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崂山茶是从浙江"移民"来的 苏东坡爱喝海青茶

2015-03-10 作者:宫岩

传说安期生与秦始皇对饮喝的就是崂山道茶(图片来自网络)

1958年,"南茶"在中山公园试种成功,目前仍保存着茶园。

中国有数不尽的茶种,用一句话来形容,即便煮尽扬子江中水,也难泡尽中国茶。而有一种茶,一杯在手,品苦思甜,伴着山风海雾,飘飘然如抵“神仙宅窟”,“海上第一名山”的魅力尽在其中了。它便是崂山茶,吸收仙山圣水精华而成就了这江北第一名茶的显贵地位。但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有的崂山茶分“性别”,男女要分开喝;崂山茶也不是“坐地户”,而是半个多世纪前从千里之外“移民”而来的。

宋帝二妃躲到崂山种植崂山茶

春茶上市的时候,泡一壶崂山茶,看着绿色的茶叶瓣轻轻散开,闻着淡雅的茶香,思绪便飘到了千里之外的崂山深处。不禁脑海中有个疑惑,什么时候有了这崂山茶?这个问题如果问当地人,他们会告诉你:崂山深处自古便有茶树。但这些茶树何时从何地而来?或许得追溯到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了。作为崂山的忠实粉丝,丘处机不止一次来到这里修道,顺便把江南的茶树移植了过来,欣赏着“漫山茶树,翠色欲滴,捧来食之,明目升华”的景色,他日日饮茶、得道成仙。

偏偏崂山茶的事传到了皇帝耳朵里,逼着茶农白天黑夜小心伺候着这些茶树,菜农则只为了来春能顺利采撷上几片嫩嫩的顶尖,上贡朝廷保全家平安。看着茶农的悲苦生活,茶树决定奋力抗争,明万历年间的一天夜里,所有茶树身上忽然长满了大片大片的叶子,入口之后苦涩无比,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崂山茶树全部斩杀,之后北方想喝茶只能从南方引进了。

比起这则丘处机与崂山茶之间的“悲情故事”,现在当地人更喜欢告诉大家:崂山茶其实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bing)的两位妃子栽种的。青岛市政协委员匡新还将这则传说收录在了《崂山茶道》一书中。

据《崂山县志》记载,南宋时饮茶已经流行开来,但茶叶种植还是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1279年,南宋与元军在珠江口零丁洋崖山海面大战,宋军战败,大臣陆秀夫抱着9岁的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这时,躲在临安(今杭州)天目山的皇帝两太妃谢丽、谢安得到消息后,化装成渔民,一路逃到崂山二龙山的一处洞穴(之后被称为妃子洞),在此避难。谢丽、谢安自小在南方长大,习惯了饮茶,到了崂山后眼看着带来的茶叶越来越少,便萌生了种茶的想法,俩人在妃子洞附近寻找到一处宝地茗香谷,这里既能吸收到海面上飘来的湿润空气,又有充足的阳光,最适宜茶树生长。二妃边种植茶树边在太平兴国院(今太平宫)出家为道,晚年日子过得倒也清闲。只是等她们相继去世,村民不懂得如何栽培,遗留下来的茶树也只能自生自灭了。匡新说:“现在崂山还有几处古茶树,树龄得有数百年了。”

众多古茶树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当属“天茶”,它生长在悬崖峭壁上,无人能及。传说天茶所在山顶上曾经住着一老一小两道士,小道士趁着下山偷偷买了几斤牛肉狼吞虎咽地吃了,没想到晚上睡觉时腹胀难耐,老道士问明原因后给他端来一碗汤水,喝完肚子咕噜咕噜叫几声,顿时觉得舒服多了,后问起这碗汤水,老道士笑道:“此乃天茶也。”

崂山茶的民间故事数不胜数

不管是谁带来了崂山茶,它的到来都彻底改变了崂山村民的命运,各种民间故事也流传开来。比如大蛇误吞了卵石自寻茶树吃茶叶助消化、年轻的樵夫历经磨难深山寻茶救母以及漂亮的山姑娘借浓茶水的力量将前来骚扰的海中恶少击败等。在这里,我们要给大家讲一则收录在《崂山志异》中的崂山茶的故事。

