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祖上是贵族 喜欢去琅琊山钓"朝巴鱼"
2015-03-08 作者:

左:周文王姬昌画像 右:姜子牙画像
出身贵族却家道中落、卖过牛肉开过餐馆却欠下一屁股债、72岁娶上老婆没多久却又离婚了……如果按照这么个剧情演下去,这样的人生真就是一出悲剧了。而我们的主人公虽是一名资深“屌丝”,但经过努力和拼搏,也终于等到了逆袭的那一天 。
一把白须、头戴斗笠,手持鱼竿静静看着水面,只是这钩是直的,鱼儿何时才能上钩?直到这样的行为艺术惊动了周文王姬昌,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才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啊。此人便是姜太公姜子牙。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跟咱青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姜子牙的祖上曾是贵族
姜尚,名望,字子牙,约出生于公元前1156年。他还有个名字叫吕尚,此姓的由来要追溯到他的祖上了。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曾经在大禹治水时立过大功,是禹帝的肱股之臣,受封为吕侯,并赐姓姜,封于吕地(位于今河南南阳市),按照家族的辈分排序,故称为吕尚。这样看来,姜子牙的祖上也是个响当当的贵族家庭,只不过之后家道中落,到姜子牙这一代时已经成为贫民了。
他早年都干过些什么?记者找到了好几个版本。屈原《离骚》说:“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姜子牙曾经是个卖牛肉的屠夫;《尉缭子》则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年而主不听,人谓之狂夫也”,这里说他还摆摊卖过吃的;而《盐铁论·颂贤》记载“太公贫困,负贩于朝歌”,就是背着东西,走街串巷,做小买卖。为了维持生计,姜子牙确实屡次从商,只不过编笊篱到市场贩卖,从天亮等到天黑没有一个人来买。卖吃的,谁想到刚摆到市场就被官兵的马给踢翻了。当宰牛卖肉的屠夫,只可惜大夏天的肉都快变臭了仍然门可罗雀。又开了饭店,总有人来吃饭吧,说也怪了,别人家的饭店生意红火得不得了,就他这天天盼着来客人……这样干来干去什么都一事无成,只剩下一屁股债。
姜子牙却不放在心上,生意不好他便拿着书本慢慢等,天文地理、军事谋略、治国安邦样样精通,只等着将来能一展才华呢。直到有一天,人们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后来得知他出去拜师学艺去了。姜子牙的师父是谁?神话故事中说是元始天尊。不过,虽然姜子牙有一个聪明的脑子,学道也颇有天分,但天尊说了:“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如今成汤气数已尽,周室将兴,你下山扶助明主吧。”于是,姜子牙回到了人间。
崂山民间盖房有“太公在此”
关于姜子牙的民间传说也不少,这里我们只提一件事,太公在此!因为这事就发生在崂山。
上面说了,姜太公年轻时家里太穷什么都干,他还卖过火烧。他走着走着便到了崂山一个村子里,没多久下起了雨,赶紧跑到屋檐下避雨。屋里一位好心老头出来了,把他引到家里,换了身干净衣裳,俩人便开始拉呱,说来说去老头才知道这就是那个会神机妙算的小伙子。原来,姜子牙自小就能知道前因后果。老头正好有一事相求,便邀请姜子牙在家中多住几天,他好酒好菜招待着。
“我们后院有块空地,留着也是留着,我便想在那再盖间房子。可怪的是,每次盖完就莫名其妙来场大火,这样连续好几次都盖不起来。难道是那地方风水不好?”
