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青岛高氏家族以气节著称 祖先高柴是孔子弟子

2016-08-25 作者:宫岩

胶州高氏家族以气节著称他们是孔子弟子高柴的后人

在诸多望族世家中 ,有的以“文”著称、有的以“武”著称,而胶州高氏家族(也称胶东高氏)以“气节”闻名天下。高氏家族在政治、军事和文化三个领域为胶州培养出最顶尖人才,高弘图是胶州最著名的政治家,高文熠是胶州官职最显赫的军事家,高凤翰是胶州最杰出的书画家(在之前的《发现青岛》栏目中 ,我们曾经写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内心的信仰。有人问,有如此气节的家族究竟是何人之后?他们的祖上便是春秋时期的高柴,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胶州高氏家族。

孔子弟子高柴的后人

作为《百家姓》里排第十五位的姓氏,高姓占全国人口的1.21%,约有1573万。

高姓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还得看《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里的专业解答:“高氏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高姓源于姜姓,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也就是后来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对胶州而言,赵姓是第七大姓。胶州高氏家族是山东著名的世家望族,据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胶州百家姓》作者石业华介绍:“现代高姓人除少数原始居民外,主要来自山东利津,另有少量高姓人从云南及山东黄县等地迁入。”

据《胶东高氏族谱》介绍,胶东高氏(胶州高氏家族)的始祖是高伯通,是高至公的第二个儿子,于元朝末年从利津迁往胶州。那高至公祖上又是谁呢?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寻到了胶州高氏家族的根。

据胶东高氏后人高祀起介绍,他从2008年起与胶东高氏的其他后人一起着手修缮家谱,在这个过程中,联系上沾化县高氏后人,得到高至公的消息,从而找到了胶东高氏祖上的始祖,就是春秋时期的高柴,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高柴,生于公元前521年,字子羔,春秋末齐国人。他颇有政治才能,在鲁、卫两国先后4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

有这么个有名气、有能力的始祖,胶州高氏家族的表现自然厉害。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高氏家族考中进士14人,其中武进士3人;考中举人48人,其中明朝武举人1人、清朝武举人9人;贡生61人;因世袭、援例、议叙、考授、从伍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74人。其科举成绩,以人口平均计算,居胶州各姓之冠。高氏家族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太多,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几个代表人物的故事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他们的“气节”。

正一品大员高弘图绝食身亡

第一位代表人物,胶州历史上官职最高的人高弘图。崇祯皇帝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南明政权也很快垮台,明王朝灰飞烟灭。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正一品大员高弘图选择了绝食身亡。

高弘图,字子猷、研文,号硁斋。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27岁的他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先后任陕西监察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他在仕途上的表现,可以通过以下几件事来了解: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他因上疏开脱左光斗、杨涟等人罪名,触怒熹宗,被夺俸两年。不久又针对当时局势,上疏陈述“时政八患”,并请求朝廷起用邹元标、赵南星等人。

天启六年(1626年),大太监魏忠贤欲将高弘图收入势力范围,遭到拒绝。魏忠贤矫旨逮捕都御史周宗建和吏部主事周顺昌,他立即上书,洞指其奸,从而触怒了魏忠贤,被罢官。直到魏忠贤畏罪自缢,高弘图才官复原职。

崇祯五年(1632年),高弘图升任工部侍郎,当时太监张彝宪奉旨督察部事,高弘图坚持不与太监共事,七次上疏乞休,皇帝火了,再被罢官。

至此高弘图入仕22年,就被罚俸、罢官了三次,这在大明朝政界也是个奇迹了。吃了这么多亏,他是不是可以变得灵活点了呢?依然没有!崇祯十五年,清兵南下攻胶州,听到这个消息后,还在家里潜心著述的高弘图马上出山,协助知州郭文祥昼夜巡城坚守。崇祯皇帝得知后,再召高弘图为南京兵部侍郎,不久又升迁为户部尚书。

只是,此时的明王朝早已无药可救。清兵入关后,福王朱由崧下诏,请高弘图任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高宏图抱着光复大明之志,多次上书福王改革弊端,推行新政。可惜跟错了主子,朱由崧懦弱无能,内阁首辅马士英专权,一次次上书石沉大海。清兵攻陷南京后,素敬高弘图人品的豫亲王多铎,派人携重金和亲笔信劝他归顺清廷,遭到严词拒绝。在高弘图心里,他的国只有明王朝,没了明王朝也就没了一切,62岁的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绍兴野寺中绝食九日后以身殉国。

清初名将高文熠,康熙褒奖“材武”

高氏家族人才辈出,不仅在政治上取得好名声,军事上也成绩斐然,清初名将高文熠的名字曾经让敌人闻风丧胆 。

高文熠从小力气大,爱读兵书,喜欢骑射。后来到即墨营当兵,被授百总(军职,麾下有百名士兵)职位,却被仇家陷害而遭开除军职。原以为这一生再与军旅无缘,但应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他被招募到了陕西,后又得到西宁总兵王进宝的赏识,进了兰州隶抚标营。从这一刻开始,高文熠的人生大放光彩。

