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县是青岛首次有行政建置 与秦皇汉武有渊源
2016-12-01 作者:田野

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青岛建置于何时曾有过激烈的讨论。据说,当时有一种意见 ,认为青岛的建置可以从“不其(fuji)建县”开始。当然,这种说法最后没有被采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其”对于青岛的重要性。
“不其”,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觉得很陌生,可是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它却声名显赫。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就曾经巡幸不其县。不其县的辖境大体相当于今青岛市市内三区及城阳区,这是青岛第一次有行政建置 。
“不其”从何而来?围绕它而产生的“不其山”、“不其县”、“不其城”又都有哪些历史?特别是在这些历史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聊聊“不其”。
不其:不其之名来源于不其山
“不其”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历来有很多说法。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稽考“不其”一词,它先是表否定和疑问的副词,频见于甲骨卜辞。如“贞,不其雨”、“我不其受年”等等。青岛著名学者巩升起在《海陆一体化维度上的东方秘境——不其文化研究》一书中说,“不其”以“难道不能吗”的反诘语气预测未来的可能性,表露的是古人内心的迷惘、敬畏与期待。“不”与“其”两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 ,则映射出东夷鸟图腾秘影,藏着东夷古国的历史密码。
“不其”之名来源于不其山(今铁骑山)。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原始社会末期,在不其山周围生活着“不族”和“其族”,山以二族得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62年在上海史学会上谈到,古代东北海滨一带住着发语音“不其”、“不夜”、“不而”的民族,其地以不其而名之。著名学者 、教授李白凤在《东夷杂考》中说,“其族”是我国古代聚居在山东半岛登州沿海一带莱夷族中最强大的一部落,不其城因而得名 。夏、商、西周三个朝代,城阳地域的居民称为莱夷族。春秋初期,城阳地域为夷国领地(夷国故城在今即墨市区西部蓝村古城村一带),春秋中期,周灵王五年(前567年),夷国被并入齐国。直至今天,在城阳街道城子社区前还有一条路叫不其路。
“不族”、“其族”要注意古今读音的不同,在古代应为不(fu)族、其(ji)族。由于古今音变,演化为今天的不(bu)其(qi)族了。
因为有了不其族,他们周围的山就叫不其山,又因为有了不其山,后来在此建县就叫不其县。
不其县:传说秦始皇给城阳起名
虽然有了不其山,但空有山而没人住也不会发展出什么城市。实际上,早在秦代,不其这个地方已经聚居了大量人口。既然有人聚居,就要设县管辖,那么不其县是何时成立的呢?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朝设立,一说是西汉设立。
秦朝设立一说,目前还有争议。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据《城阳区志》记载,秦朝在今城阳地域置不其县,建起不其城,属胶东郡(治即墨)。古城阳地域第一次出现县级建置,开始县级行政区域的历史。
关于秦始皇设立不其县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他为城阳命名。张涛在《城阳发展缘于秦时不其城》一文中说了这个故事:传说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到琅琊郡(今属黄岛)巡游时来到不其城,到达城南时,见到这里的景色秀丽如画,赞不绝口,便问随行的不其县令:“这里叫什么名字?”不其县令急忙答道:“此地还没有地名 ,它地处不其城的南城顶,请皇上赐名。”秦始皇略一沉吟说道:“南城顶,城之南,南为阳,城之南即城之阳,可叫城阳。”从此,城阳这个名字便被流传下来。
