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之虎段祺瑞修湛山寺 芝泉路以他的字命名
2015-03-08 作者:田野

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
段祺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当政期间发生过“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结果竟遭到军警开枪射击。于是,我们读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篇《纪念刘和珍君》。段祺瑞当时为民国一把手,他承担了最大的骂名。
历史的真相扑朔迷离,还是交给专业学者去研究吧。但我们可以从别的角度来看看段祺瑞,看看他和青岛相关的故事,也许我们对他会有一个全新的了解。
袁世凯帮忙段祺瑞当旅长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袁世凯,段祺瑞后来的身份不可能这么显赫。他帮助袁世凯训练北洋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指逼迫清廷退位,拒绝袁世凯称帝,推翻张勋复辟)的美誉。
段祺瑞与袁世凯初次结识是在1895年左右。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段祺瑞与学生一道为阵地搬运炮弹,抗击日军。1895年12月,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请荫昌推荐人才,段祺瑞被作为人才调往天津小站。段祺瑞被袁世凯看重是在1899年。当时,山东巡抚袁世凯率武卫右军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段祺瑞成为袁世凯扩编北洋军的重要帮手,编撰了许多本操练章典,为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冯国璋)之一。
段祺瑞一生都对袁世凯感恩戴德,忠心耿耿,这或许源于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据称,袁世凯在创办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第一次,王士珍考取。第二次,冯国璋考取。从柏林深造回国的段祺瑞自认为学识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一天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令官来找他,说是袁世凯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帅府晋见袁世凯。袁世凯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临走,袁世凯塞给段祺瑞一张纸条,段祺瑞心中纳闷,又不敢当面拆开看。急忙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觉大喜,原来是这次考试的试题。段祺瑞连夜准备,考试结果出来,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的协统。
这故事还有后话。后来,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要人。段祺瑞谈起当年袁世凯帮他渡过难关的事,仍感恩不尽,谁知冯国璋、王士珍听了,不觉大笑,原来王、冯二人考试时也得到过袁世凯给的纸条,段祺瑞这才恍然大悟。
被学生吴佩孚打败,退出政坛
凭借着袁世凯的提拔,段祺瑞此后的仕途一帆风顺,甚至在袁死后一度就任国民政府总理。此前,段祺瑞已经凭借着三造共和在全国具有极高的威望,要想一统天下不是没有可能的,可是他偏偏遇到了克星,这克星就是自己的学生——吴佩孚。
吴佩孚论资历确实没法和段祺瑞比,当年袁世凯创办了陆军速成学堂,学期仅一年。吴为获得文凭,前往保定报考,一举考中,被分到测绘科,成了段祺瑞(段为总办)的学生。这一年,吴28岁,属大龄学生;段37岁,乃军界中坚。
可风水轮流转,到了1920年这一年,吴佩孚已经成为北洋军中的一员骁将,其所统辖的部队正是复任总理的老段所依恃的劲旅。段祺瑞让吴佩孚去前线武力统一两广,吴佩孚却驻扎原地按兵不动,原来吴佩孚是在报复老段没任命他为湖南督军。其实吴佩孚也是一个很有政治理想的军人,他跟段祺瑞的矛盾不可以一个官位来解释,但事到如此,老段只能硬着头皮亲自挂帅迎击吴佩孚,据称他当时甚为不平:“吴佩孚学问不错,兵练得也不错,学会打老师了。”
就这样,直皖战争爆发,貌似强大的定国军被吴佩孚指挥的叛军打得落花流水。段祺瑞绝没想到,自己乃北洋军人的祖师爷,居然打不过犯上作乱的学生。吴佩孚亲率前锋部队大打闪电战,开火后第四天就一举俘获了敌军的前线司令官、早年保定陆军学堂的老师曲同丰,并差一点直捣京郊南苑的团城,生擒昔日的段校长!
