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3

张人骏阻止日本人占领东沙岛 与袁世凯是亲家

2015-03-08 作者:宫岩

张佩纶

张人骏

一个珊瑚丛生、候鸟成群、有400多种鱼类生活的海岛足以让人心动得流连忘返,东沙岛(目前由中国台湾省管辖)就是这样一个岛屿。1901年,一个名叫西泽吉次的日本人也看上了,他三番两次登上岛屿,甚至集结了百余人将岛上渔民赶走,公然挂起了日本国旗。此举惹怒了清政府,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人骏四处搜集证据夺回东沙岛主权。同时,他派军舰巡视西沙群岛,为纪念他,南沙群岛西部有个滩涂命名为“人骏滩”。

西泽吉次为什么费尽心思霸占东沙岛?不是为看风景或者捕鱼,他是看上岛上的鸟粪了……

鸟粪资源引来日本人

东沙岛是东沙群岛中唯一的一个岛屿,也被称为月牙岛 ,这里是重要的航运中心和鱼类天堂,所以在广东、福建沿海一直有“要发财、趁东沙”的说法。在100多年前自然也是这样,渔民在这里打鱼晒网 ,还建了海神庙和祠堂 ,安葬死去的同胞。直到1901年,一艘迷失的船将一名叫西泽吉次的日本商人带到这里,这里的平静被打破。

比起岛上的风景和海中的鱼类,更让西泽吉次心动的是东沙岛上丰富的鸟粪资源。因为每到春秋季节,大量候鸟在这里停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鸟粪早已成为富含磷质的砂矿资源,是绝好的天然肥料。靠捕鱼致富的清朝渔民们并没有注意到脚下的财富,西泽吉次看到后,商人的天性便被启动了。根据当时的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东沙岛上的磷质矿砂居然厚达15~20英尺,如果将这些鸟粪销往欧洲各国,将获得无法预计的财富。

在拿到确切的鸟粪化验报告后,1902年西泽吉次便马不停蹄往返东沙岛 ,运走大量鸟粪到中国台湾贩卖。果然,鸟粪大卖,他挖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1906年和1907年他又先后两次前来窃取鸟粪。淳朴的渔民起初对这个想尽办法来拾鸟粪的日本人并没有很在意。直到1907年夏天 ,西泽吉次带着120多人,乘坐“四国丸”号再次登上东沙岛,这次他们撕下了“窃取”的面具,像强盗一样暴力驱赶岛上的渔民、毁坏他们的船只,拆毁海神庙和祠堂 ,更丧尽天良的是,他们竟然将数百座渔民祖坟掘开,将遗骸焚烧后直接扔进大海。之后他们便在岛上建了码头、铁路和工厂 ,西泽吉次竟然堂而皇之地称这里是块“无主荒地”,插上日本国旗将其改名为“西泽岛”。这一年,日本军舰开进了东沙岛海域,他们要为西泽吉次的无耻行为护航。

日本人强行霸占东沙岛 ,不仅让沿海渔民群起反抗,也惹怒了清政府,沿海发起“夺回东沙岛主权”的民意活动。清政府派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他的出现将彻底击碎日本人的美梦,他就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人骏。

为官谨慎,堂叔出事没牵连到他

在这之前,日本人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但在大清王朝,张人骏的名声早已如雷贯耳。1846年正月廿九 ,张人骏出生在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青岛市十大藏书家王桂云说:“他的祖父张印坦是江苏丹阳知县,父亲张钧曾任江苏华亭知县,堂叔张佩纶当过都察院左副都御使,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张人骏自小受到熏陶,又因他幼年颖悟,自己刻苦攻读,成为家族中品级最高的杰出人物。”

