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观音托梦建海云庵吃糖球 萝卜会是玉皇庙庙会

2015-03-08 作者:黄默

1900年前后的四方村海云庵

老青岛人讲究“初九咬春,十六踩圆”,“咬春”指的是赶萝卜会吃萝卜,“踩圆”指的就是赶糖球会吃糖球葫芦。海云庵在青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大的功臣莫过于每年正月十六开始,为期一周的糖球会了。过去海云庵在青岛本土的各大庙会中排得前三,而如今无论从规模还是时间长短 ,都算得上是青岛的第一大庙会了。

观音托梦建海云庵

海云庵又称大士庵,坐落在原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清同治《 即墨县志》记载:“海云庵在县西南九十里。”海云庵是崂山神清宫的下院,属地方性会首庙宇。未建海云庵时,这一片区域只有东四方村、西四方村、小村庄和湖岛村,住户很少,人们大多以捕鱼和农耕为生。海云庵的兴建,应与当时青岛地区渔航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关于海云庵的来历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天夜里,四方村的几位老人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观音老姆(一说观音老母)要来四方定居。第二天,几位老人凑在一起说起了此事,便把梦里的情节串联了起来,觉得此事必是神仙显灵。于是几人一起走到海边,向海上望去。只见西海有一棵大树正缓缓随海浪向岸边漂来。几人一看,这大树十分高大粗壮,上面总共有三个树杈,最中间的树杈上竟然有一尊铜铸的观音老姆像。几位老人商量了一下,推举最年长的一位老人,上前去把老姆像请了下来。随后,又找来各村的年轻人来海边拖树。十几个青壮年合力拖着这棵大树往村子的方向走,一开始很顺利,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当拖到一片鹤鸟栖息之地时,却突然怎么也拖不动了。有村民说这一定是老姆看中了这块地方 ,所以不愿再去别处。村民们见老姆如此灵验,便将海上捕鱼的安全寄托于神灵的保佑,为求各村人的平安,于是便商议着就在此地为老姆建庙,老姆像则临时放进了四方村里的徐家祠堂。

要给观音老姆建庙,这材料从哪来?村民们灵机一动,就用送老姆来的这棵大树吧!说来也巧,等庙宇建好,那棵大树的木料也刚好全部用完,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人们把老姆的铜像从徐家的祠堂里请到了新庙的正殿,铜像一落座,便有海雾像云一样飘落在庙屋上空和周围 ,于是人们便根据“海为鱼天地,云为鹤故乡”这句诗词,为这座新庙取名为“海云庵”。

海云庵建成后,香火兴旺,庵旁的海云街也成为了一条热闹的街道。因为周边村民,多以捕鱼为生,为祈求出海平安,便将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每逢庙会日,周边的善男信女们纷纷赶来庵中祭拜,烧香、磕头的渔民络绎不绝。庵外的海云街上,则是聚集各种买卖人,趁着人多发点小财,这也就形成了日后糖球会的雏形。

工人聚集西殿拜鲁班

据《青岛文物与名胜古迹保护纪实》一书中记述,海云庵初建时北庙屋三间为正殿,称“大士庵”,供奉观世音菩萨铜像,也就是当地民众称的“老姆”;南庙屋两间,称“关帝庙”,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神像。

1923年,青岛银月纱厂(后来的国棉二厂)的工程师王涨诚,看到海云庵年久失修,因他素来爱做善事,于是就与东、西四方村村长、会首们商量,发动各村居民及周边工厂、作坊工人和商民化缘集资,分别于1924年和1926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两次大修。在翻修过程中还将先后两次化缘中金额在1块银元以上者的姓名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对立于正殿平台的两侧。一块石碑正面刻“缘福善庆”,背面刻“百世流芳”;另一块石碑正面刻“万善同归”,背面刻“永垂不朽”。石碑的正反两面共刻有722个民众姓名和7个工厂单位,化缘捐款共计1002块银元。

翻修后的海云庵,保留原来的三间正殿位置不变,拆除了原有的关帝庙,在正殿的东侧并排修建三间作为东殿,又在正殿的西侧修建三间作为西殿。正殿依旧供奉观音大士,两侧各立善财童子和身背宝剑的龙女神像。

东殿为原有关帝庙迁移至此,大殿正中为关羽,左为龙王,右为比干财神,台下站立关平、周仓两尊神像。据说,“文革”中,在砸东殿神像时,曾从关羽像腹中取出用银片做成的五脏,用银丝相互连着,还有一本3000字的《关圣帝君移山经》。