主人公叫邓山,崂山里一户普通人家的孩子,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把他拉扯到十四五岁,他便到山脚下的小茶馆里当了个跑堂的。邓山干活利索,腿脚快嘴巴又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茶叶有点研究,试用了几天就留下来了。茶馆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还捎带着卖些茶叶,掌柜的忽然有了个新想法:总是买别人家的茶叶来卖,赚的太少了,何不自己上山采茶叶呢?盯着邓山看了看,有了!“邓山啊,你从小习惯了爬山,又认识茶叶,以后你就上山采茶叶吧。”

谁知这一上山就是十年没回来,娘的眼哭瞎了,掌柜也急坏了,一天他找到了邓山娘,“这十年我总共破费了100两银子,你儿子倒好,连个茶叶末都没带回来。”话还没说完,大门忽然开了,邓山背着一袋子茶叶回来了,一看娘眼瞎了,就把一袋子茶往掌柜身上一摔:“还你!”茶撒了一地,掌柜一看这茶不见怎么好,知道穷小子也没有钱,就气呼呼地背着茶袋儿走了。邓山把地上的茶叶收起来,抓了几根放在泥壶里,开水一冲就斟了一碗,叫娘先品品,娘端过碗来才喝了一口,就看到眼前白了,喝了两口就认出儿子的模样来,喝了三口眼前就雪亮了。

掌柜回到店里将茶叶扔到犄角旮旯里。后来,茶馆来了个人,把茶馆的茶都尝了个遍就是不满意,眼神偏偏盯到那袋子茶叶上,愿意出一百两买下来。成交后,那人解释道:“不认识这茶叶?这叫‘仙人舌’,千金难求,我已经找它大半辈子啦。”这下,掌柜的真是后悔得要命了!

崂山茶是在中山公园试种成功的

这些崂山茶的民间故事,绝大多数以歌颂正义和亲情为主,虽然都是老百姓合理想象出来的,但都反映出共同的一点,那就是,崂山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当然,如果要追根溯源,崂山茶到底是什么时候才有的?答案只能去中山公园寻找,那里不仅是崂山茶的发源地,更是北方地区茶叶的发源地。

“之前青岛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都没有种植茶叶,想喝茶只能从南方购买,直到1957年,有个人打破了这个局面。”按照匡新的指点,顺着中山公园樱花大道一直往里走,在青岛园林技校旁边一片占地两三亩的空地上,成片的茶树郁郁葱葱。这里便是记者要寻找的崂山茶“发源地”了。原来,1957年前后,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提出“南茶北移”,确定在青岛、日照和临沂等地试点,并选择皖南、浙江地区的优良品种,首先在青岛开始试植。

但要让一株南方植物迅速适应北方的气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第一次,试点选在太平山南麓,从黄山运来两年生茶苗5000株无一成活。1958年,实验地点改在了中山公园,这次由浙江杭州引种,成活率达到70%以上。说起这段光辉历史,中山公园的员工们都有所耳闻,“曾经中山公园是片苗圃,周边又有山泉水经过,是个种茶叶的好地方。”“南茶北移”在中山公园初步成功后,于1959年转移到了素有“小江南”之称的太清宫林区,从那之后便有了“崂山茶”。直到现在有些青岛人仍然会说:“就属公园茶和太清宫茶好喝,只是现在很少能买到了。”

公园茶,指的就是中山公园老茶园种出来的茶叶,算起来,这些茶树也有55岁了。中山公园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崂山茶历史的一种见证,这些年公园规划建设时,都特别注意保护那片区域。起初茶园是由我们工作人员管理,但毕竟没有种茶的经验,之后便暂时交给一位南方茶商打理。现在,每年还会出产茶叶,但量越来越少。”

