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老青岛三大会馆三足鼎立 曾联合保护了天后宫

2016-10-20 作者:田野

老青岛三大会馆三足鼎立每个会馆都是一段传奇

老青岛三大会馆三足鼎立每个会馆都是一段传奇

会馆是驻京办的前身,在封建社会,京城会馆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官员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民在京城的合法权益,维系同乡、同宗、同行业的关系等 。要知道,会馆还是政界和文艺界翘楚的落脚之处,中国国民党就是孙中山在湖广会馆里建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是在绍兴会馆里创作的。

青岛是一个移民城市,自开埠以来,各地商人聚集于此,自然也就不乏会馆。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三大会馆”——齐燕会馆、广东会馆、三江会馆。三大会馆各具特色,每个会馆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三大会馆。

会馆兴起:青岛外地人激增,同乡人互帮互助

近代以来,北京、上海等地会馆分布都很集中,这和他们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关。而青岛会馆的诞生,则跟这座城市的“先天基因”不无关系,有其特殊原因。概而言之,青岛是近代新兴的一座移民城市,短时期内即有大量外地人口拥入。在外地人之间、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中国人和德国人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房兆灿撰有《近代青岛齐燕会馆研究初探》一文,提到了青岛这座城市早期的扩张速度:“青岛建制于1891年,在清末民初几十年内,即从一个渔村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万居民的通商都会。1897年,德国人调查全境人口为8.3万人,1926年,我国调查人口已增至32.2万人,至1947年,人口达到78.8万。而青岛的人口出生率1924年为12.02‰,1947年为17.32‰,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青岛的新增人口绝大多数是外地人!

这么多的外地人聚集在青岛,如何维护各自的利益呢?会馆,这个明清以来就以同乡同业为纽带的传统机构,开始在青岛爆发式现身。1905年,山东黄县人傅炳昭创办山东会馆,后成通号经理朱子兴等河北商人加入,改为齐燕会馆。第二年,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古成章创办广东会馆。再过一年,江苏人丁敬臣等创办三江会馆。三年之间,青岛“三大会馆”三足鼎立,在扮演重要商业角色的同时,也对近代青岛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创办会馆的大都是商人,因为他们财力雄厚,但会馆的主要作用似乎并不是为了商业。如三大会馆中的三江会馆,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就称:“三江会馆确实有时是商业联谊的场所,但它主要功能绝不是商业性质的。它更多的是同乡人互帮互助的地方。比如说,同省的人到青岛来,没有地方落脚的话,就可以暂时免费在三江会馆吃住。而为会馆提供资金的一般都是同省的富有商人。”当然,会馆除了形成内部的整合,维持一定的传统和互助,也对外解决各种矛盾,形成发展的合力。

齐燕会馆:前身是山东会馆,建立最早影响最大

三大会馆各具特色,第一个要提的是齐燕会馆,因为它创办最早,影响也最大。

齐燕会馆的前身是山东会馆。1920年,山东黄县人祥泰号经理傅炳昭等人率先创建山东会馆,早期只有山东籍商号参加,后河北省的成通号经理朱子兴加入。由于河北籍的商号加入,而山东、河北在战国时分属齐燕两国,因此1922年将山东会馆改名为齐燕会馆。

齐燕会馆创办之初,位于大鲍岛街区里。尽管初建时面积不大,但齐燕会馆是青岛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会馆。德国胶澳总督在青岛遴选“华人信任”(也叫总督府信任),以协议华人事务,一共四个人,齐燕会馆占了两个,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各一个。齐燕会馆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会馆落成时,胶澳总督与山东巡抚都很给面子,亲自出席庆典,大门两侧楹联为学部侍郎刘廷琛所提:“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谁使海邦同被化;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我来田岛问英雄。”

德国战败后,齐燕会馆搬到馆陶路13号。搬家之后,会馆规模大增,青岛最大的银钱交易市场也设于此。而这次搬家,跟会馆创办人傅炳昭的努力不无关系。傅炳昭出身草根,没有家族背景,更没有后台,靠的全是个人的奋斗。他不但创立了齐燕会馆,还担任青岛总商会的首任会长。1902年,德国人打算拆迁天后宫,引发轩然大波。一向沉稳的即墨人胡存约拍案而起,自来精明的黄县人傅炳昭义愤填膺,他们集合青岛商家,开会研究对策,一场抵制德国人的商人运动骤然而起。原本想以武力弹压的胶澳总督,看到华商如此齐心,众怒难犯,于是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要向德皇威廉二世禀奏后再定云云,此事遂不了了之。这就是著名的“天后宫事件”。德国人放弃拆迁天后宫后,原本预留的地皮就闲置了,德国人战败后,齐燕会馆便在此建了新馆。

