟瑛为副总司令,黄裳治为参谋长,毛仲芳为参谋次长。由于程在英国访问未归,黄钟瑛未到职,就由黄裳治、毛仲芳代行职权。毛仲芳便委任自己的密友温树德为“江元”号炮舰舰长。相对于排水量305吨,航速7.9节的“甘泉”号,日本川崎船厂建造的排水量550吨、航速12节的“江元”号炮舰更像一艘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军舰。这个任命无疑是一个晋升,也是温树德在革命浪潮中的第一次职务晋升。

1917年,孙中山为了维护共和,恢复议会,在广州举起“护法”的大旗,是为“护法运动”。当时,北洋政府的海军总长程璧光组织驻吴淞口各舰南下广东护法。时为“联鲸”号炮舰舰长的温树德本打算一同前往,但因“联鲸”号正在船坞修理,不能驶行,未能率舰随程南下。这时,好友毛仲芳再次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他的劝说下,温树德决定弃舰赴粤,投奔孙中山,这也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两件事获孙中山赏识

温树德到达广州后被委任为“同安”舰长、海军参议,职位也算进一步提升(“同安”舰比“联鲸”舰更新、火力更强)。此后,他通过两件事逐渐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走向了人生的顶点。

第一件事就是“炮击观音山”。孙中山当时计划联合滇、贵军阀讨段,而后者无非是借孙自重,根本没有打仗的意思,因此“护法运动”迟迟不能推进。孙中山计划炮击广东督军莫荣新在观音山的督军署,希望借此震慑军阀,并给温树德下了密令。

据《渤海双雄之枭雄》记载,1918年1月4日凌晨4时,“豫章”、“同安”两舰开始炮击观音山,可大炮打了半天,各舰均未响应,陆军也全无动静,二舰在炮击一段时间后只得撤走。原来,在炮击的数日前,消息已经走漏,莫荣新早就对各方进行了安抚。结果,这场炮击事件非但没能达到军事目的,还招来了麻烦。在政治上,孙与桂系的矛盾表面化了,在舆论上又引起怨责之声,海军总长程璧光不满孙中山越级命令军舰开炮,各派人士责备此举不利于团结,孙中山对各军不听命令的中立行为也深为不快。结果作为替罪羊的温树德和吴志馨(豫章舰长)被程璧光以违反军纪为由撤了职。不过明眼人都明白,计划虽然未能成功,但温树德却收获了一大笔政治财富,他奉命发炮的英勇行动,与陆军违约抗命形成鲜明对照,给孙中山以深刻的印象。

继“炮击观音山”之后,温树德又通过一大壮举成为孙中山心腹,并且走上人生顶点,那就是“重组北伐舰队”。到了1920年,不光陆军不受孙中山控制,连海军也有了独立倾向。这时候,继任的海军总长林葆怿为排挤粤籍军官,重用魏子浩、毛仲芳等闽籍军官,控制了护法舰队(即是当年程璧光率领南下的那支舰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热血的革命者毛仲芳价值观也有了改变。他热衷于权力斗争,专用闽籍军官。更有甚者,他还同北京海军当局眉来眼去,企图率舰队北归。据说当时孙中山发出组建北伐舰队的命令,毛的答复居然是“需一百五十万开拔费,三十万修理费,方可开行”。孙中山再次决定敲山震虎,以武力改组护法舰队,并密令温树德为改革舰队临时总指挥,计划夺取舰只,驱逐闽人,重组舰队。

1920年4月26日,温树德召开了秘密会议,和一些军官商定了夺舰计划。第二天,正值海军放假,舰长都在岸上居住。中午12时30分,敢死队一百五十多人乘夺获的“海圻”舰三号交通艇开往黄埔河上的“海圻”舰,那些被闽人排斥离舰的官兵暗中与各舰联系,让敢死队队员登舰,抢占了炮位和弹药仓,封住舱口。当时正值午饭时间,闽籍士兵手无寸铁,只得用铁器、木棍抵御,被击毙二十余人,停止了反抗。到下午6时,全部军舰被夺取,一向积极排外的毛仲芳、倪则烺 、叶心传暂行扣押,在派系斗争中劣迹较多的闽籍官兵200余人被革除军职,一并驱散,全体官兵致电孙中山表示“拥护正式政府,整顿舰队,实行北伐”。

