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亨利王子曾两来青岛 最大心愿是当胶澳总督

2016-04-07 作者:宫岩

海因里希亲王曾到即墨吃小吃还和县令在街头聊天

作为第一个到访中国的欧洲皇室成员、慈禧太后接待的第一个欧洲皇室的男性成员,阿尔贝特·威廉·海因里希亲王(也称亨利王子)的名字并不陌生 。这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曾经最大的心愿是当一名胶澳(青岛旧称胶澳)总督,但终没得偿所愿。

于是,他多次到青岛与自己钟意的城市接触 ,其中有确切记录的就有两次:1898年和1912年。尤其是第一次,他去见慈禧和光绪皇帝、去即墨吃小吃、去信号山上主持迪特里希碑落成典礼,还在胶济铁路开工时“掘了第一铲土”。总之,亲王在青岛,真的很忙!

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弟

海因里希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和英国公主维多利亚的第三个孩子,1862年8月14日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将奥地利公国提升为大公国,为皇朝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基础。

维多利亚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但只有海因里希和哥哥威廉二世长大成人。而与骄横暴躁的哥哥相比,海因里希明显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就连德国公使夫人伊丽莎白·冯·海靖都觉得他“目光稳重但充满慈爱,无论走到哪里,都给人一种亲近和高贵的感觉。”

作为王室中人,海因里希15岁时便成为德国海军军官,虽然只是名誉性质的,但很快他出众的能力和热情赢得了贵族和海军的认可。1880年,他进入德国海军服役,1888年和姨表妹黑森和莱茵大公国的伊莲妮公主结婚,1901年被提升为海军上将,时年39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因里希成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俄国退出大战之后,波罗的海舰队没有了任务,海因里希结束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军旅生涯中,他也替哥哥肩负着政治任务,那便是以亲王的身份走访慰问:1878年到1880年,他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1884年和1903年,他又两度访问美国;1914年他访问了南美。据说,在所有访问过的地方都受到公众的欢迎。

1897年12月,他又接到一项政治任务,目的地:中国青岛。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他来干什么呢?

率领德国舰队来胶州湾施压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两名传教士被杀的“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随后双方进入谈判阶段。海因里希这时候来,很明显跟谈判有关,这是于建勇的想法,他将这一想法写进了《德国王子的中国之行》中:

“威廉二世任命海因里希亲王为帝国第二舰队司令,率领‘奥古斯特皇后号’巡洋舰、‘格菲翁’号和‘德意志’号装甲舰前往胶州湾。其目的在于向中国施压,为谈判桌上的海靖助威。威廉二世要求海因里希亲王在英国朴茨茅斯港停泊时,专程赴奥斯堡隆拜见外祖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以赢得英国的支持。”

1897年12月15日,海因里希准备出发了。舰队出港之前,威廉二世亲自为他壮行,告诫舰队要展现出德意志的实力,增加“最终夺取青岛”的筹码,并强调对中国要“用铁拳打进去”,不能留情。

海因里希则显得温和大方,他说:“荣誉和花环对我都没有吸引力,使我倾心向往的只有一种东西,这就是到外邦宣讲、布道陛下神圣人格的福音。”

兄弟俩截然相反的说话方式,目的却都一样。于是,海因里希如同一个被武装了的道德使者带领大军压境,让《胶澳租借条约》顺利签署。青岛成为德国在远东的第一块殖民地,这也是德国唯一一块由军事部门经营的殖民地。1898年1月27日,德皇敕令胶澳占领区由德国海军部管理。

从1898年5月6日,海因里希率领舰队抵达青岛,接下来他的行程就满满停不下来。

去北京拜访慈禧和光绪皇帝

解决完了青岛的事情,他就要去拜访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做好接待工作,光绪皇帝向驻德公使了解了西方礼仪,并准备进行接见礼仪方面的改革。

作为欧洲皇室的男性成员,见光绪皇帝简单。但见慈禧太后,在当时却引发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 ,这样不合礼数。但令海靖夫人意外的是,“中国的皇太后也想接见亲王”。

于是,5月13日,海因里希到达北京南马家堡车站(他从天津大沽下舰船乘火车而来),庆亲王奕劻、李鸿章和张荫桓都去迎接。第二天,慈禧和光绪皇帝先后召见。而他也成为慈禧太后接待的第一个欧洲皇室的男性成员。

