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丘处机三次来崂山传道 即墨闹匪患他去招安

2015-03-09 作者:宫岩

当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他出现在金庸笔下,江湖上迅速刮起一阵血雨腥风,成为黄蓉眼中性格刚烈、武功高强的“臭道士”,他也是神雕大侠杨过父亲杨康的师傅 、全真教德高望重的掌教。说到这里,金庸迷们早已猜到他的名字 ,没错 ,他就是丘处机(又称邱处机)。这段时间随着电影《止杀令》的热映,丘处机这位历史人物又引起大家的关注。不过影视剧表现的都是他入道后的事情,本期《发现青岛》我们要从丘处机小的时候开始说起。

为磨炼自己,扔铜钱再找回来

在很多故事中,丘处机被刻画成了神一般的人物,他的出生自然也带上了很多传奇色彩。那是1148年,山东栖霞滨都村是个人少又穷的地方,尤其是村西头的那户人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十月怀胎的妻子,村里人看她独自一人实在可怜,便接济着她过日子。

正月初九这天早上,女人肚子一阵剧痛,邻居的婶子大娘们听见了赶紧过来帮忙,几个人一直忙活到中午还不见孩子冒头,这下大伙着急了,“难道难产了?”刚说完,外面大晴的天忽然阴沉下来,一场大雨马上要降临。这时从西北边匆匆来了两顶轿子,里面坐的是登州府的两位三品大员,俩人刚从轿子里走出来,“轰隆!轰隆!”忽然连打了几个响雷后,屋顶赫然出现一道红光,紧接着外面有人喊:“着火了,快来救火啊!”结果十几个人提着水桶到了跟前一看,哪有大火啊?门口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屋内跑出一人兴奋地喊道:“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啊!”话刚说完,那莫名其妙的红光也消失了,这下大家更疑惑了。在人们的议论声中,那两位官员已经一声不响地离开,边走边说:“寒舍吐焰,异香扑鼻,红光盈天,这个孩子不简单啊!”伴随着红光出生的那个男孩便是丘处机。

有了这个可爱的孩子,女人的生活变得有趣了很多。只是让她发愁的是,丘处机虽然自小聪明好学,但他却对功名一点兴趣都没有,偏偏喜欢上了道学,没事便跑到离家不远的白云宫,听那里的道士讲学。白云宫在一座名叫公山的山上,丘处机在那儿听完道后便一个人坐在半山腰的一块石头上思考。有一次,他不小心将一枚铜钱掉到了乱石丛中,铜钱很小,下面又全是杂草和石头,丘处机找了大半天才将铜钱找到,自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双腿发麻。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悟出了人生的第一个想法:欲成大事,就得经过这样的磨炼才行!于是,之后他竟然一次次将铜钱故意扔到乱石当中,再一次次费心找回来,以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为了纪念他的这种精神,人们便将他当年摸钱的石头叫做“摸钱岩”。

三次想自杀,结果都没死成

红光漫天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吉祥,丘处机的母亲之后也因病去世,剩下他一个人寄养在叔叔婶婶家里。失去双亲的他自小受尽了人间冷暖,在这些折磨中,他内心对道教更加充满了期望。于是在1167年,19岁的他并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娶妻生子,而是做了个让全村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独自去昆仑山烟霞洞修行去了!在烟霞洞独自修炼了一年后,1168年,听闻陕西终南山道士王重阳前来传道,丘处机便忙下山拜其为师,成为王重阳的弟子。因他虔诚又勤勉好学,王重阳给他取字通密,号长春子,与马丹阳、谭处端、郝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北七真人,之后的两年时间他们一直跟着师父四处说道。1170年,王重阳在河南汴梁去世,弥留之际嘱咐说:“你的道行最浅,日后要在马丹阳的教育下努力奋进,如果能吃得苦中苦,将来必有一番作为。”王重阳去世后,丘处机为他守孝三年,这期间在师兄弟们的帮助下,知识和道学突飞猛进。

之后,师兄弟分手去全国各地继续推广道教,而丘处机自知修行一般,便到终南山的一处破庙内继续修炼,平时到山脚下的人家讨口饭吃。他还给自己定了条规矩,饱或不饱每日只能化七家。这一日,他到了一有钱的人家,对方看了他一眼后很大方地给了他半个馒头:“我是个看相的,从你的面相上看,将来你一定会饿死,这次多给你点吃的,姑且多活几天吧。”丘处机拿着馒头没了心情,他反复思考看相人的话,既然命中注定我要饿死,不如早点解脱下辈子好再来修道。于是,便把那馒头送了人,准备绝食自杀!