据《胶州百家姓》一书介绍,王进宝当了固原提督后,将高文熠招到麾下,并作为心腹,每战必为先锋。抚远大将军图海在宝鸡聚集诸军以讨伐叛军,当时王进宝尚未到达,就先让高文熠率千人南渡渭河以打击叛贼。南山是古栈道的北口,地势最为险峭。图海下令诸军分地攻之,诸军左右相顾,谁也不能顺利攀登南山。高文熠愤然大呼:“怎么能把大功让给他人?”于是,率部攀崖而上。叛军远远望见,都吓跑了,喊道:“王进宝的精锐部队来了!”于是,高文熠夺取了南山。

还有一件事,高文熠在宁夏固原攻打叛军时,发现一个土穴,里边藏有避乱妇女160多人。大家想把这些女人分了,高文熠拔刀以死相阻,又向大帅王进宝请示,最终让这些妇女回了家。这件事为高文熠赢得了好名声。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高文熠升为广西柳庆营副将。这一年,康熙皇帝在畅春苑召见高文熠,询问其战功,他却将功劳归于主将王进宝,让康熙深为欣赏,下旨褒奖高文熠之“材武”(有才能而且勇武),并将他留在了京城地区,不久调河间(今属河北沧州)副将。此后,高文熠多次跟随康熙皇帝左右:康熙驾临龙泉关,特下旨让高文熠护驾五台山,并赐念珠等物如一品官;康熙巡视河工,高文熠护驾有功,被授为南昌总兵官;康熙到山东视察,高文熠在此迎驾并随至杭州,回赐珍果及五爪龙衣,御赐“树干城”三字匾额,迁升西安府驻防副都统。按清制汉人不得官至都统 ,高文熠得授此职,可见他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此时的高文熠兵权在握,官居二品 ,而家里却很清贫。家人埋怨他太清廉,他却说:“这不比从前在军旅中的日子好多了?”

民国名将高凤城曾代理吉林督军

高文熠厉害,他的后人也很能干。比如民国名将高凤城。

高凤城(1866~1929年),字鸣岐,自幼聪颖,身体高大健壮,因家贫无力求学,也不屑于经商之事。少年时,曾经读过先辈高文熠的传记,见有康熙皇帝赐“树干城”三字匾额的记载,内心颇有感慨:“先祖有功德,子孙应该继承他辈的功业 !”从此,在心里便埋藏了四方之志。

高凤城的早年事迹,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王力在《向阳屯大宅门的主人——高凤城》中是这样介绍的:23岁那年,高凤城打算到外边谋事,苦于无路费。妻子徐氏把平时节约的一吊钱递到他手里,劝他“大丈夫志在四方!”于是,高凤城投直隶督标新兵左营效力,不久就升至炮兵手。他的上司对其相貌感到惊奇,挑选他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高凤城陆续充任毅军(清军将领宋庆所部)哨官、武卫军中路各营督操官、毅子军左营帮带(管带的副职)。不久,又调入北洋陆军参谋学堂,后担任学兵营工程队官。光绪三十年(1904年),高凤城升至北洋常备军吴长纯第二镇(即陆军第四镇)步队第四协工程队第二营管带。这一年,高凤城因在永定河办理河工有功,被调入奉天奉军中路各管帮统 。后因剿匪有功,免补知县,直接升到分省候补同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孟恩远调任吉林巡防督办,高凤城跟随,任吉林巡防队(吉林陆军)第二标统带、护理第一协统领职,从此开始了在吉林军中多年的戎马生涯。

1912年8月19日,袁世凯下令改军制,高凤城任陆军23师步兵45旅旅长,随后被授予陆军少将。1915年3月17日,陆军第23师改编成两个混成旅,高凤城任第二混成旅旅长,袁世凯称帝,封为一等轻车都尉(爵位的名称)。1917年5月2日,高凤城加陆军中将衔,接着被任命为延珲镇守使(管辖原清朝珲春副都统所统领的区域),成为一方军政大员。这一年,吉林督军孟恩远在天津养病,高凤城代理吉林督军,还代理过“吉林巡抚”。

1919年6月,张作霖唆使吉林士商向北京政府控告孟恩远“纵兵殃民,扰乱金融”,并列举八大罪状。于是北京政府授孟恩远惠威将军空衔,令其进京供职,但孟恩远拒不服从,参谋长高士傧、旅长高凤城也反对易督,举兵反抗 。张作霖见孟恩远决心对抗 ,便勾结日本吉林驻军,制造(长春)宽城子事件,迫使孟恩远辞职。最终孟恩远见大势已去,这才同意下野。这期间,高凤城又代理吉林督军。1920年8月,北京政府任命6个混成旅旅长,高凤城任吉林陆军第6混成旅旅长。张作霖控制东北后,高凤城任督军署顾问,直至去世。

高凤城是一位清正爱民的军事将领,他常说,“官职有文武之分,总以恤民为职志”。而吉林人“翕然称颂”(一致称颂),曾亲切地称其为“高大肚子”。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宫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