此前因为礼仪问题,中西方多有误解甚至冲突。据于建勇介绍,此次,光绪皇帝首次使用了西方礼仪:站立受礼、握手、在御座右侧坐下、握手送之、亲临慰问、检阅兵队。这在当时可谓重大突破。

不过这种西方礼仪,让满清大臣有点手足无措,而庆亲王奕劻则握住海靖夫人的手“使劲摇晃”。不过,海靖夫人在《德国公使夫人日记》中透露:“他只抓住了我的大拇指。”

这次见面很明显收到良好的政治效果,因为当海因里希从北京返回青岛时,“对这片新获得的殖民地寄予了厚望,告诫总督要细心经营此地”。

到访即墨,和县令街头聊天 5月中旬还在北京和慈禧、光绪谈政治,6月10日一早他就去了即墨,来感受这座曾一直管辖胶澳租借地的千年古城的风情。他在即墨的事,还是看看刘宗伟在《即墨大集的身影》中的记载吧:

“海因里希一行游览了即墨古城墙,在人流中裹挟着来到摊点林立的河滩大集,并品尝了即墨小吃。此时,得到禀报的即墨县令许涵敬,盛装率员前来迎接。因为此行是游玩,非官方访问,亲王谢绝去县署晤谈,两人便在大集上聊了起来。10分钟后,海因里希告辞。”

两人聊的什么呢?据说是德国侵扰即墨一水兵被杀以及德兵在即墨孔庙毁坏圣像这一事件。原来4个多月前(1898年1月22日),驻胶澳德军百余人突入即墨县城,驻扎于文庙和西关商户店铺内,强迫县令朱衣绣交出地丁册籍和地方志书,朱以未奉上谕不敢擅专而拒绝。第二天夜里,一名在县城西门站岗巡逻的德兵,因酗酒滋事,被居民李象凤杀死。事发后,德军深夜闯入县署,将朱衣绣掳去扣押,并逼迫他将李象凤擒拿处死。德兵此次侵扰即墨城,不仅劫掠去大量财物,还将即墨文庙中的圣像四体伤坏,将先贤仲子的双目挖去。朱衣绣只将李象凤杀死德兵一事据实上禀,而对德兵毁圣像一事匿而不报。正是因为这件事,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引发了轰动京师的“公车上书”事件,成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重要诱因。

海因里希游历即墨时,德兵已撤回青岛三个月,德水兵被杀及德兵毁坏孔庙圣像事件基本处理完毕,因此,他与即墨县令许涵敬重谈此事,已无实质性意义。

参加体育比赛和胶济铁路开工

1897年11月14日,指挥占领胶州湾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在信号山上树起了象征胜利的战旗,以示占领成功。

根据海因里希的提议,德国当局决定利用这里的岩石,建造一方巨大的占领纪念碑——迪特里希碑,纪念远东第一块殖民地的获取,彰闻迪特里希为夺取这块殖民地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德国当局眼中的“纪念碑”,实则是青岛历史上的“耻辱碑”,落成时间便选在了一年后的同一天(1898年11月14日),海因里希在信号山上主持了迪特里希碑落成典礼。

这一天,海因里希很兴奋,因为在参加完“纪念碑”落成典礼后,他出席了德国官兵的体育比赛。这件事情刊登在《胶州官报》第一年度的第一期里:

“11月14日下午,根据海因里希亲王的命令并在他出席之下,在大操场上为下级军官和连队士兵举行了体育比赛。在拔河、障碍越野赛马、跳远和跳高、投掷保龄球等项目中,现场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亲王和总督向获胜者颁发了不菲的奖品,包括纪念册 、一座银钟、银表链、茶具和相框等。这一天,在整个青岛散发的节日气氛,很晚的时候在各个饭店仍然可以感受到。”

对于德国政府而言占领青岛后有件最重要的事情——把山东铁路和采矿业的建设置于所有殖民任务的绝对首位。1899年8月25日,胶济铁路开始动工。9月23日,在青岛举行开工典礼,如此重要的事情,自然也少不了海因里希的身影。不仅如此,他还“掘了第一铲土”,并“祝愿铁路顺利进行,以此促进德意志帝国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当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并在青岛和胶州两地同时铺轨。让海因里希亲王没有想到的是,德国在“一战”中丢掉了费尽心机占领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

从这一件件事、一个个地方可以看出,海因里希个人非常喜欢青岛,甚至想留在这里做胶澳总督,但威廉二世不同意。专注研究德占青岛历史的文史学者王栋认为:“海因里希亲王是威廉二世的亲弟弟,威廉皇帝觉得海因里希身份尊贵,做胶澳总督有些大材小用。而且作为皇帝的弟弟,他是不适合派到海外殖民地当总督的。”