第一次他躺在河边绝食,没想到河水暴涨,水流冲到他嘴边一个苹果,自杀失败!第二次他选择了一个破庙,没想到即将绝食而亡时,进来几个改邪归正的强盗,硬是把他给救起来了,自杀失败!而第三次,丘处机下了狠心,跑到高山上用铁链子把自己锁起来继续绝食,这下天上的神仙坐不住了,这考验也该结束了,便派了太白金星(也有的说是派了吕洞宾)下来点化,告诉他自己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不要相信这些面相之说!丘处机闻言大悟,之后便隐居皤溪(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潜修7年,又迁陇州龙门山潜修6年。

扮叫花子去救人,人家给他驴粪

没多久,丘处机便创立了全真道龙门派。在这期间,他倡导“摒恶行善”、“恤苦救民”,留下了很多关于他救人的传说故事。

传说龙门山下有个大富户,名叫王存福,他家财万贯,宅院修在了山环水抱中,门口摆着一座高数丈的石狮子,煞是威风。王存富的祖上一直行善积德,在山上修了观音庙,还将土地租给村里人种,只是到了他手里就都变了,他生来刻薄,总是欺压百姓。丘处机神机妙算得知他近日要摊上大事,看在他家人的面子上,化身叫花子去他家化斋,想以此提点他。谁知那日正好遇上王存富出门,见丘处机穿得衣衫褴褛,竟然将驴的粪便扔到丘处机的瓦罐里,嘲笑道:“你求我施舍,我便把这粪便施舍与你了!这也是我雇人拾来的,算是便宜你了。”说完便和下人们一阵哈哈大笑,丘处机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口里说着:“善哉善哉”,独自离去。

“请留步!”追上来的是王存富家的丫头春花,她见丘处机实在可怜,又见不惯主人总是盛气凌人的样子,便从厨房里偷偷拿了两个馍馍,塞到丘处机的瓦罐里,“快走吧,这里不是善地,我也帮不了你多少了。”丘处机告诉她:“你是个善良的人!记住,如果看到门前石狮子眼睛发红时,便跑到山上的观音庙躲着。”春花把这话记在心里,每天都去门口看一眼石狮子,这事被放牛的牛娃子发现了,便给她使了个恶作剧,用红土把石狮子的眼睛摸红了,到了晚上春花又出来看,果然发现石狮子双眼发出红光,吓得她第二天赶紧收拾东西往山上跑去了。

见春花跑得急急忙忙,同在王存富家打工的王兴、王亮二人听完牛娃子的话后,拉着他去找春花解释,没想到三人刚到庙里,外面一个响雷震得地动山摇,大雨倾盆而下。第二天众人出门一看,王存富家已经被洪水冲垮了。等春花把整个事情经过给乡亲们说完后,有一位老者明白过来,这叫花子便是在龙门山上修炼多年的道士啊,是他救了大家的命!之后,春花等人便上山做了他的弟子,丘处机为春花取名李真多,王兴取名王志闲,王亮取名王志一。

为建太虚观,跟王母娘娘争地盘

1191年回到栖霞的丘处机得到家乡人的热烈欢迎,他决定在这里建立属于自己的滨都宫。话说丘处机到来后,此处便充满了仙气,恰好让出游的王母娘娘看见了,也相中了这个地方,为了跟丘处机抢地盘,她偷偷将自己的绣花鞋仍在沙土中,谁先来就是谁的,看丘处机到时还能说什么。丘处机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不能得罪王母,但也不想失去精心选好的地方,于是跟王母斗起了法,神不知鬼不觉将自己的一个木鱼埋在了绣花鞋下面。果然,等俩人碰面后,在大家的见证下,先挖出了绣花鞋又挖出了木鱼,王母气得无话可说,只能驾云而去。