作为青岛市政协委员,匡新一直在关注青岛茶文化的建设,提到中山公园的这片“发源地”,他说,“严格来说,这里不仅仅是崂山茶的源头,也是北方茶的源头,因为从青岛‘南茶北移’成功之后,辽宁、沈阳、山西等北方地区才陆续开始种植茶叶。现在崂山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这一点应该学习龙井十八棵御树和大红袍,它们都是靠历史将本地品牌推向国内外。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并保护好这片北方茶的鼻祖。”

崂山道茶也分“性别”,男女得分开喝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崂山茶享誉海外。但实际上,有些崂山茶并不全取自于茶树,还有属性分别为阴阳的道家茶,男女要分开喝。秦时安期生招待秦始皇,二人“语三日”而不倦不困,期间他们喝的崂山茶中号称“阴阳二宝”的石竹和玉竹作用不容小觑。二者都是纯野生草本植物,石竹长在崂山阳面的石崖中,性寒、味苦,属阳性,适合男子饮用;玉竹长在崂山的阴面,性平、味甘,属阴性,适合女子饮用。相传唐代有位宫女私逃出宫,躲在崂山以吃玉竹生存,久而久之,皮肤竟然光洁如玉、身轻如燕。道家讲究“阴阳相生”,人们将崂山石竹茶和崂山玉竹茶,放在一起冲泡,便成为了“崂山道家阴阳茶”,可滋阴补阳、延年益寿。

饮崂山茶也颇有讲究,如果到崂山做客品茶,当地人会送上“三道茶”。第一杯茶要重新倒回茶壶,这叫“回杯打茶”,之后才右手端杯、左手扶杯,端送到客人面前,送上“头道茶”,此时茶汤色淡,茶味不全,主客间尚在寒暄。随着主客之间话题的深入,到“第二道”茶时门道就多了,关键得看眼色。不能等客人喝光了再续,也不能等杯中茶水剩下一半时续,这两个时间段都会给人造成要赶客或者口渴的误会,最佳时机是,待客人杯中的水多于一半时续。续水时也不能倒满,八分满即可,预示着“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受者尊贵,万事亨通”,是对客人的一种祝福和敬意。再接下来就是“末道茶”了,崂山当地人更喜欢叫“布漏水”,意思是说,已无滋味,再饮无趣,尚能解渴,弃之不舍。这时主人已不再劝饮,宾客可以趁机提出告辞,结束这趟品茶之旅。这“三道茶”的全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品茶如品人,饱含韵味。

海青镇被誉为"北方绿茶之乡"

平度茶山的大茶壶

南茶北移,让青岛很多地方都跳动起绿色的经济脉搏。当崂山茶在太清宫茁壮成长时,在它的西北方向,一个叫海青镇的地方,也开始了“南茶北移”。历史的见证和北纬35度的地理优势让海青茶种植一次成功,之后生产出来的“莲心茶”作为珍贵礼物,走进中南海,赠送给周总理。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传说海青茶的出名跟民国第一绑架案分不开,这是怎么回事呢?

婆媳闹别扭,媳妇“巧遇”海青茶

原胶南西南方向,有个叫海青镇的地方,它南接日照,北靠诸城,西邻五莲,7.8万亩的耕地中茶园就占了2万多亩,被称为“北方绿茶之乡”。海青茶的名字就来自于海青镇。

要追问海青茶的历史,青岛著名本土作家刘杰说,这得从2000年前秦朝的一对婆媳关系说起:这是一户普通人家,婆婆、儿子和媳妇,这也是个最复杂的家庭,婆媳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儿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婆婆养的一群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鸡蛋总会少几个,婆婆以为是儿媳妇偷吃了,天天站在门口大骂:“整日吃饱了也不好好看着自己生下的蛋,以后就别吃了……”听起来是在教育鸡,其实是指桑骂槐冲儿媳妇去的。媳妇受了冤屈还不能解释,得先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才行。

一天深夜,她蹲守在鸡窝旁边终于发现罪魁祸首,一条大蟒蛇偷吃了鸡蛋后爬到一棵树下,没想到蟒蛇吃了树上的叶子后,很快就把蛋壳吐了出来,媳妇又注意到另外一点,这树叶子肯定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于是她偷偷摘了几片一尝,虽有些发苦却又透着一股清香,关键是吃了这几片叶子后一天下来精神饱满。媳妇把秘密告诉了丈夫,两人每天都吃几片树叶子,从此干多少活都不觉得累。