次日,温树德率人至观音山拜见孙中山,孙中山多方慰勉,即任命温树德为海军司令兼“海圻”舰长。通过这次夺舰行动,温树德的组织能力与战斗胆略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极小的代价完成了任务,从此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和重用。

没多久即背叛孙中山

孙中山其实应该知道,连至交好友毛仲芳都敢逮捕的温树德,其忠心程度是该打个问号的。这从温树德的个人履历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先是背叛清政府南下,又不顾私交惩治好友,这样的人,早晚也会背叛自己。果不其然,在之后的陈炯明兵变一事中,温树德连孙中山也抛弃了。

关于陈炯明兵变一事,史学界说法不一,本文不做评价。我们所知道的是,1922年6月16日,兵变发生时,温正在酒楼宴饮,闻炮声疾回司令部,令各舰即刻升火待命。起初他倒还像个股肱忠臣,亲自将孙中山接到珠海,又觉得还是不安全,商同孙中山乘小轮登上楚豫舰,但后来的表现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6月18日,虎门要塞落入陈军手中,“海圻”、“海琛”、“肇和”三艘巡洋舰失去了出海自由,被困于长洲岛河面,温树德的政治态度开始发生动摇。6月24日,温树德发出向陈军降服的通电,说:“粤军请孙公下野,海军全体,因亦赞同”。在收到20万元陈军的贿款后,温于7月8日指令驻泊黄埔河面的三艘巡洋舰驶往莲花山河面,使孙中山的座舰“永丰”号及各浅水舰失去护卫和屏障。特别是看到地面作战部队受挫之后,温树德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声称:“海军陷入孤立无援境地”,“外援中断,权衡重轻,弃战言和,益不仅为地方留元气,实兼为钧座留地步也”,并劝孙中山“急流勇退,即离粤境”。

然而历史却狠狠扇了温树德一个耳光,他的劝退信发出没几个月,到了1923年元旦,孙中山组织的反攻军队又打回了广州,这下子温树德尴尬了,陈炯明垮台了,自己又背叛了孙中山,广东如何立足?舟欲行、黄传会所著《逆海》一书称,此时的温树德或许才有了北上投靠吴佩孚的想法,时任“海圻”号军舰协长的李毓藩回忆,当时,他曾劝温树德:“你想离开先生投靠吴佩孚,可你投奔吴,吴却未必重视你!”温树德皱着眉头沉吟良久,说:“我再跟姓孙的做事,我就不姓温了。”一句话把李毓藩听得呆了半晌,“从此对温就有了深见”。

在是去是留的问题上,温树德其实是犹豫的,自己虽然背叛孙,但孙未必就赶尽杀绝,更何况,北上投靠吴佩孚未必就是光明大道。但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还是促使他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陈炯明海圻舰

陈炯明兵变之后,温树德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他因自己的不坚定失去了孙中山的信任,另一方面北方的吴佩孚觊觎他手中的舰队,向他投来了橄榄枝。在这个节骨眼上 ,他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下一步。他采取的行动是负荆请罪,可孙中山能接受吗?即使孙中山接受了,他真的能安心待在广东吗?

在青岛当上胶澳督办

尽管早先曾发出过劝孙中山急流勇退的信,但陈炯明兵变失败之后,温树德却不怕自食其言,又发出了请孙中山回粤主持大计的电文,其政治能力真是修炼到家了。

温树德后来还专门从香港到广州晋见了孙中山。据《逆海》记载,孙中山不温不火,耐心地给他讲了很多革命道理,而他也唯唯听训,只是一言不发。据当时在场的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回忆:蒋介石在隔壁房间里气得眼都红了 ,力主枪毙他(温树德)。孙却无论如何不肯,放他回了香港。眼前难关虽过,温树德的忧虑却更深了。现在,他最担心的是失去对舰队的控制。可怕什么来什么,他的“永丰”舰、“肇和”舰、“楚豫”舰在李烈钧的授意下,脱离温树德自树一帜,成立了“汕头临时舰队”,并且表示“只接受孙中山先生一人指挥”。