滨都宫共有72座庙,是个声势浩大的工程,几百人每天在这里忙活着。丘处机负责给大家伙做饭,每天饺子、米饭、面条绝对不重样,大家看着奇怪,他一个人怎么能做这么多人的饭呢?原来丘处机根本没动,他只是往锅里倒上了水,用手比划几下,火就着起来了,没一会儿锅里就飘出了饭菜味。不仅如此,就连建筑用的木材也都是从一口井里自己长出来的,所以没多久,滨都宫便建成了。1208年,金章宗皇帝赐匾额“太虚观”,即后来的太虚宫。

太虚观建得气势磅礴,可大家一看,这门口还少一对能跟这里相匹配的石狮子,这该去哪找呢?丘处机再次用出了他的绝招,乔装打扮后四处化石狮子去了,只听过化缘,却是第一次听到还有去化石狮子的。他遍寻全国,终于在江南一个财主家门口看到了那对适合太虚观的石狮子,听完丘处机的话后,财主哭笑不得:“这石狮子何其之重,你若能搬走就送给你了吧,这可是皇上所赐的呀!”

在财主眼里绝对不可能的事,对丘处机而言却是小事一桩,只见他两袖一甩,两个石狮子瞬间进入他的衣袖中,一转眼便没了踪影。这时,老财主才反应过来,赶紧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去追,结果三人都陆续跟着丘处机跳入了江中……当然,他们三个是绝对不会死的,为了报答老财主送石狮子的好意,丘处机将他的三个儿子收入自己门下,并点化他们成了神仙,镇守着太虚观的其中一座庙宇。

19岁独自上山修炼、20岁成为王重阳大弟子、43岁时创立全真道龙门派……这一路走来,虽然伴随着很多难以想象的神话传说,但丘处机自身的努力不可忽视,正是因为他对道学的执着才创造了奇迹。那么这个道教的伟人又跟青岛有什么关系呢?丘处机不仅曾三次来崂山修行、传道,还留下了许多刻石和传说。

即墨闹匪患,朝廷无兵可派就让丘处机去招安

丘处机曾经三次来崂山 崂山丘处机衣冠冢

几百年来,凡是来崂山的人,除了被这里优美的风景吸引,还有个重要原因便是寻找丘处机的遗迹,他曾经三次登上崂山,将道教的精髓留在这里,之后才有了崂山道教的兴盛。但丘处机的最大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此,比起他发展道教的贡献,劝说成吉思汗“一言止杀”更是千古绝唱。“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为了这句话,丘处机带着18个徒弟走了三年终到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电影《止杀令》讲述的便是这段西行路上的故事。

三次来崂山,曾为崂山改过名

要想了解丘处机与崂山的关系,崂山太清宫是必须得去的地方,在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的安排下,记者开始了寻丘处机之旅,在上千年的道观中感触他曾经留下的痕迹。太清宫入口处一块偌大的石头映入眼帘,上面刻着“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众多游客在此拍照留念,导游解释,“崂山道教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跟丘处机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曾经三次来到崂山,将崂山的名气带大。”

丘处机第一次登上崂山是在1195年,朝廷禁罢全真教的第五年,他回到了栖霞后便在山东境内四处宣传道教。《太清宫志》中记载“七真降临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阐教义,道化大悟。”七真便是“全真七子”,只是他们行程仓促,并没有停留多少时间。到了1208年,丘处机传道到莱阳,便从莱阳转道再次来到了崂山,并在大崂村之南的一处悬崖峭壁下寻找了一处洞穴修行。这次时间虽然也很紧张,但他趁机做了件大事,给崂山改名字。原来,崂山曾经写作“牢山”,名不佳,“丘处机觉得这里地处海滨,就像一只鳌伏于海上,因将其改称鳌山。明代,在山旁修‘卫城’,即名为鳌山卫。”