姜子牙听完到后院看了看:“老人家,你放心,你明天再找人来盖,我在这给你看着,保证没事。”
等到上梁这天,姜子牙叫人在后花园设了个法坛,睁着两只大眼四处看。等梁上完了,忽然发现几个小鬼拿着火过来了,正要点,姜子牙一声怒吼:“大胆,我姜太公在此,你们这些小鬼还敢来胡闹!”小鬼吓得赶紧跑了,老人家的屋子顺利盖好,以后再没被烧过。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谁家盖房子都要来找他看着。以后,姜子牙去干大事了,再也不能亲自过来,他便在木板上写上四个字“太公在此”,小鬼见了也不敢靠近,逢凶化吉。后来这习俗就被传了下来,崂山一带农村盖房子都会在木板或者红纸条上写上这几个字,贴到正间的房梁上,太公在此,诸神回避,保你平平安安。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姜子牙封神时,本来是把玉皇大帝的位置留给自己的。可他封了这个神,那个神,独独没有封玉皇大帝,于是有神仙就问,为什么还不封玉皇大帝?姜子牙支支吾吾说:“不用急,自然有人!”这时,封神台下出来个人:“谢谢太公,我张友仁在此。”姜子牙明白此“友仁”非彼“有人”,但被人家钻了空子,只能拱手相让了。封神已经结束,自己却没了位置,郁闷的姜太公爬上屋顶大喊:“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这也正对应了上文所说的那则民间盖房的传说。
72岁才娶妻不久又离了婚
好了,继续回到拜师回来的姜子牙身上。下山后的姜子牙已经白须飘飘,身边却连个能照顾的人都没有,他有个义兄叫宋异人,做媒给他娶了68岁的马氏为妻,那年他72岁。两人过了段普普通通的日子后,马氏觉得也不能一直靠着这位义兄过日子,便劝姜子牙再去从商。这活以前又不是没干过,都没有干成,这次也一样。马氏气坏了,原来找了这么个干啥啥都不行的,姜子牙听不了这妇人天天在耳边叨叨,便跑去渭水钓鱼。
每天钓点鱼回来养家,也行!可偏偏好几天姜子牙都是空手而归。这天马氏悄悄跟了他到河边,一看鱼钩竟然是直的,直钩怎么能钓到鱼呢,跟他大吵一架,回去便离了婚。虽然姜子牙一再挽留,让妻子相信他日后必定给她荣华富贵,但当时马氏心意已决,觉得他是个糟老头子了,还能有什么成就。
可真有马氏后悔的一天!传说姜子牙分封诸神刚结束,门外跑来一人,睁眼一看,这不是当初抛弃自己而去的老婆马氏嘛,她竟然也跑来要神位。马氏通过一哭二闹三上吊果然给自己要来个神位,有人说是穷神,她到哪哪就受穷,所以每到过年老百姓就会在大门口贴上“福”字,穷神一看福就进不了门。还有人说马氏要到了个窗神,只能在窗户上趴着看却进不来吃不着,过年放鞭炮就是为了把她吓跑。
渭水直钩钓鱼遇周文王
离婚后的姜子牙并没有伤心很久,他还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没有实现,师父交给的任务也还没有进展。他继续到渭水垂钓,还是每天戴着斗笠,鱼钩依然是直的。别人怎么问他,他都一笑而过,他表面看上去是在钓鱼,却又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这时的商朝在历经500多年、近30代君王后,传到了败家子纣手里,他荒淫无度、残害忠良,逼得其他诸侯国蠢蠢欲动,这其中最被人看好的便是周文王姬昌,那时他正广招天下贤能于旗下。
天下事无奇不有,有人竟然用直钩钓鱼!这等奇事别人听笑话,姬昌却听门道,此人直钩必有说法。于是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传奇一幕上演了,只见姬昌一行数人走出三五公里路四处寻找,看见河中有一渔夫,头戴斗笠,划着小船,悠闲潇洒,风度翩翩。姬昌独自上前,姜子牙放下鱼钩回应:“吾太公望子久矣”,正因为这句话,后人尊称姜尚为姜太公、太公望。恭恭敬敬地跟姜子牙打了声招呼后,姬昌席地而坐,渭水河畔,这两人聊了起来。后来,姜子牙说:“我钓鱼坐的时间太久,双脚麻木了,你背我过去吧。”
70多岁的老头竟敢这样无理,手下刚要上前,姬昌摆摆手后蹲下身,他背着姜子牙走了一段后便累得气喘吁吁再也走不动了。姜子牙这下笑了:“你背着我走了二百九十四步,我要保你大周江山二百九十四年。”姬昌一听马上蹲下身来,我再背你多走几步吧,姜子牙捋捋胡须:“天机已泄露,不可强求。”
不过,此传说中也有争议,有的版本说姜子牙坐在车上,让姬昌亲自驾辕,走了一百零八步,保他一百零八年。当然,不管是亲自背还是坐车,也不管多少年,姜子牙直钩钓鱼终于钓到了等待中的大鱼,姬昌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此贤能开心不已。
