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民国船王"卢作孚坚守清贫 仿青岛建重庆北碚

2015-03-09 作者:田野

卢作孚留给人们最深的形象就是穿着粗布中山装,加上为了节省时间而剃的光头。有朋友开玩笑说:“你的跟班都比你穿得漂亮。”基于这样一种形象,在现代人的眼中,他跟巨富是不沾边的。然而实际上,他旗下的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资产不可估量。这样一个名人,在那个时代是受人敬仰的。就连毛泽东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4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搞交通运输业的卢作孚,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这样一个名人,在现代,却被人遗忘了。

“卢麻布”的儿子

卢作孚,原名卢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1893年4月14日生。卢作孚没有显赫的家世。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教授刘重来在《卢作孚与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中说,他的祖父卢仲义,是一个穷苦雇农,家贫如洗,没有一寸土地,只靠给地主当长工糊口。

他的父亲卢茂林,从小给地主放牛,因不堪地主打骂凌辱,逃到合川县城在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后依靠积攒开始自己经营麻布生意。由于他待人热情有信誉,人称“卢麻布”。

卢家兄弟6人,5男1女,卢作孚排行第2。贩运麻布的生活虽清苦,但卢茂林依然知道知识的重要,他咬牙拿出积蓄,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这也是卢作孚知识积累的开端。

卢作孚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00年7岁时,就和其兄到北门外李家私塾发蒙读书。1901年8岁时,转入瑞山书院读书。1907年虽然以优异成绩毕业,却终因无钱不能继续升学,且以后再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

客观条件的困难没有让卢作孚望而却步。1908年,15岁的卢作孚从合川步行到成都,进补习学校攻读数学。不过这个学校的课程过浅,无法满足他的胃口,于是他开始离校自学。仅仅几个月,他便把所有中文版的数学书籍学完,为了学习英文版的数学书,他又开始自学英文。在此期间,他先后考取了省优级师范学校、测绘学校、军医学校和藏文学校,但他都没有入学,仍一面自修,一面当家庭教师。20岁之前,他掌握了同龄人的知识,甚至更为出色。他甚至编写了《代数》、《三角》、《解析几何》等习题解答书,以卢思名义在成都提学使署立案,准备出版。

多年之后,卢作孚这样谈他对学习的理解,至今振聋发聩。这个没接受过教育的学者在一封给子女的信中他说:“读书不一定在学校里,你的父亲就是一个例子。学习环境,由你选择 ,其着眼点在如何有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服务的能力。”

和同时代的热血青年一样,这个当时看起来文绉绉的青年把国家前途看得比金钱更重。他加入了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甚至遭遇牢狱之灾;他做过报人,也在地方军阀的邀请下在泸州、成都办过教育。然而,动荡的社会环境,不允许一介书生的理想顺利实施。卢作孚多次兴办教育,每每在初见成效之时,就因为军阀混战而中断,对此,他发出了一声叹息:“纷乱的政治不足凭依。”

从此,他的眼光瞄准了另一个方向——富国强民,实业救国。他的好友恽代英曾找他,希望一起去黄埔军校。卢作孚拒绝了,理由是:“我的事业已经开始,不能半途而废,今后你革命我建设,将来我们是殊途同归。”卢作孚就这样从一个做学问的人转型成“商人”了,他能行吗?

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从成都回到合川,那一年卢作孚32岁。当他向亲朋好友阐述了要在长江上游成立一个航运公司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此时的长江上游的航运,几乎被各种外国公司控制,中国轮船虽然有好几十艘,却分属好几十个公司,处于被排挤的窘迫地位。

当时,摆在卢作孚面前最紧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重庆日报》曾刊载郑昆《卢先生作孚》一文,内中讲到创业之初的艰辛,当时,卢作孚看好了一艘小火轮,造价3.5万元,而此时他手里能够动用的只有区区3000元。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卢作孚作出一个惊人之举——借了几百元差旅费,直接到上海去订购轮船了。毫不犹豫地用3000元交了定金后,卢作孚匆匆返回合川,四处借贷,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

