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金家口属于“即墨三口” 曾是山东最繁华口岸

2016-12-08 作者:田野
金家口是“即墨三口”之一清代中期是山东最繁华口岸

明代时因沿海倭寇作乱,一度实行海禁,即墨一带地瘠民贫,县令许铤上书,建议开放海上贸易以增加收入,皇帝批准后,开放了金家口 、女姑口 、青岛口三个海上贸易港口 ,也就是“即墨三口”。

跟现在不同的是,三个海口开放后,最繁荣的并非青岛口。到清代中期,三个海口中以金家口最为繁荣,次为女姑口 ,后为青岛口 。

金家口 、女姑口当年经历过怎样的繁盛?后来又为何衰败?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金家口和女姑口 。

名称:传说名字源于金姓人

先说金家口。金家口,就是现在的金口,位于金口村东,在即墨东北36公里处,丁字湾西岸。这里黄海内伸,两岩相夹,风平浪静,形成天然的避风港,曾是山东半岛名噪一时的通商港口。

金家口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金”姓,实际上,金家口的得名也确实和金姓人有些关系。不过,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比较简单,传说曾有金姓夫妇逃难至此,结草为庐,捕鱼为生。于是,渔人皆称此处为金姓家那边海口,久而演变为“金家口”,后简称“金口”。

第二个版本故事性就很强了。传说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个金姓老汉,他和女儿一起在荒无人烟的丁字湾西岸居住,靠捕鱼为生。有一天,刮起大风,海浪巨大,他们引领了一艘从南方驶来的货船到丁字湾内避风。大风数日不停,货船中所载粮食、淡水已尽,为解燃眉之急,南方客商按照金大爷的建议,把船上所载棉花、糖类、木料、竹料等货物卸下,换取食物。当地人非常高兴,纷纷拿来土特产交换。货船将货物换完,收获颇丰,南方客商酬谢了金大爷,并问他:“此处海口叫什么名字,等过些日子我们还要运货来。”金大爷回答:“此处没有地名,只是我姓金的和女儿两个人在此打鱼,以后要来就打听我金大爷。”南方客商接着又就地购盐,运回盐粒珠贵的南方,高价销售发了大财。于是,南方客商闻之纷来,他们称此地为“金家口”,简称“金口”。再后来,随着南北贸易的繁盛,金口也日益繁华起来。

解禁:许铤上书开通即墨三口

这两个传说虽然解释了金家口这一名称的由来,但把金家口的繁盛纯粹归结于偶然的发现也是不对的。实际上,金家口港阔水深不止一日,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倒是明代即墨县令许铤的上书,引来金家口的兴起。

许铤,号静慧,河北武清人,进士,明万历六年(1578年)任即墨县令,这时的即墨因“土地贫瘠”农民的生活十分困难,《明史》中说他“垦荒田、招流民、筑堤岸、通商艘、修志、劝学……有德政。”

所谓的“通商艘”与青岛有关,明代因倭寇作乱,杀人越货,明廷“禁止海运”,这时候许铤发现城阳有人不顾禁令,出海去江淮一带进行商贸活动,结果富庶起来。许铤不认为他们违犯了禁令,而认为开通海上贸易,可以使一些人致富、脱离贫困,于是上疏明廷请开通海运港口。许铤提出,“本县系本省末邑,偏居一隅,与海为邻,既非车毂辐辏之地,绝无商贾往来之踪。”靠市镇近的种田,靠海边近的捕鱼,再也难以找到其他养家糊口的手段了。圣上若开恩,给“登莱赤子开一线生路”,就不能再实行海禁了。

或许正是由于许铤的言辞恳切,打动了远在北京的皇上,朝廷终于法外施恩、网开一面,允许青岛口、金家口、女姑口三个即墨境内的海口对外开展海上运输,货物直通苏、闽、浙一带,沿海贸易日趋繁荣。根据史料记载,“即墨三口”在当时旅客商人云集,十分繁荣,成为近代青岛海上交通的源头。

繁华:土产行360家,妓院360家

明代天启年间金家口开埠后,起初来往的多是南方的商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清乾隆年间,金家口港已十分鼎盛,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每天进出港的南北商船有数百艘。这个仅有4平方公里的沿海渔村,人口增至2万多,成为山东沿海最繁华的大口岸。

金家口的主要行业有,土产行、油坊、篓铺、渔行、木场、南行、细杂货业等,尤其是土产行、船行最为兴盛。据传,时有土产行360家,妓院360家,油坊360家,水井360眼,托运舢板360只,有“日进斗金”之称。“360”这一数字当然是个虚数,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金家口当时的繁华。