不其县设立时间的另一说是西汉,这个说法是有史料支持的。《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中记有:“孝惠二年 ,侯则嗣,七年 ,有罪,免。则弟种,高后元年四月乙酉封,奉吕宣王国,七年 ,更为不其侯 。”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关于不其侯的最早的记载。种,即吕种,高后吕雉的侄子。吕后篡汉后,分封吕氏为王,其中追封其父吕文为吕宣王,封侄子吕种为沛侯 。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吕种改封不其侯,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不其侯的人。吕后时期,吕种被封为不其候,这说明不其县在西汉就已经设立了。而《辞海》也载:“不其古县名,西汉置,因山名 。治今山东省青岛市西北。”
当时,不其县属徐州琅琊郡,疆域辽阔,东北与皋虞县(县城在今即墨温泉镇东皋虞村)相接,西北与壮武县(县城在即墨蓝村镇古城村)相连,东、南、西南三面环海,包括今青岛市市内三区及城阳区,这是青岛第一次有行政建置。上世纪40年代青岛有份杂志叫《古不其》,就是追根溯源的意思。
不其城:不其县城在今城阳之北
不其县设立后,不其城也就应运而生。据《汉书》记载,不其县城周十里,有居民3600户。西汉时建置不其县,县城设在今城阳之北二里的地方,从考古发现来看,这块土地自石器时代已是人类聚居的地方,为龙山文化遗址之一 。
为什么要在这个位置建不其城呢?据青岛市文史专家鲁勇介绍,此地位于墨河河畔一处高台地区,正是人类选择居住的最佳地形。墨河发源于不其山,蜿蜒曲折经过这里注入少海(今胶州湾),“即墨”因此而名。这里出土了龙山文化、东周文化遗存,出土有石器、骨器、蚌器,如石斧、石铲、石刀、石锛、石凿,后期制品通体磨光,制作精致。
至于发现的旧城址,据《青岛市文物志》记载,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200米,民间称为“东城顶”,被认为是古城的东北角,出土文物有陶盆、陶杯、鼎、罐等,已列入山东省优秀文物保护单位,称为“城子”。在河对岸原为“古庙头”,河上有古石桥,可惜都已经不存在了。
不其城设立之后,在西汉时期达到鼎盛。因为汉高祖刘邦十分重视齐地的战略地位,因此只有王侯才能受封此地。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太后吕雉封侄子吕种为不其侯 。不其也为侯国名 ,东汉光武间大司徒伏湛,曾受封不其侯 ,传国八代而终被曹操灭族,汉献帝的伏皇后,就是不其侯伏完与汉桓帝女儿阳安公主所生。
不光是王侯,连皇帝也对不其城情有独钟,这里面我们要说的就是汉武帝。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个十分迷信的皇帝,他晚年迷恋神仙方术,希望能长生不老。据《汉书》记载,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季四月,汉武帝东巡到达不其县。这时不其城已相当繁荣,并成为全国东部重地。
有关史料称,汉武帝在不其的活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他都做了些什么?李魏在《 不其文化探秘》中对此有过详细记载。翻看汉史,汉武帝做了三件事:
其一,建明堂。明堂是古代规格最高的皇家礼制建筑,有祭祀、布政 、论学等功能。汉武总共建有三处明堂,长安南郊,泰山脚下,不其海滨,三者基本处于同一纬度,就此形成天下三明堂的格局,穿越东西,贯通海陆。
其二,建太一祠。《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在不其敕建“太一 、仙人祠九所”,汉武时代奉太一为至尊无上的神灵,专以“太一”为名的“祠”仅见于不其。
其三,建交门宫 。这是汉朝立于海岸的唯一的国家宫殿,与秦碣石宫相类,其象征意味就是汉朝东方之门抑或中国海洋之门。
根据汉史及后世典籍的相关记载,推定明堂、太一祠和交门宫当处于一个由女姑山、红岛、不其城构成的面向胶州湾展开的历史地理扇面上。特约撰稿 田野

在上一篇,我们讲述了不其的兴起和发展,接下来说说关于“不其”的故事。
因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不其”留下了不少历史传说,也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这些传说大都围绕不其山展开 ,美丽的传说也增加了“不其”一地的神秘色彩。不光是传说,这里还出现了不少货真价实的名人,如西汉大学者房凤、安丘侯张步、廉吏童恢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其”后来因战乱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战略地位依然很重要。后来,解放青岛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在不其山打响。
不其山为何叫铁骑山
