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请稍候...
往事如歌·发现青岛

分享:

向左滑动
向右滑动

1

德国皇帝下令组建第三海军营 镇压义和团运动

2017-02-09 作者:田野
第三海军营是德皇下令组建的是德军在青岛的主力部队

如果说德占时期的百年老楼是散布在青岛的一颗颗珍珠,那么沂水路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金线。这条路在德占时期叫迪特里希街,也称地利街,全长只有300多米,西起总督府广场 ,东到江苏路,沿路都是殖民时代留下的美丽的德国建筑。

之前,我们曾介绍过位于沂水路11号的胶澳总督府,其实紧邻总督府的,还有一处著名建筑,那就是(沂水路9号)德国第三海军营部大楼。

德国第三海军营也就是德国第三海军陆战营,是德军在青岛的主力部队,其营部建在胶澳总督府旁,负有卫戍的任务。今天的《发现青岛》,我们就来说说德国第三海军营。

营部:青岛年代最久外国建筑之一

虽然沂水路9号是德国第三海军营营部,但建筑优雅漂亮,并不威严。

翻阅资料,发现这座建筑建于1899年,是青岛年代最久的外国建筑之一。当年它被称作11号官邸,是为德国三大兵营之一的伊尔梯斯兵营的军官们建造的。1912年,11号官邸作为德国第三海军营的营部,但它那柔和浪漫的别墅风格与军旅的威严刻板却是丝毫不搭界的,凝固在它身躯上的是诗意,是浑厚与纤美和谐的结合。

关于德国第三海军营部大楼,《沂水路9号——惊鸿一瞥》中是这样介绍的:“它具有德国新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的特征。楼房面南的主立面是尖尖的屋顶、三角形的山墙,墙面简洁,横向凸起几条花岗岩装饰线条,墙边上则有规律地包了几组隅石,既保护了墙壁又增添了建筑的活泼感;细长的窗子成双地排列着,窗上方镶嵌着弯月般的花岗岩装饰线。小楼的主入口在东头,但通往西入口的石阶却引人注目,踏步宽大,造型厚重敦实。楼东侧的后半部分建有与楼房等高的塔楼,覆着圆圆的淡绿色的顶,有资料说塔楼里面仅设有供仆役们使用的楼梯。有趣的是,建筑物的前方,它的西南角上,也建了个圆顶塔楼,其高度和直径顶多是后塔楼的一半,两个塔楼一前一后、一高一矮,是这座老建筑的又一特色。”

明明是德国第三海军营部大楼旧址,而标识牌上曾写为“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旧址”,这是个很明显的硬伤。当时驻扎青岛的不是所谓的“德国第二海军营”,而是德国第三海军营。不仅青岛大学德语系教师、中德文史研究者朱轶杰翻译的《德国第三海军营营史》认为,驻扎青岛的是德国第三海军营,研究青岛早期城市史的著名学者、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威廉·马察特(中文名字:马维立)博士也认为,当年在青岛驻扎的是德国第三海军营。他在《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旧址今何在》一文中,曾经提到德国第三海军营,他认为这个“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是一家由当时的殖民管理当局授权的,专门为常驻青岛的德国第三海军营和远东巡洋舰队的高级军官们提供食宿和聚会的娱乐场所。

至于德国第三海军营部为啥建在胶澳总督府旁,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老先生解释说,海军当时在德国是皇家海军,直属德国皇帝,“第三海军营占青岛德军总兵力一半以上,营部建在胶澳总督府旁,负有卫戍的任务。”

组建:德国皇帝亲自下令

可以想见,百年前,沂水路9号内曾聚集着来自第三海军营的德国军官。他们在这里指挥军队作战、组织训练或者聚会娱乐。那么,德国第三海军营又是怎样一支部队呢?说起来,这支部队的来头可不小,它是德国皇帝亲自下令组建、派遣的,是德军在青岛的主力部队。

1897年11月14日,德军占领青岛之后,德国需要在军事上守住青岛,然而这个任务不能仅仅依靠德军占领青岛时的几艘军舰上的士兵完成,另外,德军在中国也没有大规模的陆军部队可供调遣。所以,11月底,德军的海军司令部就给当时的德军海军陆战部队,即海军1营和2营,发电报询问建立新的陆战营的事宜。

朱轶杰对这段历史很有研究,他在《德国第三海军营驻扎青岛始末》一文中提到:“1897年12月3日,德国皇帝发布了敕令,分别从第一和第二海军营中抽调人员组建新的海军陆战营,即第三海军营,这一天也被看作了这支部队的成立日。它的人员编制如下:营长1名,上尉5名,少尉14名,医生2名,军需官1名,军需官副手2名,军械维修师3名,士官和士兵1117名,海军少尉(海军炮队)1名,侦查部战地电报员1名,战地医院以及人事官1名。该营的4个连队集结在德国位于北海海岸的港口城市威廉港。12月16日下午,军队全体登上了德国北劳伊德公司的蒸汽船‘达姆施塔特号’,出发驶向远东。同行的还有一支300人的炮兵特遣队。这艘运兵船的司令就是以后的胶澳总督奥斯卡·冯·特鲁泊海军少校。”

此后,这支部队浩浩荡荡地开到了青岛。

驻扎:四个连队执行不同任务

1898年1月26日,经过漫长的航行,德国第三海军营抵达了胶州湾,在青岛的几艘德国军舰“皇帝号”、“奥古斯塔女皇号”、“伊雷娜号”等已经在海中列队迎接。他们放下了一艘小船,几个人登上了“达姆施塔特号”,互致了问候。