金家口商业繁盛,也就出现了大量商人。张可先在《半岛商贸大港——金口港》一文提到,土产行最早的大户是乾隆年间的侯家滩人侯环,他拥有万贯家产,是金口街上首屈一指的大财阀。侯家滩侯氏是灶户(即盐民),自明天启年间从棘洪滩搬迁至此煎盐为生,后改为晒盐。还有李家周疃人李秉和,清嘉庆、道光年间,李秉和在金家口经商暴富,他靠从当地向南方贩卖私盐和从江南向北方贩卖竹竿、木材等土产品发财致富。李秉和暴发之后,相继在上海、天津、大连、烟台、莱阳、平度等地开设了120家“春”字号店铺,当时李家有“一百二十春”之称。到其曾孙李葆初时,李家有土地两三万亩,山地和滩涂5万多亩。李氏家族在金口街设有“来永春”“德春”“如春”“承春”“永春栈”等商号,在李家周疃建起了有320间房屋的城堡式庄园,李家成为即墨境内最大的地主。

这些金家口的大商人不光买田置宅,还购买大的帆船,成立了自己的商会,以维持金口商界秩序,保护商户利益。此外,为了保证出海安全,他们还捐资修建了金口天后宫。

金口天后宫位于金口村,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天后宫分为行宫和寝宫两大主体建筑。行宫,是天后圣母(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湄洲岛林默娘,成仙之后又称之为海神娘娘,是南方商船和渔民每年祭拜的海神圣母)升殿理事的地方。寝宫,则是天后圣母睡眠的地方。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占地18.4亩。而天后宫戏楼上,各戏班子轮流登台演戏,咿咿呀呀一直唱到深夜 。金口天后宫是山东半岛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庙产之雄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金口港经济的繁荣。

除了古建筑外,金口古港遗址尚存,各种商房、门头房、矿场的大板门四合院等再现金家口当年的行业布局。顺金口街东去便是李太山,过去山上的有望海楼和两座古庙。位于杨家屯的一株酸枣树,树干周长2.22米,高约8米,两株对生,树冠茂盛,被称为千载奇树,见证了金家口的繁盛。

没落:青岛港取代金口港

金家口港(金口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繁华一时,可到了清末民初却急剧衰落,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局面呢?李晓雁在《金口港始末》中详细分析了原因。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原因。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天津条约》,烟台成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强占胶澳,威海、青岛先后辟为商埠。德国占领后急于经济掠夺,青岛港的吞吐量急剧增长,只豆油一项,改由产地平度直运青岛,金口港的年输出额就由光绪年间的7万至10万篓,下降到民国初年的2万篓。1904年6月,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也导致金口港每况愈下。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当地解放,由于日本的侵略,名目繁多而且有增无减的苛捐杂税,愈演愈烈的兵盗骚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商业者纷纷迁逃,当年繁华的商港渐行凋敝。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青岛新民报》在涉及到“金口”的一篇报道中说:“金家口乃一水路码头”,“水陆交通均称便利,南来可达青岛诸地,北往能通海阳诸县。在事变前,该地商船云集,物资颇显活跃”,而今“该镇之百业凋零,房舍虽存,居民已稀,故今日之金家口实不与往日同日而语也”。

二是自然因素。丁字湾曲折深邃,本是停泊避风的良港,由此入海的河流有即墨的莲阴河、莱阳的五龙河、海洋的白沙河以及一些小的溪流。由于多年来诸河沿岸植被的破坏,泥沙俱下,涌入湾内,本来港深道窄不易宣泄而又不加疏浚,如此日积月累,码头日渐淤浅,影响大吨位船舶停靠。《即墨乡土志》(光绪二十八年)载:“金家口以前帆樯林立,货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国初年(1912年),载重300吨的船只只能停泊口外。抗日战争之前,五六十吨的船只也不能进港,全靠舢舨驳运,1949年后,连小舢板也要等高潮时才能进出。金口港港航条件每况愈下,逐渐被邻近的烟台港、青岛港所替代。特约撰稿 田野

女姑口汉代是著名的出海口汉武帝巡幸不其县从这登陆

“即墨三口”各具特色,金家口最为繁荣,青岛口算是后起之秀,而这女姑口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它兴起于汉代,是琅琊郡不其县的主要出海口。汉代以后千余年间,女姑口曾经几度兴衰,到了明代即墨县令许铤上书开放后,又再现昔日的繁荣景象。

不过,相比其他二口,女姑口也是消失得最彻底的一个。女姑口的昔日风貌已难以寻觅。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女姑口。