张人骏,字健庵、千里,号安圃。细看他的仕途履历,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是“人中骏马,驰骋千里”。19岁考取同治甲子科举人,22岁中同治戊辰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有历史文献这样评价他:“为人凝重,操履端洁,察史颇严。官科道时,正值堂叔张佩纶因马尾海战失败被贬,人骏谨言慎行,缄默言事,因而名不得彰。”意思是因他为官谨慎,即便是自己的亲戚出事他也没有受到影响,这在那个“一人犯法一家遭殃”的年代确实不易,正是这种态度让他在仕途路上走得步步稳妥。

光绪中叶,张人骏由京官外放,他的才能真正得到释放,先后任山东巡抚、河南巡抚、广东巡抚,1907年又成为两广总督(总管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军民政务)。张人骏的最高成就是之后坐上了两江总督的位子,两江(管理江苏、安徽和江西省)是清朝财赋重地,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历史名人都曾当过两江总督,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遍寻证据夺回东沙主权

张人骏听闻西泽吉次的恶行后,勃然大怒,立即找到日本驻广州领事赖川理论,强调东沙岛是中国的领土,西泽吉次的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法律。但赖川依旧保持着他特有的无赖劲儿,反问:“你说是你们的领土,怎么证明呢?”

其实这也是摆在张人骏面前最棘手的一个问题,虽然一些有资质的航海家还有沿海居民都知道东沙岛属于广东管辖,这些年也一直是这样的,却拿不出切实可行的证据,当时清朝外交部门曾经提供了一个东沙岛的经纬度,但是按照这个经纬度来算,那里并没有任何岛屿 。赖川也是发现这一漏洞后才更加肆无忌惮。擅长外交的张人骏明白,这场仗不能进行口舌之辩,只能靠证据取胜。他当即进行了两方面准备 ,一方面在清朝外交部支持下,1909年春,南洋海军副将吴敬荣率“飞鹰舰”远航东沙调查证据,另一方面他靠自己的关系找来相关资料,从中寻找蛛丝马迹。

没过多久,张人骏再次与赖川见面。这次他提供了三个强有力的证据:1、你们说从未强占东沙岛,但吴敬荣拍摄的照片显示,东沙岛已经被日本人强占;2、岛上曾经有渔民建的庙宇,西泽吉次竟然将这些庙宇尽数拆毁,想毁灭证据,但庙宇地基还在,你们也狡辩不了。渔民还说庙后有三株椰子树,也都是他们亲自栽种;3、你们说没有旧的文献证明这里属于中国领土,我查阅王之春著的《国朝柔远记》,还有英国海军海图官局编《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以及中国和英国出版的一些地图,都明确记载东沙群岛属广东省管辖,并非什么“无主荒地”。

在这些铁证面前,赖川也只能点头承认,东沙岛确实是中国领土。几经交涉,最后终于达成共识,清政府补偿西泽吉次30万日元,日本人彻底退出东沙岛。这是1909年11月份,距离东沙岛被强占已经过去两年时间,张人骏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搜寻到证据,把西泽吉次的发财梦击碎。当鲜艳的黄龙旗在东沙岛上空冉冉升起,21响礼炮奏响的时候,世界为之动容,这是清朝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自己的领土。

南沙一个滩涂被命名“人骏滩”

东沙岛的问题解决了,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大家还形成了共识:周边还有类似的岛屿,应该尽快宣告主权 ,避免重蹈覆辙。率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当时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提议得到张人骏的支持,所以在东沙岛问题达成协议时,1909年5月19日,水师提督李准便和副将吴敬荣 、刘义宽等,率兵170人开始了对西沙群岛的巡视。随行的170人中有商人、测绘员、化验员还有工程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组成这支考察队,他们要根据巡视情况绘制出一张完整的西沙群岛地图。细心的他们还带上了大米、猪牛羊以及各类粮食种子,要把这些播撒在西沙群岛上。

从那以后,西沙群岛的各岛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绝大多数是以军舰名称或随行诸人的籍贯命名的,其中一个岛屿采用了张人骏家乡地名,被命名为丰润岛(1947年民国内政部审定地名时,将丰润岛改为和五岛,现为东岛),在南沙诸岛中还有一个滩涂叫“人骏滩”,是为纪念张人骏的历史功绩而命名。