短短一年后,1209年,已经61岁的丘处机第三次登上崂山,这时全真教与朝廷的关系得到缓解,在南天门上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法事活动后,顿时觉得心情舒畅,站在崂山上面对这三面环海的美丽景色,耳边听着道士演奏的《空洞步虚曲》,心潮澎湃,当即作词一首:“乘舟共赴烟霞侣,策荆杖、寻高步,只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曲,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均天去。”这首词便是至今广为传唱的《青玉案》,将南天门的高险之状和法事活动的盛况表述得淋漓尽致。

丘处机去世,衣冠回崂山

在这三次崂山之旅中,除了传道,丘处机都会留下了诗词,比如第一次留下了10首,第二次留下了20首,第三次又留下很多,比如在三皇殿上方便有一处丘祖刻石 。据了解,至今崂山上有丘处机诗词41首,散布于崂山的太清宫、白龙洞、上清宫、混元石等地。丘处机是热爱崂山的,除了有具体记载的这三次登山,据说他多次到过这里,广收门徒,传经布道,不仅使崂山成为道教的主要丛林,同时也为道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样,崂山也对他有着一份特殊的亲情,这里的居民李大爷倚靠在一棵银杏树旁边晒太阳,他说得实在:“丘处机就是咱崂山的啊,每年的初一、十五,还有他生辰的日子我们都会去太清宫、上清宫给他烧香。很多人喜欢来太清宫,也是为了来这里图个安静,因为道教最让人心静、养生了。”也如一位导游在带游客时所说:“道教有个宗旨,不走回头路!来这里身心放松,好好感受这种意境。”

丘处机在崂山人眼里是特殊的 ,而在崂山道士们心中的分量就更不一样了。在混元殿(以前附近还有个丘祖殿,是为祭祀丘处机所建的殿宇)旁记者向一位崂山道士请教丘处机的传说,他告诉记者:“丘处机对崂山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的到来才有了之后崂山的兴起和崂山道教的兴盛,所以在这里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丘处机留下的痕迹,比如丘祖刻石、三皇殿墙壁上的圣旨,还有他的衣冠冢。据说丘处机去世当天,太清宫也同时为他举行了法事,并由专人将他的衣冠带回来埋葬在了崂山,只是衣冠冢在文革时遭到了破坏。”不过,对于这个说法目前尚存疑问,因为曾经打开衣冠冢时并未从中找到衣冠,只是一具空空的石棺而已,这个疑问还得等历史学家们继续考证了。

丘处机确实多才多艺,不仅会传道、会作诗词、会编道家的曲子,对养生也颇有研究,他的《养生消息论》至今仍是养生界的权威读物。

即墨盗匪闹事,丘处机前去招安

崂山留下了丘处机的印迹,在即墨也流传着一件丘处机只身入匪巢的英雄事迹。那是金章宗时期,朝廷正忙着与北方蒙古交战,此时却传来山东即墨县内有强盗闹事危害百姓的事,这些匪盗迅速聚集,连地方官吏都无力管制。金章宗看到奏折干着急,却实在无兵可派,这时有人推荐山东丘长春道长在当地很有名望,何不派他前往招安乱民。这主意好,金章宗一道圣旨给了丘处机。

临行前,众人开始担忧:“这次深入匪巢,朝廷不派兵保护吗?”丘处机反问,“朝廷如果还有兵可派,怎么能用我呢?我们师徒几人要带着朝廷的旨意前去,告诉他们朝廷对他们并无恶意。”于是 ,他不带一兵一卒只率徒弟数人前往即墨。路上听说盗匪占据了即墨东山便直奔东山而去,路上恰好遇到这群匪徒抢劫,一位年轻男子正与他们搏斗。盗匪人多,眼见青年已无力抵抗,丘处机一声怒吼,拂尘一甩:“你等强盗住手!”只见强盗们相继跌倒。盗匪一看慌了神边跑边叫:“快逃,神兵来了!”半路救下的这位青年名叫李志常,日后成了全真教的掌教。丘处机到了盗匪住的地方后让人通传:“栖霞道士丘处机相见!”因之前见识过他们的本事,又对丘处机的名字早已耳闻,盗匪们不敢造次,恭恭敬敬请他们进去。