1926年,当造好的轮船出厂开往四川时,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大会也在重庆召开了。当时从合川沿嘉陵江而下到重庆,从未有轮船通行,民生的到来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也获得丰厚利润。卢作孚没有满足于小打小闹,他继而雄心勃勃地提出“化零为整”、“统一川江”的发展战略,号召、动员、说服其他公司,把川江上的中国航运公司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他肯定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他的诚心和爱国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整个并购过程中他提出,凡愿意将轮船出售给民生的,不论船况好坏,民生一律作价收购;凡愿意将公司并入民生的,无论负债多少,一律由民生代偿债务 ,且不使一个工人下岗。在大多数华商轮船公司的支持下,1935年期间,民生共计收购华轮28艘、外轮15艘。至此,长江上游的几十家中国轮船公司,全部成功整合在民生的旗帜下,形成了航运界声威赫赫的“中国航母”,其实力足以和外国的轮船公司相抗衡。

和不少当代富商不同的是,作为一代船王,卢作孚依然坚守清贫的生活,其自制能力令人难以置信。虽身为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股份却只有一股,全家仅靠工资度日,其夫人子女乘坐民生公司轮船一律按规定买票。他也从不求田问舍,他兼职所得的车马费、津贴费,全都捐了出去。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在89岁高龄时写下的《敬怀至友作孚兄》一文中说:“抗战时,他有一次病了,他的家人想买一只鸡给他吃,连这钱都没有。”如果国人的描述有吹捧之嫌的话,我们可以看一看国外的评价,1944年美国《亚洲和美国》杂志曾经谈到卢作孚的家居环境:“在他的新船的头等舱里,他不惜从霍菲尔德进口刀叉餐具,从柏林进口陶瓷,从布拉格进口玻璃器皿,但是在他自己的餐桌上却只放着几只普通的碗和竹筷子……他那被称为‘家’的六间改修过的农民小屋中,围着破旧桌子的却是一些跛脚的旧式木椅。”

他这种自律受到时人的极高评价,卢作孚好友、当时四川省主席张群这样说:“他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学者,一个没有个人享受的现代企业家,一个没有钱的大亨。”

从未上战场的抗日英雄

世事变化无常,如果一切平稳推进的话,卢作孚也许能够把他的实业救国梦打造得更加完美,然而抗战随即爆发了。他本不是一个一心只懂赚钱的商人,现在他离救国这个目标更近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卢作孚接到了国民政府的邀请,去南京帮忙草拟抗日战争总动员计划。他马上行动,并在到达南京后电告民生公司全体职工:“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当时拥塞着尚有3万多撤退人员、9万吨左右的器材,关乎民族工业之命脉。关于当时的危急状况,卢作孚本人曾有回忆,“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因为争着抢运的关系,情形尤其紊乱。”

这时节,川江已接近枯水期,较大轮船可通航的时间仅有40天。40天一过,历尽千辛万苦运到这里的器材,就只能忍痛放弃。当卢作孚火速赶到宜昌时,这里正是人心惊恐,极度混乱之时。卢作孚处惊不乱,有条不紊运筹全局,当机立断,作出了力挽狂澜的决断。他亲赴各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并登上轮船,检查各轮船的性能、运载量、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他连夜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和各轮船船长、引水、宜昌港的技术人员开会,制定出在40天内运完撤退人员和物资的详细计划和具体措施。按照常规,堆积在宜昌的9万吨器材,若以长江上游民生公司的船舶运力,要将其全部运至重庆,须费时1年。而40天的期限,按常规连1万吨都运不走。

徐春霞的《一代船王卢作孚》,详细记述了此次撤退的过程。经过考察,卢作孚决定运用民生公司创造的川江枯水期间实行的“三段航行法”:“只有最重要的、最笨重的设备直接运重庆,其余所有次要和轻型的设备,运到万县就卸货,然后等待转运,这样就缩短了一半的航程。其余更无关紧要和更轻的设备,则再缩短一半航程,只运到奉节、巫山或巴东,留待他日转运。此外,还有一些物资,完全可以运进三峡就卸下,让轮船当天开回宜昌,装载下一趟物资。”

经过四十天的苦战,在卢作孚的精心策划和指挥下,奇迹出现了,“四十天内,人员早已运完,器材运出三分之二。原来南北两岸各码头遍地堆满器材,两个月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两岸萧条,仅有若干零碎废铁抛在地面了”。

一场名震中外的宜昌大撤退,就此圆满落幕。晏阳初将此次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公报》著名记者徐盈后来评价说:“‘中国的敦刻尔克’撤退的紧张程度,与英国的敦刻尔克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者我们比他们还要艰苦些。”这次撤退完成后,卢作孚在回答关于民生公司经营状况的问题时说:“这一年我们没有做生意,我们上前线去了!我们在前线冲锋,我们在同敌人拼命!”至于其他,只字未提。

