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西汉被皇帝赐姓第一人 娄敬建议刘邦迁都长安

2014-10-21 作者:

在古代,臣僚受到皇上喜爱都会得到封赏。这些封赏种类繁多,可以赐钱、赐官,甚至列土封疆,赏赐一国。但说到底,有一种赏赐那可是不世的荣耀,那就是赐姓名 。这其中 ,赐名的又占大多数,赐姓的那可是少之又少了。

赐姓,表面上看微不足道,实际上等于步入皇族,被皇上看成了一家人,没有建立功勋,不被皇帝深深信任,是受不到这种赏赐的。郑成功因为坚守台湾,支持大明,才得以获赐“朱”姓,人称“国姓爷”。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谁是第一个有案可查的被皇帝赐姓的人呢?说起来大家未必知道,这个人名叫娄敬,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说小人物能改变大历史,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起自寒微,步入皇族,扭转命运,流芳百世 ,这样的人物,真是最佳的励志典型。本期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娄敬。

穿着破衣裳求见刘邦提议迁都获赐姓“刘”

从某种程度上说,娄敬绝对是一个冒险家。

这个生卒年不详的人物,在《史记》中首次亮相是在公元前202年,唯一可知的个人信息是他的籍贯——齐国人。那一年,刘邦刚刚打败死对头项羽,安居皇帝宝座,可怜的娄敬穿着破羊皮袄,正要去陇西戍守边塞。在路过洛阳的时候,娄敬得知刘邦正在此地,于是他跳下车子,对一个被称为“虞将军”的人说,自己要见当今皇帝。

没人知道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个即将远赴边疆的人怎么敢见皇帝?当时也没有信访办,虞将军居然答应了,但要给他换一身光鲜衣裳。司马迁记下了娄敬出场的第一句话——“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那意思是说,我现在穿着啥就穿啥见皇上,不必换什么衣服,娄敬够倔的,这也在以后帮了他大忙。

在洛阳宫殿,娄敬受到了刘邦接见,还赏了一顿饭。娄敬急头白脸地吃完之后,刘邦当然要问他为啥要见自己,娄敬此时才说出了来意:我是为了定都的事儿来的。定都,自古以来都关系到一国的命运,当时刘邦想要效仿东周,定都洛阳,他不知道眼前这个穿着破羊皮袄,即将戍边的人能有什么上得了台面的意见。

娄敬对这事儿是有过深入思考的,他告诉刘邦定都洛阳是一步昏棋。“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这是他兜售自己意见的开场白,意思是您打天下的那套跟周朝没法比,因此不能学人家周朝定都。娄敬应该不是个白丁,因为他通晓前朝故事,他从周朝的祖先说起,讲到周朝最终定都洛阳,直到周朝灭亡为止,阐明了一个道理——洛阳位居全国正中,和平时期,方便四方来朝,战乱年代,方便四方进攻,所谓“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他告诉刘邦,您起家靠的不是德,而是战,“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您在洛阳定都,周围全是恨您的,这不是找刺激吗?当然,娄敬是个合格的下属,他在告诉老板问题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不如定都关中(长安),关中金城千里,秦朝故都,天府之地,“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我们不知道刘邦听完娄敬的分析后有何感想,但他确实考虑了娄敬的意见。刘邦为此询问各位大臣,这些大臣全是山东(太行山以东)人,自然都说还是洛阳好,但留侯张良却肯定了娄敬的分析。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没说的,刘邦“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娄敬的冒险成功了,用今天的网络语言讲,他彻底实现了“吊丝逆袭”。刘邦一高兴,说了一句话,“本来建议我定都关中的就是娄敬,‘娄’者,‘刘’也,这俩字读音差不多,以后改姓‘刘’吧。”从此,娄敬改叫刘敬,拜为郎中,号为奉春君。秦始皇首度称帝不过15年,秦朝就宣告灭亡,此后就是刘邦称帝,娄敬也因此机缘巧合,成为第一个有案可查的被皇帝赐姓的人。

提议汉匈和亲成为和亲政策的鼻祖

从娄敬以上的人生转折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其实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两样东西:一是胆识,二是能力。娄敬本来是个戍边的可怜虫,但他肚子里有货,又敢于觐见皇帝,陈述意见,因此才能收获成功。当然,刘邦绝对是个有头脑的老板,他阅人无数,不可能凭着一时高兴就让一个落魄小子直线上升,他肯定在交流中发现了娄敬的过人之处,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再次证实了他的判断,娄敬真的是个人才。