不其山位于崂山西北隅,地处胶莱盆地的东南端,属丘陵地带。不其山主峰海拔328.8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山下,绿树成荫,遮天避日,著名的百福庵掩映在绿树之中。山顶巨石林立 ,四周岩石层叠 ,当地人称之为“大城”。主峰居高临下,山下隘口、要道一览无余,是兵家必争之地。
查历代的地方志,不其山的名称有很多,有铁其山、铁旗山和铁骑山等。铁骑山很可能是铁旗山的谐音,可“旗”字又从何说起呢?这里面有个跟三国名名人鲁肃相关的传说。
《万历版·即墨志》这样记叙不其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相传三国时鲁肃在此建旗。”《康熙版·即墨志》原文为:“不其山,县东南二十里,一名铁旗山,俗传鲁肃在此建旗”。《同治版·即墨志》除保留了上述记载,另加一个按:“鲁肃吴人,于此建旗,史无所考。或另一人,俗传之误耳”。
“鲁肃建旗”到底是怎么回事?城阳文史专家陈博州说,当年曹操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孙策企图偷袭许昌,夺天子,扩地盘,然而东吴与许昌相距甚远,若想得手谈何容易?周瑜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以我军船舰之优,何不沿海绕道进军,不妨先抵胶东,由不其县东海登陆,越不其山进不其城,再西进许昌。”孙策甚喜,让周瑜推荐一人。周瑜说:“鲁肃曾在不其山随郑康成(郑玄)习学,对不其地理颇熟,此人智勇过人,多有宏见发表,沿海北上,占据胶东就是他谈的意见。”就这样鲁肃领命而行,他要侦察并打通由江东至胶东及由胶东至许昌行军路线,特别是由不其县东海仰口湾登陆后,西越不其山,在山顶立一铁旗杆作为后续大军行军标志。鲁肃带领人马,披荆斩棘地将一支铁旗杆插在了不其山顶,随后去执行串联任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鲁肃等待主子前来接应之时,孙策遇刺身亡,计划顿时搁浅,此事便不了了之。铁骑山(铁旗山)由此得名。
不过,鲁肃毕竟是吴国人,犯不着大老远来不其山插旗。关于铁骑山由来的传说还有一个版本,这次的主角是唐王李世民。说是唐王李世民东征时,在不其山安营扎寨后,把统帅三军的帅旗插在山顶,以便随时指挥大军行动。后来,人们便将此山称为铁旗山。远望此山恰似一匹佩鞍挂蹬的大马,逐渐演绎成了铁骑山。
不其山上有唐王泉
除了不其山本身之外,这座山上的一处泉水也很有名。据说此泉水质清澈,终年不冻,而且清冽甘甜。很多人都把这处泉水叫唐王泉,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传说跟唐王李世民有些关系。
《惜福恒言》一书中,对唐王泉的传说有详细的记载。话说唐初鸭绿江东部的高丽王造反,经常派兵侵犯边境。领兵的就是大将盖苏文。唐王李世民知道了这些事,就率大军20万东征高丽,军师徐茂公、大将军薛礼等随行。李世民率大军途经不其山,就在此筹备粮草,以乘船东渡大海。说来也巧,此时不其山周围数十里旱情日重,数万官兵和老百姓无水可喝。李世民心急如焚,找到徐茂公商议对策,徐茂公表示可夜观天象,看看天意如何。当晚,徐茂公陪李世民登上观星台,点香烧纸,举目观看,随后用手指划了一条线,道:“陛下请看天河,玉帝早已册封甘泉仙子主管人间泉水,她正同玉帝的七个女儿在天河中戏水玩耍,陛下何不向上天祈祷,请甘泉仙子帮助解除人间的干旱之苦?”李世民听罢,立即双膝跪地,祷告说:“凡人李世民,虽贵为人间天子,但无力解除干旱之灾,望祈甘泉仙子救苦救难吧!”说完,只见天河中有八颗星突然闪亮。徐茂公道:“陛下请看,星光闪亮,说明甘泉仙子已听到陛下的祷告,不久将有甘泉出现。”
原来,那八颗闪亮的星星就是甘泉仙子收集的天河中八颗水珠,水珠撒向人间,奇迹就出现了。天亮以后,不其山方圆数十里内的东征官兵,派人来报,已发现蓄水的泉水八眼,其味甘美。李世民品尝后,心中大喜。
后来,李世民率军出征,来到高丽后,战胜盖苏文,结束了征东之战,班师回朝。再说那八眼甘泉,在李世民走后仍然不干不涸,常年有水。因为这泉是唐王李世民发现的,也就成为了“唐王泉”。
古代不其县名人多
说完了传说,我们再说说历史名人,在不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不少名人,到现在都受人敬仰。
先说房凤。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政,升迁为长史,又任光禄大夫,五宫中郎将,直至青州牧的高官。他同时是西汉大学者,《春秋》分为三传,他是研究《春秋谷梁传》的权威,自成一家,被称为“房氏之学”,可见当时房凤的影响之大。王莽篡汉后,房凤归故里,讲学于不其山下。房凤死后葬于不其城。1959年春季,城阳城子村的农民取土时,在2米深的地下发现了一座汉代高官的墓葬。墓道为砖砌而成,宽约5米,墓道的两侧安放着一些石羊、石马、石人等。墓门3米多高,2米多宽,墓门的门额上刻着“青州牧房凤墓”。