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姬昌手下的贤能人士越来越多,民心所向也引起朝廷一些人的怀疑,崇侯虎提醒纣王:“西伯(指周文王姬昌)积善累德,诸侯都归附他,这将对陛下您不利。”纣王一听,下令将姬昌逮捕囚禁。在牢中的姬昌并不担心,因为手下的人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救出去的,所以他趁着有时间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周易》。得知姬昌被捕的消息,姜子牙等人商量决定,得投其所好,找来一美女带着珍宝一并送给纣王,不久姬昌真的被释放出来。之后姬昌故意纵情声色,造成沉湎于享乐的假象,这使纣王产生错觉:认为姬昌并无与商争夺“天下”统治权的大志,是衷心臣服于自己的诸侯,于是从原来的“纣欲杀文王而灭周”,变为“赐命西伯得专征伐”,授权其代商征伐反商方国(指诸侯国)。不仅如此,在姜太公的谋划下,姬昌还对内推行德政,修德爱民,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逐渐蚕食和削弱商纣的统治,为之后一举灭商奠定基础。正所谓“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周文王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拜姜子牙为师父,继续完成父亲的遗愿。又经过两年的准备,机会终于等来了,商纣王残忍剖杀贤臣比干引得天怒人怨,武王决定借机出师商纣。虽然在之前占卜结果并不好,再加上暴风雨大作,大臣们都劝等等再说,但姜太公却说“枯骨死草,何知吉凶”,于是,一场牧野之战,周武王带领军队灭掉了商朝17万大军,商纣王自焚身亡,商朝结束。此后,武王迁都长安,垂拱而治,海内清平,万民乐业。
姜子牙在胶南琅琊山建四时主祠还喜欢去斋堂岛钓“朝巴鱼”

四时主祠模型(照片由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韩世华提供)
《封神演义》第一百回“武王封列国诸侯”中讲到,周武王念姜子牙年岁已高,这些年又为周朝做了这么多贡献,被作为第一号功臣分封齐地。姜子牙感恩不已,再三拜谢后方才离去。齐国,当时是东方各部落杂居之地,姜子牙的到来给这里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五越月,齐国大治。随后,姜子牙在齐国作“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
姜子牙把齐国变成商业大国
之所以将姜子牙分封到齐地,是因为从出生地来看,他本就是东海一带人,也算是认祖归宗。另外,当时的齐地是东方各部落杂居的地方,周朝的政权还不稳定,唯恐刚打下来的江山再出现动荡,让姜子牙去治理,也是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果真,当姜子牙带着随从慢慢悠悠往齐国赶路时,莱夷人(活动于山东中、东部的一支东夷人)就已经来攻打都城营丘(今昌乐县营邱镇)了,幸亏姜子牙及时赶到,将他们击退,稳定了局面。等安定下来后,姜子牙出去考察当地情况,好一片荒凉的盐碱地,人烟稀少,而且民风不化,彪悍野蛮。想要把这个地方治理好,着实得费上一些力气才行。历经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兴起,姜子牙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独得)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所以在一番探究后,他决定“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将这句话分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化上,他尊重当地风俗,简化礼制,而不是用高压政策逼迫他们去改变。比如每年正月十六,他都会与当地百姓一起祭拜嫘祖(黄帝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织布),既与民同乐也尊重了当地风俗。在经济上,他并没有想办法去改变盐碱地的本质非得种庄稼 ,而是因地制宜找出另外一条出路。《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齐国)以富渔盐之利而为强国”,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分析:“齐国靠着沿海,但当时齐国人都是用鱼钩钓鱼,这样费时间量也少,姜子牙便教给他们用渔网打鱼,发展渔业。同时又教给他们晒盐、卖盐,从邻国换取所需要的粮食。”此外,他还大力发展手工业、冶铁等。当其他诸侯国还在费尽心思发展农业时,姜子牙却带领着齐国人全部从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终于将齐国建设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商业国家,百姓富足,国家安定,出现“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的壮观景象。虽然年轻时他是个失败的生意者,但齐国的成功告诉人们,姜子牙还是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人!