段祺瑞当时曾考虑自杀,但没能成功,随后墙倒众人推,他只得退隐天津。
拒绝日本人诱惑,不失大节
段祺瑞一生戎马,晚年厌倦政治,归隐林下,但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局势。1926年,段祺瑞回天津租界居住。1932年底,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经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本愿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坚持不与日本人合作,是为大节不失。
后来,段祺瑞秘密离开天津来到南京,脱离了日本人的控制。蒋介石一身戎装,在车站迎接,执弟子之礼。段祺瑞来到南京后,不少记者登门采访,段祺瑞并不回避,他铿锵作答:“日本横暴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急送上海宏恩医院救治,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72岁。
酷爱围棋,培养国手吴清源
抛开段祺瑞的诸多政治行为不谈,我们从他的一个爱好来看看老段。段祺瑞是个围棋迷,喜欢下棋到什么程度?连他的部下都认为他到了玩物丧志的地步,段的宅子也常有棋手出入。
段祺瑞起初对日本围棋的水平并不知底细,光绪末年他充任保定军官学堂总办,常与住在保定一带的日本人下棋,但经常输。
提起吴清源,想必围棋爱好者无一不知,这位围棋天才正是老段受了日本人的气之后精心培养的棋手。1925年春,11岁的吴清源和母亲因家庭贫寒本欲从北京南下回家乡,行前围棋国手顾水如将吴带到段府。段祺瑞受二子“试试”吴的棋力。结果,老段输得惨不忍睹,以致整整一天不想会客。不过,段祺瑞很快意识到了吴清源的潜力,当即每月拨款100元给吴清源作为“学费”,让吴继续留在北京下棋。那时,雇个佣人每月只需要付两元钱工钱,100元不是个小数目。吴清源因此靠下棋得以维持一家生计。后来,吴来到日本,和日本围棋大师本因坊秀哉大战仍不落下风,中国围棋算是挽回颜面。
不过我们由此就说段祺瑞嗜棋如命未免偏颇,段祺瑞还是能够分清下棋之才和办事之才的。段祺瑞的长子段宏业的棋艺水平够得上国手水平,在民国初期颇有点名气。但段祺瑞并不喜欢他的这个围棋国手儿子,就因为段宏业只知下棋却从不想在事业上用心。
段祺瑞捐资修建湛山寺沈鸿烈决定以他的字命名芝泉路

晚年段祺瑞在打台球芝泉路是湛山寺门前的一条马路
上文讲了段祺瑞的生平事迹,那他与青岛有什么关系?
现在在青岛,每到佛事节日,人们都习惯去湛山寺。遇到重大的佛事盛典之时,无数善男信女齐聚此处,蔚为壮观。湛山寺是中国的佛教名刹 ,当然,《发现青岛》的这一篇我们不是谈论佛理的,而是要讨论一条路和一个人,这条路叫做芝泉路,这个人还是段祺瑞。好奇的读者也许会问了,这段祺瑞和湛山寺有什么关系?这芝泉路又有什么玄机?何以能跟佛教名刹湛山寺相提并论?别急,我们这就给您慢慢道来。
芝泉路以段祺瑞的字命名
说起寺庙,大家知道的应该不少,名山出名寺,名寺傍名山,五台山有广济寺、嵩山有少林寺,这湛山并非国内知名的大山,何以有一座国内著名的寺庙呢?这就说来话长了。原来,青岛作为道教圣地早有历史,但是说起佛教,略有不及 ,直到上世纪20年代,尚没有一座佛寺。
1931年,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和佛学家周叔迦等在青避暑,见道教盛行而佛寺罕见,便商议在青岛建一座寺庙。叶恭绰信佛,因此把这件事当做大事来办,一年之后的1932年,叶恭绰就在上海请倓虚法师到青岛主持建寺事宜。1934年,湛山寺开始动工兴建,1945年全部竣工,而湛山寺也是中国最后一座佛教名刹。又由于湛山寺修建年代距离当下最近,也可以说是中国最年轻的佛教名刹。
话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将湛山寺放到一边,另起一个头。我们来说说青岛的路。青岛的路大小纵横,高低起伏,很有海滨城市的特色。青岛的路多以城市名字命名,在青岛生活的人会聊起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会聊起香港路的繁华兴旺,宁夏路横跨东西,北京路纵贯南北,但是您可知道青岛有三条不是以城市名命名而是以人名或者跟当时的某个名人有关的信息来命名的路?