一个月的时间,李准带着自己的船队走遍西沙群岛,每到一处他都会鸣炮升旗重申中国主权 。当返回广州,将此次巡海的照片、珍贵海产还有绘制的西沙群岛的总图和各岛分图进行展览时,国际社会终于承认西沙群岛为中国海洋国土,各国航海之书也都称其为中国海洋国土。

绝不低头的“外交大臣”

在处理东沙岛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出张人骏的一些特点,在对外势力的问题上绝对没有回旋的余地。对张人骏颇有研究的王桂云这样说:“他在外交问题上非常有原则,不管什么国家前来挑衅他都会不懈抗争,维护国家主权 。”

王桂云向记者讲述了两件事,一件是1907年发生的广西梧州英轮事件。英国商船在梧州被抢劫,一位英国医生被杀害,英国便以此为借口提出一系列要求:抓捕犯人、抚恤英国医生,过分的是他们还要粤东、两江的缉捕权。当时已经毫无斗志的清政府竟然答应了,通知一到,张人骏立即给外交部上奏疏要求争回缉捕权,没想到外交部竟然不允许,这一下激怒了广东军民,张人骏反复力争,终于让清政府收回了缉捕权。还有一件事是跟日本有关的。张人骏派人驱逐闯入禁区的日本舰时,一位士兵将日本国旗打在了地上,这事可不得了了,日本人直接找到慈禧太后让张人骏去跪拜、赔礼道歉。接到北京的命令张人骏不敢不从,却也实在不能承受这样丧权辱国的举动,在一位牧师的指导下他想了个办法,发动群众抵制日货。这下日本人顶不住了,主动上门撤销了这些无理要求。张人骏不仅完成了慈禧交给的任务还保全了大清朝颜面。

张人骏靠自己的实力成为两江总督,也因这种绝不低头的对外态度赢得大家对他的赞赏,成为一代名臣。可是在北洋政府编修的《清史稿》中却没有他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这还得源于那件最不光彩的事,那件事之后他便隐居青岛。

张人骏与袁世凯是儿女亲家为躲避袁世凯,他隐居青岛

曾经的肥城路4号,张人骏到青岛就住这儿

附近居民说,现在的悦喜客来就是以前的肥城路4号

击退日本人夺回东沙岛,他是爱国的;恪守职责为大清朝尽责,他是衷心的。只是张人骏这一片赤诚之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只能注定是场悲剧。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对抗到底、要么自杀殉国,但他最终做了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半夜坐着箩筐下城逃跑了 。这件事成为他毕生的痛,也因此被大家戏称“箩筐总督”。之后袁世凯当上皇帝,为了躲避这个亲家,张人骏来到了德国统治下的青岛,与一帮逊清遗老成立“十老会”整日喝茶作诗,把对大清朝的爱和对自己的悔恨化为永久的沉默。

南京失守,张人骏坐着箩筐逃跑

要么抵抗到底、要么自杀殉国。当这两条路摆在张人骏面前,作为末代王朝的最后一任两江总督,他忽然沉默了。那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 ,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省纷纷响应,到了11月初,浙江、江苏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只有张人骏控制下的南京城仍在奋力一搏。无数人找到他让他放弃清政府,宣布独立,但他写了封家书后始终不变立场,家书中说,只要有他在 ,革命军不可能攻入南京,他誓与南京共存亡。