1931年,齐燕会馆设立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日本人控制青岛物资交易的局面。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齐燕会馆被日军强占,改名兴亚俱乐部。青岛解放后,这里曾是海军招待所,现为海军驻地。

三江会馆:“三江”是四个省,有青岛最早戏楼

三大会馆中集合省份最多的当属三江会馆。三江会馆的“三江”其实并不只是江苏、浙江、江西,还包括安徽。安徽和江苏曾是一个省——江南省。据鲁海先生介绍,明清两代,行省中有“三江”之称,即江南省、浙江省、江西省,“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认为江南省太大,便将其一分为二,以安庆、徽州(今黄山市)一带成立安徽省,以江宁(今南京)、苏州一带成立江苏省,这样‘三江’实际上就是四个省了”。

三江会馆位于四方路10号,算是很典型的中国建筑。中国人讲究隐蔽,不能让外面的人把门内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要建影壁墙。“三江会馆的影壁墙很高,大概和原来总兵衙门的差不多;一进门的两侧是两根带着刁斗的旗杆;往里中间是一个大戏台,有露天池座和带顶包厢;再往里是议事厅和客房;最后是曾经的三江诊所。”鲁海先生回忆说。

三江会馆的一大特色是戏剧演出。三大会馆中,三江会馆规模最大。会馆设立时,青岛没有公开演戏场所,所以大部分戏剧演出都是在三江会馆戏楼举行。青岛市档案馆史料显示,青岛最早的戏楼就诞生于三江会馆,京剧名伶言少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等均曾在这里演出。1928年青岛组织了一个京剧票友社,叫和声社,1933年起以三江会馆为会址,在这里多次演出,洪深、老舍、俞珊等都是会员,俞珊演出过《贵妃醉酒》。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来过,并给每人3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30块钱)以作剧团补贴。这么多名角荟萃,公演时自然盛况空前,不但周围居民挤得满满的,就连四方、沧口一带的老百姓也跑来听戏。

在关于三江会馆的描述中,有两位人物值得一提,一位是首任会长周宝山,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丁敬臣。周宝山是浙江慈溪人,曾在上海土产行做工 ,来到青岛后开了家周锐记贸易商行,赚得盆满钵满,并跻身于青岛的头面人物,后来当上三江会馆第一任会长。丁敬臣是江苏人,集青岛华商商会会长、三江会馆馆长于一身,他是老青岛“四大家族”(刘子山、傅炳昭、丁敬臣、李涟溪)之一,他的故居大学路16号甲后来林彪也曾居住过。

广东会馆:政治声望最高,孙中山曾发表演讲

三大会馆中政治声望最高的,当属广东会馆。尽管它成立不早,规模也不大,但因为一位政治伟人的造访,使其广为人知,他就是孙中山。

青岛开埠后,客居的广东商贾多住在甘肃路、陵县路一带,这也是甘肃路一度被称为“广东街”的缘由。由于广东老乡们需要经常往来,而当时的通讯、交通都不甚方便,遂于1906年成立广东会馆。馆址在芝罘路24号,是广东籍工商业者聚会议事之处。广东会馆由广东香山县人、大成栈经理古成章所创办,并任首任会长。广东会馆由在青岛的广东富商们捐助资金,专门为老乡服务。凡老乡有困难来找广东会馆,没饭管饭,没衣发衣,没钱给钱,如失业便帮助找工作,想回乡则资助路费……

孙中山是广东香山县人,他来青岛造访广东会馆,也就不足为奇了。据青岛作家、文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在《回忆老街里的广东商人》中说 ,1912年9月28日,刚卸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先生乘火车来到青岛,30日上午,他参加了在广东会馆小广场举行的欢迎大会。当天,在芝罘路、四方路、济宁路一带受到广大市民极其热烈的欢迎。下午,孙中山又参加广东会馆的茶会;而就在当晚,他再次出席了广东会馆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孙中山发表了激情演讲,他说中国应该破除夜郎自大的心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把中西文化结合,“青岛的建设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中国人当以此为榜样”,他还提到铁路建设需要商界支持,也要开放对待外国资本参与。广东会馆会长古成章随即起身提议:“我们中国千百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国家实现了民主共和,孙中山先生就在面前为我们指点迷津,设计未来。”在他的提议下,在场的人们起立举杯,整个青岛一时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东会馆被迫停办。直到1946年,广东会馆才得以恢复。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