温树德故伎重演,再次施展血腥的“夺舰”计划,并且获得了成功。但经过这番折腾,他已经完全失去了政治资本,孙中山下令免去其舰队司令之职,要求各舰直接听命于大元帅。而温树德人虽在香港,却利用各舰亲信,继续控制舰队,抗命不遵。

1923年10月27日深夜3时,受温树德操控的“永翔”、“楚豫”、“同安”、“豫章”4艘军舰,突然熄灭灯火,自广州的省河出发,绕过莲花山,出零丁洋,驶往汕头。这时,温树德正和“海圻”、“海琛”、“肇和”三舰在海上等待。12月18日,温树德终于率七舰开向北方,投靠了吴佩孚。据说,孙中山得知温树德引舰队北归的消息后,“许久没有说话,等一会儿,先生说:‘他们不愿意跟我革命,走就走吧!不过你们海军……’”此后再也说不出话来了。

这支舰队一路向北航行,除因机械故障掉队而在厦门被闽系海军截获的“豫章”舰外 ,其他六舰最后抵达了青岛。1924年3月22日,被北洋政府正式编为“渤海舰队”,温树德任少将司令,设司令部于青岛莱阳路8号(今海军博物馆)。舰队保持完整建制和独立性,不归北京政府海军部调遣,粮饷除了由青岛地方筹措外,主要靠胶济铁路月拨的5万元协饷支撑。

据说,温树德来青岛之后对胶澳商埠督办(当时青岛称胶澳)很是热心,把心思放在争权夺利上面,无心治军,因此渤海舰队终年停泊在青岛基地里,基本上不出海训练,毫无纪律。时任督办的高恩洪讥之为:“海军是香水司令、油头粉面的官长、土匪陆战队”,其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

见风使舵似乎成了温树德的习惯,此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为冯玉祥的倒戈,吴佩孚落败,他又转而投靠了张作霖。据说当时温眼见吴大势已去,便动了别样心思,只让“永翔”、“楚豫”护送吴佩孚乘“华甲”号运输舰逃往吴淞口,他自己则率舰队回青岛,关押了高恩洪,自封胶澳督办,从此在青岛成割据之势。1924年11月,山东省督办郑士琦正式任命温树德兼任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成了青岛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

“青岛惨案”的刽子手

1925年5月7日,“狗肉”将军张宗昌就职山东省督办,温树德名义上成了张宗昌手下,实际上却是听调不听宣,自成系统,但有一件事却坚决执行了 ,那就是镇压工人运动。

当时,日本人在华势力仍存,开了很多的纱厂,对工人的剥削比较严重。同时,青岛在共产党人王尽美、邓恩铭、李慰农等人的发动领导下,工人运动正蓬勃兴起,在青岛日本人办的纱厂里的工人,不堪于日本人残酷的剥削压榨,连续举行大规模的反帝罢工斗争,使日本帝国主义极度恐慌。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崛内几乎每天口头或书面向胶澳督办公署提出镇压罢工的要求。北洋政府急电张宗昌,速速镇压罢工。

张宗昌下令镇压罢工的工人,温树德一面令胶澳警察厅长陈韬带领大批警察协助日兵,包围工厂,另一方面,亲自调动海军陆战队参与,并下达了“以严厉手段,作最后之解决”的命令。刘保富先生在《温树德其人其事》一文中写道,5月28日,温树德命戒严司令部 、保安队、渤海舰队,纠集了陆战队、保安队、骑兵及陆军近3000人,晚10点,由保安队部分武力对水源地、发电所、电话局等要害部门进行了包围、监视。大批武力于次日拂晓三时半开进了四方工业区,封闭了四方的各路口,将罢工的三个日本人办的纱厂及工人宿舍团团围住。戒严司令部的陆军一营500人包围大康纱厂,海军陆战队的500人包围内外棉纱厂,保安队6个中队600人包围隆兴纱厂,还有一部分武装人员埋伏在大康纱厂墙外海岸上,以防工人逃走。29日凌晨,镇压罢工工人的武装人员冲进工厂,摘去工会牌子 ,把工人赶进宿舍 ,不准他们乱说乱动,按照事先拟好的名单,逐个盘问搜查捕人。内外棉纱厂的工人没有听从他们的摆布,陆战队便遵照温树德的命令,向工人开枪射击,一时鲜血遍地。在这一惨案中,工人当场死难8人,重伤17人,轻伤无数,75人被捕,数百人被通缉,3000余人被遣回原籍。