德国第三海军营下辖四个连队,抵达青岛后,四个连队执行了不同的任务。其中,2连进驻俾斯麦兵营,4连驻扎沙滩营房,而1连和3连短暂休整了几天以后,就立即执行了第一次军事行动,即开往即墨和胶州城。

实际上,在德国第三海军营来青岛之前,几艘德国军舰上的士兵就已经开展过一次军事行动。在崂山脚下的法海寺有一处中国军营,驻扎了约1000名士兵。海军上校蔡耶得到命令,带领德军把那里的中国军队赶到山东的腹地。在蔡耶到达法海寺的时候,中国军队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撤离了。但是还是发生了交火,导致多名中国士兵伤亡。随后,蔡耶的这支部队又占领了即墨和胶州城。第三海军营的第一次任务就是去轮换这些海军士兵。

据《德第三海军营在青首次军事行动》一文记载,德国第三海军营1连在2月1日出发去即墨,3连在2月3日去胶州。1连一路比较顺利,3连去胶州却一路艰辛,由于他们的辎重押运队伍不了解与苦力们打交道的方法,推着100辆小推车的辎重队从青岛走了5天才到达胶州。不过他们在胶州却受到了优待,胶州的罗姓知府已经准备好了饭菜迎接他们。在举行欢迎仪式的时候,还发生了小插曲。胶州知府递上自己硕大的名片,自称“愚弟”云云,这个中国文化里面的谦称没有被翻译成“我”,而是被直接译成了外语的“(我这个)愚蠢的弟弟”,受到了德国人的嘲笑,被记录到他们的营史里面。

就这样,一直到3月初,驻扎在这几个地方的德军与当地的中国人相安无事。令人惊奇的是,就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德军竟然还铺了一条“青岛-沧口-即墨”的军用电话线,这应该是青岛第一条长距离的电话线了。3月初,从青岛发来命令,命令这两个连队撤退回青岛,因为德国政府和清政府已经达成了协议,租借青岛99年,胶州和即墨属于中国的地盘,德军应该撤出。3月11日,3连从胶州撤回青岛,1连只是撤到了沧口,他们驻扎在那里当作暂时的守备部队。

就这样,德国第三海军营开始了他们在青岛的占领军生涯。

参战:曾镇压义和团运动

作为德国在远东殖民地青岛的常规驻军,第三海军营在青岛驻扎期间,起到了保护驻地的作用。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期,他们也被派往北京、天津等斗争的中心地区作战。

1900年5月28日,德国驻华公使冯凯特勒从北京给胶澳总督发来关于暴发“骚乱”的电报,称:“匪帮毁掉了两条铁路线,赶走并伤害了其雇员。车站也被毁掉。为了保护使团,请派出一支由一名军官和五十名士兵组成的特遣队。”接到这封电报,胶澳总督府第二天便组成了一支特遣队,乘军舰前往大沽,去对付北京和天津的紧张局势。这支来自青岛的德国特遣队,由1名军官、5名军士和40名海军士兵组成。

6月8日,胶澳总督府根据德国巡洋舰队司令的请求,又派出一支由德国第三海军营25人组成的部队,前往天津。6月19日,第三海军营营长克里斯特率领两个连256名官兵,乘军舰赴大沽。6月23日,第三海军营杀伤了大量义和团拳民,己方1名军官和8名士兵死亡,多人受伤。

8月,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德国第三海军营一部分官兵从天津前去参战,当时德国人瓦德西为八国联军统帅。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洗劫一番后,他们返回青岛,胶澳总督还设宴庆功。

纪念碑:为阵亡德军修建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纪念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阵亡的德军,第三海军营还曾在青岛建造了纪念碑。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在《青岛城市历史纪念碑全记录》中对这个纪念碑有过介绍。

第三海军营纪念碑位于俾斯麦兵营,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据德国人C·胡居宁撰写的《德国第三海军营营史》记载,这座纪念碑落成于1911年6月23日,是为了“纪念”11年前在八国联军攻打天津的战斗中阵亡的第三海军营官兵。为在镇压义和团行动中的阵亡官兵立碑纪念的想法,其实很早就提出了,第三海军营为此还设立一个纪念碑筹委会,负责预算、设计和施工工作。从历史图片上看,这座纪念碑虽然体量较小,但设计却极为讲究。整个纪念碑沿中轴对称,碑体采用了黑色的大理石。两侧的大理石小圆柱柱头采用了花岗岩,与观象台内的石碑如出一辙。三角形的碑首还有一只展翅雄鹰的凸雕。碑的正面镌刻着,“为纪念在1900-1901年的战斗中阵亡的第三海军陆战营的同事们”,碑的背面是阵亡官兵的姓名。前方踏步两侧人面狮身像雕塑,显得极为注目。据美国杰斐逊大学教授DieterGroeschel介绍,这种设计标志着第三海军营出身高贵,是一支拥有皇家血统的部队。

在1914年德日青岛之战中,第三海军营在击毙、击伤了大量日军之后,由胶澳总督阿尔弗莱德·迈尔·瓦德克率领投降,被集体押往日本,做了战俘,直到1919年起才被陆续释放。

德国第三海军营纪念碑仅仅存在了三年多,就被日本人拆除。现在纪念碑所在的位置,和平而宁静,已没有任何战争遗迹可寻。特约撰稿 田野