可到了冬天,树叶子掉光了,无叶可吃的夫妻俩顿时没了精神。来年媳妇想了个办法,把它们摘下来晒干保存,偏不巧遇上一场大雨,树叶子全被水泡了。媳妇伤心地将这些叶子放在锅里炒了炒,想留个念想。这一日,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用开水泡叶子,这下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满屋飘香,喝入口中更是清爽无比。看着这小两口每日精神抖擞的样子,婆婆有点好奇,老实巴交的儿子回答:“我们喝的荼。”荼,也就是现在的茶。快嘴婆婆很快把这事传遍了全村,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起了荼。这便是海青茶的来历了。

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嗜茶如命,在宋神宗熙宁八年自杭州到密州(今诸城)任职时就从此地经过,后又曾到海青地域进行狩猎,发现这片茶园,流连忘返,每日必饮这海青茶。据说在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把酒问青天”把盏的并不是酒,而是海青茶。

传说海青茶因绑架案出了名

虽然那位秦朝的小媳妇发现了海青茶,大才子苏东坡又爱上了海青茶,但它的出名却跟第三个人有关。这人便是“红胡子”(土匪)。这事还得听刘杰继续说:

1916年,一支三千多人的土匪队伍从东北到了青岛郊外,这些土匪打起仗来,无坚不摧,战无不胜,驻扎在山东境内的军阀第五师看中了这支骁勇的土匪队伍,想趁机捡个便宜进行收编。但土匪首领“刘得胜”不敢相信官府的承诺,坚决不接受,在双方谈判时被当场击毙。土匪队伍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大部分人逃回了东北老巢,只有头目孙百万和马文龙打着要给刘得胜报仇的旗号,带着一小撮土匪窜进了大珠山。

如果说孙百万是个土匪,那么充其量也就是混蛋一类的东西,而马文龙则不同,这家伙读过八年私塾,奸诈狡猾,熟读国学精通兵法,写一手好字,而且能言善辩,光绪二十一年曾经进京考过举人,因无钱打理官场而名落孙山,一怒之下上山落草当了土匪,是这支土匪队伍的狗头军师。刘得胜死后,也是他撺掇孙百万拉杆子立山头留在山东,并以大珠山为天然屏障,勾结日本人倒卖鸦片置换军火。

马文龙虽常年生活于匪巢,但是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多还是一些酸腐文人的气质,他有个嗜好,喜欢独自一人喝茶,而且还很讲究。水是手下从五里以外的山上取来的山泉水,壶是一把大铜壶,燎水的炉子也是专门找工匠加工的炭炉,只烧柞木炭。当然,对茶叶的要求就更高了,他只喝上好的海青绿茶。

1922年,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孙百万和马文龙匪帮突然绑架了青岛总商会会长隋石卿(史称民国第一绑架案),其表面原因竟然就是因为一包海青茶。原来,隋石卿听说马文龙喜欢喝茶,为了让孙马匪帮不受日本人的蛊惑,使青岛交接顺利进行,就专门委托他人给他带去了一包上好的海青茶。结果这个送茶的家伙是日本特务,从中使用了离间计,暗中把那包茶叶给调了包,把一包已经发霉了的陈茶送了过去,马文龙一看大怒,以北洋政府没有诚信可言而绑架了隋石卿。海青茶也因这次臭名昭著的绑架而出了名。

也许,这只是个传说,您尽可一笑了之。

“莲心茶”走进中南海送给周总理

从今年4月份,原胶南市海青河西茶厂的经理李传村就没停下来过,先是忙着大棚茶上市,后来露天茶的采摘时间到了,又忙着接外地客商的订货电话。作为当地最大的茶厂,李传村拥有400亩茶园,主要经营的碧雪春在省内的销量颇好。