1899年的某一天,海因里希离开青岛。这次之后,他跟青岛之间的下次缘分等了足足14年。

海因里希想当胶澳总督他哥哥德皇威廉二世不同意

海因里希的暂时离开,并没有让这座他青睐的城市失去他的印迹。相反,他的影响开始蔓延: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伊伦娜街(今湖南路),还有亨利王子饭店(今栈桥王子饭店)。

亨利王子便是海因里希,是他名字的英文翻译,伊伦娜是他妻子的名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亨利王子饭店,它以青岛最早高级饭店的身份出现,被誉为“东亚第一馆”。

只是 ,这座饭店只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却从未进去住过。

海因里希在青岛的印迹

德国当局为了“纪念”对青岛的占领,特别喜欢用名字命名山脉、街道和建筑,以体现对这个人的尊重和敬仰 。比如前文所说的迪特里希碑是为纪念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而命名,现在的太平路曾经叫威廉皇帝大街,为了表达对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尊敬。在海因里希到青岛之前,这里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印迹,但在他走后,很多带有他名字的事物出现了。只是这些事物都没有用“海因里希”四个字,而是“亨利”,青岛文史学者王栋解释说:“海因里希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而亨利是从英文翻译来的,其实这两个名字是一个人。”

比如亨利王子大街(今广西路)、伊伦娜街(今湖南路),还有浮山过去叫亨利王子山,是因为海因里希和妻子曾经去游玩过。起码从数量上看,海因里希在青岛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他的哥哥威廉二世,因为关于威廉二世在青岛的纪念性事物只有海边那一条威廉皇帝大街。

不仅如此,当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按照当局最初的规划,殖民地需要一个高级大饭店。在饭店的选址上,沿海的威廉皇帝大街无疑是绝佳选择。于是,1899年1月,饭店在威廉皇帝大街开始兴建。

那饭店的名字叫什么呢?因为海因里希曾到殖民地视察工作,为了显示对他的尊重和敬仰,便将这座饭店命名为海因里希亲王饭店,又称亨利王子饭店。

亨利王子饭店:东亚第一馆

这样的地角、这样的名字,预示这绝对是一座高级大饭店。的确如此,我们可以跟着青岛作家李明在《海因里希亲王饭店:记忆一个城市》中的描述来感受一下:

“在亨利王子饭店装有南向阳台的房间里,客人可以望到一条景色秀丽的岸边林荫道以及远处的海湾和海岛。在高大开阔的门厅里摆设着绿色的皮沙发,厅后部是楼梯间。厅的两侧则修成宽大的游廊。入口处左侧依次为餐馆、台球室和阅览室,最后方有一间可容80个客席的大餐厅。其中的装潢摆设,尤其那些红底烫金的皮椅和精雕细刻的食品柜,会使人联想起欧洲本土的大宾馆。饭店正门右侧是几间客房和活动室,其余客房均在二层。在朝海的楼中段还设有一间女士专用沙龙。饭店所有的40间客房,都配有独立的浴间。作为装饰和对本土文化的尊重,饭店在正对着威廉皇帝大街的东山墙上刻了一个醒目的中文‘寿’字。”

这,只是亨利王子饭店的东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它还在不断扩建:

1905年,饭店后侧的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建成。以拜占庭式连续券拱状檐口形成的音乐厅,从外观看上去更具魅力,大厅的前排座位部分可容纳400至500人,在后面的画廊里还另加有座位。在当时,这个音乐厅差不多要比水兵俱乐部的演出厅大一倍。

1911年,在饭店西侧又增建一旅馆部,称为亨利王子饭店中馆。

1911年,在中馆以西新建西馆,形成当时青岛最大的西餐馆。

1914年,亨利王子饭店又兼并了位于旅馆部西边的中央旅馆,改名为亨利王子饭店西馆,旅馆部改称中馆,饭店部则称为东馆。

就这样,殖民地规模最大、最高级的饭店诞生了。作为青岛最早竣工的旅馆。当东馆建成后,许多欧洲商贾便立刻搬了过来。在亨利王子饭店的带动下,紧接着一批规模较大、装修高档的欧式旅馆也陆续开建,其中许多至今仍存,如海滨旅馆(南海路23号)、车站旅馆(兰山路28号)、胶州旅社(中山路17号)等。