在卢作孚的人生当中,有两个理念让他为后人所敬重,这两个理念就像鸟儿的双翼,让他的思想展翅高飞,其中一翼,我们在上文说了 ,是“实业救国”;另外一翼,我们接下来就会提到,是“乡村建设”。

卢作孚将“乡村”比作“微生物”,他相信,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乡村建设 ,整个中国就会变得国富民强,为此,他将北碚作为自己的试验田。他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以青岛为模板,北碚被设计成一个花园城市,卢作孚也就和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以青岛为模型建设北碚

现在的北碚位于重庆城区西北部,是重庆主城九区之一,享有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并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国际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事先规划,逐步按计划建设的经济开发区,而主持这项规划的就是卢作孚。

“什么是救国的最佳方式?”

“炸弹!”

“炸弹力量小,不足以完全毁灭对方;你应当是微生物,微生物的力量特别大,才使人无法抵抗。看得见的不是力量,看不见的才是力量。”

这一问一答一辩驳,是1922年卢作孚与好友恽代英的对话,可见从那时起,他就已经有了乡村建设救国的理念。

1927年2月15日,卢作孚被刘湘任命为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特组峡防团务局局长,开展了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乡村建设事业。

“没有卢作孚,就没有北碚城。”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教授刘重来如是评价,“1930年,卢作孚到青岛考察,对城市建设和布局十分赞赏。”刘重来介绍道,卢作孚看到青岛是一个被森林围绕着的美丽城市,一切建筑依山起伏,起落有致,道路两旁都有树木,绿荫中衬出黄墙红瓦,数十里外便可望见,惊异于德国人不过十几年时间,便把荒岛变成美丽的城市。

眼馋不如实践。卢作孚以青岛为模型,为北碚规划出蓝图——建成一个大花园,进而把整个嘉陵江三峡布置成美丽的游览区。自此,在偏安一隅的北碚,凡有隙地必冒出街心花园,数万余株树木为街道添绿,平民公园也依嘉陵江畔的荒山“火焰山”上展开,山脚下是公共体育场,花园城市的雏形已然显现。

硬件继成,软件不能缺失。以北碚为圆心,文气也逐渐氤氲。“1927年,北碚全乡有两所小学,37所私塾。到了1936年,小学发展到18所,私塾66所。”刘重来介绍道,卢作孚认为训练学生最紧要的有两点,一是“训练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再就是训练“他们随时随地有艺术的欣赏”。关帝庙被改造成图书馆,卢作孚让人在墙上写下“若要今年收成好,请到图书馆去看做庄稼的书”的标语。

“1933年,北碚民众剧场第一次放电影。峡防局规定,电影免费看,但必须交一根老鼠尾巴或10只苍蝇才能换一张入场券;要么在入场口考认字,合格者才能进。这招很管用 ,一时间,老鼠几乎被打绝,苍蝇明显减少,识字班的人更多了。”刘重来讲述这段趣事以说明卢作孚农村建设的各种奇思妙想。

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北碚的大变化在当时的《嘉陵江报》有生动的记载:该报1931年3月20日以《半年的北碚》为题描述了北碚的变化:“半年来北碚事业积极振饬,把民众俱乐部扩充大了,街上的电灯安照得明亮了,三峡工厂日夜机声轧轧,远远可闻;火焰山成立博物馆、兼善校,并改建了公园,实用校也成立了分校,马鞍石也开辟来种了树,原只有一个邮务代办所,现也改设了三等邮局,河边又设立了囤船,远近各界人士来参观的特别多”。北碚的变化使人们发出了“北碚不是场,简直似城”的感叹。时至今日,这个花园城中生活的人们仍然在享受当年卢作孚建设的余泽。

卢作孚的后人

卢作孚的子孙在不同领域大都取得非凡成就。

据说,卢氏家族算得上是中国民族实业家族传承的一个完整样本。卢作孚当初对民生没有所有权,也并不鼓励子女接班,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几乎都学了理工,而不是管理;他的孙儿孙女也成长各异。但是,卢作孚的子孙多是发展全面的人才。夏婧的《那些卢作孚的后人们》一文,专门介绍过卢作孚的后人,卢作孚与夫人蒙淑仪育有三儿两女,他们分别是大儿子卢国维、二儿子卢国纪、小儿子卢国纶以及两个女儿卢国懿与卢国仪。5个子女再为家族添丁加口,卢作孚的孙辈有16人。