传说:女姑口得名于女姑山

女姑口位于胶州湾东北岸白沙河与墨水河的入海口处,是一处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码头。早在西汉时期,女姑口就已经是琅琊郡不其县的主要出海口。

那么,女姑口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跟附近的女姑山不无关系。说起这座山,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据城阳区东张哥庄村人苟炳蹼讲述,女姑是个女孩子,与郎君是兄妹,自小住在南方的海边上,跟着爹娘靠打鱼为生。一天,女姑和郎君跟着爹娘出海打鱼,遭遇了海难,爹娘不知去向,两人一路漂流,最后来到胶州湾东边的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上。到了山上,见山顶有座破庙,兄妹俩便安下身来。从此,郎君和男人们一起出海捕鱼网虾,女姑教女人们纺线织布,日子虽苦,但却相依为命活了下来。

可时间一久,当地传起了风言风语。妹妹为啥不结婚呢?跟哥哥是否有不可告人的事?为保全妹妹的清白,为了自己的名声,郎君决定离开妹妹,另谋生路。女姑发现哥哥不见了,伤心欲绝,四处寻找,但仍不见哥哥的踪影。终于有一天,她病倒了,日子不长,就病死在山上的破庙里。

女人们感念女姑教她们纺线织布,又赞叹她的冰清玉洁,把她安葬后,在她住过的破庙里塑了她的像,日夜香火供奉,并给这座庙起名“女姑庙”,这座小山起名“女姑山”。那郎君呢,原来他来到胶州湾西岸一条港沟边安身。在离开妹妹后,他虽然一样劳作,可是常思念妹妹。后来,劳累成疾,不久也离开了人世。郎君死后,人们把他居住的那条港沟,叫做“郎君港”,并在他安身的地方盖了一个庙,叫“郎君庙”。

多少年过去了,女姑和郎君的故事,仍在胶州湾一带的渔民中流传着。

早年:汉武帝巡幸女姑山,船停女姑口

女姑山不高,海拔只有59.2米;面积不大,仅0.5平方公里;然而,声名卓著,人文历史悠久。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山上就有“老姑庵”,供奉“女姑”。后来,山之周近,渐有东女姑山村、西女姑山村、王家女姑村、李家女姑村、邱家女姑村等等。到了汉代,这里已形成交通贸易口岸。女姑口能够成为古海港跟这里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首先是可以避风,其次是湾泊登岸方便,再次是人口聚集有消纳和吞吐货物的能力。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西汉太始(公元前93年)春,汉武帝到五岳之首的泰山巡幸以后,于初夏四月来到了滨海名城不其。在此之前,琅琊郡的官员们为迎接汉武帝的巡幸,已在不其县大动土木,在不其城内修建了供汉武帝驻跸的行宫,又在女姑山上修建了太乙仙人祠和明堂。据研究者考证,汉武帝巡幸不其县,是从女姑口登陆的,他巡视女姑山时,女姑口曾经停泊过许多随行船只。16年后的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发5万大军,从海路和陆路前往朝鲜半岛平定卫氏朝鲜右渠王的反叛。由海路出发的水军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水军船队的启航处便是胶州湾东北岸的女姑口。

后来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不其城,20世纪50年代起曾数次发掘汉墓发现,在墓葬中有大批彩釉陶器等物,据认定为江浙一带所产,大批物品从陆路来的可能性很小,应该是从水路运达,可为女姑口早期海港活动的佐证。

复兴:许铤上书港口重焕生机

后来因各种原因,女姑口逐渐被冷落了。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即墨县令许铤上书朝廷,要求开海通商,使古老的女姑口再度成为“百物鳞集,千艘云屯”的商贸口岸。据说,许铤上书开放海禁之前,曾访问过城阳的一位牛姓村民,名叫牛稼。嘉庆十八年(1813年),胶即一带大饥,牛稼冲决禁海律条,搭船南下淮安,联络淮帮北上贸易,从此开创了齐淮之间的海上商路。牛稼当年南下淮安的出发港,就是女姑口。也许朝廷是被“牛稼的故事”所打动,才准许开放“即墨三口”的。

清代亦有海禁。随着郑成功海上抗清活动的不断扩大,清政府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式颁布了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此后,清政府又先后五次颁布禁海令,厉行海禁。这期间的女姑口已经被迫闭港。原来从事海上贸易的商船皆被官府封存,海商们也被迫改行务农。在近30年的海禁期间,往日船舶进出的女姑口码头一片萧条,泥沙淤塞也越来越严重。