那时,参与城内防备的主要是江防军,因张人骏和张勋等人并不信赖新军,不但将他们的子弹和机关枪等全部收缴,还将他们控制起来,惹得新军内部怨气丛生,欲效仿武昌发动起义。新军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如果革命军能争取到他们的加入,战争便有了必胜的把握。于是,没多久,南京城迎来了第一次进攻,对方是原清政府的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带领的新军和革命军。他太高估了自己江防军的力量,也太低估了革命党人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几次交手后,眼看着南京城就要失守,清朝官兵早已人心涣散。忧心如焚的张人骏反复思考后竟然做出了个让大家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他跟当时的美籍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关系甚好,便托付马林去与新军谈判,表示愿意投降。借着这个机会,按照早已定好的路线逃跑,南京城门是不可能打开了,便找来一个箩筐 ,等到天黑后,让士兵把他从城楼上慢慢放下去。之后,逃到了日本兵舰上等待马林的通知。而在逃命之前,张人骏还临时命张勋为江苏巡抚,率领残兵败将数百人出汉西门渡江撤退。马林带来了消息 ,革命军提出两个条件 ,让江防军全部缴械,空手离开;归还八十万两库银。这两个条件张人骏都无法答应,在人们的惊叹声中他乘坐日本兵舰离开了南京城。

他是清朝的一代忠臣,他自小立志要为大清朝抛头颅洒热血,所以当南京之战打响,人们已经替他想好了那两个结局,但谁都没想到最后他竟做了大清朝的逃兵,因为这件事有人戏称他为“箩筐总督”。大家不明白,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明白,当初是怎么做了这个决定。

为躲避袁世凯他逃到青岛

离开南京的张人骏转道去了上海,在这期间他还惦记着,自己作为清朝官员却丢了城,自己已无颜再任总督之职,于是上书请求辞去两江总督的职位。那时的清政府早已散乱成一盘沙,谁还管你辞不辞官呢。但那时张人骏的心里就需要这个回复,当收到北京消息同意他辞官后,内心才有了些许安慰。在这十年前(1901年)他曾任山东巡抚,目前青岛又在德国统治下,他与德国政府曾经有些交情,思量之后决定去青岛定居。

其实,对于他来青岛的原因,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在《胶澳志·人物志》中找到的这句话更能说明问题:“张人骏,历官两广、两江总督,诸子亦多显宦,然清廉自持,家无余财,人骏与袁世凯为儿女姻亲,袁屡征之,不应,移居于青岛,以避之。”这句话传递出两个信息,张人骏与袁世凯是儿女亲家,他为了躲避袁世凯才到了青岛。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翻看鲁勇写的《逊清遗老的青岛时光》一文,上面说到,袁世凯当官、升官,从大总统到洪宪皇帝他都结有一个关系网,通过“拜把子”结成干兄弟或者“结儿女亲家”来完成。袁世凯本就“妻妾成群”,子女也颇多,有15个儿子、14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便嫁给了张人骏的儿子。袁世凯本想通过亲家的关系利用张人骏这层关系,没想到事与愿违。他当上洪宪皇帝请清朝的元老们出山为他效力,张人骏坚决不同意。原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青岛市十大藏书家王桂云分析:“这还是源于张人骏的忠君思想,虽然与袁世凯是亲戚,但也绝对不能去投靠,尤其是当听说袁世凯自己当皇帝后更是气愤不已,‘袁世凯欺人寡妇孤儿,已取天下,其罪视曹孟德尤过之。’”

一代忠臣张人骏便在青岛的肥城路4号定居下来,那里曾经是一座砖木石混结构的别墅,在2005年兴建中山路星光大道时被拆除。而记者近日前去寻找,却始终找不到肥城路4号的门牌号,附近的居民说,现在的悦喜客来商场就是曾经的肥城路4号。

参加“十老会”每日饮酒作诗

定居青岛的张人骏彻底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不管是袁世凯还是张勋复辟请他出山,他都一概拒绝。在这里,他遇到了另外九个逊清遗老,共同成立“十老会”整日饮酒作诗。成立当天,每人都要当场作诗,唯独张人骏是后来补作的。诗云:“遗地同栖岩谷间,春风杖履共登攀 。招邀近局聊娱老,忧患徐生暂解颜。漫拟耆英追洛下,可知世变异商山。承平旧事怀千臾,欲向云梯叩九关。庚申上已健庵张人骏补录,时年七十有五。”