5个子女中,长子卢国维已于 2007年去世。据卢国维长女卢晓蓉介,,父亲于1946年进入民生公司任技术员。1980年,他被调到武汉的长江航运管理局,担任高级工程师。此后成立大通实业公司,有拖轮及驳船17艘。在70岁时,卢国维又在香港成立安通国际航运公司,持续自己的航运理想。

同样从事航运事业的还有卢作孚的二儿子卢国纪。2006年至今,卢国纪一直担任民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其长子卢晓钟现任民生实业有限公司总裁。

卢作孚的小儿子卢国纶则选择了与两位哥哥不同的行业——铁路。据了解,卢国纶毕业于重庆大学企业管理系,1951年考入西南铁路工程局,此后一直在成都铁路局工作 ,1985年任成都铁路局审计处处长、高级会计师。

卢作孚的大女儿卢国懿在上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二女儿卢国仪则在南京大学担任副教授,从事应用化学研究,现已退休多年。

在卢作孚的孙子辈中我们特别要提到的是孙子卢铿。卢铿是卢国维的小儿子,从事房地产业十七年,有百余万字的著述,被誉为地产界的“思想者”。他在1999年首倡的“新住宅运动”,在全国产生了超越房地产范畴的广泛影响,被誉称为“以住宅产业为载体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文化创新运动”。卢铿文化经营地产的理念还得到张瑞敏的认同,2007年,张瑞敏邀请卢铿加盟运作海尔地产,现已退休。

张瑞敏曾这样评价卢作孚:“卢作孚先生在我心目中可谓高山仰止。他于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不可思议地创办了卓越一流的企业;但在民族危难之际,他却拼上倾注着自己心血的企业,谱写了一曲中国版敦刻尔克的救亡曲;而在巨富面前他的那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淡定超然,又无人企及。”

卢作孚之死

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人”的卢作孚,却死得凄凉,且很快被人遗忘。

2002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纵横中国”节目来到重庆,主持人吴小莉请在座嘉宾列举重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嘉宾中有大学教授、在校学生、电影明星、地方史专家等,他们给出了很多人的名字,却遗漏了卢作孚。

也难怪,卢作孚去世得太早,习惯于遗忘的现代人怎么会想起他的名字?

卢作孚的小儿子卢国纶曾撰写《卢作孚之死》一文,回忆父亲的离世,令人读来心酸。

1949年,卢作孚把在香港的船队带回了大陆,把民生公司交给了国家,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1952年2月8日上午,民生公司召开‘五反’动员大会,会议主题是揭发资方腐蚀国家干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坐在台下第一排,父亲又特别被安排坐在第一排的正中间位置。在会上,公股代表张祥麟带头做检查,内容是与卢作孚一道赴北京出差时,曾和卢作孚一起去吃饭、洗澡、看戏等。张祥麟检查后,父亲的通讯员关怀便跳上台去,揭发说张祥麟在北京时,接受父亲请吃饭、请看戏是受了‘糖衣炮弹’的袭击,是受了‘资本家’的拉拢腐蚀,并严厉追问张祥麟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交代,其间会场多次高呼口号,气氛十分紧张。”

“关怀是原民生公司‘虎门’轮的年轻服务员,父亲离港返京前调他来担任通讯员,把他从香港带回内地,虽然跟随父亲一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父亲让他住在家里,抽出时间亲自教他学文化,对他可谓仁至义尽,关心备至。可是在2月8日大会的前几天,这个年轻人不知何故,忽然搬出了我们家,在开会时又上台去‘揭发’,表面上是揭发张祥麟,实际上矛头直指父亲。会后,父亲把关怀找到办公室谈话,在场的有民生公司副总经理童少生等公司高层人员。父亲劝导关怀发言要负责任,应该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夸大事实、无中生有的话不要乱说。但关怀拒不接受父亲的劝告,并且有恃无恐,态度非常不好,这对于父亲无异火上浇油。”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洁身自好,对旧社会奸商拉拢贿赂官员、贪污舞弊的行为一向深恶痛绝。此刻,他很难理解用私人工资收入招待同事这样的正常交往怎么就成了腐蚀干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怎么会如此对待他?父亲是一个视人格尊严为生命的人,这样无端的侮蔑和侵犯,他绝对不能接受。”

2月8日晚7时许,蒙淑仪到家后,厨工温师傅对她说,卢作孚回来时,交代说要睡一下,不要孩子们打扰,便进入卧室没有出来。可等了一段时间,仍不见他的动静,温师傅便进房间察看,发现卢作孚脸色有变,情况异常。后经检查,发现卢作孚吞下大量安眠药,抢救无效,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