中山路!没错,中山路是一条以人名来命名的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人们将其命名为中山路。那么另外两条路呢?估计您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其实他们就是现在的延安路和芝泉路。延安路原名叫天门路,此路乃是为了纪念民国时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命名的,因为沈鸿烈老家在湖北天门县。芝泉路则是为了纪念段祺瑞而命名的,段祺瑞字芝泉,因段祺瑞曾捐资修建湛山寺,故而沈鸿烈决定以他的字命名山门外的这条路。
那么芝泉路为何得以保留,而天门路却改为了延安路?原来 1966年红卫兵上街改路名,所有涉及旧社会旧思想的路名都被更改,中山路红卫兵自然是不敢改的,天门路就不同了,那是为了纪念国民党的沈鸿烈市长的,红卫兵故而将其改为“延安路”。至于“芝泉路”么,或许是因为它隐藏得太深了,红卫兵知识少,愣是不知道这“芝泉”是段祺瑞的字,还以为是咱中国的某个县名,故而“芝泉路”幸运地保留到了今天。
段祺瑞的一生颇为传奇,不管其个人政治观点对错与否,但其个人操守还是为后代史家所称道的,他也是民国初期各类军阀里少有的“清正廉洁”的高级军阀 。他在失去权力下野以后,晚年还曾到过青岛。
晚年只吃母鸡下的“素鸡蛋”
接着本文开头的话题谈起,现在大家自然知道这湛山寺和芝泉路、段祺瑞三者之间的关系了。
青岛文史专家鲁勇先生对段祺瑞修湛山寺这一节还有更详细的叙述,他称段祺瑞捐款建庙时没有怨言,“段祺瑞信佛后师从宝一和尚,当时倓虚法师主持修建湛山寺,除了叶恭绰、周叔迦等人捐款外,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也无偿拨给了土地,倓虚法师向靳云鹏(曾任民国总理)和段祺瑞募化。靳云鹏一心向佛,立即捐款,段祺瑞也捐了款。”
有人或许会觉得奇怪,老段身为军人,如何会变成个信佛的居士了呢?这事说来确实反常,因为按老段的人生经历及脾气秉性,他一生戎马,应该拜岳飞、拜关羽,可他居然拜起了菩萨。
按照记述 ,段祺瑞大概在1920年左右开始信佛,当年恰逢直皖战争,老段与曹锟、吴佩孚恶战一场,但最终以惨败告终,由此心灰意冷。他搬到天津后,便开始吃斋,并在家里辟出一间佛堂,每日清晨都起来焚香念经,并成为他每天的功课,从未间断。
段祺瑞信上佛教,今人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与他在袁世凯时期曾在西山休养、接触佛学有关;二是认为他希望借此走出直皖战争惨败的阴影;三是他身为军人,杀戮过多于心不安,因而要每日诵经以超度那些在战场上丧生的亡魂。
段祺瑞信佛可能与当时天津的风气也有关系。在清末民初时期,天津的寺庙特别多,几乎可以用“无人不信神、无处不建庙”来形容。一些在政坛上失意的政客、军人,还有前清的一些遗老遗少,他们在失势之后都纷纷来到天津做寓公(指客居在别国、外乡的官僚、贵族),其中有很多人便热衷于宗教活动,其中尤以历史久远的佛教为盛。事实上,在当时的军阀政客中不仅仅是段祺瑞一个人信佛,其他譬如曹锟、曹汝霖、靳云鹏、孙传芳等人也是信佛的。
段祺瑞在信佛后,便起了一个法名叫“正道居士”,每到初一、十五,段祺瑞都要亲自到庙里去做法事。由于段祺瑞是民国初年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和尚都以段祺瑞来自己的庙里做法事为荣,每每奉承段祺瑞是菩萨转世 ,为普度众生而下凡的。被奉承久了,段祺瑞也有些飘飘然。直奉战争爆发的时候,老段就在讲经大会上大骂:“这些军阀,穷兵黩武,祸国殃民,他们都是阿修罗王转世来造大劫的!”说到这里,他又不免沮丧地说,“我虽是菩萨后身,具有普度众生的慈悲愿力,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力虽大,难胜群魔!”