西殿则完全是为纪念民众化缘修庙,供奉历史上著名人物,所以增建了此殿 。西殿正中台上为道德天尊,即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左为鲁班,被木工工匠们尊为始祖;右为后稷,曾在尧舜时代做农官,教百姓种地,民众多称其为“庄稼老”。

从这三尊新神像的出现,也可以看出当时周边居民的生活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老四方是青岛市的老工业区,那时候海云庵周边除了原有的村落也建起了许多工厂,工匠们尊鲁班为祖师爷,为求工作顺利周围的工人都来祭拜。原四方机厂的部分工人还成立了“圣诞会”,此圣诞与现在的圣诞节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个行会团体。意思是各行匠人纪念始祖生日的行会,推崇“崇敬祖师,互敬互助”,因海云庵西殿内供有鲁班像,所以圣诞会的成员们也常聚会于此。而这个圣诞会正是日后共产党员邓恩铭来青后改造的第一个工人组织,使之由带有迷信色彩的行会组织成为现代工会性质的组织。

海云庵的东殿前方还有一棵参天的银杏树,枝繁叶茂,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有老人回忆,1965年夏天的一场雷雨,雷电劈下了银杏树的一根树枝,树干上露出一个粗大树洞,树叶落了满地,侧枝被锯为数段才运出了庙门。那时就有传说,是一条蟒蛇成了精,想过海成龙,在雷公的追击下,躲进了树洞,妄想躲过一劫。但最终还是被雷公一道闪电,连蛇带树劈作两截,庙宇却毫发未伤。大银杏树历尽沧桑,多次遭到雷击,还曾被西北风刮断了枝条,但一直生命力顽强 ,存活至今。1982年,这棵银杏树还被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树名木。

糖球会的历史变迁

海云庵庙会究竟始自何年无法考证。根据当地民众每年在正月十五之后才开始劳动的习俗,在下地劳动和出海捕鱼之前,为祈求丰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进庙烧香磕头。又根据正月十六为每年第一个大潮日,特定这一天为海云庵庙会 。庙会那天,东镇、东吴家村、西吴家村、小村庄、水清沟,湖岛村以及东、西四方村的民众,一路上打着锣鼓、放着鞭炮,赶来进香磕头,热闹非凡。

中国人素以“红”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红糖球,认为是一年吉样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庙会期间,尤以糖球为最多。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赶庙会的人有时多达上万人,成为当时青岛市区最大的传统庙会之一。当时由于庙宇附近盛产山楂,商贩们多用它做成糖球在庙会上叫卖 ,由于买卖糖球成为海云庵庙会的主要特色,民众逐渐将海云庵庙会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每到庙会之日,为了让工人们去赶糖球会 ,周边的工厂都会放假,各地的艺人也纷纷前来献艺,跑旱船、踩高跷、茂腔柳腔唱得火热。

青岛解放后,海云庵庙屋由原四方区文化局接管使用,把西殿和正殿的小神像集中到东殿存放。“文革”前夕,庙屋交原四方区平安路街道办事处使用,正殿用作街道老年人娱乐场所,东西殿用作库房,庙院墙和院门被拆除,在庙院内建平房20余间开设旅馆和商店,糖球会也渐渐萧条了下来。1982年,海云庵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振兴地方经济,当时的四方区政府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90年对海云庵进行了修葺,基本恢复1926年翻修后的原样。

1990年,当时的四方区政府首次以政府名义举办了海云庵糖球会,正月十六当天有30万市民拥向海云庵附近,一天内卖掉了约50万支糖球。首届糖球会上,举行了各种民间文娱及糖球造型艺术大赛等40多项文艺活动,三天内,前往庙会群众达60多万人次。

老青岛有四大庙会,农历大年初一的天后宫庙会,正月初九的玉皇庙萝卜会,正月十一要去于姑庵庙会,正月十六当然是海云庵的糖球会。既然叫庙会,当然是先有庙后有会,如今,天后宫和于姑庵前已经不再有庙会可赶,但萝卜会和糖球会却一直延续至今。而其中这萝卜会又更为特殊一些,因为在这四座古刹中,唯有玉皇庙(后来也叫清溪庵)早早地消失在了青岛人的视线中,没有了庙,有人说萝卜会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近年来青岛人参与萝卜会的热情却是有增无减,特别是老台东人 ,更是对萝卜会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玉皇庙是崂山太平宫的下庙