以这样的高水准出现,亨利王子饭店也获得了至高的荣誉,被称为“东亚第一馆”、“东亚罕见的旅馆”。1899年9月30日上海出版的《德文新报》副刊《胶州消息》上曾有文章说,“当人们从海岸驶近青岛城时,这座恢弘而舒阔,在夜间配有眩目的照明灯的欧式建筑群,呈现出一幅十分壮丽的景象。”

海因里希从未住过

只是,这样一座高级大饭店,这样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店,海因里希却从未住过。这一点青岛文史学者王栋查询过很多资料:“根据我之前搜集的资料来看,海因里希亲王并没有在这座饭店住过,他来青岛时的主要居住地点是总兵衙门。”

亨利王子饭店曾经有多辉煌,就预示着它将来得承受多少苦难。据《青岛被设为德国的卫戍城》记载:“1914年德日战事展开时,按照合同,亨利王子饭店在战时要提供出租房间,这样,这间由德国人建造的远东最具规模的大饭店,便在其成为日本人的战利品前,成了它的缔造者的重病陪护中心。”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宿命。

第一次日占时期,亨利王子饭店又改称青岛大饭店东馆,1938年成为日本桐部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青岛市执行委员会办公楼。

而今天的栈桥王子饭店,即是曾经的亨利王子饭店的旅馆部(中馆),原先的饭店部(东馆)已于1993年拆除,遗址处为泛海名人酒店;亨利王子饭店西馆被拆除后,遗址即为今天的青岛日报社大楼。而那座拜占廷格调的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早已不存在了。

女学生称他为“亨利狗”

1912年,亨利王子饭店终于见到了它名字的真身海因里希。

1912年9月5日,海因里希乘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到达青岛。在青岛过了一夜后,他先是去了趟日本,参加了明治天皇葬礼。10月返回时则进行了一次驻地军队检阅,并视察了青岛淑范女子学校,可这次巡视并不愉快。

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说:“海因里希曾到这所学校视察。勇敢的女学生拒绝参加欢迎仪式,全部离开学校,并在教室黑板上写上了‘不欢迎亨利狗’。亨利亲王(海因里希)及其随从看到后十分恼火,此事曾在岛城传为笑谈。这被认为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次学生罢课运动。”

这次,海因里希还重新游览了崂山。后来被人们发现的茶涧那块“1898、1912PRINZENBAD”石刻,记录的就是他的这次重游,“1898、1912”,是他两次来青岛的时间,下面的德文则是“王子、亲王沐浴之处”的意思。

在《福柏医院年度报告(1912-1913)》里面,也有关于海因里希此次来青的记载:“亲王殿下1912年10月在总督及其随员的陪同下,详细参观了医院及其设施。看完了军队、大学、医院和崂山,亲王就取道西伯利亚,回国了。从此,他就不再有机会重新见到这个曾经的德国城市。”

他为何不与孙中山见面

1912年,这一年对青岛来说很特殊,因为这一年它迎来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海因里希,另一位则是孙中山。海因里希在青岛的时候,孙中山也在,但两人并没有见面。很多人好奇,两位都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为什么没有见面呢?

这个问题,王栋也思考过,他是这样解释的:“当时中国的政局比较混乱,袁世凯是大总统,孙中山被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管理全国铁路的规划与建设。关于为什么二人没有见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孙中山来青岛是以私人名义来的,不方便以官方的身份见海因里希,而且他也不是为了见海因里希而来,没有见面的必要;另一方面,从德国方面来讲,当时中国政局不稳,他们不想过多地参与其中,如果海因里希见了孙中山可能会给外界一个讯息,比较倾向于革命党,怕传递给袁世凯错误的信号。德国方面的想法是我只是一个旁观者,不方便表态,中国以后的发展是你们的问题。”

有趣的是,虽然孙中山没有和海因里希见面,却住进了亨利王子饭店,在这里包下16个房间,住了3天。

这就是海因里希与青岛的故事。现在,或许走在广西路上、爬浮山时、看到太平路的栈桥王子饭店和泛海名人酒店时,我们才会想到,曾经有一位德国亲王特别喜欢青岛。

1914年,德国在一战中失败、君主制被推翻后,海因里希携家人到德国最北部的州石荷州隐居。他在那里度过了晚年,享年66岁。不知道在他最后的隐居生活中,有没有想到青岛?是否还在为哥哥威廉二世不让他当胶澳总督而遗憾?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