关于段祺瑞信佛的趣闻有二,其一:在反对张勋复辟的战役中,当时抓了一些“辫子军”,其部下靳云鹏请求杀几个以振军威,段祺瑞听后很不高兴地说:“罪在张勋一人,这些官兵们有什么罪?杀几个人有什么用?你们总是好杀人,‘杀人者人恒杀之’,哪一个好杀人的人有好结果呢?”
其二:据一些野史记载,段祺瑞除了自己养几只母鸡下蛋供应吃食外,荤食一概不碰。有趣的是,他只养了几只母鸡而无公鸡,因为他认为这样下的蛋才是“素鸡蛋”,是可以吃的。直至晚年,段祺瑞虽然需要补充营养但仍旧不肯开荤,足见其性格之倔强。由上述两则传闻可见,段祺瑞也是个十分有趣的人。
段祺瑞人称“六不总理”
段祺瑞一生勤俭,被人称为“六不总理”,他无积蓄,无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死后没有余财,这在今天,也是很难得的。
先说财产,段祺瑞一生没有不动产,这在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段祺瑞在北京一直是租着房子生活,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义女的名义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是原房主与袁世凯打牌输了 40万大洋,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但没给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国务总理段祺瑞,要收回房子。段祺瑞见人家手中有房契,二话没说,带着一家人搬了家,这栋房子只住了两年。
再说妻室,段祺瑞的原配是吴夫人,吴病逝后,袁世凯把他的干女儿前清江西巡抚张芾的孙女张佩蘅嫁给了段祺瑞,从此两家成了亲戚。袁世凯的大太太于夫人只生了袁克定一个儿子,没有闺女,就把张佩蘅认作义女。张佩蘅见着袁世凯夫妇,一口一个爸爸、妈妈,非常亲热。
这位张夫人虽然姿色平平,但却是个“内外兼修”的女人,因此公馆里上上下下,对她还都心悦诚服。不过这位张夫人有一个毛病,抽大烟,是为美中不足之处。
除了张夫人之外,段祺瑞还纳了 5个小妾。大妾陈氏,1914年就死了,她留下了一男,不过没有长大成人,就夭折了。二姨太太姓边,保定人,只生了一个闺女。三姨太太姓刘,人们背后称她为刘三,一胎生了两个儿子,小名十一、十二。四姨太太也姓刘,人们称她刘四。五姨太太姓李,人们就称李五 。刘三、刘四、李五 ,都是段祺瑞花几百块钱买来的,大概出身都不怎么样。
关于这几位姨太太倒没什么可多说的,只是有一件趣事可见老段的真性情。据段祺瑞的外孙女张乃惠回忆,自己的这位姥爷当初还干过嫁姨太太的事。“当然,我外公和当时其他军阀一样,也讨了几房姨太太。听母亲说,外婆怕别人说她不贤惠,就主动给外公找姨太,当时的第四位姨太,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原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外公就吩咐我外婆要像嫁女儿一样,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段祺瑞的宅心仁厚。
再说说后代,段昌建是段祺瑞的孙子,直到文革抄家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份。据他回忆,“那些红卫兵说我是军阀的后代,我当时就不明白,一家5口人住在16平方米的房子里,怎么就成了军阀的后代。”对于爷爷段祺瑞,段昌建回忆称并没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段祺瑞一生中除了收过冯玉祥的几块南瓜,再也没有收过礼。据张乃惠回忆,她母亲印象最深刻的礼物是齐燮元(当时的江苏督军、后来成为日伪汉奸)送的,其中一件是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家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都盼望姥爷(段祺瑞)能留下这件宝物。谁知第二天再看,宝物不见了。原来段祺瑞一早就派人归还给齐燮元。
如今段祺瑞的子孙们遍布多地,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天津、北京都有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