饮酒作诗的日子是清闲的,只是张人骏不太爱说话,偶尔还莫名其妙发脾气。鲁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张人骏懂中医理论,偶尔会给人把脉开方。一次饮酒时,有人说了个德国看病的笑话。说在德国,如果医生看病把病人治死了要在门口悬一盏灯,悼念逝者,所以人们看病找医生时先看看门口有几盏灯,灯越多说明医术越不好。有一个人去找医生,看他门口只挂了一盏灯,赶紧请来诊病,期间询问:“大夫你看病多长时间了?”医生回答:“今天下午我才开业。”

听完笑话大家哈哈一笑 ,有人便问张人骏,你给人看病,门口挂几盏灯啊?谁知这一问让他大发脾气,暴跳如雷,有时大家在聊天谈论时,他也会忽然发起脾气。后来慢慢摸清楚他的敏感点,比如说到“儿女亲家”、“忠君之理”时都得小心谨慎。但这个在大家眼中的“怪老头”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他学会了喝酒划拳,但他的指甲特别长很难把指头弯起来,所以他总是通过摆出各种狡猾的样式来赢得比赛,人们只能任他耍赖,度过这欢愉时光。

有人分析,张人骏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怪老头”跟他箩筐逃跑那件事是分不开的,他这后半生一直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听到大清朝便老泪纵横,听到民国就一副不能接受的表情。所以当民国大总统孙中山要来青岛时,他竟抽刀砍在桌子上大喊:“大清江山都坏在此人手中,他若来,让他站着来到,躺着出去。”

这些伤痛被张爱玲写进她的散文《天才梦》中:“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这个逊清遗老就是张人骏,也是张爱玲的堂伯父。

张人骏最喜欢游崂山

张人骏是个本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物,但现在大家对他的过去知之甚少。曾经在2005年,他的重孙子张守中来青岛寻找先祖的遗迹,王桂云从周至元《崂山志》里载的傅增湘《劳山游记》找到一丝线索:“……窬岭约五里至柳树台,山势忽展。自青来游者,车行至此止。有德人旧时病院楼房两所,荒凉壁立山阿中。有新屋数楹,俄人所建客邸也。行二里至官桥石屋,有居民数十家。路旁巨石有张安圃年仗题名,时为壬子三月。”和多数青岛人一样,张人骏也喜欢去游崂山,并寄宿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

“1912年张人骏游崂山时留下刻石,现在原刻石已经找不到了,之后张守中根据《郁达夫日记》寻得刻石文曰:‘壬子年丰润张人骏与同人莅游。’”

直到1914年,日本人侵略青岛,张人骏不想在他们的统治下生活,便和几位逊清遗老去了天津。没有人陪他饮酒作诗、也没有人一起划拳游戏,日子本就过得清贫,所以整日以诗文书法打发时间。张守中曾经出过两本书《张人骏家书日记》和《张人骏墨迹选集》,上面刊印了张人骏的书法字画,字中透露出一位老人晚年的安静和无奈。王桂云告诉记者,提到张人骏的晚年,张守中是这样说的:“和那些曾经与他同样地位的清朝大臣比起来,的确比较潦倒。”不管是年轻时的奋发图强还是为官时的谨言慎行,也不管是弃城而逃时的无奈还是晚年的潦倒寂寞,张人骏这个名字都不该被历史忘记。因为在维护南海诸岛的主权上永远都有他的功劳。

1927年正月初七,热闹的春节还没真正过完,81岁的张人骏在天津去世。死后,早已退位多年的末代皇帝溥仪到张府吊唁,并赐谥名“文贞”,与李鸿章的“文忠”遥相呼应,这是清王朝对他的最大认可,此时的张人骏也该得到释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