虽然玉皇庙历史悠久,但留存下来的史料却很有限,大多数关于玉皇庙的故事都是从曾经居住在下村(即杨家村,位于道口路附近)的老人口中得来的。

有一种说法,玉皇庙始建于元代,因崂山道观远在深山,所以在山外往往有“下庙”。如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就是崂山太清宫的下庙,玉皇庙则是太平宫的下庙,属道教全真派郝祖华山派。另说玉皇庙建于明朝,因为这玉皇庙的位置就在当年的杨家村,杨家村的杨氏一族跟青岛的大多数外来移民一样,都是明代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了崂山脚下的乌衣巷村,在那里跟着村民们学会了北方人的生活方式。在那里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杨氏一族决定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家园,于是找到了一片离海较近、广阔的荒野,建立了杨家村,从此以捕鱼、农耕为生。玉皇庙当年的位置就在如今的道口路,正是在杨家村之内,所以有人推断,这座庙宇应为杨氏一族安居于此后为祈求安定生活所建。因杨家村又称为下村,所以很多老人习惯叫这里“下村庙”。在《胶澳志》中,杨家村中的这个明代道观依然被称为杨家村庙。

玉皇庙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这座古刹的名称也有多种叫法,除了前文中提到的玉皇庙、下村庙,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清溪庵。有人说是因为在庙宇初建时,门前有一条清溪长流,所以以此命名,但如今更多学者认为,清溪庵是民国以后才有的名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青岛指南》中这样描述玉皇庙:“在台东镇道口之东面,主祀玉皇,元代创建,每逢阴历元月,有香火大会,到者达数万人。”其中并没有提到清溪庵这个名称。有学者认为,此名来源于民国政府整肃市风,对全国各地的庙宇进行调查,遂将玉皇庙改名清溪庵。也有人认为清溪庵这种叫法,是在玉皇庙1941年集资重修后才有的,因为那时青岛还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清溪”二字也颇具东洋意味。所以提倡市民提及此处时最好不要再用清溪庵的名字,而是改叫故名玉皇庙。

玉皇庙曾被认为是“淫寺偶像”

关于玉皇庙当年内部的布置,至今仍没有发现图片资料,我们也只能通过一些文字记述,在脑海中还原那香火盛极一时的景象。

玉皇庙的大殿虽为坐北朝南,但大门却是朝东开,这源自道教“紫气东来”的说法 。据资料记载,“玉皇庙门外,有两根极高的旗杆,旗杆上挂着黄色旗帜迎风招展,成为远方确定下村的标志。”“进入庙门,即为前院,这里有青龙白虎殿,手持兵器的‘青龙’‘白虎’左右分列,它们脚下是几个扛脚小鬼,墙壁上画的是宗教神话。穿过玉皇庙天井,即是玉皇大帝厅堂大门,两边分列太上老君、关帝圣君殿。”玉皇庙内还有送子娘娘殿和土地庙。此外,庙内东角,还悬有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钟,钟鸣时刻,声音浑厚,回荡于榉林山顶。

玉皇可通天、关帝可求财、观音能送子……玉皇庙内的众多神仙满足了村民们的各种需求,终年香火不断。在这里不得不提一提玉皇庙里一项很有特色的祈福方式——拴娃娃。玉皇庙里有个偏殿为送子娘娘殿,里面供奉的是送子观音。下村里想求子的妇女们都会来这里“拴娃娃”,布施香火钱时也会格外大方。那什么是拴娃娃呢?据老一辈人说,在送子娘娘殿里会准备很多用泥巴捏的小泥娃娃,有男有女。来求子的妇女们先到殿里求根红线,看好了哪个娃娃就用这红线拴在泥娃娃身上,嘴里一边念叨着:“孩子,跟娘走吧!”一边小心翼翼地将小泥娃娃带回家。据说用这种方法,下村里的不少妇女都怀上了孩子,十分灵验,以致于其他地方的人也慕名而来,拴个小娃娃带回去。

在老百姓眼里,这是个祈福求子的大好事儿,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禁毒、禁赌、反迷信的“新生活运动”中,这样的求子活动就变成了封建迷信的典型象征。而庙内供奉的玉皇和火神曾被认为是“淫寺偶像”而被取缔。

