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即墨人李廷扬皇帝面前耍大刀 随机应变成探花

2014-12-18 作者:刘旭

清朝嘉庆年间,即墨七级镇七级西南村出了一名武探花。这武探花姓李,名廷杨,字拱辰,号对坡。李廷扬自小习武,100多斤重的大刀耍得虎虎生风,因为武术功底好,他接连通过了省试 、会试,最终进入殿试。就在这殿试现场,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但也正因为这惊险 ,他得中武探花。殿试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本期《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李廷扬的故事。

李廷扬的大刀有100多斤

李廷扬出生在即墨七级镇七级西南村,清代属胶州东北乡。李家在村里算得上是大户人家,是个财主。李廷扬从小聪明好学,体格棒实,尤其喜欢使枪抡棒,没事儿的时候喜欢和小朋友们动动拳脚。虽然读起“四书五经”来经常会偷懒,但他特别爱读兵书,研究起谋略来总是废寝忘食。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文富武”,就是穷人 ,可以头悬梁锥刺骨,可以凿洞取光,可以逮萤火虫装了小纱袋夜读 ,总之无论再穷,只要能裹腹,一天吃个窝窝头,穿双破草鞋能走到京城,就可以考取功名。然后,衣锦还乡,盖房子成片,娶老婆俩仨。

但是习武就不一样了,先拜师就得花点钱,没钱啊老师就不好好教,看看国内近代的武术名家,尚云祥、孙禄堂、陈发科、大刀王五,虽不敢说家产万贯,却也至少是个地主级别的。再一个就是习武是个力气活,没钱吃不好,营养跟不上,一拳出去就眼冒金星,那哪成。据说,有位有名的拳师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回家跟你妈说,每天吃不上半斤牛肉,就不要再来了。”

言归正传。李廷扬的父亲见儿子是块习武的好材料,就花重金聘请胶州名师,从市场上买来了马匹、刀枪、弓箭等练武器械,在村西南开设了跑马场,让他习练武艺,专攻武科。几年下来,李廷扬不但精通兵法谋略,十八般兵器也样样拿得起。据说,李廷扬最喜欢使用的兵器是100多斤重的大刀。

随机应变中了武探花

李廷扬很机灵,师傅教的,他一学就会,有空就练,武艺日渐提高。嘉庆五年(1800年),县里比武考试 ,李廷扬去了,比试结果,中武秀才。第二年参加省试,中武举 。同年,李廷扬来到京师参加辛酉科武会试。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同时也为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它们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习武者举行一次考试 ,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样选拔军事人才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明清武举考试,考生要经过童试、乡试、会试,也就是在县里、省里、京城都通过后,才能考中武进士,才有机会接受皇帝的殿试。

殿试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头三名设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在殿试上,不管任何级别的考试 ,都要举办三场,只有三场全通过了,才不被淘汰。三场考试完毕,李廷扬的马上箭、步下箭及策论均合格,中式为武贡士,单等参加由嘉庆皇帝亲策的殿试了。

殿试,李廷扬表现如何呢?作家贾云峰在《古代武探花功夫到底有多高》一文中写道:殿试那天,嘉庆皇帝在文武大臣的簇拥下来到了考场,主考官举行了祭祀仪式,“主持人”就开始点名,让一位位武举人进行才艺表演。轮到李廷扬上场时,只见他提着那100多斤重的大刀,缓步走进了考场中央。初次见到皇帝,周围观看的都是顶戴花翎的大官,见到这样的情景,李廷扬不免有点紧张。紧张也得练啊!深吸一口气后,李廷扬扎好马步,徐徐挥动大刀,按照练好的套路,由慢至快、由易到难,一招一式地舞了起来。舞到快处,刀风飕飕、寒气拂面,把考场的人都看呆了。

就在这紧要关头,李廷扬忽然双手一滑,刀柄脱手而出。眼看着大刀就要坠地,全场的武贡士、大臣,包括嘉庆皇帝都不由得一声惊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廷扬飞脚将刀踢起,顺手一抄,又继续操演起来。因这一招歪打正着,动作连贯顺畅,外行人还以为是套路中特有的招式,顿时赢得满场喝彩,但李廷扬却吓出一身冷汗。操演完毕,嘉庆皇帝问:“李爱卿,刚才飞脚踢刀的那招叫什么名堂?”李廷扬连忙叩头上奏,低着头撒谎说:“启禀皇上,那一招叫做‘珍珠倒卷帘’”。嘉庆皇帝听了龙颜大悦,御笔钦点李廷扬为一甲三名武探花,赐“进士及第”,并授二等御前待卫。等到殿试结束后,李廷扬回到旅馆,脱靴一看,脚趾已被刀背砸得血肉模糊了。

李廷扬官至从一品

李廷扬考中武探花后,被授为二等御前侍卫。御前侍卫,这是个啥概念呢?从史料中,我们也能略知一二。清太祖时期初建起了侍卫制度 ,而随着清王朝皇权的不断集中、巩固和发展,作为帝王近臣的侍卫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越来越详尽的侍卫制度建立起来,侍卫也被细致划分等级、规定名额。沈阳故宫博物院史料记载,由于侍卫是近御之臣,与皇帝关系密切,因而不但有较高的等级,也享有较高的待遇,在清开国时期就得到特殊的眷爱、优恤和奖赏。据《满文老档》记载,汗(努尔哈赤)准近身侍卫及为首之大臣称其贝勒。侍卫与国中为首大臣地位相等,可以同称努尔哈赤为“父贝勒”,可见侍卫的尊贵地位。

作为御前侍卫的李廷扬,不久又升职了,选授四川达州营游击,当年又调任提标左营游击。

李廷扬后来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曾经署理惠州提督)等官职,诰授武显将军。据文献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川峨边、马边等地匪患严重,李廷扬率军前往平息,因武功升任参将。清嘉庆二十一年,李廷扬升迁从二品副将。清嘉庆二十三年,四川总督以军功荐举李廷扬“堪胜总兵之任”,嘉庆皇帝亦因李廷扬作战勇敢,带兵有方,擢升他为广东高州镇总兵、署理惠州提督,并赏赐顶戴花翎。这一时期李廷扬的官职最高(从一品),属于他仕途中最为辉煌之时。

在清代道光年间,李廷扬一直任正二品官职的总兵。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 刘旭

◎链接武科殿试

武科殿试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头三名设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考中之后非常荣耀,高官厚禄大大的有,即使没考过也可以在兵部任个一官半职。

但是,要想在殿试中考试通过又谈何容易?在殿试上,不管任何级别的考试,都要举办三场,只有三场全通过了,才不被淘汰。一场先考验骑马射箭的本领,驰马三趟,发箭九支,三箭中靶才算合格,达不到三箭的就被淘汰。二场考的是马下射箭和臂力的大小。考试的项目有“头项拉硬弓”,弓按照硬度大小,分为三种,应试者可以自己选择不同硬度的弓,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120斤、100斤、80斤三号,试刀者应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墩子”。石墩子最少200斤,有提手,考试时,考生将石墩提到胸口,然后再将石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意是就像左右翻看印章似的,但动作只有一次完成才能算作合格。据说,经常有考生石墩落地,把脚背砸烂。

考武举的武林好汉们,最怕的还是第三场考试,这不是考武术,而是考“文化课”。清初是考策论,也就是问答和作文,题目多要求根据《孙子》等古代兵书作答。贾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