见到盗匪头目,丘处机直奔主题:“南宋朝廷昏庸腐败,自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后,已引得天怒人怨。你等不做救国救民的义军,却成了危害民族的败类。金朝气数将尽,但也不是打家劫舍者所能取代的,灭他之人即将到来。请各位回家做个良民。”丘处机的一番话说得众盗匪心服,表示愿被招安,他们中大部分人回了家,还有一部分入了丘处机门下,成为全真教的徒弟。按照这个时间有人推断,这件事应该是1214年发生的杨安儿起义,朝廷多次讨伐无功而返,只能请丘处机出面,据说“所至皆投戈拜命,二州(登州、宁海)遂定”。丘处机给金国办了件大事,让他再次名声大噪,全真道再次迎来发展高潮。

行走三年劝成吉思汗“止杀”

全真教在当时的威望让当朝政府不敢小觑,曾经南宋请丘处机入朝,他没有去。金朝看到了他的能力也请他入朝,他还是没去。可1219年5月份,当使臣刘仲禄带着成吉思汗的《召丘神仙手诏》,前来“召请”丘处机时,他竟然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丘处机只回应了一句:我的行止是按天意而动的!何为天意?之后有文史专家分析当时的局势,丘处机只是看清了蒙古的强盛,觉得其肯定会一统天下,为全真教发展而同意的。

据说,成吉思汗曾三请丘处机,最后才被感动的。这样一位“一代天骄”请丘处机有何目的呢?众人将其定在了“长生不老”上,说成吉思汗遍寻长生不老药方,打听到丘处机是位300多岁的活神仙,故邀请前去。不管怎样,1220年,73岁的丘处机不顾年老体迈带着18位年轻有为的弟子开始了西行,从栖霞到大雪山,长途跋涉、历经苦难,甚至有位弟子染病死在了途中,直到1222年夏天的时候,两人终于见面了。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将当时的现场还原:

见到成吉思汗,其他人都恭恭敬敬地下跪:“大汗,丘神仙已到!”丘处机还没有要行礼的动作,成吉思汗便立马起身相迎:“丘神仙不必多礼,以后也不用下跪。”一见面便给了丘处机个大面子,地位何等至尊啊!

几句寒暄后成吉思汗问:“闻世间有长生不老之说,神仙认为该如何取得?”丘处机直言:“世界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见成吉思汗吃惊的眼神,丘处机慢慢解释:“短命之人皆因‘不懂卫生之道。’而卫生之道以‘清心寡欲为要’,即‘一要清除杂念,二要减少私欲,三要保持心地宁静。’”

成吉思汗听闻点头称是 ,他又问:“那神仙认为,本汗取天下后该如何管理?”

这才是丘处机来这的目的,他用了三年时间、行走三万五千里,就是为了能亲口跟成吉思汗说这句话:“欲一天下者,必不嗜杀人。”当时的蒙古取天下主要以杀戮为主,丘处机劝他“止杀”又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幸亏,成吉思汗听进去了,之后确实减少了杀戮,康熙帝(一说乾隆帝)曾对此大加赞道:“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成吉思汗对丘处机非常尊敬,凡他说的话都会认真领会,丘处机也会通过各种小事情继续劝诫成吉思汗。比如有一次成吉思汗在打猎射杀一只野猪时突然马失前蹄,可野猪却不敢扑向成吉思汗,别人都说不清为什么,唯独丘处机入谏:“上天有好生之德,陛下现在圣寿已高,应该少出去打猎。坠马,正是上天告诫陛下 。而野猪不敢靠近,是上天在保护着陛下。”成吉思汗对此十分信服,尊呼他为“国师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事”。在大雪山住了一年时间,因不适应那时的气候,丘处机决定东归,成吉思汗派了五千骑兵将他送回,并减免了全真教的赋税。

在太清宫三皇殿两侧的墙壁上刻着成吉思汗给丘处机的圣旨,上面不仅有全真教继续扩大的旨意,还写着:“朕常念神仙,神仙勿忘朕!”足见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信任和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一直延续到了1227年,成吉思汗和丘处机相继去世,是宿命?还是缘份?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