温树德怕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罪行被外界知道,惨案当日,胶澳督办公署便对在青岛的各报馆提出警告:“自即日起,各社凡有关罢工问题的报道原稿,应于下午二时至六时提交当局核准。如自由登载,立即给予停刊处分……”但还是有一些报道描述了当时的情况,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原市博物馆副馆长王桂云先生曾回忆《向导》126期的一篇报道:“最悲惨的是未出厂的童工和妇女,一闻枪声相率藏入棉花包中,趴在地沟里面,或是伏在车间……后被日本人搜出,残杀、水淹和活抛入海中者,不知其数。”

在“青岛惨案”的第二天,上海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五卅惨案”。由于反动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残酷威逼,青岛纱厂工人们忍辱负重,于6月10日后陆续开工。但以“青沪惨案”为导火线,一个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了,这就是“五卅运动”。

晚年拒绝了日本人的诱降

双手沾满鲜血的温树德似乎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一心所想的,还是如何维持下去他的地位,特别是那支舰队。

他和高级军官靠用军舰走私烟土大发横财,但舰队却积欠军饷,中下级军官和士兵都十分不满。拿自己的钱去贴补军饷他肯定不干,这时张作霖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尽管张宗昌是张作霖的手下,但他依然担心对方在山东做大,如能将渤海舰队拉归东北军,实在是再好不过。温意只要拨给军饷和补发欠薪,舰队即可归东北军节制,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张作霖派出了张学良和沈鸿烈跟温树德谈判。1925年9月,温将舰队调往秦皇岛,张学良检阅后大为满意,拟答应他的条件。据说,当时沈鸿烈在旁,沈想在舰队过来后当司令,遂提出“军饷由东北拨给 ,人事行政也应归东北”。温树德经营多年,先后背叛好几位主子 ,就是为了牢牢控制着这支舰队,岂能相让,于是一口回绝。鲁海先生则称,谈判最终成功,舰队编入东北海军系列,移驻秦皇岛,同时免去温树德胶澳督办的职务。

不管谈判成功与否,温树德没多久还是失去了他多年苦心经营的舰队。原来,张宗昌用了偷梁换柱之计:张宗昌毕竟对这个多次易主的人不放心,他以温生病为借口免去了他的职务,在舰队回青不久,就派毕庶澄夺去了舰队,平息了不安定因素。就这样,温树德的海军生涯正式结束了。

据刘保富介绍,没有了舰队的温树德只能到北洋政府任海军部咨议和海军部次长等职,每月混一份薪水度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对温树德当年背叛孙中山一直耿耿于怀的蒋介石下令对温通缉,温逃亡日本。其朋友国民党元老丁惟汾一再向蒋介石说情,最终才撤销了通缉令,温树德这才得以从日本返回故乡青州赋闲。

一再叛变的温树德在晚年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温树德在青州老家闲住。不料被人向日军告发,日军把温树德夫妇押解到青州火车站日本宪兵队,旋即解赴青岛日本宪兵司令部。日本人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劝降,温树德不为所动。经友人保释,温树德又回青州住在城里公馆。解放后,人民政府鉴于温树德晚年表现出的不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民族气节,对他未作任何处理。他与结发之妻诸素英相依为命,在山东省青州凤凰店子村居家为民。温树德无儿无女,很少与邻里往来,晚年患半身不遂症,于1959年孤寂病故,结束了他复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