两年之后,北边的韩王信联合匈奴谋反,刘邦决定率兵平叛。当时统帅匈奴的是著名的冒顿单于,史书上说他手下“控弦三十万”,都是能骑善战的士兵,刘邦带着二十万大军要去干仗,胜负可想而知。但刘邦一直在国内混,无数的二级企业被他“兼并”,他真以为外国巨头也不过如此,所以意气风发。临战之前 ,他派了十名使者去调查情况,匈奴玩了个花招,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藏起来了,只摆出来些老弱残兵,使者们断言此战必胜。此时,娄敬的倔脾气上来了,“两国打仗,都会拿出精兵强将炫耀一番,没听说净摆出些老弱残兵的,这不会是匈奴的埋伏吧?我看皇上还是三思而后行。”刘邦也是人,此刻正在兴头上,哪里听得进别人的劝告,他骂了一番脏话,下令把娄敬铐了起来。

结果可想而知,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差点把命丢在那里,最后凭借陈平奇谋才脱离险境。回来之后他就放了娄敬,并且赏了他二千户,关内侯,后为建信侯。

刘邦确实是个好老板,知错能改,不吝赏赐,他向娄敬讨教制敌之策。娄敬的才能也再次发挥出来,他劝刘邦执行和亲之策,把皇室公主嫁给单于,“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继任君主就是汉朝外孙。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表面上看,这个政策有些屈辱,但就实际情况来说,汉朝当时作战能力不强,建国伊始,需要休养生息,和亲政策给了汉朝喘息的机会,也让边疆百姓得到了和平,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好计策。

娄敬的和亲政策最后得到了刘邦采纳,他作为和亲使者,亲自来到匈奴订立盟约。从此,汉家边境基本得到安宁。从历史上来看,他也是“和亲”这一外交政策最早提出者,后世的不少朝代都曾利用这一政策和外族和平相处,贡献巨大。

移民十万到关中保西汉两百年基业

《史记》、《汉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记载了娄敬一生的三件大事,迁都长安、和亲匈奴是其中两件,接下来我们要说说最后一件,那就是移民关中。

娄敬自匈奴和亲归来之后,就向刘邦提出了这一政策。有专家认为,这也是娄敬提出的最重要的政策。所谓移民关中,就是将关东的豪强大族强制移民到长安的做法。当时娄敬出使匈奴,仔细考察了匈奴各部的地理位置,他发现匈奴在河南的白羊、楼烦两个部落,离长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路,轻装骑兵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地区,这是很危险的。另外,长安地区刚刚经过秦末战争,人口稀少,如果关中地区遭到匈奴突袭,后果不堪设想。

有什么解决办法呢?只有移民,将关东的人移到关中。哪些人要被迁移过来呢?娄敬想到了六国后裔。他分析,“当初各地诸侯起兵发难时,若不是有齐国的田氏各族以及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参加,是不能造起势来的。如今陛下虽然把都城建在关中,但实际缺少人口。北边靠近匈奴敌寇,东边有六国的旧贵族,宗族势力很强,一旦有什么变故,陛下是不能高枕无忧的。我希望陛下把齐国的田氏各族,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宗族,燕、赵、韩、魏等国的后裔,以及豪门名家都迁移到关中居住。国内平安无事,可以防备匈奴;若所封诸侯王有什么变故,也能率领他们东进讨伐。这是强干弱枝之策啊。”

娄敬的这个政策,实际上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首先,移民关中可以充实关中人口,防备匈奴;其次,关东六国贵族因为这一政策,从此远离故土,不能再兴风作浪;第三,将来关东如有变故,这些迁移来的贵族部属众多,可以用来参战平叛。

刘邦采纳了娄敬的移民之策,史书记载,当时十余万口人被移民关中。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后世造成的影响必定是深远的。从小处来看,关中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从大处来看,六国贵族从此灰飞烟灭,不同于秦末六国贵族群起作乱,直到后来汉朝爆发大的动荡,我们也只看到同姓诸侯王反抗朝廷,再也找不到六国贵族的影子。可以说,直到后来王莽篡汉,两百年间,再也没有六国余孽作乱,汉朝的基业也因此得到巩固。

史书对于娄敬的记载,仅限于以上三件事,他后来如何,再也没有交代。他起自寒微,因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受到重用,于己,实现了人生价值;于国,保证了长治久安。研究这样的人物,比上多少节成功学的课都来得有价值。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