今年53岁的李传村从1998年开始跟茶叶打交道,他说,海青茶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整个海青镇。海青镇宣传科刘秘书说:“传说2000年前,这里就分布着零零散散的茶园,种茶、喝茶、品茶,是世世代代的习惯。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也有人种茶叶,但都是零散的野茶树,不成规模,采集的茶叶也只是自家喝而已。”1965年,借着“南茶北移”的东风,海青镇也从南方引进了茶苗,但第一次种植茶树经验不足,越冬时没有及时保护,茶树全都冻死了。说起这件事,李传村仍然觉得可惜:“那可是23亩茶树啊。第二年重新从安徽祁门引进了优质的茶树树种,并将试点锁定在了河西村,这次终于站稳了脚跟。”

紧接着,1968年,山东省第一家茶厂落户海青镇,短短两年时间,海青茶的产量就超过了三千斤。更让全村人引以为豪的是,出自这里的“莲心茶”1970年作为珍贵礼物,赠送给周总理。也正是从那时起,海青茶让河西村有了知名度。

从2006年到2009年,海青镇连续四年举办了“青岛胶南海青绿茶采茶节”,全国各地的“茶迷”会聚一堂,品尝海青茶的味道和它悠久的历史。就像村民所说:“海青镇啊,天生就适合种茶叶。”2000年的历史实践、北纬35度的地理位置、弱酸性的天然土壤还有背山面海的独特环境,让海青茶落叶归根。

平度茶山为啥没有茶树

当崂山、原胶南等地都在忙着种植茶叶时,平度也没闲着,将这里的一座山开发成了国家4A级景区,取名“茶山”,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寻找“茶文化”,只是每个到这里的人都会疑惑:“茶山,为何没有茶叶呢?”

茶山在平度市城北20公里,北接大泽山,东邻崮山,最高峰海拔680米,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弄明白茶山的来历。

茶山原名东山,旧志载:“土人结庐其上,种榆柳于绝涧之中,亦多产茶。”故名茶山。在茶山风景区门口的石刻上有一段文字叫《茶山缘》,记载着不一样的答案:传说王母娘娘曾经驾云经过东山,发现这里山清水秀,奇石峭壁,流水潺潺,简直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她立即派山神驻扎在这里,建了座寺庙,就是现在的般若寺旧址。为了让这里更有仙气,王母娘娘在“状元井”旁边栽种了三棵茶苗。得到天地精华和泉水的滋养,茶苗迅速生长,枝繁叶茂,高度比普通茶树高出数倍,茎干要几个人才能抱住,茶树的树荫就有数十亩地,成为天下一大奇观。东山因为这三棵茶树远近闻名,因此改名为茶山。

王母娘娘特意派了雌雄二蛇在此保护,有了它们,山上的飞禽走兽都靠近不得。只是防得了这些生灵,却偏偏没阻止人类。山下二十里有个店子镇,当时有个出了名的恶霸谭老虎,听闻茶树神泉后,他想了个毒计,让人在雌雄二蛇经常行走的路上布满竹签,每一根竹签都削得尖锐无比,毫无察觉的雌蛇腹部不幸被竹签划开,生命垂危,跟在后面的雄蛇将妻子带回洞中,用茶叶末为她疗伤,茶神感恩它们多年来对自己的保护,显灵救了雌蛇。这件事对雄蛇的打击很大,害怕恶霸还会卷土重来。于是冒着触犯天条、被王母娘娘责罚的风险,在一天夜里将三棵茶树拔掉。一瞬间,谭老虎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化成了石头,而茶树的根部也化成了三茶峰,成为茶山的主峰。从那之后,茶树便再也没有,只留下一座茶山。

如今,为了对应茶山的称号,茶山上又种植了茶树。走在山中,闻着满山间的茶香,一路溪流潺潺、曼妙山花、佛音缭绕,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宁静祥和。山上一把硕大的紫砂壶,成为这里的象征,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链接古人用茶叶解毒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

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后来茶变成了食物,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既增加营养,也可以用来解毒。三国时期,出现了“以茶当酒”的习俗。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