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发布谕令取消海禁,正式宣布开海通商,女姑口港航贸易开始快速发展。到了道光年间,进出女姑口的南北船只达到日均近百艘,女姑口古码头再度兴盛起来。程显纯在《女姑口岸的兴衰》一文中说,清朝女姑口的《南北则例本》(即定价单,1845年手抄本),为女姑口港航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南北则例本》揭示,进出女姑口的船只有刁船、宁船、沙船、瓜篓船和山东平底船等,所缴的税费有正税、查船费、进口税以及各种杂税(费)等共计25种。这些船只来自江苏、浙江乃至福建。都运的什么呢?运来的货物有纸张、陶瓷、竹子等,运出的货物有豆油、花生油、粉丝等。

由于海上贸易的大发展,即墨县的税收得以大幅度增长。清咸丰九年(1859年),侍郎郭嵩焘奉命考察山东口岸税务状况时,曾对女姑口厘税分局大加赞赏。两年后,清政府在烟台设立了东海关,后来又在女姑口等口岸设立了海关分卡,足以说明女姑口的地位。此后不久,为了重整行规、公平交易,女姑口众商贾“重整旧例,并创新规”,并将重整后的商规刻在《重整旧规碑》上。

据《重整旧规碑》碑文载,“我即邑,自前明许公(许铤)奏青岛、女姑等口准行海运,于是百物鳞集,千艘云屯,南北之货既通,农商之利益普。”虽寥寥数语,但字里行间犹可触摸到女姑口的繁华流年。

事件:海商“私通日本”遭杖责

女姑口贸易兴盛,会不会跟今天一样有人动歪脑筋,搞走私呢?还真有。青岛大学教授郭泮溪在《女姑口:2000多年历史的古码头》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明末清初,女姑口除了延续南北方海上贸易之外,一些敢于闯荡的即墨海商还扬帆东渡到朝鲜和日本进行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据《明清史料·己编》记载,清顺治九年(1652年),古老的女姑口曾经发生过一起即墨海商“私通日本”的案件:即墨女姑口海商黄之梁等人,“潜纠不逞之徒,各买绸绫布等货,挈附来相之舟。假道庙湾,售之倭国。走险若鹜,甘冒厉禁”。他们从即墨女姑口装船出海,船上满载山东绸绫等丝织品以及其他货物。该船到达日本后,很快便把这些货物销售一空,赚了不少银两。第二年农历四月,他们又从日本运回了“胡椒、紫檀、钢藤”等货物,在即墨女姑口码头卸货销售,又赚了不少银两。

此后不久,黄之梁等人私自进行海外贸易发财的事被人告发。官府在调查审理过程中,发现船上有钢藤、弓矢等违禁兵器。后经审讯得知这些“兵器”是船员们用来自卫的,“与私将军器下海者有殊”,决定不以“军器出境罪”论处。后经各级官府层层审理,并按照顺治三年颁布的《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量刑,最后判决如下:黄之梁等即墨海商“俱合依将段疋、绸绢、丝绵私下海货卖者律,各杖一百”;船夫薛来相等人则“减一等律,各杖九十”;剩余的番货和船只没收入官。

清初的海禁开始时并不很严厉,清顺治三年颁布的《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律》对“私出”和“违禁”的海商处罚得也较轻。即墨海商黄之梁等人只是饱受皮肉之苦,没有被杀头 ,家产也没有完全被没收。但是如果到了顺治十二年(1655年)以后,私自出海与外番通商则会被处以极刑。

衰落:青岛开埠和泥沙淤积

历经繁华的女姑口,在清朝末年开始走向衰落,个中原因和金家口有些相似。

首先,德国侵占胶澳,青岛开埠后对女姑口造成了冲击。德国侵占胶澳后,于1899年设胶海关,女姑口脱离东海关的隶辖,成为胶海关下的女姑口分卡。至20世纪20年代初,女姑口海关分卡仍在行使其正常职能。但随着船舶货物装卸集散向青岛大港、小港的转移,女姑口逐渐衰败。

其次,港口疏于管理,泥沙淤积导致堵塞。女姑口周围有白沙河和墨水河等河流,这些河流因为沿岸植被遭破坏,含沙量越来越多,泥沙在女姑口淤积,需要不断清淤以保证船只正常停泊。青岛建了现代化码头后,女姑口因流沙淤积,海船难入港被淘汰,仅成为渔村。

昔日的女姑口港今已距海2公里左右。近七八十年来 ,港口旧舍已全拆除,繁荣的海港女姑口只留在一些文献记载之中了。由于崂山水库的建立,白沙河拦腰建坝,下游已没有了河水,只有女姑山独存。

特约撰稿 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