他在琅琊山建四时主祠
在忙着治理齐国时 ,姜子牙还在同时进行另外一件事,既然齐国的风俗跟别的地方不一样,那他就根据当地习俗,在齐国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的许多帝王曾来这里祭拜。
在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西展厅,正中央挂着一副画,解说员王春娜告知:“从画上可以看出,琅琊山自古有两座庙,上庙和下庙。上庙指的就是四时主祠,四时并不是指四个时辰,而是春夏秋冬四季。掌管着春夏秋冬,主宰万物生长,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将其视为神明来供奉。”图画的下方有一个模型,便是四时主祠的样子了,模型四周分别有四个拾级而上的台阶,分别就是春夏秋冬四季。
为什么姜太公选择在琅琊山上修建四时主祠,王春娜说主要有四个原因:其一,琅琊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它三面环海,出于众山上,在这里可以清楚看到各种天象;其二,琅琊山四季分明,每到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这四天,变化就非常明显。尤其是立秋时 ,前一天还被夏天的热气闷得全身黏糊糊,立秋当天立即就清爽起来;其三,琅琊山有极好的观察日出的坐标。它旁边是灵山岛、斋堂岛和沐官岛,三岛成为一个三角区,参照这个三角区可以准确判断出24节气中的日期,比如夏至时日出是从斋堂岛出现的,冬至则从灵山岛出现;其四,《史记》中记载,琅琊,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岁星指的就是木星,它每12年就会在琅琊山上空出现一次,便于古人观测天象。基于这些原因,姜太公将四时主祠修建在琅琊山顶,而这里也成为现在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天文观象台遗址,长达3000多年历史。之后齐桓公、齐景公、齐道公等都来祭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封禅泰山,遍拜齐地八神。因四时主祠建于琅琊山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山后,为这里秀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遂迁3万户百姓,重筑琅琊台。经数年营造,终于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关外规模最大的宫殿群——琅琊台行宫。
斋堂岛钓上来的是“朝巴鱼”
几件大事都做完了,姜子牙自己也上了岁数,干不动了。他又想起自己的鱼竿,该过几天快活日子了。去琅琊山修建四时主祠时他就发现个好地方,与琅琊山隔海相望有座孤岛,在那上面钓鱼岂不乐哉。拿着鱼竿、戴上斗笠,姜子牙往对面的斋堂岛出发。
斋堂岛上确实有座姜子牙的雕像,他面朝大海,雕像前一块已经有裂缝的石碑上写着:“英明太公姜子牙,直钩垂钓坐海涯。保朝护政神仙颂,施法除邪留佳话”,在雕像的旁边还有一条不容易被发现的黑线一直延伸到海中。青岛琅琊斋堂岛旅游度假村工作人员王京美介绍:“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时的鱼线,在下方还有一块巨石,形状非常像条大鱼,传说那就是姜太公用直钩钓上来的。”虽然现在全国有七处都声称是姜子牙钓鱼的地方,但斋堂岛的人显得更加信心十足,因为他们还有个证据,姜太公真的用直钩钓鱼,那种鱼叫“朝巴鱼”。
从登上斋堂岛,记者就在四处打听这种神奇的鱼,村民告诉记者,朝巴鱼其实就是俗称的大面条鱼,个头比平时的面条鱼大,鱼刺很少,味道非常鲜美。每到开海的季节,不用鱼钩也不用鱼饵,这种鱼就能一网一大把,像个傻子一样。“朝巴”,是胶东半岛的方言,是傻子、白痴的意思,所以才称这种鱼叫“朝巴鱼”。
不管姜太公究竟是在渭水钓鱼,在斋堂岛或者天津境内的子牙镇,或许古灵精怪的他这些地方都去过,总之,他确实非常喜欢钓鱼!