再说张步。张步,字文公,不其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张步组织兵力在不其起义反王莽,曾为辅汉将军,管辖青州、徐州二州。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封他为安丘侯。
客寓不其的名人也不少。郑玄,字康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改“百家争鸣”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经典”,以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汉代有一批经学家,而以东汉的郑玄最为著称,他的学说称为“郑学”。东汉末年,他来不其,在不其山下讲学,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逾千人。他讲学的地方叫“书院”,至今名称还在,在不其山下今建有书院水库。
伏湛,乃一代大儒伏生九世孙,助光武帝刘秀光复汉业,是开国元勋。据鲁勇介绍,刘秀继位,任伏湛为宰相,初封为阳都侯,后改封为不其侯,封地为不其。伏湛也是一位学者,以研究《诗经》著称,跟从他学《诗经》的有几百人。伏湛的儿子伏隆,字伯文,官太中大夫,也是学者。他以《小夏侯尚书》教授诸生1000余人。第六代不其侯为伏无忌,官任侍中,屯骑校尉,他撰写了《汉纪》一书,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自黄帝,下至汉质帝,与《汉书》并行。伏无忌的孙子伏完,“深沉有大度”,汉桓帝将女儿阳安公主许配给他,他的女儿伏寿又入宫为汉献帝皇后,即伏皇后。伏完联合刘备等人欲杀曹操,曹操将伏氏家族包括伏皇后等二百余人皆杀死。小说《三国演义》及电视剧《三国》均有这一内容。
童恢,字汉宗,曾任不其县令。《后汉书》的《循吏传》中有《童恢传》,记录了这位东汉时的清官。他逝世以后,不其人为纪念他,建有衣冠冢及童公祠(今惜福镇付家埠村旁),元代曾重修,道士入住成为道教全真华山派“通真宫”,仍祀童恢。如今,为了纪念他,还拍摄了一部电视动画片《不其清官童公传》。
不其因战乱走向衰落
不其城物产富饶,又出了这么多名人,按理说应该越来越繁盛,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难以长久。
自三国以后,天下分崩离析,不其城屡遭战火。唐德洲在《不其县始末》一文中称,晋代,仍置不其县,并且成为了长广郡的郡治,即郡衙门所在地。这个时期,不其城还算完好。可随后的南北朝战乱,让不其城永无宁日。因为把持着入海通道,这里成了南北两朝的争夺对象。刘宋泰始三年(467年),辅国将军刘怀珍派部下率骑兵袭击不其城,城破,驱刘宋前废帝所委太守而代之。第二年,北魏发兵围攻青州。刘宋析青州以东之地置东青州,以不其县为州署,委任沈文静为刺史,统师高密、北海、昌平、长广、东莱五郡军事,从海上增援青州,被北魏军阻未果,乃退守不其城。同年,兵败城破,不其县归属北魏。北魏皇兴四年(470年),不其县隶属光州长广郡。北齐朝,由于频繁战乱,不其城被摧毁。不其灾难深重,百姓流徙,田园荒芜,到处是一片惨败没落的景象。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不其县废除,并入长广县(今平度)。至此,不其县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置,至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除,经历了777年的漫长岁月。隋朝统一全国,开皇十六年(596年)恢复了不其县,但不久又撤销建置,并入即墨县,不其县城逐渐颓址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其”的战略地位依然不容小觑。在1949年解放青岛的战斗中,这里再一次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当时,国民党军队在不其山修筑了防御工事。5月27日下午,攻打不其山的战斗打响。5月28日,我军采用炮轰工事设施、步炮协同的战术,十几门大炮齐向敌方阵地射击,敌人的阵地成为一片废墟。事先埋伏在山脚下的步兵发起冲锋,一举夺取了阵地。可国民党军不甘心失败,用重金收买了一群亡命之徒,组成敢死队,与我军反复争夺不其山。后来,解放军调来炮兵部队,重新组织兵力发起进攻,重炮猛轰山上敌军地堡,同时派部队绕到敌阵地后面,前后夹击。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国民党军队狼狈溃逃。不其山之战,为青岛的解放扫清了道路。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