萝卜会来源于玉皇庙庙会

《道藏》中记载:“正月初九为玉皇诞”。就是说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所以各地玉皇庙这一天会有庙会祭祀玉皇大帝,这也是萝卜会的来源。北方民间素有“咬春”一说,因正月初九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咬一口爽脆的萝卜,才会感觉到春天的到来,再加上萝卜有消食的作用,还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年节期间饮食的积食。

“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县的萝卜皮”,这一句谚语深切表达出了山东人对于萝卜的热情。人们都爱在立春前后吃点萝卜,于是玉皇诞辰这天的庙会上就引来了不少卖萝卜的商贩,久而久之这个庙会上卖萝卜的多了,于是就渐渐形成了萝卜会。

萝卜会的历史是否与玉皇庙一样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但至少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萝卜会还是热闹非凡的 。正月初九这天,玉皇庙内香烟缭绕,叩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临近庙前的街巷遍布商贩,特别是卖萝卜的摊子占了大半。据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介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萝卜会的范围遍布道口路、辽宁路、姜沟路和山口路。前两条街是卖小吃、百货,后两条则主攻游艺表演,变戏法 、拉洋片、唱大戏 、耍猴、踩高跷 、扭秧歌,演出项目繁多,让游人流连忘返。那时青岛的交通尚不发达,没有便利的公交系统,人们出行要么步行,要么乘坐马车,当时在大沽路上设有一个马车总站,三条线路中的一条就是通往台东镇,这班马车平日里的终点站设在台东一路,但一到萝卜会期间,去路就会被人潮阻断,所以只能临时将利津路改为终点站。

而素来有“忙腊月,耍正月”习惯的青岛人,在萝卜会上也十分捧场,不管多穷,正月里出门怎么也要大方一回,所以总会捎上几个萝卜回家。有人嫌萝卜上有泥不好带,便就地取材,在庙前的清溪中洗起了萝卜。据说,当年洗萝卜的游人们一直从道口路延伸到昌乐路,沿着溪流能一直排到大港附近,由此可见当年萝卜会热闹的景象。

这样的热闹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即使中间一段时间玉皇庙被封,萝卜会也没有终止过。直到“破四旧”时清溪庵成为一片废墟,后来成了台东半导体零件厂的厂房,至此萝卜会也终止了。1965年,庙宇废除,拆除了前院前殿,建了三层楼的台东文化馆,1966年6月正式使用,后殿是台东少年宫。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台东区曾拟恢复清溪庵,还找到了当年废玉皇庙、重修清溪庵的几件公文。讨论中几位专家同时建议在重修清溪庵时把道口路作为仿古一条街。但令人惋惜的是,至2005年7月初,清溪庵尚存的厢房也被彻底拆除。

直到1991年萝卜会才起死回生,1991年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当时的台东区政府举办了第一届萝卜会,并定于每年正月初九举办萝卜会;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台东区与市北区两区合一,更名为市北区萝卜会与市北区原有的元宵山会合在一起,由原来的3天改为7天,于每年在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举办;1991年至2012年共举办22届萝卜会,2007年萝卜会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重生后的萝卜会曾先后在贮水山公园和昌乐路文化街举办,2012年末,原市北区与四方区合并建立新市北区,今年原分布于两区的萝卜元宵会和糖球会也以两会合一的形式与市民见面,主题为“萝卜·元宵·糖球会,欢乐祥和新市北”,一共连办14天,从农历正月初九,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廿二。

◎链接天后宫庙会

正月初一到初五是太平路上的天后宫庙会。天后在闽南、台湾省称为“妈祖”。相传她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叫林默娘,因为她能保护渔民船员平安,宋代封为夫人,明代封为天妃,清代晋封为天后。

明代,青岛村开放为海上通商口岸,开始叫青岛口,于是在青岛口建了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就是现在太平路上的天后宫。世界各地天后宫在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圣诞有庙会。但青岛天后宫正月初一到初五亦有庙会,这是因为一般城市有“城隍庙”。人世间每个县有县官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阴间有城隍管理一切。明代浮山所是“千户所”,阴间有浮山所城隍庙。青岛市区建立得很晚,只有市长,阴间没有城隍,所以过年的时候一般的城市去到城隍庙,青岛则到天后宫,所以正月初一到初五太平路上的天后宫是青岛新年第一个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