齐国毁在谁手里
姜子牙这一生,虽大器晚成,却功成名就,辅佐周王朝灭商建周,建设齐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封国,已经100多岁的他太累了,再也奔不动了。按照他的遗愿死后他的棺材被吊在周王朝的城头,就算死后他也得再保周王朝八百年,周文王姬昌的子孙个个谨记这条规矩,周王朝也算相安无事。但到了周赧王这个昏君这就不行了,他醉酒后命人把棺材撤下来,手下还没动手,就看见棺材里淌出一股血水,之后随即风化,随风而逝,周朝灭亡。
再说姜子牙辛辛苦苦建起来的齐国,没了他的管教,齐国走得曲曲折折,他的子孙们有的继承了他的智慧,有些则变成祸乱国家的昏君,第十四代国君齐襄公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跟自己的妹妹私通,动手杀死自己的妹夫,还将自己的几个弟弟全部流亡在外。齐襄公去世后,齐桓公小白即位,他设计将鲁国管仲招到自己门下,在管仲和鲍叔牙等人的扶持下,齐国迎来最鼎盛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只是他没有听从管仲的遗言,轻信三位奸臣的话,闹得自己的五个儿子互相争夺皇位,自己的尸体放在床上六十多天都没人管,一代霸主,最终凄惨收场。之后齐景公上位,也算是较有作为的一代国君。
齐王建是齐国的最后一个国君,这时秦国早已发起了对晋、燕和楚的战争,齐国作为曾经的五霸之首实力尚存,秦国一直没有军事行动。直到后胜成了齐国国相,贪婪的他不断向秦国出卖情报,并不断劝说齐王归向秦国。公元前221年,曾经屡次创造历史神话的齐国最终被秦王嬴政灭亡。
齐国没有了,但姜子牙却留给世人用之不尽的文化财富。就像胶南《琅琊风》主编栾建东所说:“他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军事谋略都成为日后君王苦心研读的指导思想。他是兵家、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率先对语言、礼仪进行研究,这些思想成果源远流长。”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
◎链接齐地八神
齐国自古就有八神将的祀典,也叫八神主。《史记·封禅书》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这八神是:
天主,祠天齐渊。天齐渊在今淄博临淄城东南牛山西北麓 ,有五泉并出,是淄水的重要渊源之一。
地主,祠泰山梁父。上述祭祀、封禅泰山的活动,其实就是祠地主。
兵主,祠蚩尤。现在山东有阳谷寿张镇皇姑冢;汶上南旺镇蚩尤冢;山东巨野蚩尤冢等三处。
阴主,祠三山。阴主在今山东莱州的三山岛。
阳主,祠之罘山(芝罘山)。今烟台芝罘区西北芝罘岛阳坡有阳主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三次登临此岛,纪功刻石,射杀巨鱼,现“射鱼台”遗址尚存。
月主,祠莱山。莱山一说在今山东莱阳,一说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一名莱阴山。
日主,祠成山。成山位于山东荣成成山镇,被称为中国的“好望角”,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海上日出最早的地方,古时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
四时主,祠琅邪。“四时”即一年中的四季,一时为一季。“四时主神”即掌握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神主,其祠在今山东胶南琅琊山。
八神之中,地主梁父山、阴主三山、阳主芝罘山、月主莱山、日主成山、四时主琅邪山,都是对山岳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